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文慧
論文名稱: 《四聲等子》與《經史正音切韻指南》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 陳新雄
Chen, Hsin-Hsi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1
中文關鍵詞: 等韻中古音近代音門法併轉為攝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6下載:9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係從《四聲等子》與《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之體例、內容、用字、擬音等方面,進行研究,以探討二書之關係,和它們對中古及近代音承先啟後的作用。本論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共分兩節。第一節「前言」,簡述韻書與等韻圖的關係、等韻學的基本術語、等韻門法的沿革等等韻相關知識。第二節「研究方法」,說明研究動機、主要參考書目及擬音所使用之系統與符號。
    第二章「《四聲等子》之內容與《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之體例與內容」,共分兩節。第一節「《四聲等子》內容概述」,考證韻圖來源、說明版本、體例、韻次、門法……等議題。研究發現《等子》與《廣韻》在韻次的排列上有一致性,關係密切。第二節「《經史正音切韻指南》內容概述」,亦分別說明作者生平、版本、體例、內容、門法……等文本資料。研究結果發現《切韻指南》帶有極多的中古音性質;又門法條例部分,與《四聲等子》如出一轍,且較《四聲等子》更具系統性。
    第三章「《四聲等子》與《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之關係」,共分兩節。第一節「二書之成書背景及其關係」中,透過二書與《五音集韻》的對照比較,推論《廣韻》、《四聲等子》、《五音集韻》及《切韻指南》有相承的關係,並為宋元時期北方官話之代表。第二節「二書體例與內容之關係」,更就韻圖體例、圖次、韻攝所含之韻、用字等方面,深入探究二書之異同。研究後發現二書之圖次與韻攝歸併略有不同,《四聲等子》與《廣韻》較為接近,而《切韻指南》則與《五音集韻》相似。
    第四章「《四聲等子》與《經史正音切韻指南》文本比較」,共分三節。第一節「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回顧之前學者所作的研究,並對直接相關的論文作一介紹。第二節「文本比較表」,依據《五音集韻》之反切,將二書韻圖依序並排,製表對照比較,另外,也對二書圖內例字略作校訂的工作。第三節「小結」,總結《四聲等子》與《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例字數量,計算使用同字、同音的比例高達90%以上,確定二書在用字上有高度的一致性,強化二書的關係。此外,針對用字不同的情形,亦略作說明。
    第五章「《四聲等子》與《經史正音切韻指南》音系比較」,共分四節。第一節「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對各家在音系方面的研究略作說明。第二節「《四聲等子》音系蠡測」,依據《漢語方音字匯》之方言材料,及竺家寧先生之擬音,參酌其他相關研究,構擬《四聲等子》之聲韻母音值,並對部分語音現象加以說明。第三節「《經史正音切韻指南》音系蠡測」,參考陳新雄先生及林慶勳先生之擬音,及方言材料,構擬《切韻指南》之音值。在聲母方面,更進一步討論「交互音」對元代語音的描述,及「併轉為攝」後的語音現象,另外構擬較符合元代實際語音之音值。第四節「音系比較表」中,將《四聲等子》與《切韻指南》之音系,歸納製表,並對照二書之音系,探究從《四聲等子》到《切韻指南》聲韻調的演變。
    第六章「結論」。總結以上各章之討論,並就《四聲等子》與《切韻指南》對中古音之繼承,及對近代音之影響,略作說明。
    本論文除確定《四聲等子》與《切韻指南》之關係外,藉由「併轉為攝」的文本現象,對中古音及近代音的語音現象,加以闡述,亦是討論的重點之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4 第二章、 《四聲等子》與《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之體例與內容 第一節、 《四聲等子》內容概述 15 第二節、 《經史正音切韻指南》內容概述 41 第三章、 《四聲等子》與《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之關係 第一節、 二書之成書背景及其關係 62 第二節、 二書體例與內容之關係 69 第四章、 《四聲等子》與《經史正音切韻指南》文本比較 第一節、 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 72 第二節、 文本比較表 73 第三節、 小結 161 第五章、 《四等等子》與《經史正音切韻指南》音系比較 第一節、 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 166 第二節、 《四聲等子》音系蠡測 167 第三節、 《經史正音切韻指南》音系蠡測 208 第四節、 小結 215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二書對中古音之傳承 221 第二節、 二書與近代音之關係 224 附錄、引用及參考書目 i-v

    引用及參考書目
    ﹝以作者姓名筆劃為排列順序,同一作者則以時間先後為序﹞

    一、文本材料

    《等韻五種》 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宋本《廣韻》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印澤存堂本,1999。
    《校訂五音集韻》﹝金﹞韓道昭著 甯忌浮校訂,北京:中華書局,1992。

    二、一般論著﹝包含學位論文﹞

    王力
    1980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1980 《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2002 《漢語音韻》,北京:中華書局。
    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
    2003 《漢語方音字匯》,北京:語文出版社。
    何大安
    1987 《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
    1988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臺北:中研院歷史
    語言研究所。
    金周生
    1985 《宋詞音系入聲韻部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李新魁
    1986 《漢語音韻學》,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 《中古音》,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 《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林尹
    1961 《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世界書局。
    周祖謨
    2004 《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
    竺家寧
    1971 《四聲等子音系蠡測》,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
    1991 《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4 《近代音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林慶勳
    1971 《經史正音切指南與等指音指南比較研究》,中國文
    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固
    1970 《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之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研究
    生論文。
    姜忠姬
    1987 《五音集韻》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高本漢著,趙元任等譯
    1995 《中國音韻學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
    (法)馬伯樂著,聶鴻音譯
    2005 《唐代長安方言考》,北京:中華書局。
    耿振生
    1992 《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伯元師
    1973 《六十年來之聲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 《文字聲韻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9 《訓詁學﹝上冊﹞》,臺北:學生書局。
    2001 《新編中原音韻概要》,臺北:學海出版社。
    2004 《等韻述要》,臺北:藝文印書館。
    2005 《廣韻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陳獨秀
    2001 《陳獨秀音韻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許世瑛
    1974 《許世瑛先生論文集》,臺北:弘道書局。
    董同龢
    1968 《漢語音韻學》,臺北:廣文書局。
    趙元任
    1968 《語言問題》,臺北:商務印書館。
    趙蔭棠
    1985 《等韻源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潘文國
    1998 《韻圖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潘重規
    1980 《《龍龕手鑑》新編》,台北:石門圖書公司。
    魯國堯
    2003 《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龍宇純
    1961 《韻鏡校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謝雲飛
    1999 《中國聲韻學大綱》,臺北:學生書局。

    三、期刊論文
    1.中文
    何大安
    1990〈 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第18卷特
    刊,頁261-271。
    杜其容
    1968〈釋內外轉名義〉,《史語所集刊》第40本上冊,頁281-
    294。
    李存智
    1993 〈論內外轉〉,《中國文學研究》第7期,p129-144。
    李新魁
    1988 〈宋代漢語韻母系統研究〉,《語言研究》1988年第1期
    ﹝總第14期﹞,頁51-65。
    岩田禮
    1989 〈漢語方言入聲音節的生理特徵─兼論入聲韻尾的歷時
    變化〉,《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一輯。
    金周生
    1991 〈談-m尾韻母字於宋詞中的押韻現象─以「咸」攝字為
    例〉,《聲韻論叢》第三輯,頁85-124。
    竺家寧
    1993 〈宋元韻圖入聲分配及其音系研究〉,《中正大學學報》
    4:1﹝人文分冊﹞,頁1-36。
    高明
    1978 〈《四聲等子》之研究〉,《高明小學論叢》,頁360-
    399。
    1978 〈《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之研究〉,《高明小學論叢》,
    頁400-444。

    董同龢
    1974 〈等韻門法通釋〉,《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頁
    33-82。
    鄭再發
    1966 〈漢語音韻學中的分期問題〉,《史語所集刊》36本,頁
    635-648。
    應裕康
    1965 〈論《五音集韻》與宋元韻圖韻書之關係〉,《國立政治
    大學學報》第11期,頁165-200。
    1968 〈論宋代韻書〉,《慶祝高郵仲華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
    ﹝上﹞》,頁495-544。

    2.英文
    E.G..Pulleyblank, 1978. The nature of the middle Chinese ton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to early mandari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6, 173-20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