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瓊文
Chang, Chiung-Wen
論文名稱: 土地、社會與國家:新店地區的空間性轉化
Land, Society abd State:the Transformation of Spatiality in Shin-Dian Area
指導教授: 潘朝陽
Pan, Chao-Y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新店地區空間性社會空間政治經濟學途徑
英文關鍵詞: Shin-Dian Area, spatiality, social space, political economic approach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4下載:7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十九世紀以來,來臺漢人的入墾進程推進到山麓地帶,促使臺灣西部山麓相繼興起一系列的鄉街市鎮群。這組鄉街市鎮群不但提供了交易、消費的市場服務,也成為漢人深入山地的開墾據點。事實上,臺灣山區豐富的林野資源吸引著漢人進墾,而山區亦正是原住民族的生活領域。漢人與原住民族在生活資源的競爭下,爆發頻繁的族群衝突。特別是位處山地與平原接觸地帶的西部山麓鄉街市鎮群,常成為人群與政府在資源開發與族群衝突問題上交互作用的角力點。
    因此,本文試圖通過「空間過程若沒有社會內涵(social content)將不具意義」(Massey,1984a:3)的思維,考察臺灣西部山麓地帶鄉街市鎮群在內、外政經環境轉圜下,辯證產生的種種空間性,是如何回應「深度空間」(deep space)的意涵之中。就此,本文以新店地區為例,透過政治經濟學為途徑(approach),探討新店地區的土地資源、社會人群以及國家政策三者如何在貫時性的脈絡中交互辯證,並持續地實踐社會的再生產,而形塑出新店地區的獨特性。
    漢人自清乾隆前葉入墾新店地區以來,便在「灌溉用水的取得」及「漢番衝突的防範」的課題之下,突顯出拓墾社會的資源競爭,再加上清政府的管理缺乏積極性,因而展現出異質環境的冒險性以及農業拓墾的集體性。在移墾進程中,無論是遭遇自然環境的限制抑或族群關係的緊張,當地的農業運作均由民間透過各式社會組織來凝聚群力,予以克服,以穩定生產空間。因此,新店地區在移墾進程各異之下,發展出社會空間異質的空間單元—大坪林、安坑以及南側丘陵。
    隨著剩餘勞力的持續移入,新店地區沿山地帶成為吸納人口壓力的抒解區。然而,山坡地在傳統雙冬稻作之下,乃屬附加價值較低的邊際土地,故其土地利用的變更隨市場而變動頻繁。直到同治年間,臺灣開港開拓了茶業貿易的新機,進而促使邊際土地轉作為茶山蔚為風潮。在世界經濟體系的機制與國家重商主義的運作的雙重影響下,新店地區沿山地區成為國際市場需求的供應地所在,而暢通了新店地區內部與外部市場間的物質交通,造成茶作區與稻作區間勞力、資本的擾動,促使原本異質的空間單元透過物質交換,而逐漸予以統整融合。
    臺灣在一八九五年成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地,臺民在多重因素的刺激下紛起抗日。北臺的抗日臺民中,有許多是來自山場的社會基層勞動力,新店山區因而成為北臺抗日勢力的重要據點之一。總督府終在兒玉總督內任平息臺民抗日,化解了總督府治臺挫敗的尷尬,並透過各式全面性的調查事業,將漢人的傳統社會空間進行數據化、科學化的整編,以利於殖民地的資本主義化。在漢人社會整治就緒後,總督府於是開始致力於推動蕃地的殖產興業;因此,介於平地與蕃地之交的新店地區,成為總督府延展殖民統治及擴張經濟利益的入口,迫使原住民族族讓出廣大的林野地,以提供內地的資本家輸出帝國利源。
    透過土地、社會與國家三層次解析新店地區的空間性可發現:新店地區的土地資源隨著水田化、國家重商主義、殖民主義等背景的推衍,由平原埔地向沿山丘陵,再向林野蕃地次第開發;並透過各時期物質生產的商品意義參與著新店地區的區域發展歷程,而其社會空間亦隨之持續轉化:空間單元的形塑—社會空間的整合—殖民空間的建構。

    This essay tries to evaluate, via “deep space” thinking, the spatiality of cities / towns located in Taiwan western terraces, which arisen from dialectic in view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within or without the island. Consequently, I take Shin-Dian area as an example, studying how its idiosyncrasy forms through social reproduction realization, and through mutual influences of those land resourc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tate policy in the sequence of tim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空間論述的回顧 第二節 核心概念的陳述 第三節 研究架構的初擬 第二章 土地拓墾的時空脈絡 第一節 土地拓墾的開展 第二節 土地拓墾的三大空間單元 第三節 小結 第三章 邊際土地的積極經營 第一節 山場經營的轉型 第二節 劉銘傳撫臺與山場事業的開發 第三節 茶葉產銷與社會空間的整合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政權轉換下的空間改造 第一節 「土匪蜂起」與社會控制 第二節 理蕃事業與拓殖活動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中文部分˙
    王詩琅
    1960 〈臺灣武裝抗日史序說〉《臺北文物》9(4):1-13。
    1961a 〈臺灣武裝抗日史料北部篇之一—義軍進攻臺北,圍攻宜蘭〉《臺
    北文物》10(1):7-26。
    1961b 〈臺灣武裝抗日史料北部篇之二—臺北市郊義軍的活動〉《臺北
    文物》10(1):18-26。
    王世慶
    1977 《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
    1994 《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灣研究叢刊,聯經出版社。
    1999 〈結首制與噶瑪蘭的開發—兼論結首制起自荷蘭人之說〉《中國海洋
    發展史論文集(7)》,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45)。
    尹章義
    1989 《臺灣開發史研究》,臺灣研究叢刊,聯經出版社。
    1994 《新店市誌》,新店市公所。
    石再添等
    1981 〈「文山鄉街」自然環境調查分析〉《地理學研究》6:73-74,臺灣
    師大地理系。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
    1985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帕米爾書店。
    朱壽朋
    1969 《光緒朝東華續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七七種,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
    光永喜一(黃麗雲譯)
    1981 〈蕃界視查復命書—明治二十八年蕃地視查新竹支廳報告〉《臺灣風
    物》37(4):125-142。
    李騰嶽等
    1953 〈劉銘傳特輯〉《文獻專刊》4(1;2):17-96。
    李紹盛
    1973 〈臺灣的隘防制度〉《臺灣文獻》24(2):184-210。
    李文良
    1996 〈日治時期臺灣林業之展開過程:以大嵙崁(大溪)為中心〉《臺灣
    史研究》3(1):144-169。
    1999 《中心與周緣:臺北盆地東南緣淺山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臺北縣
    文化中心。
    求適齋主人譯
    1959 〈臺灣北部土匪投誠顛末〉《臺北文物》8(2):30-42。
    林朝棨
    1957 〈土地志•地理篇〉《臺灣省通志稿•卷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滿紅
    1998 《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灣研究
    叢刊,聯經出版社。
    周鍾瑄
    1962 《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吳文星
    1988 〈日據時期來臺華工之探討〉《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3)》,中央
    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4)。
    施添福
    1982 《臺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地理學研究叢書第一號,臺
    灣師大地理系。
    1990 〈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與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
    《臺灣風物》40(4):1-68。
    1991 〈臺灣竹塹地區傳統稻作農村的民宅:一個人文生態學的詮釋〉《臺
    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7:39-62。
    1996 〈蘭陽平原傳統基層社會空間的形成及其演變〉《蘭陽平原傳統聚
    落—理論架構與基礎資料•上卷》,宜蘭縣文化中心。
    胡傳
    1960 《臺灣日記與稟啟》,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十一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
    胡玉雪
    1976 〈臺灣茶的貿易〉《臺北文獻》38:33-44。
    胡臺麗
    1979 〈南屯的字姓戲:字姓組織存續的變遷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集刊》48:54-78。
    洪鐮德
    1995 〈馬克斯主義與地理學〉《新馬克斯主義與現代社會科學》,森大出
    版社,頁107-119。
    翁佳音
    1986 《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1902》,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
    之七十四,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涂照彥(李明峻譯)
    1993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人間臺灣政治經濟叢刊第一卷,人間書
    版社。
    許佩賢譯
    1995 《攻臺戰紀—日清戰史•臺灣篇》,遠流出版社。
    陳澹然編
    1958 《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七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培桂
    1963 《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二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錦榮編譯
    1978 〈臺灣行政一斑〉《日本據臺初期重要檔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得文等編譯
    1979 《臺灣北部前期抗日運動檔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秋坤
    1995 〈有關清代臺灣地權研究的幾個問題〉《臺灣史與臺灣史料(二)》,
    吳三連基金會。
    陳志梧
    1998 《空間變遷的社會歷史分析:以日本殖民時期的宜蘭地景為個案》,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博士論文。
    程大學
    1985 〈警察篇〉《日據前期臺灣北部施政紀實》,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張菼
    1970 〈清代初期治臺政策的檢討〉《臺灣文獻》21(1):19-44。
    傅偉勳
    1987 〈後馬克斯主義與新馬克斯主義〉《中國論壇》293:47-53;294:60-64。
    黃富三
    1987 〈臺灣史上第一次土地改革〉《中華文化復興月刊》8(12):29-39。
    1995 〈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臺山區的開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
    2(1):5-50。
    1999 〈從劉銘傳開山撫番政策看清廷地方官、士紳的互動〉《中華民國史
    專題第五屆討論會:國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抽印本。
    黃昭堂(黃英哲譯)
    1993 《臺灣總督府》,前衛出版社。
    溫振華
    1990 〈清朝臺灣北部的拓墾與族群關係〉《臺灣歷史與文化(二)》,東海
    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刊5,稻香出版社。
    溫振華等
    1998 《大臺北都會圈客家史》,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999 《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縣文化中心。
    詹瑋
    1996 〈日據初期臺灣北部的抗日活動〉《臺北文獻》115:33-65。
    新店市公所
    1999 《新店公圳開拓史》。
    臺北縣文獻委員會編
    1960 〈人口志〉《臺北縣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68 《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臺灣研究叢刊第二四七種,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
    1979 《臺灣史》,眾文圖書公司。
    臺灣總督府臨時舊慣調查會編(中研院民族所編譯)
    1996 〈第一卷•泰雅族〉《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中央研院院民族學研
    究所。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
    1997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誌稿》(《理蕃誌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魯凡之
    1987 《東方專制主義論—亞細亞生產模式研究》,南方叢書。
    藤井志津枝
    1997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文英堂。
    蘇坤輝
    1983 〈劉銘傳的財政改革與中外交涉—以改革稅釐及官辦樟腦專賣為例〉
    《史聯雜誌》3:87-91。
    Davidson, J. W.(蔡啟桓譯)
    1972 《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灣研究叢刊第一0七種,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
    Imbault Huart, C.(黎烈文譯)
    1958 《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臺灣研究叢刊第五十六種,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
    Soja, E. W.(殷寶寧等譯)
    1994 ‘Postmodern Geographies and the Critique of Historicism’,《臺
    灣社會研究季刊》(19):1-19。
    ˙日文部分˙
    山田仲吾
    1898 《臺北縣下農家經濟調查書》,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
    山邊健太郎
    1971 《現代史資料22•臺灣2》,書房。
    大谷光瑞
    1935 《臺灣島之現在》,大乘社。
    小林道彥(鄭天凱譯)
    1997 〈1897年臺灣高等法院長高野孟矩罷執事件—明治國家與殖民地領
    有〉《臺灣風物》47(2):129-157。
    井上房邦
    1937 《臺灣於茶樹栽培法》,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未刊著者(東京地理協會)
    1899 〈歸順臺灣土匪就業狀況〉《地學雜誌》11(131):779-780。
    石川忠一
    1915 《臺灣警察要論》,新高堂。
    伊能嘉矩
    1904 《臺灣蕃政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
    1928 《臺灣文化志》。
    松下芳三郎
    1924 《臺灣樟腦專賣志》,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
    持地六三郎
    1912 《臺灣殖民政策》,富山房。
    前田長太郎
    1933 《臺灣茶葉立地考察》,臺灣農業事報。
    高濱三郎
    1936 《臺灣統治概史》,新行社。
    海山郡役所編
    1933 《海山郡管內要覽》。
    許世楷
    1972 《日本統治臺灣—抵抗彈壓》,東京大學出版會。
    深坑廳總務課編
    1907 《深坑廳第二統計書》。
    喜安幸夫
    1984 《臺灣抗日秘史》,武陵出版社。
    富田芳郎
    1934 〈安坑溪谷地理的所見〉《臺灣地理學記事》7:37-43。
    1935 〈北部臺灣於自衛的農村聚落一例〉《地理學》3(3上;4
    下):600-606;893-898。
    1943 〈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文化論叢》,清水書店。
    富永豐
    1944 《大溪誌》,大溪郡役所。
    臺北廳
    1916 〈安坑公學校長報告〉《社寺廟宇關調查》。
    1919 《臺北廳誌》。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編
    1896 《臺灣產業調查錄》。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
    1928 《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灣時報發行所。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蕃務課編
    1908 《理蕃概要》。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29 《臺灣林業史》。
    臺灣憲兵隊編
    1932 《臺灣憲兵隊史》,龍溪書舍。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1933 〈第一編•警察機關構成〉《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
    齋藤完治
    1912 《臺灣烏龍茶概況同茶金融上沿革》,臺灣銀行總務部調查課。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05 《臺灣土地慣行一斑》。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
    1905 《調查經濟資料報告》。
    藤江勝太郎
    1899 〈臺北外二縣下茶葉〉《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報文》。
    鶴見祐輔
    1943 《後藤新平傳》,太平洋協會出版部。
    鷲巢敦哉
    1941 《臺灣保甲皇民讀本》。
    ˙英文部分˙
    Gregory, D. & Urry, J.
    1985 ‘Introduction’, in Gregory, D. & Urry, J. eds, 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 Hampshire:Macmillan Press, pp.1-8.
    Gregory, D.
    1994 ‘Kantianism’ , ‘Space’ and ‘Spatiality’, in Johnston,R. J.,
    Gregory, D. & Smith, D. M. eds,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3rd), Oxford:Blackwell reference, pp.302-304;
    573-574;582-584.
    Hartshorne, R.
    1958 ‘The concept of geography as a science of space, from Kant and
    Humboldt to Hettner’,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48:97-108.
    Harvey, D.
    1973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London:Edward Arnold.
    1981 ‘Marxism Geography’, in Johnston, R. J. eds, The Dictionary
    of HumanGeography(2end), Oxford:Blackwell reference, pp.210.
    Massey, D.
    1984a ‘Geography Matters!:Reader’, in Massey, D., Allen, J. &
    Allen, J. eds, Geography Matter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11.
    1984b 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ur: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 New York:Macmillan Press.
    Moss, R. P.
    1970 ‘Authority and charisma:criteria of validity in geographical
    method’, South Africa Geographical Journal 52:13-37.
    Peet, R. & Thrift, N.
    1989 ‘Political Economy and Human Geography’, in Peet, R. & Thrift,
    N. eds, New Models in Geography(v.1), London:Unwin Hyman
    Press, pp.1-11.
    Smith, N.
    1994 Uneven Development:Nature, Capital and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New York:Blackwell Publisher.
    1994 ‘Marxism Geography’, in Johnston, R. J., Gregory, D. & Smith,
    D. M. eds,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3rd), Oxford:
    Blackwell reference, pp.365-37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