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文雄
論文名稱: 數位影像之視覺傳達設計研究--以傳統偶戲數位影像創作為例
The Research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of Digital Images
指導教授: 周賢彬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2
中文關鍵詞: 傳統偶戲數位影像金光布袋戲電視布袋戲
英文關鍵詞: traditional puppet show, digital image, golden light puppet show, television puppet show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4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傳統偶戲包含傀儡戲 、布袋戲 、皮影戲等三種類型。傳入台灣後,已經過一百多年的演變,目前除了布袋戲仍維持多種演出型態外,其他的偶戲皆已漸漸沒落。近年來,國內知名的傳統偶戲劇團,除了維持其專業演出技巧外,對於演出戲偶的改良及發揮視覺影像之傳播功能,相對地缺乏。本論文以傳統偶戲之數位影像為創作主題。文獻探討以台灣傳統布袋戲、金光布袋戲、電視布袋戲的三個發展時期之演變及戲偶製作進行研究。在研究發想方面,訂定主題大綱、蒐集相關戲偶圖片作為發展基礎。在作品研究及創作上以偶頭製作及三個數位影像系列(戲偶角色、古典愛情交響詩、傳說故事)等四大主題呈現傳統偶戲之多元風貌。在數位影像方面,以台灣傳統偶戲圖像作為海報創作之元素,在戲偶製作方面,先以草圖、影像設計戲偶造形並利用模型作為實驗創作之雛型。本研究受限於時間因素,僅以傳統偶戲作為創作對象,呈現數位影像應用之成果,未來依本論文之研究,數位影像在台灣各時期偶戲的設計創作上,當可應用於鄉土藝術之教育推廣,提升傳統偶戲之教育文化功能,開發更多元的創意空間及表現。

    Abstract
    The Chinese puppet show contains three different types. Since it has been spread to Taiwan, the puppet show has undergone the evolution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At present the puppet show still maintains many kinds of performances where as other forms of the puppet shows have gradually declined. In recent years, the domestic well-known traditional puppet theatrical troupe has maintained its specialized performance skill, but regarding the improvement on performance of the puppet show and its function of the display vision image, it is relatively unsatisfactory.
    This paper is based on digital image of traditional puppet as creative theme. The literature focuses partially on the traditional puppet show, the golden light puppet show, and the television puppet show.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reation, the researcher decides the outline of the subject and collects related puppet pictures as the basis of development. In work research and cre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subjects as puppet forehead manufacture and three digital image series (different roles of puppets, classical love poems, and the legends). In digital image,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 Taiwanese puppet’s image as the creation factors of the posters. In the puppet show manufacture, the schematic diagram, the image designation of puppet shapes, and the models as experimental creation. Due to the lack of time, the researchers choose the traditional puppet show as a topic for digital image poster creation. In the future, researchers will focus on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of designation and creation of the Taiwanese puppet shows. The researcher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more creative puppet’s show applying to the further local art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puppet show’s culture.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0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0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03 第四節 名詞釋義……………………………………………………………….03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0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07 第一節 傳統布袋戲的起源及歷史背景 ……………………………………...07 第二節 金光布袋戲的歷史背景 ……………………………………………...08 一 實驗期………………………………………………………………………...09 二 發展期………………………………………………………………………...10 三 全盛期………………………………………………………………………...10 第三節 電視布袋戲 …………………………………………………………...11 一 前期 ………………………………………………………………………….11 二 中期 ………………………………………………………………………….11 三 近期 ………………………………………………………………………….12 第四節 布袋戲的構成要素...……………………………………………………14 一 偶頭………………………………………………………………………….15 二 傳統戲偶服飾……………………………………………………………….18 三 金光戲戲偶服飾…………………………………………………………….18 四 電視戲偶服飾……………………………………………………………….18 五 布袋戲的武器………………………………………………………….......19 六 布袋戲道具…………………………………………………………….......20 七 布袋戲的後場音樂………………………………………………………...20 八 布袋戲的組織……………………………………………………………...22 第五節 布袋戲的雕刻..…………………………………………………………24 第三章 創作研究與分析 ………………………………………………………….28 第一節 傳統偶戲的表現...……………………………………………………28 第二節 傳統偶戲之數位影像創作動機……………………………………...28 第三節 作品的研究與表現方式…………………………………………......30 第四章 創作流程與說明 ………………………………………………………….44 第一節 創作理念 …………………………………………………………….44 一 創作來源……………………………………………………………………44 二 創作計畫……………………………………………………………………44 三 創作主題……………………………………………………………………45 四 創作資料來源………………………………………………………………45 第二節 創作流程……………………………………………………………...46 第三節 創作流程解析………………………………………………………...47 第四節 數位影像作品說明…………………………………………………...54 一 戲偶角色……………………………………………………………………54 二 古典愛情交響詩……………………………………………………………60 三 傳說故事系列………………………………………………………………64 第五節 作品應用與展場呈現………………………………………………...72 第五章 結論與後續發展…………………………………………………………...77 參考書目……………………………………………………………………………….80 附錄一………………………………………………………………………………….84

    <參考文獻>
    山本清彥(1990),〈我所看到的台灣人形劇〉,《民俗台灣第四輯》,頁296-303。
    尹建中(1990),〈布袋戲─李天祿〉,《民間技藝人才生命史研究》,頁253-257。
    尹建中(1998),〈布袋戲─許王〉,《民間技藝人才生命史研究》,頁258-261。
    王家鳳(1984),〈功名歸掌上─李天祿與傳統布袋戲〉,《民俗采風》,頁203-214。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89),《傳統布袋戲》,台南縣:王嵩山。
    江武昌(1990),《台灣的傀儡戲》,台北市:台原出版社。
    江武昌(1983),〈傀儡人生〉,《民俗巡禮專輯》,頁49-50。
    江武昌(1985),〈五洲元祖─黃海岱〉,《民俗曲藝第35期》,頁90-106 。
    邱一峰(2004),〈試論偶戲的藝術特性〉,2004雲林偶戲節學術研討論文。
    邱坤良(1980),〈民間戲曲的佼佼者─小西園〉,《民俗曲藝第1期》,頁1-7。
    吳天泰(1985),〈中國皮影戲的認識〉,《民俗曲藝第28期》,頁124-154。
    呂訴上(1960),〈台灣布袋戲〉,《台灣風物10卷 5 期》。
    呂訴上(1961),〈台灣布袋戲史〉,《台灣電影戲劇史》。
    呂理政(1991),《布袋戲筆記》,台北縣:台灣風物雜誌社。
    宋錦秀(1985),〈傀儡戲的宗教儀式〉,《民俗曲藝第38期》。
    李天祿(1974),〈台灣正統布袋戲概述〉,《華岡博物館館刊4期》,頁113-114。
    李天祿(1985),〈掌中戲略訴〉,《文訊17期》,頁102-108。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89),《傳統布袋戲》,台南縣:李天祿。
    李來富(1995),〈布袋戲的教育意函〉,《鄉土教育》,頁355-360。
    李宜穆(2004),《木偶三人行》,宜蘭縣:蘭陽戲劇叢書。
    李維倫(1985),〈布袋戲元老─李天祿〉,《民俗曲藝第37期》,頁142-143。
    沈平山(1976),〈流傳三百年的布袋戲〉,《雄獅美術62期》,頁21-37。
    沈平山(1980),〈中國民間偶戲〉,《藝術家10卷6期》,頁100-105。
    台南市政府(1981),〈布袋戲〉,《戲劇文物大展專輯》,台南市:沈平山。
    台南市政府(1981)〈皮影戲〉,《戲劇文物大展專輯》,台南市:沈平山。
    台南市政府(1981),〈傀儡戲〉,《戲劇文物大展專輯》,台南市:沈平山。
    台南市政府(1981),〈臉譜〉,《戲劇文物大展專輯》,台南市:沈平山。
    沈平山(1986),《中國掌中藝術-布袋戲》,台北市。
    金清海(2004),〈台灣偶戲的過去現況及未來展望〉,2004雲林偶戲節學術研討論文。
    林明德(2003),《阮注定是搬戲的命》,台北市:時報出版社。
    林山青(1985),〈武松打虎─新興閣布袋戲團〉,《民俗曲藝第37期》,頁110-113。
    林宏隆(1982),〈金光閃閃「新洲園」〉,《民俗曲藝第14期》,頁42-45。
    林聰權(1993),《雕之藝》,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林安寧(1999),《史艷文》,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89),《傳統布袋戲》,台南縣:林鋒雄。
    林勃仲(1990),《變遷中的台閩戲曲文化》,台北市:台原出版社。
    洪淑珍(2004),〈彰化巧成真木偶之家〉,2004雲林偶戲節學術研討論文。
    述鼎(1993),《民間藝術-鑴雕》,台北市:藝術圖書。
    教育部(1998),《布袋戲李天祿藝師》,台北市:郭端鎮。
    教育部(1998),《布袋戲圖錄》,台北市:郭端鎮。
    郭端鎮(1993),《黃奕缺泉州木偶劇團》,台北縣:宛然工作坊。
    翁健(1995),〈學校布袋戲教學─以莒光國小為例〉,《鄉土教育》。
    徐竹初(1994),《木偶雕刻藝術》,上海市:人民術出版社。
    徐天福(1990),《神奇的布袋戲》,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張新芳(1979),〈淺談皮影戲與傀儡戲〉,《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0期》。
    張溪南(2000),《黃海岱及其布袋戲劇本研究》,台北市:學生書局。
    張瓊慧(2003),《許國良與小西園》,台北市:生活美學館。
    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3)《認識傳統布袋戲》,屏東縣:陳正義。
    台灣省政府(1994),《掌中功名》,南投縣:陳正之。
    台灣省政府(1990),《民俗思想起》,南投縣:陳正之。
    陳龍廷(1980),〈黃俊雄電視布袋戲研究〉,文化大學藝研所碩士論文。
    陳瑞統(1986),《泉州木偶藝術》,廈門市:鷺江出版社。
    陳木杉(2000),《雲林縣布袋戲發展史》,台北市:學生書局。
    陳淑華(1994),《掌中天地寬》,台北市:創意力文化事業。
    曾永義、游宗蓉、林明德等人(2003),《台灣傳統戲曲之美》,台中市:晨星出版社。
    黃永川(1980),〈從造型美看布袋戲〉,《文建會專刊》。
    黃春秀(1983),〈掌中天地寬─許王〉,自立晚報。
    黃強華(2003),《魅惑的霹靂世界》,台北市:霹靂新潮社。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89),《傳統布袋戲》,台南縣:黃順仁。
    傅建益(1990),《台灣野台戲現貌》,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廖燦輝(1984),〈古典布袋戲的前途〉,《華夏報導》。
    廖燦輝(1995),〈布袋戲人才的培育〉,《鄉土教育》,1995年 9月。
    廖俊龍(2004),〈淺談布袋戲的故鄉雲林〉,2004雲林偶戲節學術研討論文。
    劉還月(1985),〈掌中功名傳千古〉,自立晚報。
    劉還月(1990),《台灣的布袋戲》,台北市:台原出版。
    戴玉珍(1994),〈掌中乾坤─布袋戲在課程中的運用〉,《美育月刊48期》。
    蕭任能(1992),《小木偶流浪記》,南投縣:南投文物協會。
    謝德錫(2000),《台灣布袋戲》,台北市:稻田出版社。
    蘇文雄(1994):〈布袋戲之戲服概述〉,《大明高中校刊第95期》頁7-10。
    蘇文雄(1994):〈電視布袋戲的演進與探討〉,《大明高中校刊第96期》頁7-10。
    蘇文雄(1996):〈現代戲偶的造型觀〉,《大明高中校刊第103期》頁10-13。
    蘇文雄(1998):〈布袋戲的發展及創作觀〉,《大明高中校刊第110期》頁5-8。
    蘇文雄(2000):〈淺談霹靂布袋戲之人物造型〉,《大明高中校刊第117期》頁22-27。
    蘇文雄(2001):〈論現代版布袋戲之製作與演出〉,《大明高中校刊第120期》頁11-15。
    蘇文雄(2003):〈薪火相傳—小西園布袋戲專訪〉,《大明高中校刊第125期》頁6-9。
    David Smith Marionettes(2004), A BRIEF HISTORY OF PUPPETRY IN CANADA.
    Kathy Chang(1983), The glory of Free China.
    Batty Wang(1982), In imitation of ma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