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福佬裔李昂、外省第二代朱天心、原住民利格拉樂‧阿以及客家利玉芳的創作作為分析的文本。嘗試運用空間文化理論、女性主義、等研究成果,並藉由族群、地域、女性等三個面向來探討「族裔女性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在內容的安排上,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別是以族裔作家文本中的原鄉---童年的空間環境,所處的地理位置如城市與鄉村/部落加以探討,第五章則著重分析作家文本中迥異於男性的女性空間經驗。論文重點如下:1. 原鄉 原鄉一直是許多作家的創作母源,孵育作家童年的空間環境,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作家日後寫作的文本脈絡,原鄉的召喚促使作家一再以文學符碼不斷建構自己虛實相生的故鄉。而由於台灣族群的聚落性格,族裔女作家文本裡所召喚的原鄉經驗,便往往將本族的歷史融入其中,呈現出濃厚的族群色彩,諸如李昂的鹿港標誌著福佬族群的空間經驗;朱天心的眷村側寫了外省族群的空間經驗;迥異於朱天心的眷村經歷,利格拉樂的眷村經歷囊括了一部分的原住民歷史記憶,記載著嫁入異族的原住民婦女的辛酸血淚。相較於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利玉芳的創作卻照映出客家族群的處境---失落的原鄉。2. 城市 隨著族裔作家求學離家、旅行,以及台灣都市化現象,都會亦登上了作家的書寫場域,然而不同族裔作家文本裡所輻射出的城市經驗卻不盡相同,不盡相同的原因,往往與族群色彩以及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諸如:李昂創作中情慾的流動輪轉,往往投射在無孔不入的商業關係,呈現出都會慾望與投機性格,而這樣的商業色彩正與福佬裔豐沛的商業經驗有關。李昂的城市經驗具體展演了福佬族群中小企業主的強者哲學,但李昂在將此種得自經濟成功的自信,帶入以商立國的神話構築的同時,卻也折射出資本主義急功好利、缺乏文化省思的重重危機。而朱天心的城市書寫,除了顯示城市性格、質疑資本主義對人的異化,也埋藏著外省族群在經濟、政治失勢的焦慮以及文人物質缺乏的窘迫;利格拉樂創作裡的城市經驗,著重流浪都市叢林的原住民處境;利玉芳的城市經驗訴說的則是城鄉差距的生活感。3. 部落與鄉村 相較寄居城市的李昂與朱天心,回歸部落的利格拉樂與嫁入南部鄉村的利玉芳,其文本所呈現的空間經驗,具體囊括了地域與文化的特色。諸如:利格拉樂創作裡的自然色彩,與她的部落山林經驗息息相關,利玉芳創作裡的土地想像,則與去中心、偏遠的台南鄉村性格相仿,對比於中心都會,利格拉樂的部落與利玉芳的鄉村往往是素樸純淨的美地指涉,城市文明在此被指斥為惡質的破壞力量,然而,不同於利格拉樂以溣落的人間天堂比附部落,利玉芳所召喚的鄉土,有時交織著人性與其他生物族類的衝突、交鋒與人性自私利益的糾纏,無關乎族群因素的介入,亦毋庸等待城市文明的入侵。4. 女性空間 深受父權社會型塑的女性空間經驗,往往真實地呈現於女性作家的文本中。本章由環境、身體、童年與子宮等四個空間向度,探討四位作家特殊的女性生命經驗,其中環境與身體訴說的是進入父權社會之後的女性空間經驗;而童年與子宮則強調未進入父權象徵秩序之前的女性空間經驗。朱天心「無父的陽剛世界」潛藏著男性宇宙觀對女性空間生存的閉鎖;受制於父權牢籠的女性面貌也一並出現在四位女性作家的文本中,而女性身體受到物化、凝視、交換、宰制的事實也一再具體演繹於女性作家的文本中,相較於進入父權社會後不自由的女性空間經驗,未進入父權世界之前的童年烏扥邦與未與母體分離的子宮世界,則格外令女性作家懷念。 綜上所言,本文意在探討不同族裔、地理位置以及女性身份的介入所輻射出來的空間經驗如何具體建構於四位族裔女作家的文本,目的在側見台灣族群以何種方式釐清自己與理解台灣,以及受到父權社會型塑女性空間經驗,又是如何具體展演女作家文本。
一般書籍(按照性質分)◎史地1.台灣省通志(1970),卷四經濟志商業篇,台灣省,台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林會承(1985)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台北,台灣:明文書局3莊展鵬(編)(1992)鹿港。台北,台灣: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4薛化元(1993)台灣歷史年表.1945-1965。台北,台灣:業強出版社5張德水(1996)台灣種族、地名、政治沿革。頁264,台北,台灣:前衛出版 .社◎空間1漢寶德(1983)都市幻影。台北,台灣:經濟與生活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詹宏志(1989)城市人。台北,台灣:天下文化出版3蔡宏進(1989)鄉村社會學。台北,台灣:三民書局4夏鑄九、王志弘(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台灣:明 .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5 Leslie kanes Weisman(1997)Discriminatuon by Design---A Feminist Critique of the Man -Made Environment(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譯)台北,台灣:巨流圖書公司6章英華、蔡勇美(1997)(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台灣:巨流圖書公司◎心理學1 Ronald V.Urick(1974),沙亦群(譯)疏離感。台北,台灣:巨流圖書公司2 Neil Postman (1994)童年的消逝。蕭昭君(譯)。台北,台灣:遠流出版事. .業有限公司◎文學文學史.理論1劉登翰等(編)(1993)台灣文學史(上、下),福州,大陸:海峽文藝出版社2張寶琴、邵玉銘、弦(1995)(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台灣:聯合 .文學出版社3古繼堂(1996)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台灣:文史哲出版社4黃恆秋(1998)台灣客家文學史概論。台北,台灣: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5葉石濤(1996)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台灣:文學界雜誌社6呂正惠(1991)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台北,台灣:正中書..局7王岳川(1998)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台灣:淑馨出版社文學評論1彭瑞金(1980)泥土的香味。台北,台灣:東大圖書公司2賀安慰(1989)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台灣: 文史哲出...版社3楊澤(1994)(編)從40年代到9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4呂正惠(1995)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台灣:新地文學出版社5龔鵬程(1995)(編)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台灣:東大圖書公司6楊照(1995)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台灣: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7王浩威(1995)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台灣: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8蔡詩萍(1995)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台灣: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 .司9王德威(1996)小說中國。台北,台灣: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0鄭明娳(1997)(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台灣:時報文化出版企 業有限公司11齊邦媛(1998)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50年。台北,台灣:九歌出版 .社12李瑞騰(1998)(編)台灣文學二十年集1978-1998---評論二十家。台北, .台灣: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文學創作1施叔青(1988)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台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依塔羅.卡爾維諾(1993)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譯)。台北,台灣: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3鍾肇政(1994)(編)客家台灣文學選(1.2冊)。台北,台灣:新地文學出版社◎族群1林再復(1985)閩南人。台北,台灣:三民書局2施政峰(1994)(編)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台灣:前衛出版社3陳昭如(1995)歷史迷霧中的族群。台北,台灣:前衛出版社4徐正光(1995)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台北,台灣:正中書局5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台灣:允晨文化實 .業股份有限公司6施政峰(1997)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台灣:前衛出版社7施政峰(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台灣:前衛 .出版社8盧建榮(1999)國族屬性的再定義--快被遺忘的族群。台灣,台北:麥田出 .版股份有限公司◎女性1西蒙.波娃(1992)第二性全三冊,(歐陽子、楊美惠、楊翠屏(譯)。台北,台灣:志文出版社2孟悅、戴錦華(1993)浮出歷史年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台灣: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3鄭明娳(1993)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台灣:時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4潔玫.葛瑞爾(GERMAINE GREER)(1995),女太監,吳庶任(譯)。台北,台 .灣:正中書局5Pamela Abbott、Claire Wallace(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台北,台灣:巨流圖書公司6張小虹(1995)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台灣:聯合文 .學出版社有限公司7王逢振(1995)女性主義。台北,台灣: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8張小虹(1996)慾望新地圖。台北,台灣: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9顧燕翎(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台灣:女書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10李仕芬(1996)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台灣:文史 .哲出版社11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1997),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夏傳位(譯)。台北,台灣:巨流圖書公司12鍾慧玲(1997)(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台灣:里仁出版社13邱貴芬(1997)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台灣:元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4張小虹(1998)性/別研究讀本。台北,台灣: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5邱貴芬(1998)(不)同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台灣:元 .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Said)(1997)知識分子論。台北,台灣: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學位論文1.施懿琳(1986)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所碩士論文2.曾旭正(1994)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台北,台灣: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3.吳婉茹(1994)八十年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台北,台灣: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所碩士論文。4.江寶釵(1994)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5.吳忻怡(1995)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劉叔慧(1996)華麗的修行---朱天文的文學實踐。台北,台灣:私立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7.黃千芳(1997)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處境。新竹,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柴雅珍(1997)戰後台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1945-1987)。台中,台灣: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葉為欣(1998)生態女性主義的理念與實踐:探討台灣經驗。台北,台灣:國立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0.洪珊慧(1998)性、女性、人性---李昂小說研究。新竹,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研討會論文1.王甫昌(1998)光復後台灣族群意識的形成。台北,台灣:台灣族群社會變遷研討會2.瓦歷斯.諾幹(1998)邊陲的掠奪、後殖民狀態與資本帝國主義。台北,台灣:台灣族群社會變遷研討會3.邱貴芬(1998)殖民經驗與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台北,台灣:第一屆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4.江寶釵(1998)民間文學在台灣當代小說中的呈現及其意義。台北,台灣:清大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5利格拉樂.阿(1998)身分認同在原住民文學中的呈現---以自我的文學創作歷程為例。台北,台灣:台灣原住民文學座談研討會6.楊翠(1998)認同與記憶---以阿的創作試探原住民女性書寫。台北,台灣:台灣原住民文學座談研討會7.彭小妍(1998)《迷園》與台灣民族主義論述:記憶、述說與歷史。台北,台灣:第一屆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報紙1.吳錦發(1983,7,12-3)略論李昂小說中的性反抗---愛情試驗的探討上下,自立晚報副刊2.龍應台(1985.10.16)台北的紅男綠女---評李昂的「暗夜」,台北,台灣:自立晚報10版3.何春蕤(1989.11.5)荒原女人---談朱天心的新黨十九日,台北,台灣:自立早報10版4.馬瑩君(1993.3.25-27)從李昂的貓咪與情人探索女性情結,台北,台灣:中央日報16版5.黃毓秀(1994.1.1)李昂與女性之謎,台北,台灣:中國時報34版6.簡瑛瑛(1996.1.18)屠刀上閃爍的月影,台北,台灣:中國時報35版7.彭小妍(1996.6.2)認同、族群與女性---台灣文學七十年,台北,台灣:中央日報18版8.張茂桂(1996.8.5)眷村子弟眷村老。台北,台灣:聯合報42版9.梅家玲(1997.6.12)記憶的追尋之旅,台北,台灣:中國時報42版10.胡淑雯(1997.8.20-21)誰帕香爐吃香火,台北,台灣:中國時報27版11.楊照(1997.8.23)英雄主義與寫實主義的陷阱---小論李昂,台北,台灣:中國時報27版12.王浩威(1997.9.25)該來看看李昂的文學成績---解剖《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台灣:中國時報41版13.蔡詩萍(1997.10.2)北港香爐---美學經營失去了耐性,台北,台灣:民生報34版14.梅家玲(1997.6.12)記憶的追尋之旅,台北,台灣:中國時報42版15.盧佳慧(1998.11.3)留下族群生活的記憶---眷村文化座談會 。台北,台灣:中國時報37版期刊論文1.陳映湘(1977.1)〈當代中國作家的考察---初論李昂〉,中外文學,5(8),78-862.張系國(1984)小論「殺夫」。新書月刊12期, 313.鹿港人(1984)談對殺夫的幾個誤解,新書月刊第5期,頁774.王德威(1985)花季的焦慮,聯合文學,1(10),2125.奚密(1985)黑暗之形:談暗夜中的象徵,中外文學,15(9),130-148。6.古添洪(1986)讀李昂的「殺夫」---詭譎、對等、與婦女問題,中外文 .學,14(10),41-49。7.李元貞(1989)台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觀,中外文學,17(10),24-36。8.賴建誠(1990)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中山社會科學季刊,6(1),45-559.金恆杰(1992)黃金新貴族---包裝與商品之間---再評《迷園》,當代,第71期,130-146。10.路況(1992)黑盒子邊緣的白色雜音---評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 .們》,聯合文學,8(9),187-189。11.孫大川(1992)原住民文化歷史與心靈世界的摹寫---試論原住民文學, .中外文學21(7),169-170。12.郭菀玲等(1992)混聲合唱---台灣各族裔作家對談寫實,中外文 .學,21(7),6-4713.吳婉茹(1993)談《我記得》之中的虛無感,問學集第3期,140-152。14.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頁7-17。15.胡衍南(1993)捨棄原鄉鄉愁的兩個模式---談朱天心、張大春的小說創 .作,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七期,117-13216.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蔡崇隆(譯)(1993.6)消費社會與消費慾望,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65期,48-7117.王甫昌(1993)族群通婚的後果:省籍通婚對於族群同化的影響,人文及 .社會科學集刊,6(1),231-26718.謝勝義(1994)現代資本主義文化危機之探討,俄情研究,3(4),2-1519.段貞夙(1994)家庭---集體記憶的原鄉,影響電影雜誌第55期,171.。20.薛琴(1994)建築與城市風貌票選活動有感---台北市民對台北市建築及 .都市空間的一項群體意像紀錄,建築師雜誌240期,90-9221.王志宏(1994)城市的身世,聯合文學,10(5),41-4522.米復國(1994)模糊的城市歷史面貌,聯合文學,10(5),52-5523.張景森(1994)百年悲情轉新運---台灣城市身世一百年,聯合文 .學,10(5),57-6124.鄧宗德、陳潔(1994)台北大都會傳奇,聯合文學,10(5),62-7125.鄭清文等(1994)台北之乎者也,聯合文學,10(8),36-5926.余幼珊(1994)有情無欲的春風蝴蝶女子。誠品閱讀第17期,37-41。27.陳姿蘭(1995)性與救贖---李昂的小說世界,傳習第十三期,123。28.李文冰(1995.7)撕去的第十三章---李昂〈人間世〉的情慾初探,幼獅文藝,82-8529.丁瑋(1996)眷村與眷村文化,歷史文物第四期,70-7530.黃勝雄(1996.9)族群、社會文化與空間意涵,思與言,34(3),185-24031.蕭富元(1996.6)從自卑到自省(省思:閩南人),遠見,98-10732.臧聲遠(1996.6)落地的麥子(省思:外省人),遠見,108-11333.陳玉梅(1996.6)流動的鄉愁(省思:客家人),遠見,114-11834.徐子婷(1996.6)黃昏的星空(省思:原住民),遠見,122-12835.陳芳明(1996)當後殖民遇到後現代---誤讀張大春《撒謊的信徒》。中 .外文學,25(4),149。36.李廣均(1996)從過客到定居者。社會文化學報,第三期 ,37437.邱貴梅(1996)論李昂《殺夫》的女性意識覺醒,台南師院學生專刊第 .十七期,59-71。38.賀淑瑋(1996)性、空間與身分:論李昂小說的政治美學,台灣文藝第156 .期,35-49。39.江柏煒(1997)殖民的都市再現:「張愛玲」文本的空間閱讀(下)。空間 .雜誌第90期,144。40.林素芬(1997.12)歷史天河裡的痴心---作家朱天心專訪,幼獅文藝,5- .10。41.蔡美麗(1997)從資本主義的文化特質談「情慾解放」的雙面性,當 . .代第124期,62-7742.沈冬青(1997.12)故鄉永恆的過客---探索朱天心的「古都」,幼獅文 .藝,5-31。43.李喬(1997)如何評論北港香爐---台灣的文學文化,日本文摘第140 .期,143-145。44.王瑩(1997.12)還我舊山河---原住民的狩獵文化,光華雜誌,2-345.張靜茹(1997.12)追尋雲豹的足跡,光華雜誌,8-2146.張靜茹(1997.12)最後的獵人,光華雜誌,22-3347.利玉芳(1998)台灣最南點.中外文學--台灣女性文學與文化專輯二 . 27(1),143-144。48.張瓊方(1998.4)也是原鄉---通化街的台北「客」,光華雜誌,50-6149.蕭義珍(1998.10)台灣主體的再建構---回歸原鄉與原住民文學,台灣文 .藝165期50.王佳煌(1998)商品拜物教與資訊拜物教---資本主義電腦化與「資訊社 .會」意識型態之批判,思與言,36(3),203-260專書論文1.施淑(1988)鹽屋---代序,見李昂(著)花季,台北,台灣: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鍾玲(1989)現代中國繆思---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台灣:聯經出版 .事業公司3.李魁賢(1992)詩的反抗,頁256,台北,台灣:新地文學出版社4.劉介民(1993)台灣女性詩歌中的「情慾主題」,見鄭明娳(編)當代台灣 .女性文學論,(頁215-231), 台北,台灣: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5.王志弘(1993)城市、文學與歷史----閱讀《看不見的城市》,見伊塔.羅.卡爾維諾(著)看不見的城市,台北,台灣:時報文化出版企業6.黃恆秋(1993)我本客屬人----台灣客家文學及其客籍作家身分特質,見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台灣客家人新論,台北,台灣:台原出版社7.吳錦發(1993)客家文化的兩面性格,見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新的 .客家人,頁41,台北,台灣:台原出版社8.何春蕤(1994)方舟之外---論朱天心的近期寫作。見楊澤(編)從四0年 .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時報文化9.唐諾(1994)記憶.希望並且好好活著,見朱天心(著)小說家的政治週記,書序,台北,台灣: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0.黃錦樹(1995)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書寫朱天心,見龔鵬程(編)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台灣:三民書局11.王槐三(1995)台灣的環境文化。見黃衍明(著)都市空間筆記,台北,台 .灣: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2.古繼堂(1996)台灣青年詩論,台北,台灣:人間出版社13.林鍾隆(1996)利玉芳的《活的滋味》,見利玉芳(著)向日葵,(頁208),台南,台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4.李篤恭(1996)〈利玉芳作品賞析〉,見利玉芳(著)向日葵,(頁221-233) .台南,台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5.陳義芝(1996)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兩性觀,見封德屏(編)五十年來台 .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33),台北,台灣:文化建設委員會16.江寶釵(1996)台灣現代派女性小說的創作特色,見封德屏(編)五十年來 .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文化建設委員會17.江寶釵(1996)台灣當代小說中所呈現的環境及其變遷,見龔鵬程(編)台 .灣的文學與環境,台北,台灣:麗文出版社18.古繼堂(1996)大膽潑辣突圍性禁忌的利玉芳。見利玉芳(著)向日葵(頁 . 183)。台南,台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張茂桂(1996)生在竹籬巴內---從隔閡到生根發芽 落地生根---眷村人 .物與經驗楊放(採訪整理),頁16,台北,台灣: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 .司20.陳義芝(1997)從半裸到全開---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情慾表現,見林 .燿德、林永福(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頁 .238-239),台北,台灣: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1.王德威(1997)老靈魂前世今生---朱天心的小說,見朱天心(著)古都,序,台北,台灣: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2.駱以軍(1997)記憶之書,見朱天心(著),古都書序,台北,台灣: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3.陳義芝(1997)從半裸到全開---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情慾表現,見林 .耀德、林永福(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頁238- .239),台北,台灣: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4.王德威(1997)性、醜聞與美學政治,見李昂(著)北港香爐人人插,序論 .台北,台灣: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5.許俊雅(1997)山林的悲歌---布農族田雅各的小說〈最後的獵人〉,台 .灣文學論叢,頁356。台北,台灣: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6.梅家玲(1998)80.90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見陳義 .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頁385-409),台北,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 .司27.顏忠賢(1998)不在場囗台北---80年代以後台灣都市小說的書寫空間, .見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頁418-440),台北,台灣:聯經出版 .事業公司28.簡瑛瑛(1998)解構父權/重構女質---女性主義閱讀與第三世界謀殺小 .說。何處是女兒家,頁81,台北,台灣: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9.陳玉玲(1998)女性的身體與物化。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 .的主體性研究,頁114-115,台北,台灣:南華管理學院出版30.楊惠琬(1998)當代台灣女性文學新視野---以朱天心近期小說為例。台 .灣人文,頁1-17,台北,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