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玲悅
Yang, Ling-Yueh
論文名稱: 國高中公民科教科書課程銜接之研究 - 以政治部分為例
The Study of Textbook Curriculum Articulation in Civic Subject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Senior High Schools-Take The Political Courses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黃惟饒
Huang, Wei-J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1
中文關鍵詞: 公民教育教科書政治課程課程銜接
英文關鍵詞: civic education, textbook, politic courses, curriculum articul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5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目前國、高中公民科政治課程的銜接狀況,了解高中教材是否建構在國中學習基礎上,表現出加深加廣的銜接。為了達成此目的,決定採取內容分析法,改編董秀蘭之研究問卷,形成「國、高中公民科教科書政治知識內容主類目分析表」;另以新版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之知識向度為基礎,形成「國、高中公民科教科書政治知識策略類目分析表」以此二維向度矩陣來分析我國國、高中公民教科書政治課程的銜接性,做為日後政治教育教學及教材編輯的參考。
    根據內容分析結果,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課程綱要的銜接表現
    一、整體課綱展現一定的連貫性,惟綱要形式未能統整一致
    二、課程目標的設定由具體到抽象,涵蓋認知、情意、技能
    三、教材綱要呈現加深加廣,惟能力指標與基本內容未統整
    四、九九課綱中移除部分重要主題,恐導致學習概念不完整
    貳、教材單元主題的銜接表現
    一、國、高中教科書單元編排之脈絡大致相符
    二、教材單元主題大致上由少而多、由簡而繁
    三、部分主題缺乏銜接連貫性恐影響學習效果
    参、教材編寫策略的銜接表現
    一、高中教材編寫策略的繼續性表現
    「民主政治的意義」、「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選舉活動與行為」、「中央政府的組織與職權」4個主類目,在難度層次上較國中有所提升,達到加深並加廣的銜接;「國家的目的」、「國家構成要素」、「國體與政體」、「政黨制度的類型」、「選舉權的行使」5個主類目,無顯著的內容加深,此現象可能造成學習的浪費與倦怠,難以達到迅速且有效的學習。
    二、高中教材編寫策略的一致性表現
    高中各版本在不同的主類目中皆曾使用不同於國中教材的詞彙來聯結同一知識概念,此種用語前後不協調或不一致的表現,不易達到提示學習者的認知特性與舊經驗。
    三、高中教材編寫策略的順序性表現
    大抵表現良好,唯「選舉的意涵」、「地方自治」、「民主素養與公民德行」3個主類目,呈現學習次序的安排倒置,易使學生建構知識欠缺流暢或脫節。
    肆、高中各版本教科書編寫策略特色
    三民版較其他版本有更多的概念知識,顯示其偏重分類性知識;龍騰版與南一版著重抽象知識的建構與思考能力的訓練。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建議:
    壹、對國、高中課程綱要的建議
    一、統整國、高中課程綱要的形式與名稱,使課程銜接更一貫及明確化
    二、「我國政治發展」、「公民與民主的關係」回歸九九課綱,使課程完整
    貳、對高中教科書編印者的建議
    一、重視國高中重覆主題的編寫,避免不必要的重複
    二、留意國、高中教科書在重要詞彙使用上的一致性
    三、適當排列國、高中教科書中政治知識的學習次第
    四、避免使用艱澀的名詞作為建構新知識的舉例說明
    五、高中應側重程序、後設知識,提升學生思辨能力
    六、教科書出版商宜針對課程銜接內容編擬整體架構
    参、對國、高中教師的建議
    一、了解國高中課程銜接,可有效降低授課時數不足的壓力
    二、建立國高中教師對話與分享的平台,提供銜接專業諮詢
    三、主動成立教學團隊以協助彼此共同解決課程銜接的問題
    肆、對教育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協助建立國高中公民教師交流平台,減少課程銜接斷層
    二、建立完整一貫的課程處理機制,落實十二年國教之銜接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first to investigate the curriculum articulation of the political courses in civic subject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secon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content of se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 is based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ying experience in a broader and deeper sense with the tools of content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content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The present articulation of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1)The whole framework of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is designed consistently in unity, but not in form.
    (2)The setting of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are presented from concrete to abstract, covring different aspects in recognition, sentiment and ability.
    (3)The textbook guidelines are designed for different levels, but they are not properly linked to the curriculum of junior high school.
    (4)Some important topics deleted from the 99 year’s curriculum guidelines may lead to the conflicts between studying experience and contents of textbook.
    2.The present articulation of the Textbook Contents
    (1)The textbook compilations for junior and senior stages are relatively consistent.
    (2)The compilation of the content is from general to specific, from simple to complicate.
    (3)The lack of curriculum articulation in some topic may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3.The present articulation of the textbook writing strategies.
    (1)The continuity of textbook writing strategies.
    A good continuity will lead to good effect of wider and deeper study. But a bad continuity will lower the incentives of students’ learning.
    (2)The consistency of textbook writing strategies.
    The most significant inconsistency phenomenon is using different terms to interpret the same concept. Students will have difficulties linking the new concept to their previous study experience.
    (3)The sequence of textbook writing strategies.
    Some topics are not properly arranged in sequence, which makes knowledge constructing harder.
    4.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xtbook writing strategies.
    San-Ming has more categorized knowledge than other publishers, putting greater emphasis on memorization ability, while the other two publishers emphasize more on constructing and thinking abilitie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 few suggestions are made as follows:
    1.The suggestions for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1)Unify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between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clarify the articulation of curriculum.
    (2)Restore the topi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c and democracy” from the 99 year’s curriculum guideline.
    2.The suggestions for textbook publishers of senior high schools.
    (1)Avoid unnecessary repetition of the same topics in both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2)Emphasize the consistency of key terms usage in textbooks for each stage.
    (3)Properly arrange study steps of political knowledge from junior to senior high.
    (4)Avoid using intricate terms to explain a new topic or concepts.
    (5)Procedural knowledge and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should be emphasized more in senior high school level to promote the thinking and recognition ability.
    (6)Textbook publishers should make an overall construction on articulation of curriculum.
    3.Th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in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1)Understand curriculum articulation comprehensively so as to be able to teach effectively and to avoid pressure from insufficient teaching hours.
    (2)Establish a formal communication platform to share infomation of curriculum articulation.
    (3)Use teamwork to help each other solve curriculum articulation issues.
    4.Th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1)Establish formal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teachers.
    (2)Arrange the connection of 12-year civil basic education efficientl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課程銜接之意涵.......................... 13 第二節 政治教育課程之基本概念................... 22 第三節 相關實證研究文獻回顧.....................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流程............................... 5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9 第四節 實施程序與資料處理...................... 9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5 第一節 國、高中公民科政治課程「課程綱要」銜接分析.. 95 第二節 國、高中公民科政治課程「單元主題」銜接分析. 115 第三節 國、高中公民科政治課程「編寫策略」銜接分析.. 12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3 第一節 結論.................................. 163 第二節 建議.................................. 169 參考文獻........................................ 175 一、中文文獻................................. 175 二、英文文獻................................. 182 附 錄......................................... 185 〈附錄一〉 專家效度委託函..................... 185 〈附錄二〉 信度考驗評分員委託函【第一階段】..... 186 〈附錄三〉 評定員段落編號檢核表【第一階段】..... 188 〈附錄四〉 信度考驗評分員委託函【第二階段】..... 189 〈附錄五〉 評定員策略類目檢核表【第二階段】..... 191

    中文文獻
    方德隆(2009),〈高中新課程特色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77期,頁12-25。
    王文科(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石番(1999) ,《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意茹(1997),《當代自由主義社會公民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業立(2006) ,《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
    朱采慧(2000),〈新編國中與高中歷史教科書銜接性的探討-以日治時期為例〉,《歷史教育》,7期,頁71-118。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主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
    余霖(1985),《影響國中生政治社會化成效之學校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重禮(2008),《政黨與選舉: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
    吳婌菱(2008),《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課程與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銜接之研究 - 以法律部分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俊憲、吳錦惠(2004),〈生活課程與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銜接設計及其問題之研究〉,《教育學誌》,17期,頁121-142。
    呂亞力(1995),《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
    呂亞力(2007),《政治學》,台北:三民。
    李宜玫、王逸慧、林世華(2004),〈社會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之解讀-由Bloom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修訂版)析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卷2期,頁1-34。
    李坤崇(2007),〈高中新課程綱要總綱修訂的理念與特色〉,《教育研究月刊》,159期,頁106-120。
    李登科(1996) ,《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沈孟祥(2005),《應用布魯姆教育目標認知分類理論設計發問工具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天誠(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四年級新舊課程銜接問題與教師因應策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火旺(2005),〈審議民主與公民養成〉,《台大哲學評論》,29期,頁99-143。
    林孟瑩(2006),《兩岸國初中公民類科教科書「國家論述」之比較研究》,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幸誼(2004),《九年一貫國民中小學英語課程銜接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明華(2007) ,《台灣與香港中學公民教科書之比較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義男譯(1989),Rpbert P Weber著,《內容分析法導論》,台北:巨流。
    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商務印書館。
    林嘉誠(1991),《政治系統-伊士頓》,臺北:風雲論壇。
    林嘉誠、朱浤源編著(1992),《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圖書。
    林碧雲(2008) ,《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內容編製邏輯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慧玲(2004),《我國國民中學政治教育內容之研究-以近十年(1996-2004)教科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騰鷂(2006),《中華民國憲法概要》,台北:三民。
    邵宗海(2006),《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
    洪泉湖(1998)。從政治學論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載於張秀雄(主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頁273-307)。台北:師大書苑。
    洪祖顯(1992),《日本的公民與道德教育》,台北:五南。
    徐郁芬、楊昊(2006),〈台灣開拓國際關係的另一條道路─「新外交」的詮釋、實踐與複合網路策略的建構〉,《新世紀智庫論壇》,28期,頁70-74。
    徐雲龍(1991),〈台灣海峽兩岸政治教育之實施與評估〉,《復興崗學報》,45期,頁221。
    桂宏誠(2002),〈何謂行政中立〉,《國家政策論壇》,2卷3期,頁65-67。
    翁志宗(2000),《高級中學公民科教科用書政治教材內容之研究 : 以教材綱要為主體之論述》,台灣省教師研習中心。
    高希均、林祖嘉(2004),《經濟學的世界:中篇》,台北:天下文化。
    張世宗 (1997),《台灣地區中等教育階段公民學科教材之研究(1991-1997)--「政治社會化」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秀雄(1991),〈美國公民教育課程的分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卷1期,頁77-95。
    張秀雄(1998),《公民教育的理念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
    張秀雄(1999),〈美國的公民教育〉,輯於張秀雄編,《各國公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頁143-212。
    張明貴(2002),《政治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茂桂(2006),〈新時代‧新期待-對普通高中「公民與社會」暫綱應有的認識〉,《師友月刊》,470期,頁49-54。
    張香莉(2004),《國小三、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課程銜接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祐盛(2004),《國小社會教科書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說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陳伯璋(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台灣教育》,540期,頁11-15。
    陳宛秀(2005),《民主化下的台灣公民課程民主政治內涵之演變-國中階段公民類科教科書的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明印(2002),〈九年一貫課程銜接的調適與因應〉,《國民教育》,43卷,2期,頁10-19。
    陳明和、郭靜芳(2003),〈從學校課程銜接的觀點談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南縣國教》,9期,頁4-5。
    陳昭吟(2005),《國民中小學數學課程銜接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秋紅(2008),《臺北市國中小英語課程銜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教學碩士(未出版)。
    陳義彥編(2006) ,《政治學(下)》,台北:五南。
    陳鴻瑜(1982),《政治發展理論》,台北:桂冠。
    彭懷恩(2004),《政治學辭典》,台北:風雲論壇。
    游家政(1999),〈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課程銜接與統整的推動與落實〉,《台灣教育》,581期,頁37-42。
    黃光雄、楊龍立(2004),《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苑。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 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光雄等譯(1983),D. R. Krathwohl, B. S. Bloom & B. B.Masia著,《情意領域目標分類》,高雄:復文圖書。
    黃政傑(1994),《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2003),〈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問題之分析〉,《中等教育》,54卷,6期,頁120-135。
    黃炳煌(1995),〈談課程發展的一些基本概念〉,《教改通訊》,11期,頁41-43。
    黃素貞(2007),《九年一貫課程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基本內容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嘉雄(2004),〈2001年修訂之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分類:其應用與誤用〉,《國民教育》,45卷2期,頁59-72。
    楊文達(2004),《國小教師在數學學習領域課程銜接的合作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宇光等譯(1994),《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桂冠。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輯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台北:東華,頁809-831。
    楊惠如(2000),〈八十八學年度高中一年級歷史教科書與舊版國中歷史教科書內容銜接性的探討---以高中一年級歷史教科書各版本第六章為例兼論高中舊版〉,《歷史教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頁95-148。
    楊順富(2000),《海峽兩岸高中政治教育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楊賜香(1992),《我國中小學教科書政治文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連祺、林淑萍(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領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期,頁94-106。
    葉煬彬(2005),《國高中社會領域課程綱要銜接性探究》,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94年度研究報告,台中: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出版。
    董秀蘭(1998),〈政治教育的抉擇-為什麼?教什麼?〉,《台灣師大公民訓育學報》,7輯,頁255-272。
    詹棟樑(1989),〈政治教育之實施策略〉,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民主法治與教育》,台北:台灣書店,頁203-232。。
    鄒克蘭(2004),《我國高中政治教育課程知識內涵之研究~現行公民科教科書的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容辰(2007),《台灣與香港公民教育教科書中國家認同內涵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淑惠(1997),《中共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鄧小平時期》,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定霖(1989),《政治意識型態與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芸芳、劉淑靚(1999),〈國中、高中課本的接續性分析-以第一冊秦漢時代為例〉,《歷史教育研究報告》
    歐用生(2000),〈內容分析法〉,輯於黃光雄、簡茂發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頁229-254。
    歐用生(2001),〈國民中小學課程的銜接與統整〉,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頁29-41。
    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麗文。
    蔡清田(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政策之決定〉,載於吳鐵雄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高雄:復文,頁56-63。
    蔡葉榮(2001),〈健康與體育分段能力指標之內涵與轉化—以第三主題軸—運動技能為例〉,《國民教育》,42卷,2期,頁37-42。
    賴季伶(2004),《數學課程銜接之研究-以九十二學年度小學四年級康軒版教材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龍盈江(2005),《國高中數學課程銜接問題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光祖、陳光輝、鄧運林、朱美珍、朴福仙、楊國揚、鄧毓浩、鄭美俐等(1994),《海峽兩岸國民(初級)中學公類科教科書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
    謝瑞智(1993),《憲法大辭典》,台北:千華。
    謝銘賢(1998),《國中公民與道德教科書之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薩孟武(1996),《政治學》,台北:三民。
    顏慶祥(1997),《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分析—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台北:五南。
    英文文獻
    Almond, G. A. & Verba, S. (1963), The Civic Culture: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anks, J. A.(1999),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he social studies(5th ed.), N.Y. : Longman.
    Bob, Holderness-Roddam(1990), “Some Options for Political Educa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Adult Education, Vol. 26, No.1, p9-14.
    Crick, Bernard (1977) , “Basic political concepts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ernard Crick & Derek Heater ed., Essays on political education, England:The Falmer Press, pp. 81-93.
    Derricott, R. (1985) , “Curriculum continuity: Some key concepts” , in R. Derricott ed., Curriculum continuity: Primary to secondary, Oxford: NFER-NELSON , pp.12-22.
    Doong,Shiow-Lan董秀蘭(2002), Reconstructiong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aiwan:A study on perspectives of teacher educators and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of civic/citizenship educ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npublished.
    Greenstein, F. I.(1966),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Davi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V.14, N.Y. : The Macmillan Company and the Free Press.
    Osborne, Ken(1993),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articipant Citizenship:Implication for school, Curricula and Pedagogy”, in Marshall William Conley and carlos Aller Torres ed., Political Education: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s, Hamburg: Verlag Dr. R. Kraemer.
    Patrick, John J.( 1977 ) ,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hool” , in Stanley Allen Renshon 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N.Y. : The Free Press, pp.12-22.
    Torney, J. V., Oppenheim, A. N., & Farnen, R. F.(1975), Civic education in ten countries, N.Y. : John Wiley & Sons.
    Torney, J. V., Schwille, John, Amadeo, Jo-Ann(1999), Civic education across countries: Twenty-four national case studies from the IEA civic education project, Netherland:Eburon Publisher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