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高上宜 Shang-Yi,Kao |
---|---|
論文名稱: |
非凡新聞台《中國大探索》之〈杭州美食專題〉製作分析 A Thesis Report of a 〈 Hangzhou on Gourmet 〉 |
指導教授: | 劉立行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7 |
中文關鍵詞: | 飲食文化 、美食專題節目 、技術報告 |
英文關鍵詞: | Eating Culture, Gourmet Program, Thesis Repor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政府對於媒體赴大陸拍攝之相關法案,日漸鬆綁,使得台灣媒體介紹大陸風土民情之電視節目不斷增加。其十多個節目,包含:中視製播的《大陸尋奇》、年代電視的《台灣人在大陸》等,但僅年代電視《台灣人在大陸》之報導內容,對飲食文化著墨甚多,其餘節目則偏重旅遊、風土民情。
為深入瞭解中華美食,非凡電視台開始著手製播《中國大探索》,透過影像來彰顯中國之飲食文化。創作者身為資深文字記者,曾多次赴大陸採訪,但由於電視台人員控管精簡,一則專題僅2位記者負責,即一位資深文字記者,搭配一位資深攝影記者。因此,創作者必須身兼編導、企畫、採訪、後製等工作,獨立製作比例達六成以上。
〈杭州美食專題〉之主軸,為餐廳介紹、菜色製作,但為增添文稿內容和畫面之豐富性,附近風景名勝為採訪的要點之一。然欲成為好的美食報導節目,得具備有充足的素材與資訊(information)。同時,還得具感動與震撼性(impact),以及與閱聽者互動(interactive)。為吸引閱聽者目光,其箇中技術,如採訪、拍攝、撰稿敘事、後製四大要素,皆環環相扣。
產製過程圍繞四大要素,但皆與創意、產製構面息息相關。在採訪形式部分,得掌握採訪重點,分別為食材、製作過程、成品、餐廳裝潢、餐廳附近景點等。拍攝形式方面,須拿捏採光、運鏡、構圖、拍攝時間,但若能運用「分鏡圖」概念,拍攝美食成功率,將高達八成。至於敘事形式,得賦予菜色動感。在後製部分,旁白語音、配樂、音效,為專題精彩的重要幕後功臣,更是營造節目的重點推手。為讓專題更加豐富多變,須透過不同的剪接手法,讓觀眾耳目一新。同時,選擇適合音樂,讓觀眾在視聽效果上,產生大量衝擊,進而引發觀眾好奇心。
〈杭州美食專題〉為創作者攻讀研究所期間,所拍攝製作之節目。因此,以此為題,撰寫技術報告。本技術報告,係以創意、產製等二大構面,撰寫個人參與製作之〈杭州美食專題〉製作要點。具體而言,包括〈杭州美食專題〉創意階段、前製階段、拍攝階段、後製階段,呈現《中國大探索》製播之資訊與歷程。
目前國內學術領域中,對於美食專題節目之產製技術,未曾深入研究外,更未見相關技術報告。因此,〈杭州美食專題〉之技術報告,創作者分析其籌備、採訪拍攝、後製階段之製作技術,期能引起廣泛討論,並供後續有意製作,此類節目之團隊參考,將助於提升電視節目之製作水準。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lifting restrictions on Taiwanese media out-lets shooting footage in Mainland China. As result, more and more TV shows which in-troducing China’s customs and practices have been increasing continuously, such as “Amazing China” (China Television; CTV) and “Taiwanese in China” (Era Television) are both very famous. Except “Taiwanese in China” pays more attention on food culture, rest of the programs focus on traveling and customs mo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gourmets of Great China deeper, Unique Satellite TV (USTV) started to product a new show named “China Discovery”, to manifest the eating culture in China. Occupying as a professional reporter, the researcher have been to China to interview for many times. However, the researcher had to do the program planning and post-pro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since there were not enough staffs. Statistically one -man production shows are more than 60% in Taiwan now.
“Hangzhou on Gourmet” is the special episode completed by the researcher during the mater study. Thus, researcher would like to reveal the features of the show “Hangzhou on Gourmet” in this thesis report. This report would be analyzed from creativity and production, two aspects respectively. This article could reflect the production details and progress of the show “China Discovery” via “Hangzhou on Gourmet” episode’s production process, such as creativity, pre-production, filming and post-production stages.
So far there is no academic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production techniques of gourmet show in Taiwan.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wishes that this report could bring the further discussion and be referred by others gourmet programs, thus to improve the TV shows’quality.
一、中文部分
王洪鈞(2000),新聞報導學,臺北市:正中。
王泰俐(2004),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之初探研究。新聞學研究,81:1-41。
王天濱(2000),臺灣地方新聞理論與實務 ,台北:三民。
王永泰(2010),拍出好味道,台北:推守文化。
王泰俐(2011),電視新聞感官主義,臺北市:五南。
王學泰(2011),飲食文化的昌盛時代。中國飲食文化簡史,香港:香港中和。
方怡文, 周慶祥(2002),新聞採訪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正中出版。
方怡文、周慶祥(2007),新聞採訪與寫作,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田易蓮(2000)。兩岸電視劇由抗爭到交流的歷史社會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三本(1998)。說話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宋良音(2009)。臺灣報紙美食新聞報導之初探 : 以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天鐸(1994)。重讀九○年代台灣電影的文化意涵。1994年台北金馬影展-「斷裂」與「複合」:展望九○年代中國電影專輯特刊。台北:金馬獎執行委員會。
李茂政(1984):大眾傳播新論,台北:三民。
林庭瑤(2004),誰主宰鏡頭下的中國。中國通財經月刊,頁36-49。
林東泰(2011),電視新聞敘事結構初探。新聞學研究,108,頁225-264。
林靖東、張燕娟、燕子(2009年3月31日)。〈臺灣三名嘴暢談大陸商品廣告登陸臺灣話題。大陸廣告「登臺」將不再羞羞答答〉。取自台海網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news/bilateral/2009-03-31/390069.html
林東泰(2009)。新聞敘事結構有兩種:話語結構與故事結構。中華傳播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新竹:玄奘大學。
何貽謀(1978),廣播與電視,臺北市:三民書局。
沈錦惠(2007)。電子語藝與公共溝通,台北:五南。
沈征郎(1992),實用新聞編採寫作,台北:聯經。
周慶祥(2009),深度報導,台北:五南。
范宜善 (2006)。國教新知,53卷第4期。臺北市 :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
馬西屏(1998),標題飆題,台北,三民書局。
凌佩君(1995)。我國報紙守門人選取一版頭條新聞相關因素試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炳宏(2000),台灣媒體企業之中國大陸市場進入模式及其決策影響因素研究。新聞學研究,89,頁37-80。
陳東園(1997),新聞編輯與採訪,台北: 國立空中大學。
陳東園(2007)。媒介形式下的新聞價值差。台北,空大學訊,新聞編輯與採訪,頁85-92。
陳萬達(2008),新聞採訪與編輯:理論與實務,台北,威仕曼文化。
陳紀臨, 方曉嵐(2011),一次搞懂江浙菜,台北,三友圖書。
陳亦苓譯(2011),拍出幸福美滋味,台北:碁峰資訊。
陳其銳(2006)。電視新聞中之影像與感動:以電視新聞專題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郭婉玲(2003)。兩岸新聞交流歷程之探索(1987-2003)。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文燦等合著(2009),中餐烹調原理與實務,台北,華格那企業。
曾采琪(2012)臺北江浙菜之平面媒體形象轉變初探( 1980-2010 )-以飲食專業雜誌為例。2012臺灣飲食文化暨餐飲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台北:遠流。
彭家發(2008),進階新聞寫作 : 理論、分析與範例,台北:五南。
游常山(2001),如何做出好的深度報導。深度報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
蔡琰、臧國仁(1998)。新聞敘事結構:對新聞故事的理論分析。1998中華傳播學會學術研討年會。
蔡 琰、臧國仁(1999),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新聞學研究,58:1-28。
蔣安國(2001)。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岸新聞交流的回響與前瞻(一),
取自http://www.herefrom.com.tw。
劉立行、沈文英 (2003),視覺傳播,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劉立行,2012,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
鄭貞銘(2010),新聞採訪與寫作 ,台北:威仕曼文化。
鄧景衡,(1997),黑飲、金食、鏽島-台灣飲食文化系譜,台北:田園城市。
魯曉明(1991)。說話的技巧,台北:龍和出版。
羅文輝(2001),深度報導著重於焦點的確立。深度報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
臧國仁、鍾蔚文(1999),時間概念與新聞報導 -- 初探新聞文本如何使用時間語彙。新聞學研究,61,頁137-178
謝章富(2002),電視攝影技藝研究,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學院出版委員會
Nicholas Abercombie,陳芸芸譯:206。Nicholas Abercomble,(1996),Television and Society.(中譯本為《電視的社會學分析》,陳芸芸譯,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03,頁206)。
Nicole S.Y (2011),美食攝影,台北:松崗文魁。
McQuail, D.(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4th ed)(陳芸芸、劉慧雯譯),台北:韋伯文化。(原作2000年出版)。
Montgomery, M. (2007). The discourse of broadcast news: A linguistic approach.London, UK: Routledge.
Stam, Burgoyne, & Flitterman-Lewis/張梨美譯(民86):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台北,遠流。
二、英文部分
Abercrombie,N.(1992).Pavarotti in the park,University of Lancaster,Inaugural Lecture Series.
Baym, G. (2004). Packaging Reality: Structures of form in uS network news coverage of watergate and the clinton impeachment.Journalism, 5(3) 279-299
Chatman, S. (1978).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Ithaca,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hatman, S. (1990). Coming to terms: The rhetoric of narrative in fiction and film. Itha-ca,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Ellis,J.(1982),Visible Fictions,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pp170
Feuer,J.(1986).Narrative from in American network television,in MacCabe
Fiske,J.(1987),Television Culture,London,Methuen.
Hallin, D. C. (1992). Sound Bite News: Television Coverage of Elections, 1968-1988.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2(2):5-24.
Herman, V. (1995). Dramatic discourse: Dialogue as interaction in plays. London: Routledge.
Hjelmslev, L. (1969). Prolegomena to a theory of language. Madison, WI: WisconsinUniversity Press.
Lippmann,Walter.(1922/1956).Public Opinion,New York:Harcourt Brace.
Smith C. R. (1977): Television News as Rhetoric. Western Journal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41(3):147-159.
Smith, L. D. (1988).Narrative Styles in Network Coverage of the 1984 Nominating Con-ventions. Western Journal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52:63-74.
Tuchman, G. (1972). Objectivity as Strategic ritual: An Examination of Newsmen’sNotions of Objectivit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7, 660-679.
Ward,J.& Kathlen A.Hansen.(1987) Search Strateg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NY: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