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峻豪 Chang, Chun-Hao |
---|---|
論文名稱: |
助詞「也」的功能與副詞「也」的產生 |
指導教授: | 郭維茹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6 |
中文關鍵詞: | 也 、助詞「也」 、副詞「也」 、焦點標記 、類同副詞 、亦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H.040.2018.A0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3 下載:3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助詞「也」的功能與副詞「也」的產生為研究主題,以焦點標記的觀點詮釋助詞「也」的兩種位置,並從焦點標記與類同副詞之共性、以及「也」對「亦」之取代來說明副詞「也」的產生與發展。
由於焦點理論為貫通本文的重要概念,因此先於第二章概述焦點的定義、徵性與類型。本文第三章以探討助詞「也」的功能為主,先指出助詞「也」在使用數與句中句末兩種位置的特徵,而後針對前人對助詞「也」的各種說法作概述與評述,指出各種說法統一詮釋助詞「也」兩種位置之缺失,故於眾說之中採用焦點標記的觀點,以焦點的不同徵性與類型看待助詞「也」的不同位置,並將焦點「強調」的本質視作不同位置的助詞「也」之共性,而後實際分析上古漢語中話題焦點、自然焦點與對比焦點的用例,印證助詞「也」焦點標記的功能。
本文第四章探討副詞「也」的產生,從話題焦點標記「也」與副詞「也」在位置、條件上的相近,以及類同關係下句中助詞「也」的橋接語境,確認副詞「也」來自句中助詞「也」,並以兩者的共性為演變的內緣因素;而後透過考察「也」與「亦」在中古之後的語音演變,發現「亦」語音變化甚大而「也」相對維持原音之現象,遂以「也」對「亦」的取代為演變的外緣因素,推論「也」在「亦」的語音變化越發顯著之時,憑藉語音相對接近以及與類同副詞之共性,取代「亦」而成為副詞「也」。而後本文考察「也」與「亦」在近代文獻的使用現象,發現兩者各自大量使用於白話與文言文獻,與讓步連詞的構句也有語體之別,應各為白話的口語性質以及文言乃仿古創作所致,造成「也」與「亦」一白一文的使用現象。
古典文獻
[南梁]劉勰 著,王更生 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重印。
[南梁]顧野王 著,陸費逵 總勘:《玉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北齊]顏之推 著,陸費逵 總勘:《顏氏家訓》,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元]盧以緯 著、王克仲 集注:《助語辭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重印。
[清]劉淇 著,章錫璨 校注:《助字辨略》,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0月。
[清]馬建忠 著,呂叔湘、王海棻 編:《馬氏文通讀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清]朱駿聲:《說文段注拈誤》,董蓮池主編《說文解字研究文獻集成 古代卷第十三冊:說文學史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10月。
近人論著
[德]艾賓浩斯(Ebbinghaus, Hermann)著,王迪菲 譯:《記憶的奧秘》,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
[美]羅傑瑞(Norman, Jerry)著,張惠英 譯:《漢語概說》,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1月。
[加]蒲立本(Pulleyblank, Edwin G.)著,孫景濤 譯:〈古漢語體態的各方面〉,《古漢語研究》1995年第2期,頁1-13。
[日]高嶋謙一:〈中山王陵三器銘文中「隹」與「也」的比較〉,郭錫良主編《古漢語語法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頁144-149。
[日]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
[美]屈承熹(Chu, Chauncey C.)著,潘文國 譯:《漢語篇章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重印。
[澳]韓禮德(Halliday, M. A. K.)著,廖七一 譯:《功能語法導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10月。
王 力:〈中國文法學初探〉,《清華學報》第11卷第1期,1936年,頁21-77。
───:〈中國文法中的繫詞〉,《清華學報》第12卷第1期,1937年,頁1-67。
───:《王力全集第一卷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8月。
王統尚、石毓智:〈先秦漢語的判斷標記「也」及其功能擴展〉,《語言研究》第28卷第4期,2008年10月,頁63-73。
方有國:《上古漢語語法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2月。
方 梅:〈北京話句中語氣詞的功能研究〉,《中國語文》1994年第2期,頁19-138。
石毓智:《語法化的動因與機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白孟仙:《「連」字句的歷史演變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6月。
史金生:〈「又」、「也」的辯駁語氣用法及其語法化〉,《世界漢語教學》2005年第4期,頁52-60。
向 熹:《簡明漢語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清華學報》第9卷第1.2期合刊,1971年9月,頁1-61。
李宗江:〈「也」的來源及其對「亦」的歷時替換〉,《語言研究》1997年第4期,頁60-67。
───:〈「即、便、就」的歷時關係〉,《語文研究》1997年第1期,頁24-29。
李佐豐:《古代漢語語法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李思明:〈《水滸》、《金瓶梅》、《紅樓夢》副詞「便」、「就」的考察〉,《語言研究》1990年2期,頁82-85。
李新魁:《中原音韻音系研究》,河南:中州書畫社,1983年2月。
李福清:〈瞿佑傳奇小說《剪燈新話》及其在國外的影響〉,成大中文學報第17
期,2007年7月。
李惠綿:《中原音韻箋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1月。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9月再版。
何樂士:〈《左傳》的「也」〉,《左傳虛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頁412-446。
林 燾:〈漢語韻律特徵和語音教學〉,《語音探索集稿》,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年8月。
金 雯:《孟稱舜《節義鴛鴦塚嬌紅記》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篇》,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2年3月。
───:《周法高上古音韻表》,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9月。
周法高主編,張日昇、徐芝儀、林潔明編纂:《漢字古今音彙》,香港:中文大學
出版社,1974年5月。
柳士鎮:《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胡 適、楊聯陞:《論學談詩二十年》,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3月。
洪成玉:〈判斷詞「是」的來源〉,《河北師範學院學報》1980年第1期。
洪 波:〈先秦判斷句的幾個問題〉,《南開學報》2000年第5期,頁50-54。
唐鈺明:〈中古「是」字判斷句述要〉,《中國語文》1992年第5期,頁394-399。
孫錫信:《漢語歷史語法叢稿》,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10月。
孫朝奮:〈《虛化論》評價〉,《國外語言學》1994年第4期,頁19-25。
───:《近代漢語語氣詞》,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3月。
徐烈炯、劉丹青:《話題的結構與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
陸儉明、馬真:〈說「也」〉,《現代漢語虛詞散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11月。
───:〈周遍性主語及其他〉,沈陽 編《陸儉明選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頁130-142。
陳漢飄:《「夫」和「也」──《國語》書中虛詞研究》2000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君:〈從功能語法看中文、台語混用的語言功能──主述結構和信息結構之間的對應〉,社會語言學與功能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壢:元智大學,2006年11月。
陳慶浩:〈瞿佑和《剪燈新話》〉,《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88年,頁199-211。
張小峰:〈先秦漢語語氣詞「也」的語用功能分析〉,《古漢語研究》2008年第1期,頁36-40。
張伯江、方梅:〈漢語口語的主位結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頁66-75。
張麗麗:〈試論縱予連詞「即」、「便」、「就」的形成〉,《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1期,2009年11月,頁99-145。
常 青:〈《祖堂集》副詞「也」、「亦」的共用現象〉,《天津師大學報》1989年第1期,頁79-80。
梅 廣:《上古漢語語法綱要》,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4月。
郭錫良:〈先秦語氣詞新探(一)〉,《古漢語研究》1988年第1期,頁50-55。
───:〈先秦語氣詞新探(二)〉,《古漢語研究》1989年第1期,頁74-82。
郭維茹:〈《朱子語類》表被動的「為」字式〉,《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第57卷第1期,2012年3月,頁1-21。
───:〈今文《尚書》「惟」字分裂句初探〉,《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5期,2016年11月,頁135-174。
湯廷池:〈國語語法與功能解釋〉,《漢語詞法句法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頁105-148。
景士俊:《現代漢語虛詞》,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2013年重印。
楊秀芳:〈從歷史語法的觀點論閩南語「了」的用法──兼論完成貌助詞「矣」(也)〉,《臺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年6月,頁213-284。
楊榮祥:《近代漢語副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鄧思穎:〈漢語語氣詞的謂語功能〉,丁邦新主編,《漢語研究的新貌:方言、語法與文獻》,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16年,頁15-24。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
劉承慧:〈先秦「也」、「矣」之辨〉,《中國語言學集刊》第二卷第二期,2008年,頁43-70。
───:〈有關先秦句末語氣詞的若干思考〉,《漢學研究》第31卷第4期,2013年12月,頁1-18。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論誘發漢語詞彙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國語文》1995年第3期,頁161-169。
劉曉南:〈先秦語氣詞的歷時多義現象〉,《古漢語研究》1991年第3期,頁74-81。
劉景農:《漢語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重印。
趙元任:《國語語法──中國話的文法》,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2月。
鄭恆雄:〈布農語的主題、主語與動詞(Topic and focus in Bunun)〉,《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
戴浩一:〈中文構詞與句法的概念結構〉,《華語文教學研究》第4卷第1期,頁1-30。
魏培泉:〈東漢魏晉南北朝在語法史上的地位〉,《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2000年12月,頁199-230。
蕭 紅:〈再論「也」對「亦」歷時替換的原因〉,《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1999年1月,頁64-67。
Evans, Nicholas and David P Wilkins. “In the Mind's Ear The Semantic Extensions of Perception Verbs in Australian Languages” In Language. Vol. 76, No. 3 (2000): 546-592.
Gabelentz, Georg von der. Chinesische Grammatik. Leipzig: T.O. Weigel., 1881.
Graham, A. C.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inal Particles yu與and yee也” In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Vol.19, No. 1 (1957): 105-123.
Kim, Alan Hyun-Oak “Preverbal focusing and type XXIII languages” In Studies in Syntactic Typology, 147-69. Edited by Michael Hammond. Philadelphia : J. Benjamins Pub. Co., 1988.
Langacker, Ronald W. “Syntactic Reanalysis ” In Mechanisms of Syntactic Change, 57-139. Edited by Charles N. Li. Austi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7.
Li, Charles N. and Sandra A. “Thompson An explanation of word order change from SVO to SOV” In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Vol. 12, No. 2 (1974): 201-214.
Osgood, C. Lectures on language performance. New York: Spring-Verlag Inc. 1980.
Schuessler, Axel. A Dictionary of Early Zhou Chines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7.
Sgall, P., Eva Hajicova and Janevova. 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in its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spects. Dordrecht: Reidel, 1986.
Teng, Shou-hsin(鄧守信) “Remarks on cleft sentences 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7, (l979): 101-113.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 “The status of onset contexts in analysis of micro-changes” In Language & Computers. Vol. 76 (2012): 221-255.
電子資源
上古漢語標記語料庫,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ancient/
中古漢語標記語料庫,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middle/
近代漢語標記語料庫,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early/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學研究所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小學堂上古音,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shangguyin
小學堂中古音,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zhongguyin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教育部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