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儒育
Ho,Jo-yu
論文名稱: 春秋繁露君王觀研究
The Theory Of The Ideal King In “Chun Chiu Fan LU”(春秋繁露)
指導教授: 陳麗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2
中文關鍵詞: 君王觀基源問題研究法德行政教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8下載:5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探討《春秋繁露》整全的君王觀,使用「基源問題研究法」,從西漢初、中期之社會政治背景,以及《春秋繁露》文本內部考察,確立《春秋繁露》之基源問題為君王觀。其次使用「創造詮釋學」,如實展現君王德行在董仲舒理論中之重要性。董仲舒之君王觀理論,為回應「理想君王如何可能」的問題,包含「天道觀」、「修養論」與「政教觀」三大部分。在「天道觀」理論上,董氏以綰合意志天與運轉理序之「天」,作為君王以德受命的形上依據;其提出「有位者須有德」的概念,認為君王必須不斷進行道德修養與實踐,才能獲得意志天之降福,在「名實相符」的前提下,「君王」之「名」背後,應具備君王之「實」,君王應以天志之「仁」作為其實際內涵;故「大一統」不僅是君王統治的意志與政令之貫徹,亦為君王以德行效法天道、治理百姓,使萬邦歸服的道德實踐。
    而在「修養論」上,董氏結合儒家與黃老思想,架構君王「心─性」與「形─神」相配合的修養觀。在董仲舒心性論中,「性」為人原初的質樸之實,「情」乃是「性」的如實發用;可區分「道德情感」與「一般情感」兩種概念,道德情感即人在道德教化與陶冶的過程中,人性所呈現岀的「善」之面向。在道德實踐中「自然而然」發出符合道德規範之真誠美善的情感,這種性情理論與合應於天道法則的身體結構相互配合,突顯人獨特於萬物的的尊貴價值;而「心」具有認知、感知與判斷外物的作用,人之性情與身體官能都在心的規範下,成為能實踐仁義,以合應「意志天」意義下之道德人。
    在心性理論中,董仲舒建構以《春秋》為核心之六藝教育,並「具體解悟」《春秋》之微言大義,以發用性中善之趨向,培養出仁、義、智等美善德行;君王若能自然而然將德行發用於外在言行體貌、衣著上,並落實於國家政教制度之中,則君王與國家皆能合於天道法則。其次,在「形─神」修養的面向上,董氏認為,透過節欲與情緒修養的方式,建構出合於天道的生活方式,使體內陰陽之氣靈妙充旺,精神清明穩定,外顯的形貌則能健康強壯;將形神與心性配合修養,可培育出一位精神健旺、德行完全之理想君王。
    在「政教觀」的面向上,董氏之政教觀以「實踐王道」為目的,王道實踐具有三項重要內涵,其一為以君王受命為基礎之「改正朔、易服色」的「三統」理論;其二為君王必須實踐的國家禮制與三綱規範;其三則是教育與經濟理論。
    董氏之「三統說」包含「三正朔」以及「質文四法」二主要面向,其確立孔子以《春秋》為漢立法的聖典地位,並為受命君王設立以天道為根源之「改正朔、易服色」的理論系統,透過曆法、服色與各種制度之建立,達到國家「大一統」之目的;「質文觀」則強調受命君王有所主之法,必須依循此法建立完整的國家制度,以回應天道運行的法則;從此角度出發,三統說並不僅是受命君王必須實踐的改制法則,亦應體察天道之仁,以「親親多仁樸」、「孝慈」、「尊尊多節義」等美善的德行教化人民,此為董氏《春秋繁露》中之一貫思想。
    在國家禮制與三綱規範的面向上,特別凸顯「郊祀」制度「事天設教」的功能,君王透過郊祀之禮對「天」行子之孝道,天則降福予君王與國家;人民以「四祭」的方式效法君王,對先祖行孝道之禮;如此,「郊祀」的意義即超越「國家儀典」,而成為事天、奉天並推行王道的主要方式。而三綱體系合應於天道陽尊陰卑的秩序,其目的並非盡如當代學界所論「意在提高君父之權」,亦所以依循天道秩序,建立一尊卑有等的社會秩序。
    而在教育與經濟的理論架構中,董氏之教育理論係以《春秋》為核心的六藝教育為主軸,重視經典中所蘊含的道德內容。在萬民教化上,推行「孝」之引導與實踐;在學校教育上,則強調六藝知識的習得,以及德行陶冶與實踐,使國家官吏皆為學行兼備的知識份子。
    董氏之經濟理論,為解決當代貧富差距劇烈、窮民犯法等社會問題,提出「調均」的理論,並落實於限民名田、減省賦稅繇役與鹽鐵之利歸民等實際措施,以滿足人民的衣食需求。這種以「教化萬民」為主軸的教育理論,以及「調均」之經濟政策,立足於君王之道德實踐,亦即君王必須效法天道生生化育之仁,使人民滿足衣食需求,而能自 然而然發用本性為善趨向,實踐孝、義等美好德行,而使社會達到衣食豐足、尊卑有等的理想狀態。

    The substance of this paper is the “Theory of the King/Kingdom in Chun Chiu Fan LU(春秋繁露)”. First, I think the theory of an “ideal king” could be the problematic idea in “Chun Chiu Fan LU”.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litics and the society in pre-Han dynasty, many intellects are always concerned with the morality of king and all kinds of problems in the kingdom. So, they had a great deal of discussions about king and kingdom. Chun Chiu Fan Lu continues with the political tradition; the articles in this book are written in the same way which combines the philosophical theory and king’s practice. For this reason, we can determine the problematic idea in Chun Chiu Fan LU is “ideal king”.
    Then, I need to build up the theory of ideal king in Chun Chiu Fan LU.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s in this writings, there are three horizons about the ideal king theory. The first is the theory of cosmology and ontology. In this horizon, we can understand the theory combines the almighty lord possessing flawless morality with the lawof air which includes Yin Yan (陰陽) and Five Elements(五行). The ideal king needs to learn the flawless morality of lord. The second is the theory about human-nature. The ideal king needs to develop his moral character through the Five Classics. The last horizon is the theory about ideal king’s moral practice. The ideal king should build up a peace and wealthy land so that the almighty lord will bless the king and kingdom. Finally, the kingdom will become a paradise where has no war and no famine.

    凡 例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近人研究現 …………………………………… 4 第二節 研究文獻與範圍 …………………………………………… 9 一.董氏著作──《春秋繁露》與輯佚論著 ……………………… 9 二.相關外緣史料與其他研究文獻 ………………………………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17 一.研究方法──基源問題法與創造的詮釋學 ………………………… 17 二.研究步驟 …………………………………………………………… 20 第二章 《春秋繁露》之基源問題──「君王觀」 ……………………… 21 第一節 「基源問題」之定義與運用方式…………………………… 22 一.「基源問題法」之定義與使用程序…………………………… 22 二.「基源問題法」的反省與本論文的運用 …………………… 24 第二節 「君王觀」為《春秋繁露》基源問題──外緣背景與文本分析 之二重考察 ………………………………………………… 28 一.外緣背景──漢初之治道關懷與學術政策之轉變 …………………… 28 二.《春秋繁露》之文本考察 …………………………………… 35 第三章 君王名實之依據──以天道觀為根源之理論架構 ……………… 44 第一節 戰國末至前漢七十年黃老思想下之天道觀──以《呂氏春秋》 與《淮南子》考察核心 ………………………………………………… 46 一.《呂氏春秋》之本體論與宇宙論 …………………………… 47 二.《淮南子》之本體論與宇宙論 ……………………………… 55 三.小結 …………………………………………………………… 62 第二節 《春秋繁露》之本體論與宇宙論 ………………………… 64 一.《春秋繁露》以「意志天」為核心之本體論 ………………… 64 二.《春秋繁露》之宇宙論──意志天與氣化自然天連結 …………70 三.小結 ………………………………………………………………86 第三節 「春王正月」──天道觀為君王位份之根據 ………………87 一.「王者以徳受命」──以天道意志為根據之君王名位 ……… 87 二.名實相符之君王定義 ……………………………………… 93 三.小結 ………………………………………………………… 96 第四章、君王之修養觀──春秋公羊學與黃老思想之綰合 …………… 97 第一節、《春秋繁露》之整全人性論 ……………………………… 98 一.「心性」理論 ……………………………………………… 99 二.身體結構之道德內涵 …………………………………………105 第二節、聖化過程──儒學視野下的君王心性修養 ………………… 107 一.以《春秋》為主軸之六藝修養 ……………………………… 108 二.理解與實踐之《春秋》讀法 ………………………………… 111 三.以德行為主軸之心性修養 …………………………………… 119 四.由內至外「禮」的內涵與實踐 ……………………………… 126 五.由內至外的德行修養與實踐 ……………………………… 133 第三節、循天之道──形神相合之修養觀…………………………… 136 一.形、神之義理內涵 ………………………………………… 137 二.「形─神」修養方式 ………………………………………… 142 第五章、外王治道──國家政教制度與社會規範 ……………………… 151 第一節、「三統說」──歷史法則下君王受命改制理論 …………… 154 一.「三統說」之定義 ………………………………………… 154 二.「三統說」之理論基礎──君王受命與孔子王魯 ………… 157 三.「三統說」之義理內涵與君王位份 ……………………… 160 四.小結 …………………………………………………………168 第二節、以君王為核心之國家禮制與倫理秩序──以「郊祀」與「三綱」 為主軸 ………………………………………………………169 一.「郊祀」之禮 ………………………………………………… 169 二.三綱與倫理秩序 ……………………………………………… 178 三.小結 …………………………………………………………… 193 第三節、社會制度之王道實踐──以教育、經濟理論為核心…………194 一.以德行陶冶與實踐為目的之教育觀 …………………………195 二.經濟制度──「仁義」與「尊卑秩序」精神之發用 ……………201 三、小結 ………………………………………………………………213 第六章、結論 …………………………………………………………… 214 第一節、研究成果回顧 ……………………………………………… 214 一.天道觀──君王以德受命之形上依據 ………………………214 二.修養論──精神充旺、德行完備之理想君王 …………………215 三.政教觀──以實踐王道為目的 …………………………………216 第二節、研究之侷限與展望 ………………………………………… 218 附錄與參考書目 ………………………………………………………… 220 附表(一) 近人(1912-2007)兩岸董仲舒天道理論期刊……………… 220 附表(二) 近人(1912-2007)兩岸董仲舒政教理論期刊 ………………227 參考書目 ……………………………………………………………………234

    一、古籍(按四部分類,類中以時代相次,並含近人校注)

    (一)經部

    1.成書於先秦至漢初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清‧阮元校,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出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清‧阮元校,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年出版。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清‧阮元校,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出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清‧阮元校,嘉慶二十年江西 南昌府學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出版。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左傳正義》,(清‧阮元校,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出版。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清‧阮元校,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出版。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清‧阮元校,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出版。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論語注疏》,(清‧阮元校,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出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清‧阮元校,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出版。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清‧阮元校,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出版。

    2.兩漢至清代
    (漢)班固著、(清)陳立疏《白虎通疏證》,(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出版。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段注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7年出版。
    (清)陳立著《公羊義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出版。
    (清)蘇輿校注《春秋繁露義證》,(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出版。
    3.近人新注典籍(按姓氏筆畫排列)
    李宗侗著《春秋公羊傳今注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出版。
    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出版。
    鍾肇鵬編《春秋繁露校釋》,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二)史部

    (漢)司馬遷著、(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收入楊家駱主編之《新校本二十五史》),台北:鼎文出版社,1977年出版。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收入楊家駱主編之《新校本二十五史》),台北:鼎文出版社,1977年出版。
    (劉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收入楊家駱主編之《新校本二十五史》),台北:鼎文出版社,1977年出版。
    (唐)魏徵等著《隋書》,(收入楊家駱編《新校本二十五史》),台北:鼎文出版社,1977年出版。
    (後晉)劉昫著《舊唐書》,(收入楊家駱編《新校本二十五史》),台北:鼎文出版社,1977年出版。
    (元)托克托等著《宋史》,(收入楊家駱主編之《新校本二十五史》),台北:鼎文出版社,1977年出版。
    (元)馬端臨編《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出版。
    (民國)趙爾巽等著《清史稿》,(收入楊家駱主編之《新校本二十五史》),台北:鼎文出版社,1977年出版。
    (清)紀昀等編《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出版。
    (清)紀昀等編《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第六百七十九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清)紀昀等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出版。

    (三)子部

    1.先秦諸子
    (清)孫詒讓校注 《墨子閒詁》,(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出版。
    (清)王先謙著《荀子集解》,(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出版。
    (清)王先謙著《莊子集解》,(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頁1066。
    (清)郭慶藩著《莊子集釋》,(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出版。
    (清)黎翔鳳著《管子校注》(中),(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出版。
    (清)王先慎校注《韓非子集解》,(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出版。
    (清)嚴萬里校注《商君書》(收入《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出版。
    朱謙之校注《老子校釋》,(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出版。
    (清)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

    2.兩漢至清代
    (漢)陸賈著、王利器校釋《新語校注》,(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出版。
    (漢)賈誼著《新書》(收入《四部備要》),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1年出版。
    (漢)劉安編、劉文典校注《淮南鴻烈集解》(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出版。
    (漢)王充著‧(清)惠棟批校《論衡》,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8年出版。
    (漢)桓寬著、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出版。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

    3.近人新注(按姓氏筆畫排列)
    丁原植析釋《郭店楚簡儒家佚籍四種釋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出版。
    王利器校注《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出版。
    陳鼓應著《黃帝四經今註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出版。
    顏昌嶢校注《管子校釋》,長沙:岳簏書社出版,1996年2月。

    (四)集部

    (宋)歐陽修著《歐陽修全集》,台北:華正書局,1975年出版。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文‧卷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出版。
    (清)魏源著《魏源集》,(收入《四部刊要‧集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出版。
    (清)康有為著《春秋董氏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出版。

    二、近人著作(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筆畫相同者以出版年月相次)

    丁原明著《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丁原植著《文子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出版。
    丁原植析釋《郭店楚簡儒家佚籍四種釋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出版。
    王夢鷗著《鄒衍遺說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出版。
    王國維著《王國維先生全集‧初編‧第四冊》,台北:大通書局,1976年出版。
    王永祥著《董仲舒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
    王健文著《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出版。
    牟宗三著《歷史哲學》,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出版。
    牟宗三著《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出版。
    余英時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津出版社,1980年出版。
    李劍農著《先秦兩漢經濟史稿》,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出版。
    李威熊著《董仲舒與西漢學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出版。
    李新霖著《春秋公羊傳要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出版。
    呂思勉著《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
    何衛平著《高達瑪》,台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
    林聰舜著《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出版。
    林義正著《春秋公羊傳的倫理思維與特質》,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3年出版。
    林火旺著《倫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出版。
    林師素英著《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
    洪漢鼎等編《詮釋學經典文選》,台北:桂冠出版社,2002年出版。
    沈清松著《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出版社,1987出版。
    金春峰著《兩漢思想史》(增補第三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出版。
    周桂鈿著《董學探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
    周桂鈿著《秦漢哲學》,湖北:武漢出版社,2006年出版。
    吳有能著《百家岀入心無礙─勞思光教授》,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出版。
    韋政通著《董仲舒》,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出版。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出版。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性》,台灣: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出版。
    徐復觀著《增訂兩漢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76年出版。
    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出版。
    胡厚宣著《甲骨學商史論叢,台北:大通書局,1972年出版。
    孫振青《形而上學》,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01出版。
    孫啟治、陳建華等編之《古佚書輯本目錄》,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導論‧思想史的寫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岀版。
    曾仰如編著《形上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
    曾振宇、范學輝等著《天人衡中》,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曾春海著《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出版。
    陳夢家著《殷墟卜辭綜述》,台北:大通書局,1971年出版。
    陳來著《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6年出版。
    陳鼓應著《黃帝四經今注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出版。
    陳師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陳遵媯於《中國天文學史》,台北:明文出版社,1998年出版。
    陳廣宗著《道家與中國哲學‧漢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章權才著《兩漢經學史》,台北:萬卷樓出版,1995年出版
    梁啟超著《飲冰室專集》(九),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年出版。
    張立文主編《氣》(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張錫勤、孫實明編《中國倫理思想通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勞思光著《中國哲學史‧第一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1968年出版、1980年三版。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出版。
    勞思光著《哲學問題源流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黃俊傑、楊儒賓等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出版。
    傅偉勳著《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出版。
    曾春海於《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出版。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出版。
    鄔昆如著《形上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4年出版。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出版。
    劉師培著《劉申叔遺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
    劉國民著《董仲舒的經學詮釋與天與的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趙岡、陳鍾毅著《中國經濟制度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出版。
    趙中偉著《道者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台北:洪葉出版社,2004年出版。
    賴慶鴻著《董仲舒政治思想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出版。
    錢穆著《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出版。
    錢穆著《秦漢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出版。
    戴君仁著《梅園論學集》,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0年出版。
    魏文華等編《儒學大師董仲舒》,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出版。\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出版。

    三、翻譯著作(按翻譯之作者姓名首字筆畫排列)

    (日)小野澤精一等編《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日)加藤繁著《中國經濟史考證》,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出版。
    (日)安井衡《管子纂詁》,台北:河洛出版社,1976年3月。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出版。
    (德)伽達默爾(H-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
    (美)Gregory Velazcoy Trianosky,“What Is Virtue Ethics All About?”in Daniel Statman, Virtue Ethics(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7)

    四、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筆畫相同者以出版年月相次)

    王璟著《漢代養生思想研究—以黃老思想為主題》,台北: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指導教授:陳師麗桂。
    吳清輝著《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統思想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指導教授:陳師麗桂。
    楊濟襄著《董仲舒春秋學義法思想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2000年,指導教授:周何先生。
    張廣慶著《何休春秋公羊解詁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指導教授:沈秋雄先生。
    張書豪著《漢武郊祀思想溯源》,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指導教授:劉文起先生。
    陳名皎著《董仲舒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劉醇鑫。
    盧瑞容著《西漢儒家政治思想與現實政治的互動》,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年,指導教授:梁榮茂。

    五、單篇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筆畫相同者以出版年月相次)

    方立天著〈董仲舒的三統、三正說〉收入《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出版)。
    余明光著〈董仲舒與黃老之學─黃帝四經對董仲舒的影響〉,收入《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頁216。
    呂凱著〈淮南子形神論〉,(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5月),頁1-23。
    沈清松著〈德行倫理學與儒家倫理思想的現代意義〉,收入《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二卷11期(1995年11月),頁981。
    何儒育著〈春秋公羊學之「貴志說」、「知志說」到聖王 之「養志說」──論「春秋繁露.玉杯」中「志」之意涵〉,《思辨集》第十集,(2007年4月),頁115-130。
    林麗真著〈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的檢討〉收入《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一卷‧第二期(1991年6月),頁106。
    周雅清著〈董仲舒對陰陽概念的運用〉,收入《孔孟學報》八十期(2002年9月),頁125。
    高漢聲著〈論淮南子關於形神知行的心理思想〉,(收入《南京大學學報》1983年第4期),頁103-112。
    高中祖著〈儒與醫之緣者──董仲舒和他的「春秋繁露」〉,(收入《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誌》2007年)(總 75期),頁203。
    馬育良著〈董仲舒的政治歷史觀及質文觀〉,《孔子研究》1996年第一期,頁40。
    陳師麗桂著〈董仲舒與黃老思想〉,收入《紀念程旨雲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5月),頁437。
    馬育良著〈董仲舒的政治歷史觀及質文觀〉,《孔子研究》1996年第一期,頁40。
    陳師麗桂著〈「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所顯現的養生之理〉,(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九期,1998年3月),頁8。
    陳其泰著〈董仲舒與今文學說體系的形成〉,《孔子研究》1998年第一期,頁58。
    楊英著〈漢初祀畤考〉《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二期,(2003年2月),頁28。
    張端穗〈董仲舒思想中三統說的內涵、緣起及意義〉《東海中文學報》第16期,(2004年7月),頁90。
    張書豪〈雍畤與五行〉《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三卷第三期(2005年3月),頁138-149。黎正甫〈古代郊祀之禮〉《大陸雜誌》第三十三卷第七期,(1965年7月),頁201。
    潘小慧著〈上博簡與郭店簡「性自命出」篇中「情」的意義與價值〉收入《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29期(2002年7月),頁54。
    潘小慧著〈導言:德行倫理學專題〉,《哲學與文化》30卷8期,(2003年8月),頁2。
    陳師麗桂著〈郭店儒簡「忠信之道」與先秦儒學的忠信之德〉,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8年3-5 月短期訪問研究成果報告。

    六、電子資料庫

    1.〈中央研究院瀚典資料庫〉: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2.〈國家圖書館‧碩博士論文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3.〈中國碩博士論文網〉:http://0-cnki50.csis.com.tw.opac.lib.ntnu.edu.tw/kns50/)
    4.〈中文古籍書目資料庫〉:http://rarebook.ncl.edu.tw /rbook.cgi/frameset4.htm)
    5.〈台灣地區善本古籍聯合目錄〉:http://nclcc.ncl.edu.tw/ttscgi/ttsweb?@0:0:1:/ opc
    /catalog/rarecat@@0.0941472604704802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