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史美奐 |
---|---|
論文名稱: |
國中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 |
指導教授: |
高強華
Kao, Chieng-Hw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3 |
中文關鍵詞: | 創新教學 、教師專業 、教學設計 |
英文關鍵詞: | teacher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instruction,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8 下載:6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瞭解教師對創新教學的概念及專業能力的表現,建構教師創新教學所需的能力及解析其與創意能力的關係,並探討教師創新教學所感受的環境,及所需要的支持為何,並依據結論提出有關教師創新的建議。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於2002年3月至2003年6月間,採用文獻分析法、訪談調查法及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首先進行文獻分析,以瞭解創新教學、教學設計及教師專業的內涵,並探討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有效教學、教學設計、班級經營、創新教學等相關概念的理論和文獻,其次依據文獻分析結果,編擬「國民中學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表現問卷」做為調查工具。在進行調查研究時,以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為母群體,採「二階段抽樣」的方式,抽取42所國民中學,共920位主任、組長、班級導師、專任教師做為樣本,問卷回收647份,回收率70.3%,扣除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為591份,可用率為64.2%,問卷資料處理採SPSS10.0中文視窗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根據文獻分析及調查研究的結果,綜合歸納為以下結論:
一、 教師對學生創意的評估(M=3.04)還高於教師對自己在教學上創意的評估(M=2.93),可見教師急需加強創意方面的能力。
二、 在本研究中,建構十五項指標來分析創意能力,而教師在各項指標上的平均值為3.70,但自評在教學上的創意低於此值,可見教師在創意上的自信不足。
三、 教師自評教學創意與教師評估學生的創意具有顯著的中度相關,各項教學創意能力中以「教師認為在教學上能想出不同於他人的教學方法」的獨創能力,是最適合用以推論教師教學創意自信的指標。
四、 自評愈有創意的教師愈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重視激發學生興趣、師生有創意、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提出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能有新鮮有趣的活動讓學生發展多元智能、學會學習的方法、對學生未來有幫助;反之,重視上課秩序、對升學有幫助、完成教學進度、按照教科書內容教學、嚴格要求成績、常考試以刺激學生唸書,是自評創意較低的教師較重視的因素。
五、 教師在創新教學的概念上,傾向「可達到更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了創意的技巧」及「教師使用新的概念來教學」等概念,除此之外,愈有創意的教師還注意提昇學生的注意力;而自評為非常有創意教師認為創新教學為「將傳統的教學做了一些改變」、「教學過程的師生互動輕鬆而有趣」及「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了創意的技巧」。教師認為最有助於創新教學的因素是「同儕的彼此協助」;最有礙教學創新的因素是「來不及教完進度」及「家長只重視學生的成績」。
六、 影響教師自評教學創意的背景因素為「年齡」與「任教年資」:「30歲以下」教師的教學創意自信明顯高於「40-49歲」的教師;而「任教5年以下」教師的教學創意自信明顯高於「任教16-30年」的教師,其餘均無顯著之差異。
另外本研究亦對教師、學校、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研究提出若干建議。
A Study of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on Innovation Instruc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understand teachers’ conception of innovation instruction and performance of professional in junior high school, to construct the ability for innovation instruction and fi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t and creativity, and to confer the circumstance and support for teachers’ innovation teaching.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school, and authorities to innovate their instruction are given.
For those purposes, documentary analysis, interview survey research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earch are utilized in the research. Those surveys are carried out from April to June in 2003. The research objects are 591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he data are analyzed by statistics methods such as means, percentage, standard deviation,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The major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ity by teacher is higher than 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innovation by themselves.
2. 15 indexes are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eachers’ creativity in teaching, and to find that teachers are not confident enough.
3.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ity by teacher are related to that of teachers’ teaching innovation. If someone wants to know teachers’ confidence, the best way is to ask ”Can you think any different teaching way in class?”
4. The creative teachers make student-centered instruction. They emphasize inspiring students’ interests, getting united with students’ experience, asking questions to bring up students’ interest, develop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learning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The teachers with less creativity focus on the order of class, being able to enter a senior high school, achieving percentage of syllabus, following a textbook, requesting good achievements, and asking students to get good grades by hard study.
5. “Reaching a better outcome in teaching”, ”performing a creative skills”, and “using new instructional concept” are thought of as innovation instructions. In addition, teachers with creativity try hard to make students get involved in class. Teachers find that the most helpful factor in innovation teaching is “colleagues help each other”, while the most harmful factor is “There’s not enough time to finish syllabus. ” and “Parents attach importance to scores only.”
6. The factors to influence teachers on evaluating innovation instruction are “ages” and “teaching period”.
We also look forward to having more researches on this topic in the future.
一、中文部分:
丁凡(譯)(1998)T. Armstrong。因才施教-開啟多元智慧,破除學習困難的迷思。臺北:遠流。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立行、饒見維(1996)。教育專業化與教育實習的實施,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183-209)。臺北:師大書苑:
王家通(1980)。教師專門聯業論。臺灣教育,365期。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心理。
方德隆(1999)。課程與教學研究。高雄:復文圖書。。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合著(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毛連塭(1994)。創造力的意涵及其概念的闡述。國小特殊教育,17:1~7。
毛連塭(1988)。創造力研究的理論。國小特殊教育,8:1-7。
中華創造力顧問有限公司(2000)。創造力訓練手冊。臺北:作者。
中國視聽教育學會及中國視聽教育基金會主編(1988)。系統化教學設計。臺北市:師大書苑。
史英(2002)。關於設計一個教法。http://hef.yam.org.tw/plan/index01.htm。
伍振鷟、高強華(1999)。新教育概論。臺北:五南。
朱則剛(1992)。教育科技的理念核心-系統法則。教學科技與媒體,2:9-14。
朱則剛(1993)。教學設計核心理念-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知識基礎的探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5:2(206):1~32。
朱湘吉(1992)。新觀念、新挑戰-建構主義的教學系統。教學科技與媒體,2:15-20。
朱湘吉(1993)。教學設計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社會科學學報,1:1-29。
朱瑛(譯)Jie-Qi Chen, Emily Isberg, Mara Krechevsky(2001)。光譜計畫:幼小階段學習活動。臺北:心理出版社。
江雪齡(1995)。創造利於資優生的學習情境。資優教育季刊,55:8-10。
江麗美(譯)E. De Bono(2000)。嚴肅創意。臺北:長河出版社。
何福田、羅瑞玉(1996)。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1-30)。臺北:師大書苑。
何俊青(2000)。建構式概念教學在國民小學社會科的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沈中偉(譯) K. A. Johnson和L. J. Foa(1992)。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教學科技與媒體,2:46-52。
沈明權(1999)。個人特質、組織特性與組織創新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研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
吳京(2000)。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政策,載於高希均、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路(頁69-81)。臺北:天下文化。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
吳靜吉(2002a)。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17-41。
吳靜吉(2002b,10月)。創造力的研究取向之回顧與展望。論文發表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之「創造能力課程開發」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7-20),臺北。
呂木琳(1998)。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呂勝瑛、翁淑緣(1982)。大腦功能分化與性別、創造力及性別角色的關係。中華心理學刊。24(2):85-100。
李文瑞(1987)。教學科技在學校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視聽教育雙月刊,33:1-8。
李文瑞、林思伶(節譯)(1993)整理之講稿。R. Reiser(1992).Teaching Future Teachers to Use the System Approach.教學科技與媒體,3:3-8。
李文瑞、單文經、朱則剛、吳明德、沈中偉、黃雅琴、朱麗麗、羅綸新、王燕超、候志欽、田耐青、林思伶、朱湘吉、楊美雪(合譯)(1995),張霄亭總校閱。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臺北:心理出版社。
李田樹(譯)Peter Drucker(2000)。經理人的專業與挑戰。臺北:天下遠見。
李宗薇(1993)。師院「社會科教學研究」課程應用教學設計之實驗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李宗薇(1994)。教師與教學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18:13~17。
李明(譯)John O’Keeffe(1999)。創意format。臺北:天下。
李鍚津(1986)。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學生創造力發展之影響。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998,1(3):1-14。
林清江(1982)。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臺北:五南。
林進材(1999)。多元智慧的課程與教學設計。師友,388:22-25。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姜添輝(1998)。互動論觀點的教師專業,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頁25-33)。
柯禧慧(1998)。從DENSCMBE的觀點談影響教師專業成長的因素,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臺北:師大書苑:3-16。
洪蘭(譯)R. J. Sternberg(1999)。活用智慧-超越IQ的心智訓練。臺北:遠流。
洪蘭(譯)R. J. Sternberg(1999)。不同凡想-在一窩蜂文化中開拓創造力。臺北:遠流。
洪蘭(譯)L. R. Squire & E. R. Kandel(2001)。透視記憶。臺北:遠流。
胡世偉(1998)。國小教師對建構教學的看法。教育資料與研究(86年9月),18:21~25。
侯志欽(1992)。教學設計的哲學省思-由客觀主義到建構主義。教育資料集刊,17:221-230。
孫秀惠(譯)S. W. Ventrella(2001)。新積極思考-激發極限潛能的十大利器。臺北:天下文化。
高強華(1988)。論教學的發展與革新。今日教育77年6月:15-21。
高強華(1994)。教育自由化的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創刊號83.11:24-25。
高強華(1996)。教師社會化研究及其在師資培育上的意義,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主編:教育專業(頁53-88)。臺北:師大書苑。
高強華(1997)。教師人文素養與創造思考。中等教育48(2):3-7。
高強華(2000)。前瞻廿一世紀新教育-教師專業倫理的新境界。臺北:南宏。
高強華(2002)。論主題統整的教學創新設計。中等教育53(2):4-14。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0)。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評鑑試行要點。89年2月21日高市教三字第五一三九號函發布。http://wwwedu.kh.edu.tw/index2.html。
孫志麟(1992)。生手如何才能成為專家呢?-教師專業表現之探討。師友月刊,81年3月:21-25。
教育部(2002)。創造力白皮書。http://www.edu.tw。
陳正昌、孫志麟、鄭明長、陳秀碧、樊雪春、劉子鍵、郭俊賢(合譯)R. M. Gagné, L. J. Briggs, W. W. Wager(1996)。教學設計原理。臺北:五南。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臺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陳奎喜(1995)。教育社會學。臺北:三民。
陳嘉彌(1992)。系統化教學設計之初探。國教之聲,25(3):16-21。
張靜嚳(2001)。建構教學問答。彰師大數理教學及師資培育研討會(90年10月1,2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網站. http://www.bio.ncue.edu.tw/「on-line」。
張玉成(1998)。思考技巧與教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玉成(2001)。創造思考教學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上之應用。發表於中華創造學會主辦「九十一年會-創造思考教學在九年一貫課程中之運用」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
張世忠(2000)。多元智慧與建構教學之統整及應用。中等教育,51(6):124-135。
張春興(1985)。心理學概要。臺北:臺灣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
張秋政(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缺乏之間題與解決之道。應用心理研究,15:78-87。
張祖忻、朱純、胡頌華(1995)。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臺北:五南。
張鈿富(1996)。教育專業問題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349-365)。臺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1996)。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241-284)。臺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2000)。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張豔華(2002)。建構中學教師專業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生玉(1992)。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縣:精華。
郭玉霞(1996)。美國教學專業化運動的發展現況,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333-348)。臺北:師大書苑。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548-570。
郭重吉(1998)。概念改變的教學與研究:以數理科為例。發表於國立臺灣大學教務處教育學程中心主辦,國民中學學生概念學習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6-14。臺中。
郭進隆(譯)P. M. Senge(1993)。第五項修鍊-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天下遠見。
梁雲霞(譯)Mara Krechevsky(2001)。光譜計畫:幼兒教育評量手冊。臺北:心理出版社。
單文經(1992a)。課程與教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1992b)。教學科技的觀念分析。教學科技與媒體,2:32-36。
單文經總校閱(1999),劉錫麒、單文經、謝寶梅、林萬義、鐘蔚起、佘曉清、張美玉、吳璧如、蔡碧璉、張玉燕、葉郁菁(合譯)Stephen L. Yelon。教學原理。臺北:學富文化。
單文經(2001)。教學引論。臺北:學富。
單文經(2002)。課程與教學。臺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1993)主編。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秀霜、張玉成、李宗薇、林新發、徐超聖(1997)。國小教師應具備之基本能力及素養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臺北:師大書苑。
湯維玲(1990)。我國中學師資培育專業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馮莉雅(2001)。國中教師教學效能評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曾淑蓉(1986)。也談創造性思考教學。國教輔導,21(9.10):17-19。
詹宏志(1998)。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臺北:臉譜。
詹志禹(2002)。臺灣地區中小學創造力教育的實況條件與政策推展。論文發表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之「創造能力課程開發」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51-63),臺北。
甄曉蘭、曾志華(1997)。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國立嘉義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79~208。
甄曉蘭(200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元照。
甄曉蘭(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務策略,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頁141-172)。臺北:學富。
楊德東(1999)。國中教師學校革新信念之探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龍立(1997)。建構主義評析-在課程設計上的啟示。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41-56。
劉碧琴(1998)。個人創越、企業文化對組織創新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蘊芳(譯)Michael Gelb(1999)。7 Brain-怎樣擁有達文西的七種天才。臺北:大塊文化。
臺北市大直高中余霖等(2000)。大鵬展翅-大直高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作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a)。臺北市九十學年度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成果彙編-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工作實例。臺北:作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b)。臺北市九十學年度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成果彙編-領域教學設計實例。臺北:作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c)。臺北市九十學年度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博覽會-得獎作品教學活動設計。臺北:作者。
潘世尊(1999)。根本建構主義及其教學意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報,(7):203~216。
蔡梵谷(譯)A. Moser-Wellman(2003)。天才的五種創意方程式。臺北:臉譜。
鄭英耀、王文中(2002)。影響科學競賽績優教師創意行為之因素。應用心理研究-創造力的發展與實踐,15,163-189頁。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歐申談(譯)Thomas Gordon(1993)。教師效能訓練。臺北:新雨出版社。
謝綺蓉(譯)Danah Zohar(2001)。第三智慧-運用量子思維建立組織創造性思考模式。臺北:大塊文化。
鍾聖校(1980)。對創造思考教學法的省思。資優教育季刊(34):21-27。
蕭富元(譯)E. De Bono(1998)。創意有方-水平思考談管理。臺北:天下文化。
簡素琤(譯)James L. A.(1996),創意人的思考。臺北:遠流出版社。
瞿立鶴(1996)。教師專業教育制度之評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31-51)。臺北:師大書苑。
饒見維(1997)。教師專業發展。臺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Shulman L. J.(2002).Making differences.Change,34(6),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