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
傳統戲曲吸引現代觀眾的原因很多,其中,劇目本身的經典性是很重要的一項,以這幾年來的戲曲表演節目單上的介紹文字來看,很多表演劇團都不忘在強調各團的優秀演員之外,加上一些戲劇發展史上的經典劇目,作為宣傳的號召。這樣利用經典劇目的知名度來作廣告的作法,當然有一定的效果,然而這些經典劇目在過去的時空中所蘊含的藝術品位透過「經典重現」的工作,在當代觀眾的心中所能提供的,除了迎合了觀眾對經典的崇拜心理而吸引觀眾前來一探究竟的效果之外,這些劇碼是否能提供現代觀眾屬於他的藝術感動?當觀眾看完戲走出劇場之後,他是否還會想再走進劇場再看一次?以筆者的看戲的經驗來回答竟是:「並不盡然」,經過我和指導教授的討論之後,我決定藉由研究報告將個人的一些觀察和看法整理出來。
古典劇作當中包括元明雜劇、明清傳奇之眾多劇目,不過「元雜劇」因為體製獨特,放在當代舞臺上搬演時其僵化的結構和演出形式必定要改,在體製上作討論的意義比較薄弱,不如自「南戲」到「傳奇」的路線上可著墨處多。在後者這個脈絡上,因為幾乎所有討論戲曲結構的研究大體都以傳奇為基礎(例如點線結構),可以說,傳奇的基本形式已經成為討論中國傳統戲曲的代表,從傳奇的階段,到後來牽涉崑曲演出的折子戲形式的改編脈絡,從中開展劇作的意義,已經看到廣泛的學術討論,由近、現、當代學術中有相當的論述成果,本文乃選擇從最具古老性的源頭「南戲」來討論。
四大南戲《荊》、《劉》、《拜》、《殺》中,因《殺狗記》流傳較少,扣除在外,《荊》、《拜》、《白》三劇仍廣泛地流傳,本研究選擇了其中兩本《拜月亭》(《幽閨記》)、《白兔記》此二劇在當代改編劇作中的優秀作品作為討論的基礎範圍。在版本上,本研究主要以一九四九年之後的改編本,亦即依據受到西方戲劇舞臺觀念影響之後的審美觀點所作的全本改編本作為觀察對象,而且以戲劇作品最核心的部份,也就是「劇本」為主,而以「表導演」相關的元素為輔,進行分析和探究。
當古典劇作放到當代劇場上重新搬演的時候,受到大部份的新編戲以一個晚上也就是大約三小時的時間演完一齣戲的形式影響,也採用了這種「全本」的形式來搬演,然而,傳統劇目要適應當代劇場上這種把整個故事放進三個小時,分上下兩個半場演完的藝術型態,必須作很多面向的考量和改變。本研究第二章當中,先回溯這兩本南戲作品從宋元時期發展到當代之前的流傳概況,觀看這兩本南戲在縱向發展的演變當中呈現的審美觀的轉變和其意義,藉著這一番回溯的過程,對這兩本南戲本身的藝術特點也有所掌握,同時將這兩個劇本在放上當代舞臺的時候,可能突出怎樣的特點,要面對那一些困難,也有初步的釐清,第三章當中對於古典劇作當代改編情形作一概述,為四五六章之引論,談「戲曲改革」對傳統劇目改革的政策內容並從整體劇壇生態看古典劇作的改編現象。第四、五、六章之中,則就當代劇場上實際演出的本子做一番觀察,分析不同的劇種(或不同的改編者)在把握原作、改造原作的時候,顯現出怎樣不同的側重點。並在第七章中加以檢視與批評,指出這改編工作上的困境與侷限。
參考文獻
一. 論著
書 目
1. 王國維 宋元戲曲史 上海 華東師範 1995
2. 楊家駱編 歷代詩史長編二輯 台北 鼎文 1974
3. 張次溪編 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 北京 中國戲劇 1988
4. 金夢華 汲古閣六十種曲敘錄 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第九十三種 1969
5. 張棣華 善本劇曲經眼錄 台北 文史哲 1976
6. 趙景深 宋元戲文本事 上海 北新 1934
7. 錢南揚 宋元南戲百一錄 哈佛燕京學社本 1934
8. 戲劇論叢(第一至五冊) 中國戲劇 1958
9. 中國戲劇家協會編 中國地方戲曲集成 北京 中國戲劇 1959
10. 俞大綱 戲劇縱橫談 台北 文星 1967
11. 趙聰 中國大陸的戲曲改革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 1969
12. 葉長海 中國古典戲劇論集 台北 聯經 1975
13. 曾永義 說俗文學 台北 聯經 1980
14. 郭漢城 戲曲劇目論集 上海 上海文藝 1981
15. 張彭、王其德 戲曲編劇初探 濟南 山東人民 1981
16. 王季思編 中國十大喜劇集(含眉批) 上海 上海文藝 1982
17. 黃裳 黃裳論劇雜文 四川 四川人民 1984
18. 賀昌群等 元曲研究甲乙編 台北 里仁 1984
19.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編 中國戲曲理論研究文選 上海 上海文藝 1985
20. 傅惜華 水滸戲曲集 上海上海古籍 1986
21. 張庚等著 戲曲美學論文集 台北 丹青 1986
22. 張敬 明清傳奇導論 台北 華正 1986
23. 莊一拂 古典戲曲存目滙考 台北 木鐸 1986
24. 劉念茲 南戲新證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
25. 郭小莊 天涯相依 台北 久大 1987
26. 胡度傅則 劉興明編 川劇辭典 北京 中國戲劇 1987
27. 侯百朋等 南戲探討集 溫州 浙江溫州市藝術研究室 1987
28. 余秋雨 中國戲劇文化史述 台北 駱駝 1987
29. 曾永義 詩歌與戲曲 台北 聯經 1988
30. 李漢秋、袁有芬 關漢卿研究資料 上海 上海古藉 1988
31. 錢南揚 戲文概論 台北 里仁1988
32. 吳乾浩 戲曲美學特徵的凝聚變幻 北京 中國戲曲 1988
33. 俞為民 宋元四大戲文讀本 南京 江蘇古籍 1988
34. 魏明倫 潘金蓮 劇本和劇評 北京 三聯書店 1988
35. 黃克保 戲曲表演研究 北京 中國戲劇 1989
36. 馬少波 中國京劇史 北京 中國戲劇 1990
37. 趙景深 元明南戲考略 人民文學 1990
38. 曾永義 戲曲源流新論 台北 立緒 1990
39. 王安祈 明代傳奇五論 台北 大安 1990
40. 山西省戲劇研究所等合編 中國梆子戲劇目大辭典 太原 山西人民 1991
41. 葉長海 當代戲劇啟示錄 板橋 駱駝 1991
42. 馬少波 中國京劇發展史 台北 商鼎 1991
43. 顏長珂、黃克 徽班進京兩百年祭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1
44. 周國雄 中國十大古典喜劇論 廣州 暨南大學 1991
45. 王安祈 國劇新編 台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
46. 金寧芬 南戲研究變遷 天津 天津教育 1992
47. 張庚、郭漢城 中國戲曲通史 北京 中國戲劇 1992
48. 張真 張真戲曲評論集 北京 中國戲劇 1992
49. 林淳鈞著 潮劇聞見錄 廣東省 中山大學 1993
50. 安葵 新時期戲曲劇作論 北京 新華 1993
51. 金芝 當代劇壇沈思錄 北京 中國戲劇 1993
52. 葉長海 中國戲劇學史 台北 駱駝 1993
53. 王安祈 曲話戲作--王安祈劇作劇論集 新竹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出版1993
54. 王季思編 中國當代十大正(/喜/悲)劇集 江蘇 江蘇文藝 1993
55. 譚帆、陸煒 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 1993
56. 張燕瑾 中國戲劇史 台北 文津 1993
57. 呂榮華 中國古典喜劇藝術初探 台北 學海 1993
58. 謝柏梁 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網 台北 台灣商務 1994
59. 俞為民 宋元南戲考論 台北 商務 1994
60. 馬森 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 台北 書林 1994
61. 張庚編 當代中國戲曲 北京 當代中國 1994
62. 溫秋菊 台灣平劇發展之研究 台北 學藝 1994
63. 吳毓華 古代戲曲美學史 北京 文化藝術 1994
64. 鄭傳寅 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 台北 揚智 1995
65. 潮劇志編輯委員會編 潮劇志 汕頭市 汕頭大學 1995
66. 謝柏梁 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 1995
67. 張燕瑾 中國戲劇史論集 北京 燕山 1995
68. 趙山林 中國戲劇學通論 安徽 安徽教育 1995
69. 王正強主編 秦腔詞典 蘭州 敦煌文藝 1995
70. 賈志剛 邁向現代的古老劇種 北京 中國戲劇 1996
71. 崔長武 京劇現狀研究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6
72. 王安祈 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 台北 里仁 1996
73. 余從、周育德、金水 中國戲曲史略 北京 人民音樂 1996
74. 吳全成編 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1995台灣小劇場 台北 文建會 1996
75. 王俊、方光誠著 湖北戲曲聲腔劇種研究 北京 中國戲劇 1996
76. 王恆富、謝振東主編 貴州戲曲大觀 劇種卷 貴陽市 貴州民族 1997
77. 邱坤良 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 台北 台原 1997
78. 柳天依 郭小莊雅音繞樑 台北 台視文化公司 1998
79. 俞為民等編 中國古代戲曲理論史通論 台北 華正書局 1998
80. 廖奔 戲劇:中國與東西方 台北 學海1999
81. 陳亞先 戲曲編劇淺談 台北 文津 1999
82. 鄭懷興 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 台北 文津 1999
83. 黃在敏 戲曲導演藝術論 台北 文津 1999
84. 蘇國榮 戲曲美學 北京 文化藝術 1999
85. 葉長海 曲學與戲劇學 上海 學林 1999
86. 田漢 田漢全集 上海 花山文藝 2000
87. 馬森 戲劇——造夢的藝術 台北 麥田 2000
88. 呂健忠譯,戴雅雯(Catherine Diamond) 做戲瘋,看戲傻——十年所見台灣劇場的觀眾與表演(1988~1998) 台北 書林 2000
89. 顧聆森 聆森戲劇論評選 香港 香港東方藝術中心 2001
90. 曾永義 從崑腔到崑劇 台北 國家 2002
91. 陸萼庭 崑劇演出史稿 台北 國家 2002
92. 王安祈 當代戲曲 台北 三民 2002
93. 楊馥菱 台灣歌仔戲史 台北 晨星 2002
94.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編 戲曲現代戲導演表演藝術論文集 上海 上海藝術研究所 1985
95. 牛川海編 兩岸傳統戲曲現代化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1996
96. 華瑋、王璦玲主編 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
97. 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 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1999
二. 劇本與曲譜
書 目
1. 元關漢卿 閨怨佳人拜月亭 元刊雜劇三十種 關漢卿戲曲集 鄭鶱校注 世界 1962
2. 明富春堂本 劉知遠白兔記二卷 古本戲曲叢刊初集 台北 學生 1954
3. 李卓吾批評幽閨記 古本戲曲叢刊初集 台北 學生 1954
4. 暖紅室彙刻幽閨記上、下 江蘇 廣陵古籍 1980
5. 明凌濛初 南音三籟 台北 台灣學生書店 1987
6. 明范濂 雲間劇目鈔 台北 新興 1978
7. 明毛晉編 六十種曲 台北 台灣開明 1970
8. 明徐文昭編 風月錦囊/明嘉靖癸丑書林詹氏進賢堂重刊本:摘匯奇妙戲式全家錦囊拜月亭五卷(興福避難、錯認相從、世隆諧親、驛內相會、對月燒香共五折 ) 古本戲曲叢刊 學生 1954
9. 明徐文昭編 風月錦囊/明嘉靖癸丑書林詹氏進賢堂重刊本:摘匯奇妙戲式全家錦囊白兔記九卷(智遠逢友、夫妻遊賞、三娘送水飯、夫妻相別、小姐綉樓賞翫、三娘挨磨、慶賞元宵、三娘汲水(出獵)、夫妻敘○等九折) 古本戲曲叢刊 學生 1954
10. 明刊本梨園戲 滿天春(閩南方言刻印)(深林邊奇逢、招商店成親) 泉州傳統戲曲叢書 第二卷 中國戲劇 1999
11. 清玩花主人編 綴白裘 清乾隆四十二年校訂重鑴本(走雨、踏傘、拜月、大話、上山、請醫/鬧雞、養子、送子、回獵、麻地、相會) 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 學生 1984
12. 清葉堂編 納書楹曲譜 清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納書楹原刻本(結盟、走雨、踏傘(列於時劇)、驛會、拜月/麻地) 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 台北 學生 1984
13. 清王錫純輯 遏雲閣曲譜(走雨、招商、拜月) 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 台北 學生 1984
14. 清琴隱翁編選 錢德蒼續選 審音鑒古錄(《白兔記》) 善本戲曲叢刊第五輯 台北 學生 1984
15. 王季烈、劉富梁合編考訂 集成曲譜(結盟、走雨、出關、踏傘、驛會、拜月/麻地) 商務 1925
16. 小梨園劇目 世隆頭齣、瑞蘭賞、深林邊、過小溪、宿店/智遠頭齣、三娘奪槌、戰瓜精、井邊會、逼父還家、磨房相會 蔡尤本口述,福建省閩南戲實驗劇團一九五六年四月抄,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二卷 梨園戲.小梨園劇目,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9
17. 南管 御前清曲 (<招商店>) 香港永新書店 1949
18. 刁均寧輯 青陽腔戲文三種(《白兔記》) 台北 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1999
19. 曲譜,殷溎深、張怡庵編訂 拜月亭全記曲譜 上海朝記書莊石印本 1921。(參見《現存元明清南北曲全折(齣)樂譜目錄》,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年出版)
20. 善本戲曲叢刊 台北 學生 1984
21. 王大錯述考,鈍根編次 戲考(顧曲指南)(<老黃請醫>) 台北 里仁 1970
22. 漢劇<磨房會> 高海山校訂,《湖北地方戲曲叢刊》編印本,1960?
23. 東河戲高腔<搶傘> 中國地方戲曲集成 江西省卷 中國戲劇 1962
24. 秦腔《拜月記》、常德漢劇《拜月記》、湘劇《拜月亭》、越劇《拜月亭》、京劇《拜月亭》、評劇《拜月亭》、崑劇《拜月亭》 蔡欣欣 元曲四大家劇作演出資料彙編 國科會專題 1997
25. 話劇<旅伴> 田漢全集 石家莊 花山文藝 2000
26. 越劇《拜月記》、越劇《白兔記》 溫州南戲新編劇本集 北京 中華書局 2001
27. 蘇灘<養子> 蘇州市戲曲藝術研究所典藏劇本
28. 湘劇<打獵>、<回書>、<磨房會> 湖南省湘劇院保留劇本
29. 湘劇《李三娘》 湖南省湘劇院保留劇本
三、期刊論文
書 目
1. 碧渠 幽閨拜月演藝之研究 (平.晨報)國劇週刊80-86期1936年4月30日-6月11日
2. 劉逸生 談關漢卿《拜月亭》第四折 戲劇論叢1958二輯
3. 白堅 《拜月亭》別論 新民晚報1958.7.8
4. 車錫倫 南戲《拜月亭》的作者和版本 內蒙古大學學報1978年2期
5. 范鈞宏 戲曲結構縱橫談 戲曲藝術 2 1980 頁31-44
6. 尚逹翔 略論關漢卿劇作的傳奇改編本 河南師大學報社科版 1982.02
7. 孫崇濤 成化本白兔記與元傳奇劉智遠 文史 二十輯 1983
8. 沈斌 崑劇長生殿導演札記—兼論戲曲導演的基本規律 戲曲藝術 1988.03
9. 王季思 悲喜相乘-中國古典悲喜劇的藝術特徵和審美意蘊 戲劇藝術 1990.01
10. 傳田厚子 容與堂本《幽閨記》和《琵琶記》的李卓吾評 茶水女子大學 中國文學會報 9 1990
11. 郭漢城 賦予古典名劇新的藝術生命(《荊釵記》 《人民日報》,1990、12、13。
12. 張火慶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早期南戲傳奇的婚戀劇 鵝湖月刊 15:7 1990.01
13. 莊錫燻 元曲四大戀愛劇--關漢卿之「拜月亭」.白樸之「牆頭馬上」.王實甫之「西廂記」.鄭光祖之「倩女離魂」 中師語文1 1991.05 頁18-26
14. 黃仕忠 中國文學負心婚變母題研究 戲劇藝術 1991.01
15. 劉慧芬 京劇「曹操與楊修」導演馬科—談他向中西兩大表演體系的挑戰及其導演藝術觀 復興劇藝學刊 8 民83 頁11-17
16. 蔣星煜 在台北觀京昆劇《關漢卿》 復興劇藝學刊 6 1993 頁119-120
17. 李祥林 中國古典戲曲的圓美意識 戲劇.戲曲研究複印報刊資料 12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994 頁77-83
18. 李祥林 論戲劇改編中的誤讀 藝術百家 1994.04
19. 王衛民 竇娥寃歷代改編本之比較 華中理工大學學報 1994.03
20. 傅謹 面對一種不可修補的存在—對改編古典戲曲的非議 中國戲劇 1994.03
21. 李曉 昆劇名著改編的美學追求 藝術百家 1994.04
22. 安葵 重視傳統劇目、堅持推陳出新—傳統劇目改編研討會綜述 東方藝術 1994.08
23. 譚靜波 走出傳統劇目整理的誤區 東方藝術 1994.05
24. 吳秀卿 〈從《拜月亭》戲劇小說的比較─談關劇《拜月亭》的成就〉 《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4.01
25. 陳德溥 中國戲曲藝術特與興衰辯證關係(二)—戲曲藝術與話劇對比研究 復興劇藝學刊 13 1995 頁83-93
26. 吳秀卿 拜月亭在雜劇、南戲中的演變 河北學刊 1995.04
27. 王安祈 生態調整的關鍵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度表演藝術年鑑 1996台北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28. 劉南芳 夏王與阿Q照個面—談京劇的現代化與本土化 表演藝術 45 1996 頁86-87
29. 王安祈 改扮分飾—演員、角色、劇中人三者關係 表演藝術 53期 1997
30. 胡惠禎 戲曲現代化的心腹對話 表演藝術 53 1997頁56-59
31. 胡星亮 論二十世紀中國戲曲的現代化探索 戲劇、戲曲研究 3期 1997
32. 蔡欣欣 台灣劇場歌仔戲邁向現代化的發展 當代 131期 1998
33. 一吟 尋找傳統與現代改編本的契合—評白兔記的改編本 戲文 1998.04
34. 沈樂毅 淨化與創新—淺析越劇白兔記的改編成就 戲文 1998.05
35. 李祥林 談川劇改編中的創造性背叛 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 1999.01
36. 蔡欣欣 創新契機,盼活泉水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表演藝術年鑑
37. 劉南芳 解放戲曲的內在程式 復興劇藝學刊 24 1998
38. 游庭婷 本土味,異國風,現代化 表演藝術1998
39. 聶光炎 當戲曲走入現代劇場 表演藝術 81 1999頁95-97
40. 胡健生 論巧合在戲劇中的妙用 瀋陽教育學院學報 2000.02
41. 顧聆森 淺談昆劇名著的改編演出 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 2000.6
42. 藝文 耐人尋味拜月記(著者註:越劇) 中國戲劇 2000.10
43. 王璦玲 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2001.09 頁183-250
44. 黃麗貞 關漢卿雜劇欣賞--「拜月亭」 中國語文90:1=535 2002.01 頁7-18
45. 馬豔 論南戲拜月亭記三個始終的民族特色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05
四、學位論文
書 目
1. 朱自力 拜月亭研究 政治大學中研所1968碩論
2. 王金生 白兔記故事研究 文化大學藝研所 1985碩論
3. 周天麟 紅鬃烈馬之起源及其情節架構之研究 文大藝研所1990碩論
4. 趙雅玲 白兔記析論 逢甲大學中研所 1993碩論
5. 王書珮 明代戲曲理論的對峙與合流:以《西廂記》﹑《拜月亭》﹑《琵琶記》的高下之爭為線索 中興大學 1996 碩論
6. 林顯源 傳統戲曲在台灣現代化之過程探討 文化大學藝研所 1997碩論
7. 鄭宜峰 河洛劇團歌仔戲舞臺演出本之研究 文化大學藝研所 1997碩論
8. 林慧雯 當代崑劇全本戲改編本析論—以1956年後之崑劇劇本編寫為討論對象 清華大學中研所1998碩論
9. 鄺采芸 晚明戲曲理論之發展與轉型-以牡丹亭的流傳討論為線索 政治大學中研所1998碩論
10. 柯立思 傳統戲曲旦行表演新詮釋─以當代京劇《穆桂英掛帥》、《杜鵑山》及《慾望城國》之劇場表演為範疇 國立藝術學院1999碩論
11. 陳凱莘 崑劇牡丹亭舞台藝術演進之探討—以牡丹亭晚明文人改編本及折子戲為探討對象 台灣大學戲研所 1999碩論
12. 倪雅慧 台灣新編京劇中現代劇場方法運用之研究-以「國立台灣戲專國劇團」為例 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1999碩論
13. 郭澤寬 從劇場演出看歌仔戲的現代化 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1999碩論
14. 黃千凌 當代台灣戲曲跨文化改編 台灣大學中研所2000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