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雅雯
Jiang, Ya-Wen
論文名稱: 在林百貨的懷舊觀光與消費實踐
指導教授: 莊佳穎
Chuang, Chia-Y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懷舊觀光文化觀光林百貨文化資產文化想像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83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2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座落台南的文化資產林百貨作為研究對象,從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歷史考古、觀光景點的建構過程,探討「林百貨」觀光景點的形成以及其意涵,並以觀光客/消費者的角度進行省思。
    研究結果指出雖然林百貨被包裝為源自日本時代、現代化的消費場所,林百貨並不盡然以重現昭和時期的百貨公司為目的,而是打造一處可供觀光客想像與漫遊的懷舊日本主題情境,然而為建構其現代化與美學等正面形象,也刻意隱匿或彰顯了某些歷史片段。此外,林百貨所舉辦的再開幕遊行與導覽其所欲彰顯的內涵,讓觀光客共享、回顧原屬於台南/台灣的歷史,使「林百貨」的符碼意涵展現形塑文化想像的意圖,並採訪曾到此的觀光客,探討在此進行懷舊觀光與消費經驗的看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最新也最老的林百貨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文化資產與保存政治 11 第二節 從觀光景點到觀光客 17 第三節 消費經驗 28 第四節 台灣-日本情結 32 第三章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40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4 第四章 拜訪林百貨:觀光景點的形塑 49 第一節 從林百貨店到林百貨的生成 49 第二節 觀光經驗的建構 55 第五章 在「林百貨」的人文歷史行旅 72 第一節 傳統的發明:再開幕週年遊行 72 第二節 我們的歷史記憶:文化觀光導覽 77 第三節 店內品牌的選擇 82 第六章 觀光客的消費實踐 89 第一節 對林百貨的解讀 89 第二節 商品與紀念品的選購決策 99 第七章 結論 104 第一節 文化觀光與觀光經驗 104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開展 107 參考文獻 109

    單篇論文
    王志弘著,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期,頁121-186。
    吳昆財,2017,〈一部台灣史,兩種待遇:《灣生回家》與《1946,被遺忘的台籍青年》〉,《海峽論壇》第314期。
    李天鐸、何慧雯,2002年,〈遙望東京彩虹橋:日本偶像劇在台灣的挪移想像〉, 《媒介擬想》第一期,台北:遠流,頁15-49。
    李衣雲,2010,〈解析「哈日現象」:歷史・記憶與大眾文化〉,《台灣的日本症候群》,聯經:台北,頁99-110。
    李衣雲,2014,〈日治時期視覺式消費與展示概念的出現:臺灣百貨公司的初步發展〉,《臺灣歷史的多元傳承與鑲嵌》,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
    李依倩,2006,〈歷史記憶的回復、延續與斷裂:媒介懷舊所建構的「古早台灣」圖像〉,《新聞學研究》第八十七期,頁51-96。
    李明璁,2009,〈去/再領域化的西門町,「擬」東京消費地景的想像與建構〉,《文化研究》第九期,頁119-163。
    林初梅,〈「日本的記憶與流轉--《梅花》、《稻草人》、《多桑》、《海角七號》反映的時代軌跡」〉,《海翁台語教學季刊》第8期,2010年6月。
    林泉忠,2010,〈哈日、親日、戀日?「邊陲東亞」的「日本情結」〉,《台灣的 日本症候群》,聯經:台北,頁139-159。
    林徐達,2010,〈後殖民台灣的懷舊想像與文化身份操作〉,《台灣的日本症候 群》,台北:聯經,頁111-137。
    邱琡雯,2002,〈文化想像 日本偶像劇在台灣〉,《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 (II)》,台北市:遠流,頁50-67。
    邱貴芬,2008,〈「日本」記憶與台灣新歷史想像:以紀錄片《跳舞時代》為例〉,《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1978~2008,評論三十家(下)》,臺北:九歌,頁360- 388。
    姚明俐,2018,〈博物館中的國族想像——葉石濤文學紀念館的國族文學論述〉,《博物館學季刊》第32卷第3期,頁5-25。
    胡寶林,2003,〈古蹟、歷史建築及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脈絡-借屍還魂或是廢物利用?利用軀殼或是脈絡延續?〉,《建築雜誌》第69期,頁50-57。
    堀込憲二,2011,〈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建築外牆磁磚形式與色彩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第18期,頁19-48。
    莊佳穎,2012,〈電影一八九五的產製與消費〉,《台灣學誌》第五期,頁85-110。
    莊佳穎,2014a,〈浪漫的虛擬史詩:2008年後台灣電影中的戰爭記憶〉,《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台北:聯經。
    莊佳穎,2014b,〈尋找失落的戀人——臺灣電影中的日本印象〉,《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1期,頁87-128。
    陳儒修,1997,〈電影中的台灣意識:殖民論述與殖民記憶〉,《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 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臺北縣:立緒文化,頁153- 173。
    曾允盈,2019,〈走進林百貨 體驗台南今昔的摩登與現代〉,《看雜誌》第199期,臺北市:華人希望文化事業,頁42-49。
    黃美娥、王俐茹,2012,〈從「流行」到「摩登」:日治時期臺灣「時尚」話語的生 成、轉變及其文化意涵〉,《時尚文化的新觀照:第二屆古典與現代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臺北市:里仁。
    葉石濤,2006,〈日本老師的地攤〉,《葉石濤全集》小說卷第4冊,高雄市:高雄 市文化局。
    葉秀燕,2008,〈「血拼英國」:台灣遊學生英國血拼的觀光消費研究〉,《研究台灣》 第4期,頁42-78。 
    蕭至惠,2012,〈懷舊廣告果真為萬靈丹?—從集體懷舊觀點探討懷舊廣告對台灣嬰兒潮世代的影響〉,《行銷科學學報》第八卷第二期,頁117-146。
    顏亮一,2015,〈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遺產 古蹟保存理論之批判性回顧〉,《地理學 報》第四十二期,頁1-24。
    瞿宛文,2008,〈重看臺灣棉紡織業早期的發展〉,《新史學》第十九卷地一期,頁167-227。

    學位論文
    左翔駒,2006,《古蹟保存作為一種空間的社會生產—台北市青田街的日式宿舍保存運動》,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佩儀,2002,《當代觀光凝視的建構-以鹿港古蹟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永忻,2014,《文化遺產觀光:以英國四個個案城市為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班歐洲聯盟研究組碩士論文,2014年。
    陳建仲,2006,《圖繪台灣古蹟保存史—一九九〇年代後古蹟與歷史建築保存之狀 況》,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貞吟,2005《懷舊體驗之情緒與價值-以遺跡觀光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博士論文。
    陳雅雯,2019,《跨界聯名對品牌價值之影響:以氣泡水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時尚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瑾瑜,2011,《英國Battle遺產觀光符號的建構與展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筱婷,2011,《凝視「台北101」:消費者與觀光客的實踐》,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素絹,2000,《古蹟保存之經營管理——國民信託之應用》,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曼琳,2015《成為「文青」——生命歷程與文化實做》,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專書
    Bob Mckercher及Hilary du Cros著,劉以德審譯,2010,《文化觀光:觀光與文化遺產管理》台北:桂魯。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市:時報文化。
    C. Rojek, & J. Urry(Eds.).(1997). Touring  cultures : transformations of travel and theory: London , England : Routledge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主譯,2010,《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2010年。
    Dean MacCannell著,張曉萍等譯,2008,《旅游者:休閑階層新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Eric Hobsbawm等著,陳思文等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臺北市:貓頭鷹。
    Erving Goffman著,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臺北市:桂冠。
    Estonian, Latvian and Lithuanian National Commissions for UNESCO, Baltic Cultural Tourism Policy Paper, UNESCO, 2001-2003, p.12.
    Gillian Rose著,王國強譯,2006,《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台北:群學。
    John Storey著,張君玫譯,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作者序,台北:巨流。
    John Urry & Jonas Larsen著,黃宛瑜譯,2016,《觀光客的凝視3.0》,台北:書林。
    John Urry著,江千綺譯,2013,《消費場所》,台北市:書林。
    John Urry著,葉浩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台北:書林。
    Laura Desfor Edles著,陳素秋譯,2006,《文化社會學的實踐》,台北:韋伯。
    Melanie, S., Nicola, M., MacLeod & Margaret, H, R. (2010). Key Concepts in Tourist Studies. London:SAGE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市:巨流。
    Mike Featherstone著,趙偉妏譯,2009,《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台北:韋伯文化。
    Pasi Falk、Colin Campbell著,陳冠廷譯,2003,《血拼經驗》,台北:弘智。
    Peter Adey著,徐苔玲、王志弘著,2013,《移動》,台北:群學。
    Peter Coorrigan著,王宏仁譯,2010,《消費社會學》,台北市:群學。
    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2003,《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臺北市:巨流。
    Rebert Bocock著,張君玫譯,1996,《消費》,台北:巨流。
    Sidney W. Mintz著,林為正譯,2001,《吃:漫遊飲食行為、文化與歷史的金三角地 帶》,臺北市:藍鯨。
    Scott McQuire著,趙偉妏譯,2011,《媒介城市:媒介、建築與都市空間》,新北市:韋伯文化。
    Sharon Zukin著,包亞明主編,2006,《城市文化》,上海:上海教育。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市:群學。
    王美霞,2018,《熱戀林百貨・熱戀臺南:以「林」為圓心,最有溫度的府城時光散步》,臺北市:遠流。
    生安鋒,2011,《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2009,《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台北市:群學。
    吳妮民,2012,《私房藥》,台北:聯合文學。
    呂紹理,2005,《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市:麥田。
    宋國誠,2003,《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臺北市:擎松圖書。
    李乾朗,2008,《臺灣建築史》,台北:五南。
    李乾朗,2014,《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記事》,台北:典藏。
    汪宏倫等,2014,《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臺北市:聯經。
    辛永勝、楊朝景,2015,《老屋顏:走訪全台老房子,從老屋歷史、建築裝飾與時代故事,尋訪台灣人的生活足跡》,臺北市:馬可孛羅文化。
    林會承,2003,《2002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林會承,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市:遠流。
    星野克美著,黃恆正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徐裕健,2001,《台南市市定古蹟原百貨店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
    徐裕健、林正雄、呂俊儀,2013,《臺南市原林百貨修復工程施工紀錄工作報告書》,臺南市:臺南市文資處。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2006《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台北市:麥田。
    張京媛著,2007,《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市:麥田。
    張孰卿等,2013,《看見臺灣歷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綜覽圖錄》,臺南市:臺灣史博館。
    陳秀俐,2018,《花現台南》,台北市:天下雜誌。
    陳秀俐、姚嵐齡,2015,《林百貨:臺南銀座摩登五棧樓》,臺北市:前衛。
    陳芳明,2011,《台灣新文學史》,臺北市:聯經。
    陳柔縉,2009,《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臺北市,時報文化。
    陳柔縉,2011《臺灣幸福百事:你想不到的第一次》,臺北市:究竟。
    陳儒修,2013,《穿越幽暗鏡界:台灣電影百年思考》,台北市:書林。
    傅朝卿,1995,《台南市日據時期歷史性建築》,台南:台南市政府。
    傅朝卿,1999《日治時期台灣建築(1895-1945)》,台北:大地地理。
    傅朝卿,2001《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台南市: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 社。
    黃金麟,2017,《社會學與臺灣社會》,高雄:巨流。
    詹伯望,2006,《半月沉江話府城》,台南市: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臺北市:麥田。
    蔡文川,2009,《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與想像》,高雄市:麗文文化。
    顏亮一,2009,《記憶與地景:2005~2009年論文選》,臺北:田園城市。

    媒體資料
    《中國時報》
    《臺灣日日新報》
    《中華日報》
    《自由時報》
    《台灣建築會誌》
    自由時報,〈南市府鼓勵卸廣告 重現中正路舊景〉,《自由時報》2013年10月17 日。
    林健生、賴世杰 ,〈景點同質性高、缺在地連結 難聚觀光人氣〉,《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34301,查閱日期:2019年6月8日。
    林雪娟,〈台史博點頭 林百貨玻璃櫃可望回家〉,《中華日報》,2014年5月28日。
    張明蘭,〈複查歷史建築 踏勘末廣町〉,《中華日報》,2005年10月20日,2版
    曹婷婷,〈高青接下林百貨 「不賺錢也要做」〉,《中國時報》,2013年7月4日,C02版。
    陳正一,〈林百貨整修 有異議〉,《中華日報》,2006年4月3日,3版。
    陳治交,〈祭祀日財神爺「稻荷神」 整修後將作為府城工藝博物館〉,《中華日報》,2010年4月6日,版B1。
    陶運生,〈台灣文化認同到底是甚麼?〉,《中國時報》,2013年11月4日。
    黃微芬,〈林百貨修復動工 101年完工〉,《中華日報》,2010年1月9日,B5版。
    黃微芬,〈林百貨頂樓圍牆砲痕 保留〉,《中華日報》,2010年4月22號,B6版。
    黃微芬,〈原台南縣知事官邸整修完工〉,《中華日報》,2010年1月1日,B6版
    臺灣日日新報,〈新高、阿里山寫真展を林百貨に開く〉,《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7月19日,第三版。
    劉哲君、吳青駿,〈到哪吃都一樣!全台老街景點同質性高 遊客不 願再朝 聖〉,《三立新聞網》,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02717,查閱 日期:2019年6月8日。

    網站
    林百貨官方網站:http://www.hayashi.com.tw/
    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http://tmach-culture.tainan.gov.tw/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灣遺產潛力點網站:https://twh.boch.gov.tw/taiwan/index.aspx?lang=zh_tw
    UNESCO:https://whc.unesco.org/
    桃園市政府孔廟忠烈祠聯合管理所網站:http://www.tycg.gov.tw/confucius/index.jsp
    ICOMOS:https://www.icomos.org/fr/
    UNWTO:http://www2.unwto.org/content/why-tourism
    交通部觀光局:https://www.taiwan.net.tw/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財政部推動促參司:https://ppp.mof.gov.tw/PPP.Website/Default.aspx
    臺南市文化局: https://culture.tainan.gov.tw/index.php
    明林蕾絲:https://www.minglinlace.com/
    台南旅遊網:https://www.twtainan.net/zh-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