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梅靜宇 |
---|---|
論文名稱: |
探索教育活動對非行少年及一般國中生的影響之探究 |
指導教授: | 李義男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5 |
中文關鍵詞: | 探索教育 、自我概念 、人際關係 、內外控信念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6 下載:5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探索教育活動對非行少年及一般國中生的影響之探究論文提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探索教育活動對非行少年及一般國中生在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及內外控信念之影響效果。因探索教育在國外已有相當的發展和研究,除了與學校教育結合之外,也擴及醫療與觀護機構,實施對象不僅是一般對象,也運用在身心障礙、適應不良者及虞犯少年身上。 本研究以高雄縣犯罪矯正學校及台北縣新埔國中的學生為對象,採前後測準實驗設計,實驗組包括非行少年138人和一般生33人,控制組則為32人。其中非行少年接受為期三天、總計18小時的探索教育活動方案,一般生接受每次90分鐘、共12周 、總計18小時的探索教育活動方案,而控制組則無任何實驗處理。本研究利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人際關係量表」及「諾-史制握信念量表」三種測量工具進行前後測,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以考驗探索教育活動之影響效果,此外根據「學員觀察表」與「整體回饋表」、「學習日誌」加以彙整,作為補充標準化量表所未測得之資料。本研究結果發現1.探索教育活動能增進非行少年的自我概念及內控信念。2.探索教育活動能增進一般生的自我概念及內控信念。3. 探索教育活動對非行少年及一般生在自我概念、人際關係的增進上,有顯著差異,一般生高於非行少年。4. 探索教育活動對非行少年及一般生在內控信念的增進上,有顯著差異,一般生外控傾向高於非行少年。5. 輔導員肯定非行少年在活動過程中的行為表現積極正向;由一般生自陳對整體活動回部分可得知:一般生偏好高刺激風險的活動,印象也最深刻;探索活動能快速打破人際藩籬,使團體形成容易,願意主動參與,也在相互支持信任中,建立團體凝聚力;學生覺得自己變得更有自信及勇氣,面對挫敗不喪志,願意不斷嘗試,感受到成功經驗的愉悅及成就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到人際技能與互助合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能與同學有更好的互動,懂得體諒他人之不足,尊重個人的選擇權。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三項建議,第一項為探索教育活動應用在少年犯罪矯正工作之建議:將探索教育活動運用在假日輔導、以小團體模式進行探索教育活動,第二項為探索教育活動應用在一般學校教育工作之建議:校外教學採探索活動模式、在學期初進行探索教育活動、將探索教育活動的理念與方式融入其他學業學習中,第三項為對研究探索教育活動之建議,針對研究對象、活動設計及實施、研究變項、研究對象等四點提出對未來後續研究之建議。
中文書目
法務部(民72)少年犯罪總類與其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之比較分析
法務部(民88)八十七年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析
行政院青輔會(民88)青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總結報告
行政院研考會(民83)防制青少年犯罪方案之評估
教育部(民87)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
教育部(民88)青少年輔導計畫八十七年度成果專輯
教育部訓委會(民89)八十八年度青少年輔導計畫執行成果專輯
五南編輯部(民78)西洋教育史。台北:五南
王玉民(民86)社會的犯罪與司法問題分析。台北:洪葉
王勝賢(民73)國民中小學學生越區就學的效果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柏壽(民78)父母與同僚對青少年做決定的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尹 萍(民86)堤河邑冒險學校。台北:天下文化
李義男(民83)童軍戶外活動領導特性與訓練。童軍戶外活動設計與實施,2,1-23
李義男(民85)童軍自然教育思想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報第五輯,23-50
李義男(民89)探索教育之超越心理功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報第九輯,63-80
李義男(民90)課堂講義。未出版
李慧強(民78)家庭結構、母子關係和諧性對子女生活適應及友伴關係之比較研究。私立
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武典(民66)制握信念與學業成就、自我概念、社會互動之關係及其改變技術。國內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9,163-176
呂民璿(民77)青少年社會參與及社會適應。台北:巨流
呂青山、張宏文(民82)修習音樂學生父母親管教態度對自我態度、內外控及自尊心影響
之研究~以國立藝專音樂科及國樂科為例。藝術學報,53,353-365
余紫瑛(民89)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車煒堅(民75)社會轉型與少年犯罪。台北:巨流
金恆鑣(民83)傾聽自然。台北:張老師文化
林正文(民76)暴力少年犯的人格特質。台北:五南
林山田、林東茂(民79)犯罪學。台北:三民
林東茂(民71)犯罪社會學理論之探討。警學叢刊,13,1,106
林邦傑(民71)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台北:正昇
林邦傑(民71)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正昇
林瑞欽 (民88)未犯罪與犯罪青少年之自我意象比較研究。犯罪學期刊,4,153-184
林翠湄譯(民84)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
林淑貞譯(民88)細說生命華采~愛默森自然文選。台北:張老師月刊
柯華崴(民80)青年期的人格發展與適應。台北:心理
洪有義(民63)社會文化環境與內外制握的關係。中華心理學刊,16,187-198
洪儷瑜(民86)青少年多元社會行為評量表的編制。台北:師大書苑
高尚仁(民87)心理學新論。台北:揚智
馬傳鎮 (民67)台灣地區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之比較研究—人格特質及父母管教態度之差
異。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馬傳鎮 (民72)少年犯罪心理學理論之探討。警學叢刊14,1,30-40。
馬傳鎮 (民72)心理因素與環境因素對少年犯罪行為互動性影響之研究—理論架構與研究
假設之建立。警學叢刊,18,3,52-69。
馬傳鎮(民77)少年犯罪心理與環境因素之研究。南投:省政府研考會
馬傳鎮(民77)心理與環境因素對少年潛在非行性及自陳犯罪行預測效力之研究。警學叢
刊,19,2,69-92。
馬傳鎮(民79)一般少年與犯罪少年心理特質及環境差異之比較研究。警學叢刊,19,1
,131-156。
馬傳鎮(民79)少年犯罪相關因素及其防制對策之探討 。載於法務部:防制青少年犯罪方
案研討會實錄
孫本文(民55)近代社會學發展史。台北:商務
孫丕琳譯(民83)心理學導論。台北:桂冠
馬藹屏(民76)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錫珍、蘇建文、邱連煌(民68)兒童制握信念與父母制握信念以及社經水準的關係。中
華測驗學會測驗年刊,26,37-46
許瑞雯(民88)課程與目的。台北:桂冠
許建民(民88)休閒活動形式與國小學童知覺能力、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
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彩鈴等著(民88)犯罪學理論。國立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張春興、林清山(民7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智輝等(民86)比較犯罪學。台北:五南
張華葆(民80)少年犯罪預防及矯治。台北:三民
張華葆(民88)少年犯罪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華葆(民75)社會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景然(民81)青少年犯罪學。台北:巨流
曹國雄(民70)高中高職生的代溝。中華心理學刊23,1,9-16
許春金(民82)青少年犯罪原因論。台北:五南
許春金(民85)犯罪學。台北:三民
許春金譯(民87)Irvin Waller口述 青少年犯罪型態與預防。人力發展月刊,53, 8706-
8707
郭為藩(民68)自我心理學。台北:開山
郭為藩(民68)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郭為藩(民81)人格心理學理論大綱。台北:正中
郭明麗、陳建志、方怡文(民89) 中美少年犯罪矯治之比較。兒童福利論叢,4,134-178
張春興(民81)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甘妹(民81)犯罪學原論。台北:三民
張傳琳(民89) 大腦控制系統理論在現實治療法中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72, 19-24
曾一泓(民65)國中學生的控制信念與父母的控制信念及教養方式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端真(民79)現實治療理論與實施。台北:天馬文化事業公司
莊耀嘉(民79)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桂冠
趙祥麟(民84)外國教育家評傳Ⅳ。台北:桂冠
賈馥茗(民81)教育哲學。台北:三民
詹志禹(民85)我國青少年犯罪研究之整合分析。行政院青輔員會研究專案
楊瑞珠、楊國樞(民65)兒童內外控信念的先決及後果變項。中華心理學刊,18,105-120
楊士隆、林健陽(民83)犯罪矯治~問題與對策。台北:五南
楊士隆(民88)犯罪心理學。台北:五南
楊志賢(民88)台北市國中生內外控信念、家庭溝通型態與政治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源(民72) 台灣本部地區女性與男性受刑人人格特質及適應問題之比較研究。 中央
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源(民76)親子關係人格適應與內外控取向對少年犯罪傾向影響之研究。警政學報
,12,293-316
黃富源(民85)青少年身心適應與犯罪(偏差)行為。跨世紀的青少年問題與對策,123-
132
黃富源(民87)青少年犯罪與輔導。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黃堅厚(民68) 國小及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2,1-14。
黃煜峰、雷靂(民84)國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黃雅玲(民81)現實治療訓練方案之訓練效果及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
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雍生(民86)社會變遷下的少年偏差與犯罪。台北:桂冠
劉焜輝譯(民61)盧梭的教育思想。台灣:商務
劉焜輝(民87)諮商與輔導,151,33-38
劉焜輝(民87)諮商與輔導,152,24-29
劉焜輝(民89)諮商與輔導,178,1
劉焜輝(民89)諮商與心理治療新論。台北:天馬
劉念肯(民81)班級經營的心理基礎。諮商與輔導,77,14-19
劉作揖(民88)少年觀護工作。台北:五南
劉作揖(民88)少年事件處理法。台北:三民
廖炳煌(民88)PA的探索教育~冒險訓練。中國童子軍,36,4,10-12
鄭佩芬(民89)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揚智
陳李綢(民69)教師喜愛學生程度與學生社交地位、成就動機及內外控信念之關係。教育
心理學報,13,187-194
陳啟明等(民86)哲學和教育。高雄:復文
陳正文等譯(民86)人格理論。台北:揚智
盧欽銘(民69)我國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3,75-84
蔡德輝(民73)少年犯罪。台北:五南
蔡德輝(民82)犯罪學~犯罪學理論與犯罪防治。台北:五南
蔡居澤(民84a)探索教育與心療活動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報第四輯
,409-432
蔡居澤(民84b)探索教育教學活動及其在童軍教學上的運用。中等教育、46,6,
蔡居澤(民87)探索教育課程在青少年犯罪防治的運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報
第七輯,273-284
顏裕峰(民81)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
系碩士論文
謝建全(民73)。不同制控信念的國中學生其自我概念與求輔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碩士論文
羅大華、何為民(民88)犯罪心理學 。台北:東華
李維譯(民84) 自我的發展。Ego development 台北:桂冠
周儒、呂建政譯(民88)戶外教學Teaching in the outdoors 台北:五南
姜文閩譯(民84)經驗與教育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台北:五南
英文書目
Bacher, D. W.(1990).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nols: The 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 In Miles,J.& Priest, S.(Eds.). Adventure education pp.83-
88.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Inc.
Davis-Berman,J.,& Berman,D.S.(1995) Outdoor education and troubled youth.
Eric Digest. ED385425.
David Hopikins and Roger Putnam(1998)Personal growth through adventure
Donaldson,G.W. & Vinson, R.(1979) William james, philosophical father of
experience-based education-‘the knower is an acter’. The journal of
experince. pp.6-8
Ebbeck,V.,&Gibbons,S.L.(1998).The effect of a team building on the self-
conception of grade 6 and 7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 pp.300-310.
Ewert,A.(1989)Outdoor adventure pursuits:Foundations, models, and
theories. Scottsdale, AZ: Publishing Horizons.
Finkenberg,M.E.,Shows,D.& Dinucci,J.M.(1994). Participation in adventure-
based activities and self-concepts of college men and wome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8,3,1119- 1122.
Garvey ,D.(1990).A History of the aee. In Miles,J. & Priest, S.(Eds.).
Adventure education pp.75-82.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Inc.
Gass,M.A.(1993). Adventure therapy: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Dubuque, IA: Kendall/Hunt.
Gillis, H. L. & McLeod, J. A.(1992). Successful indoor adventure activities
for treating substance abuse with adjudicated adolescents and incarcerated
adul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3117.
Henton, M.(1996) Adventure in the classroom: Using adventure to strengthen
learning and build a community of life-long learners. Dubuque, IA: Kendall/
Hunt.
Jerry D. Marx(1988) An outdoor adventure counseling program for adolescents.
Social work,V33,n6
Kimball ,R.O(1980) Wilderness/adventure programs for juvenile offenders.
Chiacago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196586
Lupton, F.(1990). WEA history. In Miles, J. & Priest,S.(Eds.). Adventure
education pp.89-96.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Inc.
Marsh,H.W.,Richards,G.E.,&Barnes,J.(1986a). Multidimensional self-concept:
the effect of participation in an outward bound progra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0,195-204.
Marsh,H.W.,Richards,G.E.,&Barnes,J.(1986b). Multidimensional self-concept:
A long-term follow-up of the effect of participation in an Outward Bound
Program.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2, pp.475-492.
McPhee,P., & Gass,M.(1993). A Group Development Model for Adventure Therapy
Programs. In Gass,M. (Ed.) Adventure therapy: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Pp.171-178. Dubuque, IA: Kendall/Hunt.
Miner, J. L.(1990).The Creation of Outward Bound. In Miles, J. & Priest, S.(
Eds.)
Adventure Education pp. 55-66.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Inc.
Moote, G. T. & Wodarski, J. S. (1997). The acquisition of Life Skills
through Adventure-based activities and program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dolescence. 32,125, pp.143-167.
Nassar-McMillan, S. C. & Cashwell, C. S.(1997). Building self-esteem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rough adventure-based counseling.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 development, 36,2, 59.
Prouty, D.(1990). Project Adventure: A Brief History. In Miles, J. & Priest,
S.(Eds.).
Adventure Education pp.97.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Inc.
Richards,A.(1990)Adventure education. pp.67-74.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Inc.
Rotter, J. B. (1990).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a
case history of a variable. American Psychologist, 45,4,pp. 489-493.
Resnick,L.(1988) Learning in school and out. Educational research ,16,9,13-
20
Schoel, J., Prouty, D., & Radcliffe, P.(1988)
Islands of healing: A guide to adventure based counseling. Hamilton, MA:
Project Adventure.
Stevens,P.W & Richards,A.(1992)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RIC Digest. ED345929
Sutherland,Edwin H.(1947)Principles of criminology, Fourth Edition,
Phaladelphia: J.B. Lippincott
Sylvia C.Nassar-McMillan & Craig S. Cashwell(1997)
Building Self-Esteem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cts Through Adventure-Based
Counseling. Journal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36,12,pp116-124
Warner , A.(1984a). How to creatively evaluate programs.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7,2, pp38-43
Warner, A. (1984b). Using initiative games to assess group cooperation.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7,1, pp42-43.
Warner , A.(1990). Program Evalu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C.
Miles & S. Priest(Eds.),Adventure education. PA: Venture Publishing.
Zwart, T. J.(1988). The effects of a wildness /adventure program on the self-
concept, locus of control orientation,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 of
delinquent adolescents.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Kalamazoo, Michi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