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佩伊 Wu, Pei-Yi |
---|---|
論文名稱: |
韻律體操教練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 An Investigation on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Indicators for Rhythmic Gymnastics Coaches |
指導教授: |
林靜萍
Lin, Ching-P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9 |
中文關鍵詞: | 德懷術 、分析層級程序法 、成套編排能力 |
英文關鍵詞: | Delphi techniqu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horeographic abilit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79 下載:9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建構韻律體操教練專業能力指標,經由文獻分析,瞭解韻律體操發展現況及運動教練所需之專業能力內涵,再透過德懷術10位學者專家,建構出韻律體操教練專業能力指標,並以分析層級程序法,分析各層級指標之權重表現。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韻律體操教練專業能力指標,共獲得專業知識構面7項指標;專業技能構面8項指標;專業態度構面4項指標。
二、韻律體操教練專業能力指標之權重分析結果,首重能力指標之專業技能構面、其次為專業態度構面、最後為專業知識構面。
三、韻律體操教練專業能力指標之權重排序,於專業知識構面,首重韻律體操手具操作知識;專業技能構面,首重成套編排能力;專業態度構面,首重教練敬業精神。
本研究所建構之韻律體操教練專業能力指標,能提供政府及相關單位,做為培育韻律體操教練之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establish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indicators for rhythmic gymnastics coaches. A literature review was performed to explor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rhythmic gymnastics and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of athletic coaches. The Delphi technique was used to identify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indicators for rhythmic gymnastics coaches from 10 experts. The weight scores of all indicators were determined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indicator system for rhythmic gymnastics coaches consists of seven indicators for the dimens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ight indicators for the dimension of professional skill and four indicators for the dimension of professional attitude.
2.The most important dimension in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indicator system for rhythmic gymnastics coaches i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ollowed by professional skill and professional attitude.
3.The key indicators of the dimensions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skill and professional attitude are operational knowledge, choreographic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dedication respectively.
It is hoped that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indicators for rhythmic gymnastics coaches proposed by this research could be a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and related agencies in cultivating rhythmic gymnastics coaches.
中田真美、黃奕銘、吳修廷、湯文慈 (2009)。不同等級韻律體操選手難度的起始評分、難度的最後得分與難度得分落差之分析-以2007年世界韻律體操錦標賽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論叢,19(3),77-86。
中華民國體操協會 (2013)。中華民國體操協會教練制度實施章則。取自中華民國體操協會網站 http://ctga.com.tw/archives/author/ctgadmin
文平紅 (2004)。論藝術體操運動員之選材。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19(1),66-68。
方信淵 (2004)。台灣地區大專院校運動觀光課程發展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方雩、陳銘堯、 陳金鼓 (2010)。國際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之演變。運動研究,19(1),152-166。
王樹金 (2005)。淺析教練員應具備的條件和素質。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103-104。
田孝倫 (2003)。發展台灣申辦國際綜合運動賽會城市之參考條件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文複、鄭景華、楊建民 (2003)。以階層程序分析法建構軟體再用效益評估模式。中華管理學報,4(1),45-62。
朱玉君 (2011)。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江界山 (1997)。從國際級運動教練的養成談我國教練培訓制度的改進。國民體育季刊,26(4),45-51。
池文海、鍾權宏、陳瑞龍 (2003)。應用分析層級程序法於我國政府採購績效評估指標之研究。運籌研究集刊,5,57-82。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0)。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輔導設立基層運動選手訓練站經費申辦要點。取自行政院體委會網站http://gazette.nat.gov.tw/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16235/ch05/type2/gov47/num18/Eg.htm
何茜 (2004)。提高藝術體操運動員藝術表現能力之我見。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19(2),8-9。
何麗如 (2011)。教學設計師應具備之專業特質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吳君瑤 (2013)。國小體育教師專業素養研究-培育與致用單位之觀點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佳鴻 (2004)。臺灣韻律體操發展概況與中小學韻律體操選手參與動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佳鴻、楊文財、黃曉晴、黃壁惠 (2004)。探討台北市金牌韻律體操選手退出訓練之原因:個案調查研究。北體學報,12,245-260。
吳佩伊、林靜萍 (2012)。韻律體操教練專業能力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6(4),515-522。
吳姿瑩 (2006)。定向運動C級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國銑、陳廖霞 (2009)。運動教練應用轉型領導之策略。大專體育,101,97-105。
吳崇旗、翁綾君 (2011)。戶外冒險教育營隊指導員專業能力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2),165-188。
吳萬福 (1996)。我國菁英運動選手的培訓理念與具體作法。國民體育季刊,25(4),25-29。
吳燕妮 (2008)。跆拳道運動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呂怡豔 (2003)。生態旅程指標之初探 (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李永山、黃錦川、許譽勝 (2008)。以修正式德菲法探討台灣資訊軟體公司競爭策略之研究。資訊電子學刊,3(1),39-50。
李宣慶 (2010)。國民小學學校服務品質評量指標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展瑋 (2007)。臺北市運動中心委外經營營運績效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杜欣芸 (2009)。地方節慶活動永續發展指標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縣。
沈可、陳春霞、許毓曉 (2007)。藝術體操運動員的舞蹈訓練。湖北體育科技,26(5),569-570。
汪敏、朱振楠、李榮薇 (2010)。我國藝術體操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研究。遼寧師範大學學報,33(3),388-391。
汪敏、陳媛 (2006)。藝術體操〝多元化〞發展趨勢及其社會化功能。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0(1),81-83。
肖艷麗 (2009)。藝術體操成套動作的編排差異研究。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4(7),76-79。
周財勝、張雅棻 (2008)。羽球運動教練所具有專業能力之探討。大專體育,99,163 -171。
林巧怡 (2009)。臺灣運動經紀人才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秉毅 (2012)。國民運動中心營建指標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保源、陳昱蓉、楊晶詒、陳慧嬨、湯乃燕 (2012)。臺灣休閒產業專業能力需求指標建構之研究。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2(2),54-69。
林映如 (2010)。線上家教教師專業知能內涵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美惠 (1982)。韻律體操槪論。臺北市:鄉村。
林清章 (2012)。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幼兒教保研究,8,53-79。
林惠玲 (2004)。伸展訓練對競技韻律體操柔軟的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林華韋、廖主民、魏子閎 (2003)。運動教練講習會教練培育過程之評析研究-以棒球項目爲例。教練科學,2,239-248。
林敬民 (2005)。學校棒球運動教練專業能力現況與需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林歐貴英、凃嘉新、田育芬 (2011)。建構幼兒園教師環境教育之教學專業能力指標研究。環境教育研究,9(1),1-36。
邱淑芬、蔡欣玲 (1996)。德爾菲預測術-一種專家預測的護理研究方法。護理研究,4(1),92-98。
金保樑 (2009)。風景區永續發展指標建構之研究─以谷關風景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縣。
俞繼英、張健 (2000)。競技體操高級教程。北京:人民體育。
柯文華、蕭靜雅 (2008)。廚師專業能力之研究─層級分析法之應用。餐旅暨家政學刊,5(1),69-91。
洪心蓮 (2009)。澎湖地區居民對海洋運動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夏綠荷、林耀豐 (2009)。韻律體操選材的身體素質之探討。屏東較大體育,12,443-450。
徐超聖 (1999)。九年一貫課程品質管理機制-淺談「學力指標」之意義。教育資料與研究,26,33-39。
徐慶帆 (2007)。從華人家長式領導談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中華體育季刊,21(1),51-58。
徐琼、張巧玲 (2006)。初探藝術體操美的培養。湖北體育科技,25(5),575-577。
翁綾君 (2009)。戶外冒險教育營隊指導員專業能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高健、王文生 (2000)。競技體操高級教程。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張永政 (1992)。淺談我國運動教練培訓課程制度。中華體育季刊,6(1),35-41。
張榮三、王翔星 (2005)。創造新世紀優質的運動訓練環境。大專體育,77,164-167。
張穎 (2010)。試論藝術體操與音樂的有機結合。赤峰學院學報,26(8),142-143。
張麗花 (2010)。國民中小學校長願景領導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教育部體育司 (2010)。學校運動教練手冊。臺北市:作者。
許明華 (2003)。我國飲用水水質適飲性指標化評估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許振明 (2007)。我國學校體育行政組織效能之研究—以大專校院為例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軒 (2009)。旅館業高階主管專業能力分析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秀文 (2007)。優秀藝術體操運動員的心理特徵。西北師範大學學報,43(4),109-110。
郭秀文 (2010)。國際藝術體操評分規則的演變特徵及其對我國藝術體操發展的啟示。體育學刊,17(3),77-79。
郭秀文、魏复活 (2008)。藝術體操運動員的氣質類型與選材。西北師範大學學報,44(6),107-109。
郭宜婷 (2011)。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施測問卷之建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銘勻、曾慶裕 (2008)。啦啦隊教練證照制度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7,197-208。
陳全壽 (1997)。運動教練的養成及教練制度。國民體育季刊,26(4),4-17。
陳羽潔 (2011)。利用AHP建構半導體公司工程人員績效評估指標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陳金樹 (2002)。加強運動選手培訓有效提升競技實力。國家競技發展會議會議手冊 (頁17-25)。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陳淑敏、宋明娟、甄曉蘭 (2010)。大學生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高等教育,5(2),61-100。
陳進祥 (2009)。桌球運動教練專業能力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3),282 -292。
陳錦瑶 (2007)。兒童英語補習班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以台中市爲例。育達學院學報,13,113-159。
陳鴻雁 (2002)。運動產業之根基—競技運動。國民體育季刊,4(135),8-12。
陳耀竹、楊志弘、邱琪瑄 (2001)。網路廣告媒體選擇之研究。廣告學研究,16,1-30。
曾香斐 (2011)。綠色工廠框架與清潔生產指標訂定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程瑞福 (2004)。臺灣地區體育教師專業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2),31-42。
辜如玉 (2011)。國民中學教師領導內涵探究及其指標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馮樹勇、李愛東 (2002)。如何做好教練員工作。體育科學,22(1),23-28。
黃有傑、張瑜娟 (2012)。解說人員專業能力指標建立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6(4),77-92。
黃善祺 (2006)。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黃耀進 (2009)。科技化個人職能發展輔導模式之建立-以高中升學輔導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新世紀青少年藝術素質培養叢書編委會 (2010)。藝術體操入門與鑑賞。廣州:世界圖書。
葉亦珊 (2009)。建構半導體公司研發人員績效管理指標層級架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葉憲清 (1997)。建立學校運動教練制度之芻議。國民體育季刊,26(4),36-44。
詹德基 (1992)。大陸運動教練制度的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1(2),43-54。
鄒林凌 (2010)。淺談音樂在藝術體操動作節奏中的作用。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4A),161。
廖尹華 (2007)。大學運動設施社區化休閒服務績效評估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敏淑、詹建人、楊童超、陳秀花、莫金玉 (2011)。運動舞蹈教練證照制度與專業能力培訓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4,552-559。
廖貴鋒 (2002)。中小學體育基本學力指標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榮泰生 (2011)。Expert Choice在分析層級程序法 (AHP) 之應用。臺北市:五南。
蒲彥穎 (2008)。企業永續性管理會計指標建立之研究-以製造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劉一民、周育萍 (2008)。運動教練實踐經驗的知識探索-窺見一位網球教練的知識世界。運動文化研究,4,7-57。
劉秋琴 (2000)。我國學校運動教練專業能力分析與課程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
劉慶餘 (2009)。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專長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歐陽振漢、徐育廷 (2009)。網球教練專業能力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8,210-220。
潘義祥 (2010)。高中體育教師專業指標之建構與驗證。大專體育學刊, 12(3),11-23。
蔡秀華 (2002)。大學體育館營運績效指標之個案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岱亨 (2003)。臺灣職業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蔡昆霖、吳萬福 (1999)。競技運動教練的重要性。大專體育,41,131-134。
蔡崇濱 (2010)。做個成功的運動教練。排球教練科學,15,10-14。
鄭健民 (2008)。基層羽球運動教練專業能力現況與需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鄭皓維 (2011)。高齡者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鄭瑞駿、徐曼瑩、王敏華 (2008)。台灣呼吸治療師工作情境與執業能力之德懷先驅研究。呼吸治療,7(2),85-101。
鄧振源、曾國雄 (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7),1-20。
鄧振源、曾國雄 (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5-22。
賴鵬升 (2010)。應用灰色統計法及分析層級程序法建構軍事機關小額採購績效指標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龍春曉、胡凱、趙玉華 (2010)。2010終審版規則下藝術體操身體難度發展趨勢。體育學刊,17(9),79 -82。
薛慧玲、謝志君 (2001)。論運動教練哲學之重要性。大專體育,54,66-70。
薛蕙俐 (2005)。應用專家群體決策方法建構倉儲理貨型物流中心之績效評估指標架構與準則權重設定 (未出版碩士論文)。明新科技大學,新竹縣。
謝律晨 (2009)。人力遴選決策指標之研究-分析層級程序法之應用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簡禎富 (2007)。決策分析與管理。臺北市:雙葉書廊。
藍淑貞 (2010)。私立大學校友經營績效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藍雪華 (2008)。競技體操運動教練專業能力認知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顏君彰、黃振興 (2004)。探討二十一世紀運動教練員工作內涵之重要性。屏師運動科學學刊,1,125-135。
顏智淵 (2002)。談音樂素養對韻侓體操之重要性。大專體育,59,136-140。
韻律體操技術委員會 (譯) (2013)。2013-2016韻律體操評分規則。臺北市:中華民國體操協會。
蘇麗月 (2010)。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饒燕 (2008)。我國藝術體操當前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湖北體育科技,27(6),639-640。
龔妍芝 (2011)。臺灣韻律體操選手運動傷害原因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Carter, M. J., Grebner, F., Seaman, J. A., & Foret, C. (1990). Occupation to profession continuum - status and future of HPERD.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61(3), 106-109.
Cassidy, T., Jones, R., & Potrac, P. (2009). Understanding sports coaching: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pedagogical foundations of coaching practice (2th ed.). New York: Routledge.
Chamber, D. (1997). Coaching: Winning strategies for every level of play. Buffalo, NY: A Firefly Books.
Delbecq, A. L., Van de Ven, A. H., & Gustafson, D. H. (1975). 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ing: a guide to nominal group and Delphi processes.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Gymnastic (2005). Code of points rhythmic gymnastics 2005 – 2008. Retrieved from Code of Points for Rhythmic Gymnastics Web site: http://cop2005.nucurve.com/
Green, B., Jones, M., Hughes, D., & Willimas, A. (1999). Applying the Delphi technique in a study of GPs'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7(3), 198-205.
Hall, G. E., & Jones, H. J. (1976).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Process for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Jarvis, P. (1983). Professional education. London: Groom Helm.
Jastrjembskaia, N., & Titov, Y. (1990). Rhythmic gymnastic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Kangas, J., & Leskinen, P. (2005). Modelling ecological expertise for forest planning calculations-rationale, examples, and pitfal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76, 125-133.
Klentrou, P. (1998). The educational face of rhythmic gymnastics.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9(9), 33-36.
Linstone, H., & Turoff, M. (1975).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Mass: Addison-Wesley.
Lynch, J. (2001). Creative coach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urry, J. W., & Hammons, J. O. (1995). 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8(4), 423-436.
Palmer, H. C. (2003). Teaching rhythmic gymnastics: A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approach.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artlow, A. (1990). Directory of Fitness Certifi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61(1), 71-75.
Pica, R. (1988). Dance training for gymnastics. Champaign, IL: Leisure Press.
Rosemary, L. M., & James, A. W. (2000). Beyond initial certification: the assessment and maintenance of competency in professions.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23, 95-104.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lanning,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Santos, S., Mesquita, I., Graça, A., & Rosado, A. (2010). Coaches’ perceptions of competence and acknowledgement of training needs related to professional competence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 9, 62-70.
Snow, C. (2001). Knowing what we know: Children, teachers, researcher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0(7), 3-9.
Vargas, L. G. (1990). An overview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its applic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 48(1), 2-8.
Winter, R. (1995). The assessment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The importance of general criteria. In A. Edwards, P. Knight, & Staff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Eds.), Assessing compet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pp. 65-77). London: Kogan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