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蘇東坡提出「詩畫本一律」以來,詩畫一致成為中國文人士大夫藝術創作理論之普遍觀點。古代文人,多以筆墨遊戲為務,詩、畫藝術創作日益增加,隨之對於詩、畫藝術的談論與硏究也益趨興盛。
詩、畫兩者,理趣本無一致,詩ヽ畫具有互通的可能,古代文人不斷地企圖將此兩者結合起來,故或在畫上題詩,或僅以詩題畫。但是,此種結合僅不過是形式或表面上的結合,詩畫之眞正結合,卻在於詩ヽ畫藝術兩者均追求的精神與理趣。人之精神即心靈,詩畫藝術是心靈之抒發,故詩畫藝術必須講究內在的美感,過於潤色造作,反而是藝術乃至於其本身價値的喪失。然而,藝術畢竟是精神上之「藝」與技巧上之「術」的結合,因之又離不開外在美的燦爛。兩種不同特性之竝立,是「藝術」創作最難處,又是最奧妙之處。
中國文人往往描寫出現實中看不到的虛構世界,遊心太玄,超然待物,令人體會餘味不盡。基本上,詩畫藝術家是針對現實的,在藝術家的眼裡,現實不是完美的世界,此一不完美的現實令他們激發創作靈感,使他們通過實際創作行爲而夢想完善完美的世界。
自謝赫以神韻與氣韻作爲繪畫品評標準而後,氣韻主爲畫論上之術語,神韻主爲詩論上之術語。韻本是音聲或音樂之節奏和諧,人物品藻上的「韻」又實則指人之品德ヽ敎養ヽ精神等之內在審美節奏。就對「氣」與「神」的觀念而言,兩者本皆是動的,又是流動變化的,其本身具有節奏的審美特徵。故由於韻與「氣」ヽ「神」之結合,神韻與氣韻皆具有音樂節奏和諧的槪念。
詩畫藝術均重視「象外傳神」的審美追求,象是依據第一次感官而能把握的,象外觀才是神韻美感生成的重要關鍵之一。通過漁洋對杜甫詩的看法亦可窺知漁洋詩畫一致的觀點之一斑。逸格本置在於神ヽ妙ヽ能格之外,但漁洋認爲逸格在神ヽ妙ヽ能格之上,是繪畫的最高品格,故往往以逸格比擬詩歌之神韻境界。逸格實即淸遠,淸遠包括逈絶時徑的審美內容與「蘊藏」的審美表現方式。故可以說,淸遠亦是含蓄的審美表現型式。
逸格之最大特徵是「不具常法」ヽ「天趣」,詩畫藝術創作均要求「簡於筆墨」與「天工」之自然無爲的創作精神,反對「過度潤色」與「人工」之人爲造作。毫無疑義,杜甫詩肯定是千古絶唱,確實是「入神之作」,然而漁洋認爲其詩仍然拘泥於常法的界限,過於人工的修飾ヽ彫琢,就繪畫品評而言,能列入「神品」之內而並不可登上逸品之位。
天趣的發揮是直覺思維的發揮,漁洋稱之謂「興會」。興會是一種靈感,又是感興。興會是主觀的感受,排除外部的客觀視覺,專事創作主體心靈的發揮,而剔出對象或景物的內在神理。興會具有偶然的ヽ突發的ヽ無意識無自覺的ヽ瞬息間易失等特性。漁洋所强調的「佇興」ヽ「偶然欲書」皆是指興會之作用。此種觀念亦是繪畫理論上之主要論題,明ヽ淸畫論家多以此靈感論作爲藝術創作之重要關鍵,此皆是强調「天趣」的天賦心靈作用。然而,藝術家之心靈與凡人不同,必須具有高度的心眼,故又要求具有書冊等學問方面的輔助作用,儘管如此,學問是靈感作用上之要求,卻與創作過程上之說理特徵的問題無關。學問對於藝術創作而言,又關涉到禪家所謂「捨筏登岸」ヽ「不立文字」與莊子所謂「得魚忘筌」ヽ「得意忘言」的取捨決擇之問題。
文人士大夫精神,貴能充實而淡泊。專求充實,固能深厚而有力,沉鬱變化,與造化爭神奇。而惟淡泊,始能超越萬物。藝術創造之價値,在於追隨眞宰之創造,因此古代中國文人蓋在空靈淡蕩中包具無窮之境界。藝術韻味之澹泊,即是畫中逸品,亦是詩中之高蹈風格。就詩歌創作主體而言,亦即因爲襟懷歸於澹泊,詩人之心理結構臻於淸遠,有助於吐納萬物。中國文人往往登臨山水,觀照宇宙天下,解消胸中苦悶ヽ不滿,如此,現實中遭遇之挫折通過寄情山水,昇華到超越塵俗的心靈上的自由解放,莊子之「逍遙遊」與禪家之「解脫」境界即指此。田園邱壑是逈絶時徑的心靈之無限自由空間,是古代不遇之士之安息處。中國古代詩畫藝術家在淡泊ヽ平淡的人生態度之下創造出蕭條淡泊ヽ荒寒凄淸的藝術意境,故詩畫藝術即是人生之表現。他們皆是在淡泊ヽ平淡的人生態度之下舒张藝術創作的翅膀,藉以把現實中無法完成的理想,通過藝術創作而創造出完美完全的精神世界,對他們而言,詩畫藝術即是第二人生。他們通過長期間學問修養而具備典雅的人生態度,恒時追求聖人的大德境界,此種人品修養使他們具有平淡的人生態度的源泉,是蕭條淡泊的詩畫藝術意境創造的基礎。
本硏究以漁洋詩畫理趣一致觀為基礎探討中國古代詩畫藝術之窮極的本質與價値。針對漁洋詩畫一致觀的專門硏究,甚為罕見,本硏究不過是一個起步,期望在學術硏究上抛磚引玉,引發更全面而深入的探討。
參考書目
壹、古籍
一、王漁洋著作
《漁洋詩集》,王士禎,康熙刊本七略書堂校刊《帶經堂集》,續修四庫全書,冊一四一四
《漁洋集外詩》,王士禎,收於《王士禛全集》,濟南,齊魯書社,二○○七
《漁洋續詩集》,王士禎,康熙刊本七略書堂校刊《帶經堂集》,續修四庫全書,冊一四一四
《漁洋文集》,王士禎,康熙刊本七略書堂校刊《帶經堂集》,續修四庫全書,冊一四一四
《蠶尾詩集》,王士禎,康熙刊本七略書堂校刊《帶經堂集》,續修四庫全書,冊一四一四
《蠶尾續詩集》,王士禎,康熙刊本七略書堂校刊《帶經堂集》,續修四庫全書,冊一四一四
《蠶尾文集》,王士禎,康熙刊本七略書堂校刊《帶經堂集》,續修四庫全書,冊一四一四
《蠶尾續文集》,王士禎,康熙刊本七略書堂校刊《帶經堂集》,續修四庫全書,冊一四一四
《池北偶談》,王士禎,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
《分甘餘話》,王士禎,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
《古夫于亭雜錄》,王士禎,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
《香祖筆記》,王士禎,臺灣,廣文書局,一九六八
《居易錄》,王士禎,收於《王士禛全集》,濟南,齊魯書社,二○○七
《皇華紀聞》,王士禎,收於《王士禛全集》,濟南,齊魯書社,二○○七
《隴蜀餘聞》,王士禎,收於《王士禛全集》,濟南,齊魯書社,二○○七
《帶經堂詩話》,王士禎,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九八
《漁洋詩話》,王士禎,收於《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
《漁洋詩話》,王士禎,景仁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四二二,詩文評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師友詩傳錄》,王士禎,收於《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
《師友詩傳續錄》,王士禎,收於《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
《五代詩話》,王士禎,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九八
《唐賢三昧集箋註》,王士禎編,吳退庵、胡甘亭輯註,臺灣,廣文書局,一九六八
《唐人萬首詩絶句選》,王士禎,臺灣,廣文書局,一九六八
《漁洋山人精華錄集釋》,王士禎撰,李毓芙、牟通、李茂肅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
《王士禛論詩絶句三十二首箋證》,張健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四
《古詩選》,王士禎,臺北,廣文書局,一九六二
《漁洋山人自撰年譜》,王士禎,收於《王士禛全集》,濟南,齊魯書社,二○○七
二、其他著作
(一) 詩文理論及批評著作
《文心雕龍註》,范文瀾註,臺北,明倫出版社,一九七○
《文心雕龍讀本》,劉勰著,王更生註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九
《李注昭明文選》,蕭統編,李善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一九九四
《詩品集注》,鍾嶸著,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
《詩品集解》,司空圖撰,郭紹虞集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六三
《皎然詩式輯校新編》,許清雲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四
《滄浪詩話校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六一
《六一詩話》,歐陽修,收於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一九八三
《仇池筆記》,蘇軾,收於《全宋筆記》,(九),鄭州,大象出版社,二○○三
《敝帚稿略》,包恢,收於《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
《藏海詩話》,吳可,收於《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
《石林詩話》,葉夢得,收於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一九八三
《歲寒堂詩話》,張戒,收於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一九八一
《後村詩話》,劉克莊,臺北,廣文書局,一九七一
《後山詩話》,陳師道,收於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一九八三
《䂬溪詩話》,黃徹,載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一九八一
《彥周詩話》,許顗,收於《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
《童蒙詩訓》,呂本中,收於《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
《韻語陽秋》,葛立方,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九
《詩人玉屑》,魏慶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八
《詩鏡總論》,陸時雍,收於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一九八一
《唐音癸籤》,胡震亨,收於《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二○○五
《藝苑卮言》,王世貞,收於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一九八一
《藝圃擷餘》,王世懋,收於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一九八三
《談藝錄》,徐禎卿,收於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一九八三
《四溟詩話》,謝榛,收於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一九八一
《恬致堂詩話》,李日華,收於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二○○五
《竹坡詩話》,周紫芝,收於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一九八三
《唐詩品彙》,高棅,臺北,學海出版社,一九八三
《詩藪》,胡應麟,臺北,正生書局,一九七三
《少室山房集》,胡應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詩廣傳》,王夫之,收於《船山遺書全集》,(四),臺北,中國船山學會、自由出版社,一九七二
《相宗絡索》,王夫之,收於《船山遺書全集》,(一八),臺北,中國船山學會、自由出版社,一九七二
《夕堂永日緖論內篇》,王夫之,收於《船山遺書全集》,(二○),臺北,中國船山學會、自由出版社,一九七二
《詩譯》,王夫之,收於《船山遺書全集》,(二○),臺北,中國船山學會、自由出版社,一九七二
《古詩評選》,王夫之,收於《船山遺書全集》,(二○),臺北,中國船山學會、自由出版社,一九七二
《唐詩評選》,王夫之,收於《船山遺書全集》,(二一),臺北,中國船山學會、自由出版社,一九七二
《明詩評選》,王夫之,收於《船山遺書全集》,(二一),臺北,中國船山學會、自由出版社,一九七二
《柳南隨筆‧續筆》,王應奎,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
《靜志居詩話》,朱彝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二○○六
《西圃詩說》,田同之,收於《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
《說詩晬語》,沈德潛,收於《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
《唐詩別裁集》,沈德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
《清詩別裁集》,沈德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
《隨園詩話‧補遺》,袁枚,臺北,長安出版社,一九七八
《石州詩話》,翁方綱,收於《清詩話續篇》,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五
《王文簡古詩平仄論》,翁方綱,收於《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
《七言詩三昧舉隅》,翁方綱,收於《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
《然燈記聞》,何世琪,收於《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
《而菴詩話》,徐增,收於《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
《蓮坡詩話》,查為仁,收於《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
《郎潛紀聞三筆》,陳康祺,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
《圍爐詩話》,吳喬,收於《清詩話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五
《詩筏》,賀貽孫,收於《清詩話續篇》,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五
《冷廬雜識》,陸以湉,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
《河嶽英靈集》,殷璠,收於《唐人選唐詩新編》,傅璇琮編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九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臺北,木鐸出版社,一九八三
《全漢賦》,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
《全漢文》,嚴可均校輯,收於《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
《全晉文》,嚴可均校輯,收於《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
《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
(二) 詩文集類著作
《王弼集校釋》,王弼著,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二○○九
《摯太常遺書》,摯虞,叢書集成續編,(一八二),臺北,新文豐出版社,一九八九
《阮籍集校注》,阮籍撰,陳伯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二○○六
《陸雲集》,陸雲,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
《陶淵明集校箋》,陶潛著,龔斌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謝靈運集》,謝靈運著,李運富編注,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九
《謝宣城集校注》,謝朓著,曹融南校注集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
《李衛公外集》,李德裕,景仁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一八,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王子安集》,王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八
《王右丞集箋注》,王維著,趙殿成箋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一九七五
《孟襄陽集》,孟浩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一九六五
《李白集校注》,瞿蛻園、朱金城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
《杜詩詳注》,杜甫著,仇兆鰲注,臺北,里仁書局,一九八○
《韋蘇州集》,韋應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一九六五
《柳宗元詩箋釋》,柳宗元著,王國安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三
《劉禹錫全集》,劉禹錫著,瞿蛻園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
《白居易全集》,白居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
《皎然集》,皎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一九七九
《樊川集》,杜牧,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一九七九,
《歐陽修全集》,歐陽修,臺北,華正書局,一九七五
《王安石全集》,王安石,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一九七四
《蘇東坡全集》,蘇軾,臺北,世界書局,一九九六
《蘇軾詩集》,蘇軾撰,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二
《蘇軾文集》,蘇軾撰,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
《豫章黃先生文集》,黃庭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濟南集》,李廌,景仁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五四,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本堂集》,陳著,景仁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一二四,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擊壤集》,邵雍,景仁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四○,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石屏詩集》,戴復古,景仁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一○四,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劍南詩稿校注》,陸游著,錢仲聯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
《誠齋集》,楊萬里,四部叢刊草編集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六
《桐江集》,方回,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一九七○
《野趣有聲畫》,楊公遠,景仁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一三二,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清閟閣全集》,倪瓚,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一九七○
《大全集》,高啟,景仁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一六九,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鳧藻集》,高啟,景仁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一六九,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考功集》,薛蕙,景仁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一一,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西原先生遺集》,薛蕙,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六九,別集類,臺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空同集》,李夢陽,景仁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一,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大復集》,何景明,景印攡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第七十一冊,別集類,臺北,世界書局
《石田詩選》,沈周,景仁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一八八,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甫田集》,文徵明,景仁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一二,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王氏家藏集》,王廷相,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一九七六
《半軒集》,王行,景仁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一七○,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陶菴全集》,黃淳耀,景仁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三六,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升庵外集》,楊慎,臺北,學生書局,一九七一
《徐文長三集》,徐渭,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一九六八
《宋學士文集》,宋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八
《隱秀軒文集》,鐘惺,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一九七八
《恬致堂集》,李日華,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一九七一
《檀園集》,李流芳,臺北,學生書局,一九七○
《石頭庵集》,(明)釋如愚,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九一,別集類,臺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袁中郞全集》,袁宏道,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一九七六
《少室山房集》,胡應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八六五
《容臺集》,董其昌,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一九六八
《青溪遺稿》,程正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九七,別集類,臺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國雅初集》,陳允衡,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三九九,總集類,臺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緱山先生集》,王衡,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七八,別集類,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牧齋初學集》,錢謙益撰,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
《牧齋有學集》,錢謙益撰,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
《午亭文編》,陳廷敬,景仁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五五,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學餘堂文集》,施閏章,景仁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五二,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西陂類稿》,宋犖,景仁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六二,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鈍翁前後類稿》,汪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二二七,別集類,臺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堯峯文鈔》,汪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
《甌香舘集》,惲格,臺北,學海出版社,一九七二
《袁枚全集》,袁枚,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三
《復初齋文集》,翁方綱,臺北,文海出版社,一九六六
《蘇齋筆記》,翁方綱,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二○○○,國家圖書館所藏本(善本)
《定盦文集》,龔自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五
《惜抱軒文集》,姚鼐,臺北,文海出版社,一九七九
(三) 書畫理論著作
《古畫品錄》,謝赫,收於兪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一九八四
《續畫品》,姚最,收於兪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一九八四
《畫山水序》,宗炳,收於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二
《敍畫》,王微,收於兪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一九八四
《畫斷》,張懷瓘,收於兪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一九八四
《唐朝名畫錄》,朱景玄撰,溫肇桐注,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一九八五
《歷代名畫記》,張彦遠,中國美術論著叢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二○○四
《筆法記》,荊浩,收於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二
《益州名畫錄》,黃休復,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三
《仇池筆記》,蘇軾,收於《全宋筆記》,(九),鄭州,大象出版社,二○○三
《圖畫見聞誌》,郭若虛,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九
《林泉高致》,郭熙,收於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二
《夢溪筆談校證》,沈括,臺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一
《捫蝨新話》,員興宗,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九
《益公題跋》,周必大,臺北,廣文書局,一九七一
《畫史》,米芾,收於兪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一九八四
《宣和畫譜》,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六
《圖繪寶鑑》,夏文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五六
《畫繼》,鄧椿,中國美術論著叢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三
《繪事微言》,唐志契,收於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二
《書畫匯考》,沈周,收於兪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一九八四
《畫塵》,沈顥,收於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二
《紫桃軒雜綴》,李日華,收於兪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一九八四
《竹嬾墨竹題語》,李日華,收於黃賓虹、鄧實主編《美術叢書》,(六),二集第二輯,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七五
《讀畫錄》,周亮工,收於楊家駱主編《藝術叢書》,第十四冊,《清人畫學論著》,(上),臺北,世界書局,一九七八
《畫說》,莫是龍,收於黃賓虹、鄧實主編《美術叢書》,(一六),四集第一輯,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七五
《畫禪室隨筆》,董其昌,臺北,廣文書局,一九七七
《畫引》,顧凝遠,收於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二
《西湖臥遊圖題跋》,李流芳,叢書集成續編,(九五),臺北,新文豐出版社,一九八九
《雨窗漫筆》,王原祁,收於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二
《麓臺題畫稿》,王原祁,收於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二
《墨井題跋》,吳歷,叢書集成續編,(九五),臺北,新文豐出版社,一九八九
《南田畫跋》,惲格,收於《甌香舘集》,卷十一~卷十二,臺北,學海出版社,一九七二
《南田畫跋》,惲格,收於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二
《東莊論畫》,王昱,收於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二
《過雲廬畫論》,范璣,收於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二
《芥丹學畫編》,沈宗騫,收於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二
《山靜居畫論》,方薰,收於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二
《畫學心法問答》,布顔圖,收於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二
《養素居畫學鉤深》,董棨,收於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二
《繪事發微》,唐岱,收於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二
《天慵庵筆記》,方士庶,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六
《中國畫論輯要》,周積寅,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三
《書法約言》,宋曹,叢書集成續編,(九八),臺北,新文豐出版社,一九八九
《續書斷》,朱長文著,姚淦銘注釋,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二○○九
《書法雅言》,項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
《藝概注稿》,劉熙載撰、袁津琥校注,北京,中華書局,二○○九
《佩文齋書畫譜》,孫岳頒等纂輯,臺北,新興書局,一九五九
(四) 經、史、子類著作
《周易》,收於《十三經注疏》,(一),臺北,藝文印書館
《尙書》,收於《十三經注疏》,(一),臺北,藝文印書館
《左傳》,收於《十三經注疏》,(六),臺北,藝文印書館
《春秋公羊傳》,收於《十三經注疏》,(七),臺北,藝文印書館
《禮記今註今譯》,王夢鷗註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四
《周禮注疏及補正》,收於楊家駱主編《十三經注疏補正》,臺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九
《國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八
《詩經正詁》,余培林,臺北,三民書局,一九九三
《論語註疏解經》,何晏集解,邢昺疏,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四書集註》,朱熹,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周易略例》,王弼,見嚴靈峯編輯《周易集成》,(一四九),臺北,成文出版社,一九七六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臺北,正中書局,一九八二
《史記》,司馬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八
《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八
《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八
《三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八
《晉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一九六五
《干寶晉紀》,干寶,載清、湯球《晉紀輯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
《宋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一九六五
《南齊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一九六五
《梁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一九六五
《南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一九六五
《舊唐書》,臺北,灣中華書局,一九六五
《楚辭》,王逸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五
《老子校釋》,朱晴園校釋,臺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一
《莊子校詮》,王叔岷撰,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二○○七
《管子》,王冬珍、徐文助、陳郁夫、陳麗桂校注,臺北,國立編譯館,二○○二
《荀子集解》,王先謙集解,臺北,世界書局,一九七八
《增訂韓非子校釋》,陳啟天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二
《列子集釋》,楊伯峻撰,臺北,華正書局,一九八七
《呂氏春秋校釋》,陳奇猷校釋,臺北,華正書局,一九八八
《淮南子注》,楊家駱主編,臺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九
《論衡今註今譯》,王充著,韓復智註譯,臺北,國立編譯館,二○○五
《桓子新論》,桓譚,臺北,臺灣中華書局,一九六五
《潛夫論集釋》,王符著,胡楚生集釋,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九
《抱朴子外篇今註今譯》,陳飛龍註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二○○二
《顔氏家訓彙注》,周法高撰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三
《文中子中說》,王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五
《通志二十略》,鄭樵,臺北,世界書局,一九五六
《說文解字注》,許慎撰,段玉裁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七四
《說文解字》,許慎撰,徐鉉附注,北京,中華書局,二○○四
(五) 其他著作
《世說新語校箋》,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九
《唐才子傳校箋》,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
《唐才子傳校正》,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臺北,文津出版社,一九八八
《列朝詩集小傳》,錢謙益,臺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一
《太平廣記》,臺北,新興書局,一九六九
《居士傳》,彭紹升編,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出版,一九九一
《人物志今註今譯》,陳喬楚註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六
《風俗通義》,應邵,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一九七九
《明詩紀事》,陳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三
《清詩紀事初編》,鄧文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一九七○
《清詩紀事》,錢仲聯主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
《晩晴簃詩匯》,徐世昌,,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
《五燈會元》,臺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一
《六朝壇經箋註》,釋法海撰,丁福保註,臺北,文津出版社,一九八四
《景德傳燈錄》,釋道原,臺北,彙文堂出版社,一九八七
《維摩詰所說經》,明‧通潤直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七八
《經律異相》,南朝梁‧僧旻寶唱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
《嘉泰普燈錄》,載《佛光大藏經》,禪藏,史傳部,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四
《水經注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
《谿山琴況》,徐谼,載蔡仲德注釋《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一九九○
《國故論衡》,章炳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六
貳、近現代專著
一、詩歌及詩歌理論專題類
《王漁洋詩論之硏究》,黃景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
《王漁洋事迹征略》,蔣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二○○一
《王漁洋與康熙詩壇》,蔣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二○○一
《王士禛與清初詩歌思想》,黃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二○○二
《神韻詩史硏究》,王小舒,臺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四
《神韻詩學論稿》,王小舒,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一
《漁洋硏究論文集》,孔繁信、邱少華主編,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一
《神韻論》,吳調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九一
《中國詩的神韻、格調及性靈說》,郭紹虞,臺北,華正書局,一九八一
《神韻詩學譜系硏究 - 以王漁洋爲基點的後設考察》,黃繼立,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二○○八
《流動與靜止-從空間感知方式論神韻詩朦朧間隔的審美特質》,呂怡菁,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二○○七
《清代詩學硏究》,張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
《論唐詩繁榮與清詩演變》,霍有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七
《清淡的歌吟》,馬自力,丹陽,蘇州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
《詩史本色與妙悟》,龔鵬程,臺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三
《清代詩學初探》,吳宏一,臺北,學生書局,一九八六
《漢唐文學的嬗變》,葛曉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
《嚴羽及其詩論之硏究》,黃景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六
《滄浪詩話硏究》,張健,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一九九四
《皎然詩式硏究》,許清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八
《船山詩學硏究》,陶水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一年
《抒情傳統與中國思想 - 王夫之詩學發微》,蕭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三年
《中國詩歌藝術硏究》,袁行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
《中國山水詩硏究》,王國瓔,臺北,聯經出版社,一九八六
《山水田園詩派硏究》,葛曉音,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
《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王力堅,臺北,文津出版社,二○○○
《中國詩學體系論》,陳良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二
《中國文學批評範疇及體系》,汪通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二○○七
《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蔣寅,北京,中華書局,二○○三
《蘇軾題畫文學硏究》,衣若芬,臺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九
二、文學史、文學理論及批評類
《清詩史》,嚴迪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一九九八
《清代詩歌發展史》,霍有明,臺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四
《清詩流派史》,劉世南,臺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五
《清初虞山派詩論》,胡幼峰,臺北,國立編譯館,一九九四
《辨味批評論》,張利群,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
《金元明清詩詞理論史》,丁放,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二○○○
《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臺北,明倫出版社,一九七二
《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朱東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
《中國文學批評史》,王運熙、顧易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張小康、劉三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
《中國詩學縱橫論》,黃維樑,臺北,洪範書店,一九七七
《中國文學理論史》,成復旺、黃保眞、蔡鐘翔,北京,北京出版社,一九九一
《中國詩學批評史》,陳良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
《中國詩學》,黃永武,臺北,巨流圖書公司,一九八九
《宋代文學通論》,王水熙,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
《清代詩學硏究》,張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
《中國詩學通論》,袁行霈,合肥,安徽敎育出版社,一九九四
《中國古代詩學原理》,吳建民,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二○○一
《晩學齋文集》,黃錦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四
三、繪畫及繪畫理論類
《中國繪畫思想史》,高木森,北京,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二
《中國書畫美學史綱》,樊波,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一九九八
《中國古代藝術思想史》,劉道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
《中國書法理論史》,王鎭遠,合肥,黃山書社,一九九○
《中國山水畫史》,陳傅席,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二○○一
《中國繪畫理論史》,陳傅席,臺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七
《詩與畫的界限》,朱光潛,臺北,駱駝出版社,二○○一
《詩情畫意-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鄭文惠,臺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五
《王維山水詩畫美學硏究》,蘇心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二○○七
《中國古代繪畫的觀念視野》,張建軍,濟南,齊魯書社,二○○四
《宋代繪畫藝術成就之研究》,蔡秋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七七
《五代北宋的繪畫》,高木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二
《晩明畫論詩化之硏究》,林素玟,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二○○八
《王原祁的山水畫藝術》,郭繼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一九八一
《六朝畫論硏究》,陳傅席,臺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九
《中國畫史評傳》,呂佛庭,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一九八八
四、藝術、美學、哲學類
《管錐編》,錢鍾書,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
《錢鍾書論學文選》,錢鍾書著,舒展選編,廣州,花城出版社,一九九○
《談藝錄導讀》,周振甫、冀勤編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五
《神與物游》,成復旺,臺北,高鼎文化出版社,年代不詳
《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臺北,學生書局,一九六六
《章學誠遺書》,章學誠,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五
《文境與哲理》,成復旺,北京,中華書局,二○○二
《中國園林藝術槪觀》,宗白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
《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洋溟,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
《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童慶炳,臺北,萬卷樓,一九九四
《莊學之美學意蘊新詮》,孫中峰,臺北,文津出版社,二○○五
《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何星亮,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中國文人的自然觀》,顧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
《魏晉新文化運動 - 自然思潮》,李玲珠,臺北,文津出版社,二○○四
《魏晉風流的藝術精神-才性、情感與玄心》,黃明誠,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二○○五
《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朱良志,合肥,安徽敎育出版社,一九九八
《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葉大平,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一九九八
《充實與虛靈》,曾昭旭,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三
《從超邁到隨俗-莊子與中國美學》,陳東風,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
《中國人性論史》,徐復觀,臺北,學生書局,一九九○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羅宗强,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二
《才性與玄理》,牟宗三,臺北,學生書局,一九七五
《魏晉玄學論稿》,湯用彤,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二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蔡英俊,臺北,大安出版社,一九八六
《現象與物自身》,牟宗三,臺北,學生書局,一九九六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李澤厚,臺北,谷風出版社,一九八七
《古代中國人的美意識》,笠原仲二著,楊若薇譯,北京,三聯書店,一九八八
《中國禪宗與詩歌》,周裕鍇,臺北,麗文文化公司,一九九四
《禪學與藝境》,劉墨,石家莊,河北敎育出版社,二○○二
《禪思與詩情》,孫昌武,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
《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黃河濤,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五
《禪與唐宋詩學》,張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二○○三
《中國佛學與文學》,胡遂,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八
《中國禪思想史》,柳田聖山著,吳汝鈞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五
《藝境》,宗白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七
《美學與意境》,宗白華,臺北,淑馨出版社,一九八九
《文藝美學》,胡經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九
《美的歷程》,李澤厚,臺北,三民書局,一九九六
《美學四講》,李澤厚,臺北,三民書局,一九九六
《美學論集》,李澤厚,臺北,三民書局,一九九六
《華夏美學》,李澤厚,臺北,三民書局,一九九六
《六朝美學》,袁濟喜,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
《審美文化學》,林同華,北京,東方出版社,一九九二
《中國美學史》,劉綱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七
《中國美學史大綱》,葉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
《文藝心理探勝》,陸一帆等,三環出版社,一九八九
《審美敎育書簡》,馮至、范大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五
《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李存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
《氣和諧和》,于民,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
《超現實存在論 - 形上學基礎篇:時空論》,曾霄容,臺北,青文出版社,一九七二
《中國人生哲學》,方東美,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七九
《中國哲學大綱》,張岱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二
《儒家哲學新論》,傅佩榮,臺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三
《儒敎與道敎》,馬克斯‧韋伯著,洪天富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
《語例字格》,竇蒙,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
參、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兩宋文人書畫美學研究》,楊雅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硏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一
《唐代詩論與畫論之關係硏究》,曹愉生,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硏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一
《明代詩畫對應關係之探討-以詩意圖、題畫詩爲主》,鄭文惠,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硏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二
《清代詩學神韻說研究》,張靜尹,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二○○一
《中國傳統詩畫關係探研》,劉瞱,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博士論文,二○○四
《古代文論“韻”範疇研究》,杜磊,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二○○五
《中國古代山水畫“詩畫一律”研究》,王玲娟,東南大學藝術學系博士論文,二○○六
《六朝山水詩畫美學研究》,施筱雲,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二○○七
二、碩士論文
《蘇東坡與詩畫合一之硏究》,戴麗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七五
《倪雲林之詩畫研究》,虞蓮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硏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七五
《王漁洋詩論之硏究》,談海珠,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硏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七六
《神韻派詩論之硏究》,易新宙,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硏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三
《宋代繪畫美學硏究》,潘小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硏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五
《盛唐王孟詩派美學研究》,潘麗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硏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六
《明人詩畫合論之硏究》,鄭文惠,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硏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八
《董其昌逸品觀念之硏究》,毛文芳,淡江大學中文硏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三
《蘇軾題畫文學之研究》,謝惠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硏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四
《王士禛「神韻說」硏究》,李致諭,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二○○一
《神韻詩表現手法特色研究 ─ 以王士禎所選絕句為討論範疇》,王者馨,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二○○三
《王維山水詩畫美學研究》,蘇心一,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二○○六
《王維山水詩意象探析》,謝美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硏究所碩士論文,二○○八
肆、期刊論文
一、漁洋文學理論類
〈試論王士禎的神韻說〉,尹華光,吉首大學學報,一九九八年,第一期
〈中國古典諧和詩學的終結理論-王士禎神韻說初探〉,黃河,華僑大學學報,一九九七年,第一期
〈明清詩論之神韻說內涵探幽〉,余再山,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二○○一年四月,第二期
〈神韻的內涵及其特徵〉,張宇聲,淄川師專學報,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論王士禎神韻說與興的美學關聯〉,劉懷榮,淮陰師範學院學報,二○○一年三月
〈神韻內涵探討〉,朱全國,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二○○一年二月,第一期
〈神韻說的生命意識〉,李劍波,四川師範學院學報,二○○二年三月,第二期
〈清代詩學神韻說之意境論與風格論〉,徐江,中州學刊,一九九六年七月,第四期
〈王士禎與神韻派〉,喬惟德,江漢論壇,二○○○年,第十期
〈神韻在中國古典藝術美學中的地位(一)〉,李廷揚,平頂山師專學報,二○○○年二月,第一期
〈神韻在中國古典藝術美學中的地位(二)〉,李廷揚,平頂山師專學報,二○○○年八月,第三期
〈禪與詩:妙悟、神韻〉,曹健,襄樊學院學報,一九九九年,第三期
〈王士禎神韻內涵新探〉,孔正毅,安徽大學學報,二○○○年五月,第三期
〈略論王士禎的神韻說〉,李士金,淮陰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九八年,第二期
〈王士禎初登詩壇心態與詩學觀念〉,黃河,江海學刊,二○○一年,第一期
〈神韻說三論〉,趙伯陶,陰山學刊,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唐賢三昧集與詩禪的分合關係〉,張寅彭,文學遺産,二○○一年,第二期
〈漁洋詩則的眞相與文獻價値〉,蔣寅,蘇州大學學報,一九九五年,第一期
〈清人論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張少康,南陽師範學院學報,二○○二年十月,第五期
〈清初詩壇的錢、王交替〉,孫之梅、王琳,文史知識,一九九六年,第五期
〈論王士禎的神韻山水詩〉,王英志,陝西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第一期
〈論王漁洋的魏晉情懷〉,王小舒,山東大學學報,一九九九年,第四期
〈論王士禎七絶的清遠風格〉,王利民,南通師專學報,一九九四年六月,第二期
〈憶念與報償-王士禎悼亡詩及挽詩論析〉,王利民,南京師大學報,一九九八年,第三期
〈論王士禎的贈答送別詩與社會角色意識〉,王利民、徐同林,青海師專學報,九九七年,第一期
〈漁洋的神韻說和漁洋詩的神韻-兼評古代文論的民族特點〉,萬云駿,蘇州大學報,一九八四年,第二期
〈漁洋詩得失管見〉,培軍,《寧夏大學學報》,一九八六年,第二期
〈成爲典範:漁洋詩作及詩論探微〉,(美)孫康宜,文學評論,二○○一年,第一期
〈王維、神韻說、南宗畫〉,葛曉音,文學評論,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又載於《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六月第二刷)
〈論王士綠對王士禎的影響〉,王利民,古典文學知識,一九九五年,第六期
〈王漁洋神韻說論評〉,劉再華,山東大學學報,一九八九年,第五期
〈王士禎的風格論芻議〉,陳少松,揚州師院學報,一九八三年,第一期
〈王士禎詩學情感論的實質〉,最元和,復印報刊,一九九二年,第二期
〈試論‘逸品’說及其對王漁洋‘神韻說’的影響〉,丁放,國學硏究,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又載於安徽人民出版社《古典文學與文獻論集》)
〈王士禎的家世和家學淵源考〉,王利民,南通師專學報,一九九七年六月,第二期
〈王漁洋與禪〉,何綿山,齊魯學刊,一九九五年,第二期
〈王士禎揚州期間的詩歌思想〉,黃河,學術硏究,二○○○年,第十一期
〈王漁洋揚州文學活動評述〉,張宇聲,淄川師專學報,一九九六年,第一期
〈王士禎五載揚州的文學活動與成績〉,裵世俊,齊魯學刊,二○○二年,第二期
〈冒襄王士禎交遊考〉,顧啟,南通師範學院學報,二○○○年六月,第二期
〈王國維境界說與興趣、神韻說之關係試解〉,周祖謙,河北學刊,一九九八年,第二期
〈董其昌的畫論和王漁洋的詩論〉,張少康,蘇州大學學報,一九九五年,第二期
〈興趣、神韻、意境之申義〉,慕梵,今日中國,第八十七期,一九七八年七月
〈心靈的遠遊-詩歌神韻論思潮的流程〉,吳調公,文學遺産,一九八七年,第三期
〈神韻內涵與民族文化〉,吳調公,文學評論,一九九一年,第三期
〈論王漁洋的神韻說與創作個性〉,吳調公,文學遺産,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又載於人民文學出版社《神韻論》)
〈論王漁洋的自然美藝術觀〉,吳調公,學術月刊,一九八七年,第一期(又載於人民文學出版社《神韻論》)
〈詩歌神韻論與審美心態〉,吳調公,學術月刊,一九八八年,第二期(又載於人民文學出版社《神韻論》)
〈神韻論-民族文化土壤與詩人心理結構〉,吳調公,江海學刊,一九八九年,第三期(又載於人民文學出版社《神韻論》)
〈從民族思維形式看神韻〉,吳調公、王愷,文藝理論硏究,一九九一年,第六期
〈士大夫的逸樂 ─ 王士禎在揚州(1660-1665)〉,李孝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六本,第一本,民國九四年三月
〈論詩畫融通 ─ 以王漁洋「神韻詩」與董其昌「逸品畫」之關系為例〉,毛文芳,鵝湖月刊,第二十二卷,第一期,總號第二五三,民國八五年七月
〈王士禎《池北偶談》─「汾陽孔文谷天胤云:詩以達性,然須清遠為尚」條考辨〉,黃繼立,文學新論,創刊號,二○○三年七月
〈王士禎《唐賢三昧集》選詩的藝術特色〉,張靜尹,國際通識學刊,第一期,二○○八年十二月
〈從詩的表現方法看漁洋詩話神韻說〉,楊慶枝,中國語文,民國七五年八月
〈清代詩論家之比興觀初探 ─ 以王士禎、袁枚、翁放綱、沈德潛為考察對象〉,謝明輝,人文與社會,第一卷,第八期,二○○六年七月
〈試論王漁洋「論詩三變」〉,黃繼立,雲漢學刊,第八期,二○○一年六月
〈王士禎詩觀「三變」與錢謙益的關系〉,胡幼峰,輔仁國文學報,民國八三年四月
〈王漁洋的詩論〉,鄭靜若,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八卷,第七期,民國六四年七月
〈論王士禎《漁洋詩話》行旅書寫的文化意蘊及其創作意圖〉,林津羽,德明學報,第三十一期,民國九七年七月
〈從「格調」到「神韻」─ 論王漁洋對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李(攀龍)諸人詩學的態度〉,黃繼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七期,二○○二年六月
〈滄浪「興趣說」、阮亭「神韻說」之辨析〉,謝美智,內湖高工學報,民國八七年四月
〈王士禎杜詩批評析辨〉,徐國能,漢學研究,第二十四卷,第一期,民國九五年六月
〈論王士禎的題畫詩〉,王利民,古今藝文,民國八八年八月
〈王士禎神韻說及其「秋柳詩」之探究〉,余淑瑛,嘉義農專學報,民國八六年四月
〈山水有神韻 ─ 王士禛的山水詩(上):遊歷與山水〉,黃雅歆,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民國九三年九月
〈王士禛的山水詩(下):神韻與山水〉,黃雅歆,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九卷,第一期,民國九五年三月
二、鍾嶸文學理論類
〈“滋味”與“味外味”辨析〉,吳瑞霞,湖北師範學院學報,二○○○年,第一期
〈鍾嶸“滋味”說的理論內涵辨析和釋疑〉,張利群,玉臨師範學院學報,二○○一年,第一期
〈鍾嶸《詩品》的批評意識與批評方法〉,賴力行,益陽師專學報,二○○二年九月,第五期
〈《詩品》:我國第一部詩話-鍾嶸‘滋味說’的理論體系〉,鐘光貴,廣東敎育學院學報,一九九九年,第六期
〈鍾嶸《詩品》對詩歌本質探索的新貢獻〉,王紅麗,泰安師專學報,二○○○年七月,第四期
〈論鍾嶸《詩品》的詩論美學思想(一)〉,張懷瑾,許昌師專學報,二○○二年,第一期
〈論鍾嶸《詩品》的詩論美學思想(二)〉,張懷瑾,許昌師專學報,二○○二年,第三期
〈論鍾嶸《詩品》的詩論美學思想(三)〉,張懷瑾,許昌師專學報,二○○二年,第六期
〈對鍾嶸《詩品》“滋味”說理論來源的一個推測〉,劉躍進,許昌師專學報,二○○一年,第四期
三、司空圖文學理論類
〈司空圖與詩味〉,黃鋼,客什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九六年,第四期
〈司空圖與詩味說〉,鄭德開,楚雄師專學報,一九九五年,第一期
〈司空圖韻味說的接受意蘊〉,戴麗英,唐都學刊,一九九五年,第二期
〈象外之象詩美生成的現代闡釋〉,張關華,浙江師大學報,一九九八年,第三期
〈試析司空圖的詩歌理論〉,段海蓉,新疆大學學報,一九九八年,第二期
〈司空圖象外說中的佛禪道之內蘊〉,湛芬,湖北大學學報,一九九九年一月,第1期
〈皎然、司空圖有關意境論之比較〉,尹蓉,吉安師專學報,二○○○年四月,第二期
〈唐代意境論所蘊含的文學接受思想〉,鄧新華,湖北三峽學院學報,二○○○年六月,第三期
〈詩味論”的蘊涵與嬗變〉,楊子江,北方論叢,二○○一年,第二期
〈離形得似、超象入神-司空圖美學思想淺見〉,黃德華,湖北三峽學院學報,二○○○年二月,第一期
〈談司空圖的意境論〉,王玫,保定師專學報,一九九九年,第一期
〈論司空圖美學思想的創意〉,胡敬君,湘潭大學學報,一九九五年,第二期
〈司空圖境界說探要〉,鍾光貴,廣東敎育學院學報,一九九七年,第一期
〈繞路說禪與妙用無體-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別解〉,朱學東,文藝理論天地,二○○二年,第一期
〈詩歌的境界與批評的境界-重評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曾平,四川敎育學院學報,二○○二年三月,第三期
四、嚴羽文學理論類
〈從「以禪喩詩」論嚴羽的妙悟說〉,王熙元,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七期,一九九六年三月
〈嚴羽「以禪喩詩」試解〉,王夢鷗,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十四卷,第八期
〈嚴羽詩禪說析辨〉,郁沅,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硏究,一九八○年,第二十三期
〈滄浪詩話試論〉,鄧仕樑,收錄於《香港地區中國文學批評硏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九一年五月
〈嚴羽《滄浪詩話》詩論試詮〉陳俊龍,輔仁中硏所學刊,第五期,民國八十四年
〈嚴羽“入神”審美說探析〉,曹東,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硏究,一九九八年,第七期
〈《滄浪詩話》的理論體系和嚴羽的審美理想〉,曹東,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硏究,一九九四年,第十一期
〈嚴羽審美理論三題〉,皮朝綱,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硏究,一九八二年,第四期
〈《滄浪詩話》的審美特徵〉,陳家桂,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硏究,一九八五年,第二十二期
〈嚴羽“興趣說”新解〉,陳橋生,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硏究,一九九四年,第十一期
〈《滄浪詩話》與明代詩論〉,朴英順,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七年二月,第四卷,第一期
〈以禪喩詩、莫此親切-嚴羽以禪喩詩說論爭的回顧與再探索〉,鄧國軍,上海交通大學學報,二○○二年二月,第二期
〈以禪喩詩到詩禪一致-嚴滄浪與王漁洋詩論之比較〉,黃景進,古典文學,第四集,臺北,學生書局,一九八二年二月
〈論《滄浪詩話》-兼談嚴羽和王士禎在文藝思想上的連繫和區別〉,張少康,北京大學學報,一九六四年,第三期(又載於《古典文藝美學論稿》,淑馨出版社,民國七八年十一月)
五、其他文藝理論類
〈中國文學中的自然美〉,王夢鷗,幼獅,第一卷,第六期
〈錢謙益的詩學理論〉,張連第,聊城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九八年,第二期
〈錢謙益與公安派關係簡論〉,王承丹,蘇州大學學報,一九九八年,第二期
〈論錢謙益對明代文學的評價和總結〉,劉守安、張玉璞,學習與探索,一九九七年,第三期
〈王世貞文學思想論析〉,汪正章,廣西大學學報,一九九五年,第四期
〈徐禎卿《談藝錄》論詩蠡測〉,陳紅,青海民族學院學報,一九九四年,第二期
〈嘉靖前期承前後啟的文學思想〉,孫學堂,殷都學刊,二○○一年
〈王般山的“神韻”觀〉,曾也魯,衡陽師範學院學報,二○○一年四月,第二期
〈王夫之對唐人“意境”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范和生,安徽大學學報,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格調、風神、神韻-胡應麟《詩藪》的理論特色〉,劉德重,上海大學學報,二○○一年二月,第一期
〈胡應麟《詩藪》的再認識〉,劉海燕,中國韻文學刊,一九九八年,第一期
〈清詩特色形成的關鍵〉,嚴明,蘇州大學學報,一九九八年,第二期
〈從清代四大詩說看清代詩歌特色〉,李哲理,贛南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九八年,第四期
〈論清代詩歌解釋學的成就和岐誤〉,郝潤華,寧波大學學報,二○○一年三月,第一期
〈中國文論(藝論)三昧篇〉,周汝昌,北京大學學報,一九九八年,第一期
〈超越解脫文學的美學特徵〉,高杰,延安大學學報,一九九四年,第4期
〈明代詩學論清〉,陳文新,三峽大學學報,二○○二年五月,第三期
〈古典詩學中清的槪念〉,蔣寅,中國社會科學,二○○○年,第一期
〈從靜志居詩話看朱彝尊美學的一個側面“清”〉,李端卿,遼寧師範大學學報,二○○二年三月,第二期
〈釋“隱秀”〉,諸葛志,中州學刊,二○○○年三月、第二期
〈白石道人‘妙’‘悟’說〉,邱麗梅,遼寧世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一九九九年,第四期
〈說‘淡’美〉,陳良運,美學,二○○八年八月
〈說“神”〉,吳琦幸,古代文學理論硏究,一九九二年,第十六輯
〈論“興”的審美意義〉,袁濟喜,文學遺産,二○○○年,第二期,
〈“興”與“隱喩”-中西詩學比較〉,曹鳳,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一年,第五期
〈中國古典詩論中“含蓄”美典的理論基礎(Ⅰ):語言與意義的論題〉,菜英俊,文哲所集刊,二○○一年四月
〈清代詩學背景〉,吳宏一,文學評論,第一集,民國六十年,五月,書評書目出版社(臺北)
〈中國藝術與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蔣孔陽,美學,一九八七年,第三卷
〈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之神氣說〉,郭紹虞,小說月報,第十九卷,第一號(又載《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一九八五年)
〈儒‧道二家論神與文學批評之關係〉,郭紹虞,燕京學報,第二十二期(又載《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一九八五年)
〈禪意開悟與唐宋神韻〉,金丹元,復印報刊,一九九○年,第六期
〈明代主神韻之說的陸時雍〉,龔顯宗,華學月刊,第一百三十五期
〈陸時雍的詩歌理論〉,劉家劍,古代文學理論硏究,一九八八年,第十三輯
〈對王維“詩中有畫”的質疑〉,蔣寅,文學評論,二○○○年,第四期
〈詩畫與虛實〉,鄧喬彬,古代文學理論硏究,一九八四年,第九輯
〈文學家的智能結構〉,宋耀良,收錄於《文學藝術家智能結構》,桂林,漓江出版社,一九八七
〈心理學與文學〉,[瑞士] 榮格,收錄於《文學藝術家智能結構》,桂林,漓江出版社,一九八七
〈作家的心理素質〉,孫紹振,收錄於《文學藝術家智能結構》,桂林,漓江出版社,一九八七
〈論作家的美學修養〉,屈選,收錄於《文學藝術家智能結構》,桂林,漓江出版社,一九八七
〈論創作心境〉,魯樞元,收錄於《文學藝術家智能結構》,桂林,漓江出版社,一九八七
〈談文藝創作中的感覺運動〉,馮能保,收錄於《文學藝術家智能結構》,桂林,漓江出版社,一九八七
〈論文學創作中的情感活動〉,林建法,收錄於《文學藝術家智能結構》,桂林,漓江出版社,一九八七
〈論藝術直覺〉,錢中文,收錄於《文學藝術家智能結構》,桂林,漓江出版社,一九八七
〈文學藝術創作中的自覺表象運動〉,金開誠,收錄於《文藝心理學論稿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五
〈抽象思維與自覺表象運動的關係〉,金開誠,收錄於《文藝心理學論稿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五
〈藝術通感的心理內容〉,金開誠,收錄於《文藝心理學論稿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五
〈中國書法的藝術特徵〉,金開誠,收錄於《文藝心理學論稿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五
六、莊玄美學類
〈老子虛靜之研究〉,李增,輔仁國文學報,民國九八年四月
〈老子生命哲學之工夫境界論探析〉,林木乾,宗教哲學,民國九七年六月
〈論《道德經》的虛靜世界〉,王金凌,輔仁國文學報,民國九七年四月
〈莊子的虛靜說與文學創作〉,王志陽,東方人文學誌,民國九六年十二月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論與修道思想〉,劉見成,高雄師大學報,民國九六年六月
〈《莊子》談藝寓言的特殊意義〉,林君儀,東方人文學誌,民國九四年十二月
〈論莊子「觀物為文」的創作方式〉,陳忠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民國九四年六月
〈莊子的「觀照」思想研究〉,聶雅婷,哲學與文化,民國九二年十月
〈莊子虛靜心及其在藝文創作之意義初探〉,黃金榔,嘉南學報,民國九一年十一月
〈「文心雕龍」「為文之用心」中關於主體精神的虛靜與創造意象探析〉,王義良,高雄師大學報,民國九○年四月
〈美學中的「虛靜」觀之省察 ─ 以老、莊、孔為例〉,廖淑慧,文藻學報,民國八七年三月
〈恬靜自得的美學觀 ─「虛靜」說淺釋〉,黃雅淳,孔孟月刊,民國八五年十一月
〈莊子論美〉,沈清松,東方雜誌復刊第二十三卷,第八期
〈道家美學思想基型-莊子的美學觀〉,蕭振邦,鵝湖學誌,第二十期,民國七七年
〈老莊美學思想析論〉,蕭振邦,收錄於《文學與美學》,第二集,高柏園,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一
〈莊子思想中的唯美性格〉,收錄於《文學與美學》,第五集,高柏園,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
〈魏晉南北朝對自然美的認識〉,方珊,江淮論壇,第三期,一九八三
〈魏晉時期的自然說與晉詩風貌〉,王毅,文學遺産,第四期,一九八四
〈魏晉士人人生觀探討〉,張祥浩,中國哲學史硏究,第二期,一九八七
〈陶淵明的自然論〉,陳永明,中國人的價値觀國際硏討會論文集,一九九二
〈薛蕙老學思想初探〉,李蕙如,東吳中文研究集刊,二○○七年,第十四期
七、嵇康之莊玄思想與音樂藝術理論類
〈嵇康思想中的名理與玄理〉,戴璉璋,中國文哲硏究集刊,第四期,一九九四
〈試論古琴情的神經心理功能學與氣功養生術〉,梁銘越,漢學硏究,十九卷,一期,二○○一
〈論嵇康之藝術化生命〉,黃潔莉,藝術評論,第十八期,二○○八年
〈嵇康與莊學超越境界在抒情傳統中之開啟〉,蕭馳,漢學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一期,民國九六年六月
〈嵇康「遊心太玄」─ 玄理凝視下的藝術化生命〉,洪景潭,中國文學研究,第二十一期,二○○五年十二月
〈嵇康的自然觀〉,吳佳璇,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三期,民國九一年
〈嵇康的「自然」思維〉,劉立寧,光復商工學報,第二期,民國九四年五月
〈嵇康生命情調中之美學風格〉,何修仁,聯合學報,第十八期,民國九○年
〈試論嵇康之名教觀與自然觀〉,陳昭銘,古今藝文,第十八期,民國八九年十一月
〈嵇康的審美表現及生命美學〉,曾春海,哲學與文學,民國九○年八月
〈音樂與情感 ─ 嵇康音樂美學的比較研究〉,張展源,哲學雜誌,民國八六年五月
〈聲無哀樂 ─ 嵇康的音樂理論體系〉,張節末,中國文化月刊,民國八一年二月
〈論嵇康〈琴賦〉的音樂思想〉,劉振維,止善,第二期,二○○七年六月
〈絃外之音 ─ 嵇康〈琴賦〉析論〉,廖志超,文與哲,第八期,二○○六年六月
〈嵇康「音樂觀」探析〉,張珍禎,思辨集,第八集,民國九四年三月
〈從音樂美學談嵇康及其《聲無哀樂論》〉,李宗定,雲漢學刊,民國八五年五月
〈作為「自然之理」的聲無哀樂 ─ 嵇康《聲無哀樂論》的一種解讀〉,李耀南,鵝湖,民國九三年九月
〈古琴以「澹」為美之意涵析論〉,李美燕,藝術學報,民國九五年四月
〈絃外之音 ─ 淺談琴道〉,黃康綺,文明探索,第四十四卷,二○○六年一月
八、王維、孟浩然詩畫藝術類
〈禪宗與盛唐山水審美意識的轉變〉,傅紹良,陝西師範大學學報,二○○○年十二月,第四期
〈試論王維對田園生活的傾慕與神往〉,羅賢淑,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九期,民國九三年三月
〈王維「袁安臥雪圖」畫理抉微〉,二川,中國文化月刊,二○○五年九月
〈禪機與境界 ─ 王維和蘇軾禪詩比較〉,張君梅,普門學報,第三十六期,二○○六年十一月
〈論王維山水田園詩的空靈特徵〉,劉榮芳,新亞論叢,民國九四年六月
〈詩畫合一 情景交融 ─ 王維詩之圖畫意象〉,高以璇,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十期,民國八七年九月
〈情景交融 詩畫一體 ─ 王維山水田園詩欣賞〉,朱震,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論王維詩歌詩畫合一特徵的藝術成因〉,陳潔,曲靖師專學報,第十三卷,第三期
〈王維詩畫禪意相通論〉,吳懷東,文史哲,一九九八年,第四期
〈幽境與禪韻--試論王維《輞川集》的詩情、詩境與詩法〉,王隆升,華梵學報,第八卷,民國九一年
〈王維「山居秋暝」中的禪理與融合〉,邱湘雲,正修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二○○五年六月
〈王維詩畫藝術美典治療意識〉,梁淑媛,輔仁國文學報,二○○六年一月
〈王維詩歌特色及時空觀研究〉,何慧俐,中國文化月刊,二○○六年十一月,第三一一期
〈論王維的詩畫美學意涵〉,羅郁華,國文天地,二○○九年七月
〈淺探佛經翻譯對文學用語的影響 ─ 從王維的佛理詩看佛教對文學的浸潤〉,羅文玲,普門學報,第四十四期,二○○八年三月
〈淺論王維山水詩的藝術特色〉,羅艶玲,邵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二○○二年,第一期
〈王維山水詩的畫意〉,高建新,集寧師專學報,一九九九年,第二期
〈王維與盛唐山水詩的明秀空靜之美〉,張毅,南開學報,一九九七年,第五期
〈論王維的詩中畫意及其氣韻生動-《王維詩中的繪畫美》續篇〉,金學智,鐵道師院學報,一九九六年,第二期
〈王維詩與中國山水畫〉,李銳文,廣州大學學報,二○○二年三月,第三期
〈王維山水田園詩圖畫意象之解讀〉,童慧剛,上海大學學報,二○○○年十二月,第六期
〈試析王維詩歌與禪宗的聯係〉,邱慧、朝儀,河北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六年七月,第三期
〈空靈與禪意畫意與詩意-論王維山水田園詩的風格〉,高人雄,社科縱橫,一九九四年,第四期
〈王維的禪修內涵與詩歌創作〉,羅小東,中國文化硏究,二○○二年冬之卷
〈論王維寫景詩以畫法入詩法的成因〉,徐伯鴻,信陽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九四年三月,第一期
〈空靈淡遠的藝術追求-禪宗審美觀與王維水墨山水畫〉,劉立策,文史雜誌,二○○一年,第三期
〈對王維詩歌繪畫美的新探微〉,胡運江,沈陽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九四年,第二期
〈禪意對王維山水田園詩的美學建構〉,張應斌,嘉應大學學報,一九九四年,第一期
〈論王維山水田園詩的陰柔美〉,郁桂平,江蘇敎育學院學報,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王維、蘇軾山水詩中詩與禪相互交替現象〉,王志清,四川敎育學院學報,一九九四年三月,第一期
〈論禪宗對王維山水田園詩意境的影響〉,周文慧,咸陽師專學報,一九九四年,第四期
〈論王維山水詩風格與視覺意象的關係〉,吳曉龍,南昌大學學報,一九九五年十二月,第四期
〈論王維詩歌詩畫合一特徵的藝術成因〉,陳潔,曲靖師專學報,第十三卷,第三期
〈詩情、書韻、禪趣:王維詩與董其昌書法藝術比較〉,董菱,遼寧大學學報,一九九六年,第二期
〈孟浩然詩歌“清淡”風格的形成〉,寧松夫,襄樊學院學報,二○○二年五月,第三期
〈論孟浩然山水田園詩“清”的特徵〉,呂雙偉,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硏究生輯刊),二○○二年
〈孟浩然和魏晉名士風流〉,黃芝棟,徐州師範大學學報,二○○一年九月,第三期
〈孟浩然的仕隱情懷與魏晉文士情結〉,陳新璋,襄樊學院學報,二○○二年1月,第一期
〈淺談孟浩然的隱逸及其詩歌的藝術特色〉,周凌雲,江蘇社會科學,一九九九年,第二期
〈論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之自然風格〉,薛惠芝,山東科技大學學報,二○○二年九月,第三期
〈孟浩然詩歌藝術特徵新探〉,高恒文,天津師範大學學報,二○○一年,第三期
〈孟浩然的心態與詩境〉,文師華,襄樊學院學報,二○○一年一月,第一期
〈試論禪思與孟浩然詩歌意境〉,馬燕,青海民族學院學報,一九九六年,第四期
〈風骨神韻與清淡簡遠-談建安詩人與盛唐王孟詩派傳承關係〉,董嵐,中州大學學報,一九九八年,十二月,第四期
〈論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藝術成就和影響〉,唐麗娟,雲南敎育學院學報,一九九九年八月,第四期
〈直徹心源的生命感動 - 王維、孟浩然山水詩之比較論〉,王志清,南京郵電學院學報,二○○一年九月,第三期
〈詩情畫意、各擅芬芬 - 孟浩然、王維山水田園詩比較〉,夏敏,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二○○○年三月,第一期
〈王維、李白、杜甫山水詩與中國文人畫〉,袁曉薇,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九年二月,第一期
九、詩畫一致理論類
〈「詩畫本一律」論淺探〉,簡恩定,空大人文學報,第三期,民國八三年四月
〈「無形畫」與「不語詩」─ 談中國詩歌在繪畫上的各種表現及影響〉,王戈,新亞論叢,民國九四年六月
〈範疇與藝境 ─ 文人詩畫美學與藝術價值之反思〉,劉千美,哲學與文化,第三五卷,第七期,民國九七年七月
〈時空藝術的造型化 ─ 論詩畫交融藝術〉,陳志平,詩網絡,民國九四年六月
〈詩畫本一律 ─ 談中國山水詩與山水畫的異形同神〉,何淑貞,玄奘人文學報,第一期,民國九二年七月
〈論「寫意」與「詩畫融通」之關聯性〉,李百容,元培學報,第十二期,民國九四年十二月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從詩畫同一論看蘇軾的藝術觀〉,陳曉春,樂山師專學報,一九九七年,第一期
〈論詩畫融合的美學依據〉,周桂峰,汕頭大學學報,第十卷,第一期
〈淺論中國繪畫與詩歌的關係〉,李放,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十九卷,第四期,一九九九年
〈論中國詩與中國畫的融通〉,陳宪年,安徽師範大學
〈蘇軾詩畫一律的內涵〉,王韶華,浙江大學學報
〈畫意入詩、詩情入畫-論題畫詩的藝術特色〉,文成英,渝州大學學報,一九九四年,第三期
〈試探詩畫同源〉,林衡勳,湛江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九四年,第三期
十、繪畫藝術類
〈中國詩與山水畫〉,錢鍾書,載於《錢鍾書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傳神論與中國文人畫〉,鄒曉,汕頭大學學報,二○○○年,第四期
〈論文人畫的淵源〉,周鋒,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九六年,第五期
〈文人畫中的淡泊精神〉,郭建軍,青海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五年,第三期
〈漫談中國文人畫的尙簡風格〉,于濱,遼寧師範大學學報,二○○○年,第二期
〈中國古代文人畫散論〉,陽先順,衡陽師範學院學報,二○○一年二月,第一期
〈禪對文人畫意境的影響〉,李學武,青海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九年,第三期
〈論文人畫之蕭條淡泊境界〉,沈剛,紹興文理學院學報,二○○二年六月,第三期
〈中國文人畫的藝術哲學〉,楊克石、楊柳,荊州師範學院學報,二○○○年,第一期
〈禪宗對中國古代文人畫的影響〉,孟金霞,文物春秋,二○○○年,第四期
〈以禪論畫基礎硏究〉,耿鑒,文藝硏究,二○○○年第五期
〈山水畫裏的禪家思想〉,吳君質,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八期,一九六六年九月
〈山水畫上的時間和空間(上)〉,李其在,藝術家,第九十一號,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試論文人畫的美學追求〉,張蓓貝,江蘇敎育學院學報,二○○二年三月,第二期
〈清代文人畫中的四王與四僧〉,陳瑩,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一九九七年,第三期
〈論文人畫的創作思想〉,彭西春,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二○○○年七月,第四期
〈中國文人畫的禪宗美學精神〉,施榮華,雲南師範大學學報,二○○二年五月,第三期
〈略論明清文人畫的筆墨藝術〉,沈敬山,安慶師範社會科學學報一九九八年十月,第四期
〈文人畫山水詩與精神還鄕思潮〉,高霞,濟寧師專學報,一九九九年二月,第一期
〈中國文人畫意境與創作者心境探略〉,葉本祥,深川大學學報,二○○○年八月,第四期
〈論文人畫的特點與創新〉,陽山,藝術探索,一九九八年,第二期
〈從王維到蘇軾-論詩畫交融及文人畫的歷史實現〉,尹滄海,天津大學學報,第五卷,第二期,二○○年四月
〈古典園林、文人畫家與畫論〉,李錛,海南大學學報,一九九五年,第一期
〈高踞分水岭上的巨人 - 試論蘇軾與文人畫的發展〉,王玉芳,西北師大學報,一九九八年十一月,第六期
〈淺論中國繪畫中的虛實審美〉,許劍萍,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二○○○年,第十二期
〈山水文化與中國美學傳統〉,劉紹瑾,曁南學報,一九九八年七月,第三期
〈顧愷之畫論評析〉,賀慰,江南學院學報,第十五卷,第一期,二○○○年
〈沈括《夢溪筆談》畫論試析〉,沙俊棟,北方論叢,一九九九年,第一期
〈論文同的詠竹詩和墨竹畫〉,胡問濤、羅琴,四川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九八年十一月,第六期
〈荊浩《筆法記》對中國山水畫理論發展的貢獻〉,顧平,安徽師大學報,一九九八年,第三期
〈論白描的藝術特點〉,曾景祥,株州工學院學報,二○○二年三月,第二期
〈畫見大象,不爲斬刻之形 - 郭熙關於山水畫創作的一個美學命題〉,鳳文學,安陽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九年八月,第三期
〈文人畫的基本精神-尙樸素、崇自然、重個性〉,高木森,古宮博物院月刊三十七期,臺北,古宮博物院,一九八六年四月,四卷一期
〈士人畫的分期與文人畫的發展〉,高木森,高木森,古宮博物院月刊三十八期,臺北,古宮博物院,一九八六年四月,四卷二期
〈綜合型文人畫的形成與發展〉,高木森,古宮博物院月刊三十九期,臺北,古宮博物院,一九八六年四月,四卷三期
〈文人畫的大綜合主義的形成及其理論〉,高木森,古宮博物院月刊四十期,臺北,古宮博物院,一九八六年四月,四卷四期
〈禪畫與文人畫〉,高木森,古宮博物院月刊四十六期,臺北,古宮博物院,一九八七年一月,四卷十期
〈蘇軾和宋大文人畫〉,王遜(遺作),美術硏究,一九七九年,第一期
〈蘇軾論畫〉,顔中其,學術月刊,一九八○,第十一期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 蘇軾學術觀的再認識〉,美術硏究,一九八二年,第一期
〈王維以來中國畫的特質及其演進〉,陳三第,美術史論,一九八三年,第一期
〈蘇軾的文人畫觀論辨〉,阮璞,美術硏究,一九八三年,第三期至第四期
〈蘇軾不求形似的藝術觀的民族傳統〉,陳華昌,中國畫硏究,第四期,一九八三年六月
〈氣韻範疇考辨〉,張錫坤,中國社會科學,二○○○年,第二期
〈六法論之氣韻生動闡析〉,馮振國,甘肅敎育學院學報,二○○○年,第一期
〈氣韻涵義與中國藝術審美的轉析〉,李鈞,復旦大學,一九九六年,第五期
〈氣韻生動的審美特性及時代演變〉,周慶漢,齊魯藝苑,二○○○年,第二期
〈氣韻在中國古代美學中的發展〉,朱生堅,社會科學,二○○二年,第二期
〈氣韻與中國美學的生命精神〉,陳德禮,北京大學學報,一九九七年,第六期
〈論中國畫的用筆與氣韻生動〉,翟志立,安陽師範學院學報,二○○二年
〈逸作爲審美範疇在唐宋時期的遷替〉,張晶,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二○○一年七月,第四期
〈論文人畫逸格境層的創構與審美追求〉,婁宇,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二○○一年一月,第一期
〈中國古代繪畫審美創造論〉,解殿卿,許昌師專學報,第十八卷,第三期,一九九九年第三期
〈山水文化與中國美學傳統〉,劉紹瑾,曁南學報,第二十卷第三期,一九九八年七月
〈音樂表演藝術中的氣與韻〉,楊易禾,文藝(音樂版),一九九四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