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偉嘉 |
---|---|
論文名稱: |
《女仙外史》主旨意識及其表現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鍾宗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6 |
中文關鍵詞: | 《女仙外史》 、呂熊 、主旨意識 、表現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2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朝康熙年間,呂熊《女仙外史》問世,旋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關注。可惜現在的研究對於《女仙外史》不甚重視,除了論文產量不多外,即便是小說史專書的提及,內容也多沿襲前人的說詞,解釋亦不出新意。所以本論文試圖在前人研究的腳步上,重新詮釋《女仙外史》的主旨意識及其表現手法。
在主旨意識的探求中,筆者以小說文本為基礎,輔以作者呂熊的生平事蹟以及清初的時代背景,強調與深化了呂熊「褒忠殛叛」的文本思想意義與其歷史價值觀,並認為其並不具有如過往研究所指出的反清復明態度,呂熊所在乎的,應不侷限於特定時代,而是整個大歷史框架中的「常」,亦即「褒忠殛叛」的恆遠性。而小說的評點者皆與呂熊同時代,與其亦有交往,他們是《女仙外史》的最佳讀者,所評點的內容深受呂熊的認可,於是我們從這些評點內容的研究,亦可加強我們對《女仙外史》主旨思想以及文學技巧上的認識。
而表現技巧方面,《女仙外史》在人物上可分為主角唐賽兒與其他的配角女仙,唐賽兒為嫦娥下凡,與呂熊主旨意識有相當大的關聯;而其他女仙人物的出現,再將其分類後所得出的幾種人物類別,在小說中亦具有重要的敘事意義,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法術的運用是《女仙外史》的特色之一,原因不在於法術的豐富性與精采程度,而在於小說中法術的創造大多與呂熊的思想內容有關,呂熊時常透過施法者的言論和法術的功用,來議論他對某些情況的看法。此外,呂熊在《女仙外史》中嘗試建立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於是他透過小說人物之口,安排了各項政治與社會制度的詳細內容,我們以此去對照古代社會政治史,可看出呂熊理想社會的特色,亦可發現呂熊對當代制度的不滿與調整。
總而言之,《女仙外史》結構縝密,主旨意識與表現手法環環相扣緊密結合,雖然在藝術價值上為後人所詬病,但其思想主軸確有突出的部分,所以應再賦予其更多的關注。
壹、古籍(按時代排序)
﹝西漢﹞鄭元注,﹝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西漢﹞劉安編、﹝東漢﹞高誘注:《淮南子》,台北:藝文印書館,影鈔宋本淮南鴻烈解二十一卷,1959。
﹝西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9。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五南書局,1991。
﹝北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
﹝北宋﹞洪邁:《夷堅志》,台北:明文書局,1994。
﹝北宋﹞蘇軾:《蘇東坡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南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南宋﹞朱熹:《四書集註》,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
﹝明﹞袁無涯:《忠義水滸全書發凡》,收錄於朱一玄編:《《水滸傳》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明﹞吳承恩撰,繆天華校注:《西遊記》,台北:三民書局,2003。
﹝明﹞祝允明:《野史》,收錄於繆鉞、胡昭曦、林萬清主編:《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
﹝明﹞謝肇淛:《五雜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新興書局,1976。
﹝明﹞董倫等修:《明太祖實錄》,收錄於《明實錄附校刊記》,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66。
﹝明﹞羅貫中原著,﹝明﹞馮夢龍改撰:《平妖傳》,台北:世界書局,1982。
﹝明﹞凌蒙初撰,劉本棟校注,繆天華校閱:《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2008。
﹝明﹞周遊撰,王子承釋:《繡像開闢演義》,台北:瑞成書局,1961。
﹝明﹞鍾惺撰:《有夏誌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李卓吾撰:《七十二朝人物演義》,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徐道撰,程毓奇續撰:《歷代神仙通鑒》,台北:台灣學生,1989。
﹝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69。
﹝清﹞孫奇逢:《夏峰先生集‧大難錄序》,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
﹝清﹞孔尚任著,王季思、蘇寰中、楊德平校注:《桃花扇》,台北:里仁書局,1996。
﹝清﹞呂熊:《女仙外史》,台北:天一出版社,1976。
﹝清﹞呂熊著,劉遠遊、黃蓓薇標點:《女仙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清﹞呂熊:《女仙外史》,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清﹞呂熊著,楊鍾賢校點:《女仙外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5。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台北:里仁書局,1991。
﹝清﹞劉廷璣撰,張守謙點校:《在園雜志》,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王士禎:《居易錄》,卷二十。收錄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893-1986。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
﹝清﹞翟灝:《通俗編》,台北:大化書局,1979。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1。
﹝清﹞李調元撰,王旭川整理,程華平審閱:《雨村劇話》,收錄於誠成企業集團(中國)有限公司組織編纂:《傳世藏書》,北京:海南國際新聞出版公司,1996。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李果:《詠歸亭詩鈔》,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山東:齊魯書社,2001。
﹝清﹞焦循:《易餘籥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新店:三誠堂,2001。
﹝清﹞李汝珍撰,尤信雄校注,繆天華校閱:《鏡花緣》,台北,三民書局,2007。
﹝清﹞鄒召南、﹝清﹞張予介修,﹝清﹞張峻纂:《昆山新陽合志(三)》,收錄於李培主編:《天春園藏善本方志選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清﹞金吳瀾等修,﹝清﹞汪堃等纂:《崑新兩縣續修合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光緒六年刊本影印,1970。
﹝清﹞黃鳴珂撰,石景芬纂:《南安府志(一)》,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同治七年刊本影印,1975。
王先謙撰:《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據虛受堂刊本影印,1991。
﹝清﹞張南莊、﹝清﹞劉璋、﹝清﹞東山雲中道撰,鄔國平校注:《何典、斬鬼傳、唐鍾馗平鬼傳何刊》,台北:三民書局,2007。
﹝清﹞三泰等主編:《大清律例》,收錄於劉海年、楊一凡總主編,鄭泰、田濤點校:《中國珍稀法律典集集成》,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清﹞夏燮,沈仲九標點:《明通鑒》,北京:中華書局,2009。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國史研究室,1972。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5。
貳、 近人著作
一、外文譯作(按作者國別筆畫排序)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著,屠友祥譯:《S/Z》,台北:桂冠出版社,2004。
﹝美﹞M‧艾瑟‧哈婷著,蒙子、龍天、芝子譯:《月亮神話──女性的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美﹞布思(Wayne C. Booth)著,華明、胡曉蘇、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著,申慧輝等譯:《文學講稿》,台北:聯經,2009。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2006。
﹝美﹞韋勒克(Wellek Rene)、華倫(Warren Austin)著,王夢歐、許國衡譯:《文學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76。
﹝美﹞浦安迪(Andrew H.plaks)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美﹞浦安迪(Andrew H.plaks)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英﹞弗雷澤(Frazer,J.G.)原著,汪培基譯:《金枝(上)》,苗栗:桂冠出版社,2010。
﹝英﹞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商周出版社,2009。
伊麗莎白‧弗洛恩德(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
金偉燦(W. Chan Kim)、莫伯尼(Renée Mauborgne)合著,黃秀媛譯:《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台北:天下遠見,2005。
二、 中文著作(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小說史
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中國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李盾:《插圖本中國古代小說演進史》,台北:文津,1999。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台北:洪葉文化,1995。
李劍國、陳洪主編:《中國小說通史‧清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孟昭連、寧宗一:《中國小說藝術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林辰:《神怪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徐君慧:《中國小說史》,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
張俊:《清代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葛賢寧:《中國小說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
齊裕焜主編:《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0。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歐陽健:《中國神怪小說通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收錄於《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1992。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譚邦和:《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
(二)小說研究
孔另境編:《中國小說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方正耀:《中國古典小說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王平:《古典小說與古代文化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王先霈、周偉民:《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廣州:花城出版社,1988。
王凌:《形式與細讀:古代白話小說文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台北:聯經,2009。
王瓊玲:《古典小說縱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
朱迪光:《信仰‧母題‧敘事:中國古典小說新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朱萍:《明清之際小說作家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吳士余:《中國文化與小說思維》,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吳秀華:《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吳波:《明清小說創作與接受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李明軍:《中國十八世紀文人小說研究》,北京:昆侖出版社,2002。
李保均主編:《明清小說比較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李桂奎:《中國小說寫人學》,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
李晶:《歷史與文本的超越──小說價值學導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書局,2003。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金鑫榮:《明清諷刺小說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紀德君:《中國歷史小說的藝術流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紀德君:《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胡益民、李漢秋:《清代小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胡益民、周月亮:《儒林外史與中國士文化(修訂版)》,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
胡勝:《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苟波:《仙境 仙人 仙夢:中國古代小說中的道教理想主義》,成都:巴蜀書社,2008。
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巴蜀書社,1999。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孫遜、孫菊園主編:《明清小說叢稿》,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92。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皋于厚:《明清小說的文化審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馬玨玶:《中國古典小說女性形象源流考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編:《小說戲曲研究(二)》,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台北:里仁書局,2006。
張世君:《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張振軍:《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梁愛民:《中國小說觀念的嬗變及其文化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莎日娜:《明清之際章回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陳大康:《古代小說研究及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6。
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陳果安:《小說創作的藝術與智慧》,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5。
馮汝常:《中國神魔小說文體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黃子平主編:《中國小說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1998。
楚愛華:《女性視野下的明清小說》,濟南:齊魯書社,2009。
萬晴川:《中國古代小說與方術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萬晴川等著:《中國古代小說與吳越文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葉桂桐:《中國古代小說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劉勇強:《中國神話與小說》,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劉炳澤、王春桂:《中國通俗小說概論》,台北:志一出版社,1997。
劉相雨:《儒學與中國古代小說關係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劉敏:《天道與人心:道教文化與中國小說傳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劉敬圻:《明清小說補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劉衛英:《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劉輝:《小說戲曲論集》,台北:貫雅文化出版社,1992。
劉燕萍:《怪誕與諷刺:明清通俗小說詮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樓含松:《從「講史」到「演義」: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歷史敘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鄭明娳:《古典小說藝術新探》,台北:時報出版,1987。
蕭兵:《古代小說與神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羅盤:《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譚帆主編:《明清小說分類選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黨月異、張廷興著:《明清小說研究概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三)制度研究
孔令紀等主編:《中國歷代官制》,濟南:齊魯書社,2010。
王有英:《清前期社會教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田健榮:《中國考試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何平:《清代賦稅政策研究:1644~1840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吳兆莘:《中國稅制史(下)》,上海:上海書店,1996。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李樹:《中國科舉史話》,濟南:齊魯書社,2004。
李寶臣:《禮不遠人:走進明清京師禮制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8。
韋慶遠、柏樺編著:《中國官制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張守軍:《中國古代賦稅與勞役》,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張金鑑:《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三民書局,1976。
張晉藩:《中國法制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張晉藩主編:《清朝法制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郭建、姚榮濤、王志強:《中國法制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元明清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陳顧遠:《中國法制史概要》,台北:三民書局,1966。
曾繁康:《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華岡出版部,1974。
湯承業:《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
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葉孝信主編:《中國法制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劉兆璸:《清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9。
劉海峰、李兵:《中國科舉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
劉精誠、李祖德:《中國貨幣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鄭學檬主編:《中國賦役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四)其他
毛佩琦、李焯然著:《明成祖史論》,台北:文津,1994。
王天有、高壽仙著:《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朝代》,台北:三民書局,2008。
王孝廉:《花與花神》,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4。
王家歆:《嫦娥、李商隱、包拯探賾》,台北:文史哲,2007。
王耀輝:《文學文本解讀》,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申丹、王麗雅:《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安平秋、章培桓主編:《中國禁書大觀》,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朱一玄編:《《紅樓夢》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朱一玄編:《明清小說資料選編(上、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台北:聯經,1997。
余秋雨:《觀眾心理學》,台北:天下遠見,2006。
吳晗著,常君實編:《吳晗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宋兆麟:《巫與巫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李明軍:《文統與政統之間:康雍乾時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學精神》,濟南:齊魯書社,2008。
李晉華:《明史纂修考》,收錄於《民國叢書》第四編‧七十四‧歷史地理類,上海:上海書店據哈佛燕京學社1933年版影印,出版年不詳。
李夢生:《中國禁毀小說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2007。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市:清大出版社,2004。
苟波:《道教與明清文學》,成都:巴蜀書社,2010。
倉修良:《中國古代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倉修良主編:《中國史學名著評析(二)》,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唐富齡編著:《明清文學史(清代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
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張愛玲著,趙丕慧譯:《易經》,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0。
張榮明:《方術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張慧劍編著:《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黃人:《小說林》,收錄於朱一玄編:《明清小說資料選編(上、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黃海德:《天上人間──道教神仙譜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楊義:《中國敘事學:圖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萬建中等著:《中國民間散文敘事文學的主題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趙園:《明清之際的思想與言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台北:鼎文書局,1981。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2004。
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劉仲宇:《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8。
劉葉秋、朱一玄、張守謙、姜東賦等主編:《中國古典小說大辭典》,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錢鍾書:《管錐編〈一〉》,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到後經典敘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參、期刊論文(按發表時間排序)
樂蘅軍:〈從荒謬到超越──論古典小說中神話情節的基本意涵〉,收錄於《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頁227-265。
馬幼垣:〈中國講史小說的主題與內容〉,收錄於《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980年),頁77-103。
馬幼垣:〈話本小說裏的俠〉,收錄於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頁105-145。
端木蕻良:〈《紅樓夢》與《女仙外史》〉,《西北大學學報》第二期(1980年),頁60-62。
趙世瑜:〈《女仙外史》初探〉,《陝西理工學院學報》第二期(1983年),頁102-116。胡萬川:〈玄女‧白猿‧天書〉,《中外文學》第十二卷第六期(1983年11月),
頁136-164。
沈謙:〈嫦娥奔月的象徵意義〉,《中外文學》第十五卷第三期(1986年8月),頁4-19。
顏美娟:〈《女仙外史》的魔教觀〉,《小說戲曲研究(二)》(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頁159-172。
張強:〈論《女仙外史》藝術上的選擇〉,《明清小說研究》第一期(1991年),頁,186-192。
單德興:〈試論中國小說評點與美學反應理論〉,《中外文學》第十二卷第三期(1991年8月),頁73-101。
徐扶明:〈呂熊與《女仙外史》〉,《中國文學研究》第二期(1992年),頁53-59。
劉輝:〈論吳舒鳧〉,收錄於劉輝:《小說戲曲論集》(台北:貫雅文化出版社,1992年),頁381-404。
杜貴晨:〈《女仙外史》的顯與晦〉,《文學遺產》第二期(1995年),頁117-118。孫遜:〈釋道「轉世」「謫世」觀念與中國古代小說結構〉,《文學遺產》第4期(1997
年),頁69-77。
林保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女俠」形象〉,《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一期(1997年9月),頁43-88。
李忠華:〈嫦娥奔月神話本末論〉,《思想戰線》第三期(1997年),頁19-26。
陳洪:〈折射士林心態的一面偏光鏡──清初小說的文化心理分析〉,《明清小說研究》第四期(1998年),頁5-16。
葛兆光:〈妖道與妖術──小說、歷史與現實中的道教批判〉,收錄於黃子平主編:《中國小說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頁139-177。
龔鵬程:〈英雄與美人──晚明晚清文化景觀再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九卷第四期(1999年12月),頁63-75。
林忠軍:〈王家台秦簡《歸藏》出土的易學價值〉,《周易研究》第二期(2001年),頁3-12。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九期(2001年9月),頁55-108。
李惠儀:〈禍水、薄命、女英雄──作為明亡表徵之清代文學女性群像〉,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1年11月),頁301-326。
王瓊玲:〈古典小說文備眾體的形成原因〉,王瓊玲:《古典小說縱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頁59-84。
徐志平:〈明遺民與清初通俗小說關係初探〉,《第一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2002年),頁241-259。
巫仁恕:〈「妖婦」乎?「女仙」乎?:論唐賽兒在明清時期的形象轉變〉,《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頁1-37。
張哲嘉:〈明清星命書中的女命〉,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Ⅱ,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頁25-51。
金曉民:〈明清小說評點與科舉文化〉,《明清小說研究》第六十八期(2003年第二期),頁4-18。
楊梅:〈淺論《女仙外史》變調的女性觀〉,《文教資料》第二十期(2004年),頁62-65。
胡萬川:〈嫦娥奔月神話新探〉,收錄於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市:清大出版社,2004年),頁79-108。
劉敬圻:〈《紅樓夢》描述大事件大波瀾的藝術經驗〉,收錄於劉敬圻:《明清小說補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頁355-375。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末清初「小說之教」的非常性格〉,《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頁277-322。
陳洪:〈論清初文學思想的異趨與同歸(上)〉,《南開大報(社會科學板)》第五期(2004年),頁24-31。
于丹:〈嫦娥形象與《女仙外史》的創作〉,《學習與探索》第二期(2004年),頁116-119。
聶春豔:〈男性人格理想的載體:清代小說中「男性化」的女性形象略論〉,《明清小說研究》第七十二期(2004年第二期),頁23-33。
高桂惠:〈廣場狂歡:明清小說中英雄與神魔譜系之大眾化闡釋〉,收錄於高桂惠:《追蹤躡跡: 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頁213-248。
蒲彥光:〈傳統評點學試探〉,《中國海事商業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2月),頁167-190。
吳盈靜:〈女仙?妖婦?──從《女仙外史》論古典小說中的女性符碼〉,(第二屆)《傳播與交融: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頁137-166。
陳大康:〈關於明清小說研究格局的思考〉,收錄於陳大康:《古代小說研究及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頁14-27。
陳大康:〈論古代小說的史學價值〉,收錄於陳大康:《古代小說研究及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頁160-171。
王家歆:〈羿與嫦娥神話研究〉,收錄於王家歆:《嫦娥、李商隱、包拯探賾》(台北:文史哲,2007年),頁5-40。
李豐楙:〈暴力敘述與謫凡神話:中國敘事學的結構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七卷第三期(2007年9月),頁147-158。
王璦玲:〈「忖度予心,百不失一」:論《桃花扇》評本中批評語境之提示性與詮釋性〉,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頁129-192。
馮汝常:〈在正統與反正統的膠合點上立意〉,收錄於馮汝常:《中國神魔小說文體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頁336-348。
李桂奎:〈「天時」觀念與明清小說的敘事機制〉,《魯東大學學報》第二十六卷第二期(2009年3月),頁77-83。
劉鵬飛:〈《女仙外史》的「天命」觀及其成因〉,《賀州學院學報》第二十五卷第三期(2009年9月),頁43-46。
向芃:〈《女仙外史》評點探微〉,《明清小說研究》第四期(2010年),頁234-240。
盧世達:〈禁忌的視角──論《女仙外史》的歷史書寫與評點意識〉,《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六期(2010年6月),頁171-194。
黃鈴雅:〈「嫦娥奔月」神話在演義小說中之衍變〉,《文學前瞻》第十期(2010年7月),頁25-37。
譚家健,〈關於古典文學研究方法的若干問題〉,《職大學報》第一期(2010年),頁1-5。
程國賦、楊劍兵:〈呂熊及其《女仙外史》新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四十卷第一期(2011年1月),頁136-142。
劉鵬飛:〈論《女仙外史》的女性觀〉,《陝西理工學院學報》第二十九卷第一期(2011年2月),頁65-68。
劉瓊云:〈人、天、魔──《女仙外史》中的歷史缺憾與「她」界想像〉,《中國
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八期(2011年3月),頁43-94。
劉鵬飛:〈呂律對諸葛亮形象的傳承與重構〉,《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九卷第三期(2011年6月),頁43-45+19。
肆、學位論文(按發表時間排序)
陳臬:《清律贖刑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
顏美娟:《女仙外史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高桂惠:《明清小說運用辭賦的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葉有林:《明代神魔小說中的法術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柯敏菁:《科舉在清代小說中的運用》,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李文鈺:《嫦娥神話的形成演進及其意象之探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游佩娟:《嫦娥奔月神話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劉倩:《「靖難」及其文學重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楊梅:《呂熊與《女仙外史》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
李淑萍:《清代中葉前科舉小說人物形象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范淑芬:《《太平廣記》女仙類故事研究》,台北: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蔡亞平:《讀者與明清通俗小說創作、傳播的關係研究》,山東: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10。
吳旻怡:《女英雄的旅程:《女仙外史》、《歸蓮夢》主角形象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