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雅婷
Ya-Ting, Chang
論文名稱: 建構取向幼兒科學探究教學檢核表之發展
The study of developing the checklist of science constructivist-inquiry teaching for young children
指導教授: 簡淑真
Chien, Shu-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5
中文關鍵詞: 建構取向幼兒科學探究教學檢核表
英文關鍵詞: Constructivism Approach, sciece inquiry teaching, checklis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88下載:6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發展建構取向觀點的幼兒科學探究教學檢核表,以供有志實施建構取向科學探究教學之幼教師,在教學的指引與檢核上有所依據。本研究首先以文獻分析為研究方法,探討建構相關理論、應用於幼兒科學探究教學的相關研究及建構式科學學習相關量表等,分析出檢核表之架構;其次採取專家效度為研究方法發展檢核表,專家小組共有三十二位成員,由九十九年四月開始至七月份其間進行兩階段的專家效度審查,共同發展出「建構取向幼兒科學探究教學檢核表」。
    本「建構取向幼兒科學探究教學檢核表」以「幼兒角色」、「教師引導」、「學習內容」、「學習材料」與「社會互動」等五個教學向度為架構,各包含六個檢核題項,合計三十題檢核題項。本檢核表在兩階段的專家效度審查中,獲得專家小組高度的評價與共識。此以理論與實務為基礎所發展的「建構取向幼兒科學探究教學檢核表」,可成為幼教師進行科學探究教學的指引與檢核之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checklist with high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to measure the level in Constructivism Approach on science inquiry teaching for young children. This study utilized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wo-stage questionnaire of experts as basic research tools. Through the suggestions from two round investigations, the content of the checklist has been modified.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Firs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hecklist obtains the appraisal and the mutual recognition. It contains five aspects, which includes six items, with a total of 30 items. The five aspects are as followed: young children’s role, teachers’ guiding, learning content, learning materials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Second, this checklist can provide teachers and kindergartens with teaching directions and measurement.

    謝誌 …………………………………………… iv 中文摘要 …………………………………………… v 英文摘要 …………………………………………… vi 目次 …………………………………………… vii 表次 …………………………………………… ix 圖次 …………………………………………… x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9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建構論的教學觀點…………………………… 11 第二節 建構取向的幼兒科學探究教學……………… 2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9 第三節 共同研究對象………………………………… 52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54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7 第六節 信度分析與效度分析…………………………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61 第一節 第一階段學者專家效度問卷調查分析……… 61 第二節 第二階段幼教園長與教師問卷調查分析…… 89 第三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27 參考文獻 …………………………………………… 129 附錄一 第一階段學者專家效度問卷……………… 141 附錄二 第二階段幼教園長與教師效度問卷……… 173 附錄三 兩階段問卷之統計量摘要表……………… 193 附錄四 兩階段問卷之各教學向度內題項修正情形一覽表……197 附錄五 建構取向幼兒科學探究教學檢核表(完成版) ……201

    壹、 中文部分
    王美芬、熊召弟(1997)。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 台北:心理。
    王靜如、林曉雯、張靜儀(1999):應用社會建構主義理念於小學自然科學教學研習之研究。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之「教育改革、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各國經驗」議會論文集。
    朱則剛(1996)。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載於詹志禹(主編)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頁330-348)。台北:中正。
    朱韻芬(2004)。幼兒教師於科學角實施物理性知識活動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佳燕(2007)。由建構論觀點探究一位教師進行幼兒科學方案之教學歷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昭賢(2004)。幼兒經歷科學相關方案想法展現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暉、郭重吉、殷曉林(1994)。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建構主義教學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彰化師大),5,27-51。
    李維譯(1998)。思維與語言。台北:桂冠。
    林文生、鄔瑞香(1997)。眾裡尋她千百度─以一位老師的教學為例來談數學布題的重要性。教育資料與研究,18,44-50。
    幸曼玲(1998)。從社會互動看幼兒的學習:Vygotsky理論的應用。幼兒園中教與學的對談學術研討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幸曼玲(1999)。皮亞傑的建構論和幼兒教育課程模式,載於簡楚英編,幼教課程模式,台北:心理。
    幸曼玲(2007)。推薦序。載於張斯寧主編,載於建構主義取向幼兒教育課程與教學─以台中市愛彌兒幼稚園探究課程為例(頁xi-xiii),台北:心理。
    周淑惠(1998)。正式與非正式幼兒教師之教學行為現況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1,229-261。
    周淑惠(2004a)。建構取向之幼兒自然科學教學之歷程性研究(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93-2511-S-134-002-2)。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周淑惠(2004b)。建構取向之幼兒自然科學教學之歷程性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9,61-88。
    洪文東(2004)。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科學探究能力之培養研究—以探究式教學活動設計提升學生科學研究能力。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期中報告,(NSC 93-2511-S-153-004)。
    胡志偉(1997)。國小教師對建構教學的看法與使用意願。教育與心理研究,20,55-70。
    范毓娟、郭重吉(1995)。在國中理化課程中試行建構主義教學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彰化師大),6,69-87。
    高敬文(1989)。我國國小學童測量概念發展之研究。初等教育研究,1,183-219。
    高敬文(1990)。兒童科學教具與玩具之評估:以認知概念為基礎的模式(I)。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78-0111-S153-02)。
    高敬文(1991)。兒童科學教具與玩具之評估:以認知概念為基礎的模式(II)。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79-0111-S153-01)。
    高慧蓮(2005)。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科學探究能力之培養研究—科學探究能力之培養(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NSC 93-2511-S-153-006)。
    莊文瑞(1987)。當代科學哲學的轉向:巴柏與孔恩的論辯。當代,10,27-36。
    莊惠玉(1998)。國小自然科教師試行建構主義教學之個案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1,15-53。
    莊雪芳、鄭湧涇(2003)。國中學生對生物學的態度與學習環境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11),171-194。
    曾慧蓮(2006)。幼兒科學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以光影方案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美玉(1995)。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和大卷宗評量在自然科教學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 84-2511-S-134-003)。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張美玉(1996)。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和大卷宗評量在自然科教學之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 85-2511-S-134-003)。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張美玉(1997)。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和歷程檔案評量在自然科教學的應用。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張靜儀(1995)。自然科學探究教學法。屏師科學教育,1,36-45。
    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1-4。
    郭重吉、江武雄(1992)。從協助學生建構意義的觀點探討國中理化教學的改進(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81-0111-S-018-01)。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
    郭重吉、江武雄(1993)。從協助學生建構意義的觀點探討國中理化教學的改進(I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82-0111-S-018-01)。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
    郭重吉、江武雄(1994)。從協助學生建構意義的觀點探討國中理化教學的改進(I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83-0111-S-018-01)。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
    許健將(2000a)。從建構主義哲學觀點進行國中理化教材教法之開法研究(I)─ 「浮力單元」之建構式教材教法模組設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許健將(2000b)。從建構主義哲學觀點對國中理化新教材教學內涵之分析(I)-教材內容之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陳文典(2003)。「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簡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基礎研習手冊,7-10。
    陳忠志、Taylor, P., & Aldridge, J.M.(1998)。國中教師科學本質及科學教學信念對理化教室環境的影響。科學教育學刊,6(4),383-402。
    陳美如(2001)。合作探究教學觀察:多元文化觀點。教育研究資訊,9(4),43-65。
    陳淑敏(1985)。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與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3。
    陳淑敏(2002)。建構教學對幼兒科學知識學習的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25(中),401-430。
    陳燕珍譯(1999)。幼兒物理知識活動-皮亞傑理論在幼兒園中的應用。台北:光佑。
    陳義勳(1999)。探討使用建構主義教學在教學成效上的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 88-2511-S-113-011)。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陳義勳(2000)。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學以建構主義教學成效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 89-2511-S-135-004)。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黃意舒(1996)。由幼兒科學教學中培養科學學習基本素養。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18-27。
    溫明麗(2002)。皮亞傑與批判性思考教學。台北:洪葉。
    熊召弟等譯(1996)。科學學習心理學。台北:心理 。
    熊召弟(1996)。反省式教學之探討:(一)某師院數理教育學系學生自然科之個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 84-2511-S-152-006)。
    熊召弟(1997a)。反省式教學之探討:師院生自然科學教學個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 85-2511-S-152-006)。
    熊召弟(1997b)。國小自然科學建構者觀學習環境之探討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 86-2511-S-152-010)。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熊召弟(1998)。國小自然科學建構者觀學習環境之探討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 87-2511-S-152-001)。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甄曉蘭(1997)。應用建構教學理念於教育專業發展課程之初探。86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師院出版社。
    甄曉蘭、曾志華(1997)。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及其應用。國教學報,3,179-208。
    鄔瑞香(1993)。我的數學教學模式─探索、反省與成長。載於詹志禹主編,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頁330-348)。台北:中正。
    蔡今中(2002)。教師科學認識觀與實施建構主義取向教學之相關性(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1-2511-S-009-006)。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蔡今中(2001)。教師科學認識觀與實施建構主義取向教學之相關性(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0-2511-S-009-001)。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蔡今中(2003)。教師科學認識觀與實施建構主義取向教學之相關性(I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2-2511-S-009-013)。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蔡敏玲、陳正乾譯(1997)。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 台北: 心理。
    閻如玉(1998)。建構理念在國小自然教學運作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世尊(1997)。Rogers人本教育理論與建構主義的整合教學模式在國小一年級數學科應用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世尊(1999)。根本建構主義及其教學意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7,203-216。
    潘世尊(2007)。建構與建構主義之意涵,載於張斯寧主編,建構主義取向幼兒教育課程與教學─以台中市愛彌兒幼稚園探究課程為例(頁3-6),台北:心理。
    盧美貴(2003)。我國五歲幼兒基本能力與學力指標建構研究。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戴文青(1999)。學習環境的規劃與運用。台北:心理。
    蕭月穗(2003)。國小自然科教師專業發展策略之研究-國小自然科教師在成長團體中建構主義教學知識的成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台東;國立台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簡淑真(1998)。建構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1(3),61-80。
    簡淑真、陳淑芳、李田英(2001)。建構式幼兒教育科學教學模式之建立與驗證研究(更名為建構取向幼兒科學教學實施之研究)(1/2)。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89-2511-S-003-050)。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簡淑真、陳淑芳、李田英(2003)。建構式幼兒教育科學教學模式之建立與驗證研究(更名為建構取向幼兒科學教學實施之研究)(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90-2511-S-003-050)。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簡淑真(2003)。幼兒科學有關概念發展之研究-建構論的觀點(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2-2511-S-003-029)。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簡淑真(2004)。幼兒科學有關概念發展之研究-建構論的觀點(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3-2511-S-003-05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顏弘志(2004)。從建構主義看探究教學。科學教育資料研究與發展季刊,36,1-14。
    鍾靜、朱建正(1993)。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下之教師成長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 82-0111-S-152-007)。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鍾靜、朱建正(1995)。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下之教師成長研究(I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 84-0111-S-152-007)。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鍾靜、朱建正(1996)。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下之教師成長研究(II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 85-0111-S-152-007 )。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鍾靜(1997)。建構主義觀的在職教育─以學校為中心的教師成長。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之「建構主義在國小低年級和幼稚園數學教學的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籃秀如藍(2002)。天然災害為統整主軸之多元教學模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慶珍(2005)。應用科學圖畫書於幼稚園昆蟲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進修部暑期幼兒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貳、 外文部分
    Brown, T. (1993). Piaget’s contributions on the theory of mind and personality. 幼教天地, 15, 95-140.
    Crawford, B.A. (2000). Embracing the essence of inquiry: new roles for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7(9), 631-645.
    DeVries, R. (1978). Early education and Piagetian theory: Applications versus implications. In J. M. Gallagher, J. A. Easley, Jr. (Eds), Knowledge and development, 2, Piaget and education (pp.76-92). New York: Plenum.
    Gay, L. R. (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4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Gilbert, J. K., Osborne & Fensham, P. J. (1982). Children’s science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teaching. Science Education, 66(4), pp.623-633.
    Henson, R. K. (2001). Understanding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estimates: A conceptual primer on coefficient alpha,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34, 177-189.
    Heylighen, F. (1993). Selection Criteria for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In Proc. 13th Int. Congress on Cybernetics (Association Internat. de Cybernetique, Namur). Retrieved March 2, 2008, from ftp://ftp.vub.ac.be/pub/projects/Principia_Cybernetica/Papers_Heylighen/Knowledge_Selection_Criteria.txt
    Inagaki, K. (1992). Piagetian and Post-Piagetian conceptions of development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cience educ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7, 115-133.
    Johnson, B. & McClure, R.. (2004).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a shortened, revised version of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 survey(CLES). Learning Environment Rsearch, 7, 65-80.
    Karplus, R., & Their, H. D. (1967). A new look at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IL: Rand McNally.
    Kim, H. B., Fisher, D. L., & Fraser, B. J. (1999).Assessment and Investigation of constructivistscience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Korea.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17(2), 239-249.
    National Committee on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Assessment,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Retrieved May 21, 2009, from http://www.nap.edu/catalog/4962.html
    Palincsar,A.S., Magnusson,S.J.gutter & Vincent, M.(2002). Supporting guided-inquiry instruction.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4(3), 88-91.
    Piaget, J. (1971). Psychology and Epistemology (Translated by Armold Rosin). NY: Grossman Publishers.
    Rogoff, B. (1990). Apprenticeship in thinking: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ott, P.H. (1998). Teacher talk and meaning making in science classrooms: A Vygotskian analysis and review.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32, pp. 45-80.
    Taylor, P. C., & Fraser, B. J. (1991). CLES: An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Environment.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Wisconsin, USA.
    Tharp, R. & Gallimore, R. (1998). A theory of teaching as assisted performance. In D. Faulkener, K. Littleton, and M. Woodhead (Eds.), Learning Relationships in the Classroom, (pp.93-110). London: Routledge.
    Tsai, C.-C. (2000).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udent scientific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nd perceptions of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Research, 42, 193-205.
    Tobin, K. & Gallagher (1987). What happens in high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 549-560.
    von Glasersfeld, Ernst. (1984). An introduction to radical constructivism. In Watzlawick, P (Ed.) The invented reslity. NY: Nortonl Company Inc.
    von Glasersfeld, E. (1995). Radical Constructivism: A way of Knowing and Learning.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Vygotsky, L.S.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tts, M. & Bentley, D. (1991). Constructivism in the curriculum. Can we close the gap between the strong theoretical version and the weak version of theory-in-practice? The Curriculum Journal, 2 (2), 171-18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