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毓瓊
論文名稱: 桃花扇之文學及其舞臺藝術研究
指導教授: 蔡孟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1
中文關鍵詞: 桃花扇孔尚任崑曲舞臺藝術戲曲改編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1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康熙朝,孔尙任有感於時代興衰與己身經歷,以其嚴謹的治史考證功夫、深厚的詩學造詣,結合高超的藝術手法,將南明歷史與侯李愛情緊密綰合,呈現離合興亡的主題,創造出清代傳奇雙璧之一的《桃花扇》。孔氏一生與《桃花扇》三易藁而書成的撰作過程緊密相繫,此部傳奇亦是他一生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全然投注,其人生際遇也隨著該劇的撰作與搬演而有所變化。值得關注的是,筆者以為孔尚任罷官疑案,應因文名(尤其是《桃花扇》)致禍的可能性遠勝其他諸說。
      《桃花扇》內容閎深、思想深刻,詳實地記載南明歷史興亡、反映易代之際的社會景況,由此可見孔尚任「以曲為史」的創作目標、「目為信史」的創作態度與「徵於史實」的創作原則;並從他針對重大歷史事件的揀選詮釋,到劇中所有人事時地特意安排,呈現作者對於該段歷史的見解與反思。其中,孔尚任精準地意識到《桃花扇》乃是以戲劇作為載體,而能將歷史與文學藝術創作完美結合,體現出「藝術真實感」,呈現出絕佳的戲劇張力。筆者提出《桃花扇》中「徵實」取向的創作特徵有兩大特色:一為銜曲史之命演史補史;二為執春秋之筆陟罰臧否。筆者並認為孔尚任為求達到體現藝術真實的創作目標,而以移動、刪改的方式,對於人事時地進行幅度不一的改造,藉以提昇了《桃花扇》的思想價值與藝術層次。尤其,孔尚任在將歷史人物轉化為戲劇人物時,能從戲劇的角度審視,依照腳色制的原則,透過具體事件的細節細膩地刻劃呈現人物,使得戲劇人物更貼近真實人性,深具藝術價值與藝術感染力。
      孔尚任在進行《桃花扇》創作時,透過情節結構、人物排場以及音樂聯套等安排,積極展現身為文人作家獨具匠心的創作理念與成果,並著意凸顯與一般伶工在度曲作劇上的差異,企圖以雅正之音端正歌場低劣俗謔的風氣。
      孔氏以「桃花扇」作為中心意象,貫穿全劇整體發展,形成「神龍曲珠」的結構模式。他並提醒觀眾當以「巨眼」觀劇,方能掌握曲珠(桃花扇),瞭解神龍全貌(全劇脈絡),全劇在傳遞桃花扇的過程中,順勢將命題從離合深化拓展到興亡,得以彰顯《桃花扇》真正情韻所在。然在創作實踐方面,孔尚任尚存有無法貫徹理論的問題,在整體情節架構設計猶有完整性不足的缺失。在《桃花扇》的細節部分,充分展現孔尚任講求對應性、互補性與縝密性的三大美學特徵,處處可見孔尚任細膩精準的設計,完整傳達其致力追求「奇」與「天然」雙重交織的美學品味。然其戲劇藝術品味上的堅持與結構理論的創造發明,卻未受到後世劇作家與演員的重視與接受,因此《桃花扇》所呈現的孤高境界與文人獨特藝術品味更顯得曲高和寡。
      由於,孔尚任深諳戲曲腳色排場之道,洞悉各種腳色與內涵,故經其精心規劃下,排場設計周詳細密、環環相扣。孔氏大抵依循傳統「十門腳色」安排《桃花扇》中眾多人物類型,並依照一己獨特見解而另有變化;甚至因為演員無法精準掌握同一腳色但不同人物的差異,而撰作〈桃花扇綱領〉來協助演員進行人物塑造。在此筆者從腳色制的角度重新審視、評價〈桃花扇綱領〉的意義與價值,並澄清「正色」、「間色」意義。從人物腳色與排場安排,介入演員表演尺度,與協助指導演員表演的角度來看,孔尚任不只注重案頭劇本的創作,亦重視舞台實踐的整體藝術成效。至於,曲文格律部分,由於孔尚任詩學底蘊深厚,故雖非精諳曲學字句格律,亦罕有誤謬。在用韻方面,筆者以王季思校注版本為依據一一檢覈,歸納出孔尚任用韻特徵。整體看來,孔尚任雖偶有違律,然全劇大抵用韻謹嚴。因此,前人批評《桃花扇》失於格律,實非公允之論。音樂格律與聯套組合方面,孔尚任採取極為謹慎的態度費心經營,以掩不擅曲學、疏於音律之弊,然猶存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遺憾,自然使得《桃花扇》一劇缺乏奪目精彩的舞台表現,故影響其總體藝術評價。
      《桃花扇》在清代劇壇,作為文人作劇的極致之作,不僅題材命意極佳,亦充分展現文人非凡獨到的藝術品味格調,然其流播傳佈遠不及同期的《長生殿》,只能以精緻讀本的形式流通於文人雅士的案頭之間,而絕響於氍毹。因此,筆者根據相關搬演記載,勾勒出完整的搬演始末,並對《桃花扇》演出盛況不再提出三項原因。然而,當《桃花扇》登上現代舞台後,卻能在現當代改編者、導演與演員的演繹創造下,再現璀璨奪目的藝術生命;且深受其他各類表演形式與影視劇作的青睞,而展現出不一樣的藝術風華。筆者將各種改編版本分為崑曲折子戲、崑劇改編全本戲、其他劇種或表演形式三類,進而針對各種版本在劇本改編與舞臺藝術實踐之良窳深入評析細究,並提出對於改編《桃花扇》之展望,藉此找出適合《桃花扇》的改編方向或是表演形式的再創造。希冀在戲曲現代化的浪潮下,能長遠延續《桃花扇》的文學與舞台生命,使得孔尚任案頭場上兩相兼美的創作理念與精神能得以實踐,進而對於崑劇改編能提出有效的建議,對當代崑曲的發展進程有所裨益。

    《桃花扇》之文學及其舞臺藝術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8 第四節 研究步驟………………………………9 第二章 孔尚任之生平及其創作………………11 第一節 孔尚任的生平與創作…………………11 一、闕里聖裔、進出雲山………………………12 二、湖海奔波、結客憑弔………………………17 三、冷宦生涯、博古閑情………………………28 四、戀闕懷鄉、文星隕落………………………35 第二節 傳奇《桃花扇》之撰作因緣…………41 一、孔尚任寫作《桃花扇》的動機與背景……42 二、孔尚任的創作理念…………………………45 三、孔尚任的創作實踐與成果…………………50 四、孔尚任罷官緣由探析………………………52 第三章 《桃花扇》徵實取向論評……………59 第一節 明清曲論與孔尚任虛實論……………59 一、孔尚任的創作虛實論………………………61 二、明清曲論中的虛實觀………………………66 第二節 《桃花扇》徵實取向之特徵與藝術點染…70 一、明末清初歷史劇作的曲史觀………………71 二、《桃花扇》中徵實取向的特徵……………73 三、徵實取向下的虛筆藝術……………………77 第三節 《桃花扇》虛實手法運用之平議……84 一、摭實用虛,提昇藝術境界…………………85 二、遺貌取神,強化人物形象…………………87 第四章 《桃花扇》的創作結構與音樂藝術…93 第一節 《桃花扇》情節結構藝術……………94 一、以「雙重結構」深化「桃花薄命、扇底飄零」之命題…94 二、以巨眼觀神龍曲珠的情節設計……………97 三、以細眼觀「不奇而奇」的美學設計………101 第二節 《桃花扇》的腳色安排與人物塑造…109 一、從腳色制角度平議〈桃花扇綱領〉………110 二、《桃花扇》人物登場分析與平議…………116 三、從曲詞、科白見人物形象塑造……………124 第三節 曲文格律與排場藝術析論……………128 一、曲文格律……………………………………128 二、聯套之運用…………………………………137 第五章 《桃花扇》舞臺爨演平議……………157 第一節 乾隆後舞臺搬演與相關記載…………157 一、《桃花扇》搬演始末考……………………158 二、演出盛況不再之原因探究…………………161 第二節 《桃花扇》現當代改編本搬演平議…166 一、現當代搬演現況……………………………166 二、改編之理想與展望…………………………186 附錄一……………………………………………198 附錄二……………………………………………199 附錄三……………………………………………202 第六章 結論……………………………………203 參考書目…………………………………………211

    《古本戲曲叢刊五集˙桃花扇》【清】孔尚任著、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硏究所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小忽雷》暖紅室彙刻傳奇【清】孔尚任著,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
    《桃花扇》【清】孔尚任著、王季思、蘇寰中、楊德平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桃花扇註》【清】孔尚任著、梁啟超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桃花扇》【清】孔尚任著、陳美林、皋于厚校注,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
    《孔尚任全集輯校注評》【清】孔尚任著、徐振貴主編,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西廂記》【元】王實甫原著、王季思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琵琶記》【元】高明原著、錢南揚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燕子牋》暖紅室彙刻傳奇【明】阮大鋮,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
    《殺狗記》【明】徐仲由(姬,左改作田)原著、孫安邦、孫蓓評註,黃竹三、馮俊杰編著《六十種曲評註》冊二十一,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浣紗記》【明】梁辰魚原著,周華斌、呂文麗評註,黃竹三、馮俊杰主編《六十種曲評註》冊三,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紫釵記》【明】湯顯祖原著、曲家源評註,黃竹三、馮俊杰編著《六十種曲評註》冊八,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還魂記》【明】湯顯祖原著、黃竹三評註,《六十種曲評註》集七,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邯鄲夢記校注》【明】湯顯祖著,李曉、金文京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牡丹亭》【明】湯顯祖著、俞為民校注,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
    《長生殿》【清】洪昇,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錢南揚校注,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曲律》【明】王驥德,《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曲品》【明】呂天成,《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六,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顧曲雜言》【明】沈德符,《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度曲須知》【明】沈寵綏,《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五,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遠山堂曲品》【明】祈彪佳,《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六,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曲律》【明】魏良輔,《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五,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閒情偶寄》【清】李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雨村曲話》【清】李調元,《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籐花亭曲話》【清】梁廷柟,《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劇說》【清】焦循,《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曲律易知》【清】許守白,臺北:郁氏印獎會,1979年
    《集成曲譜》【清】王季烈、劉富樑合撰,臺北:進學書局,1969年
    《重印六也曲譜》【清】怡庵主人,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
    《納書楹曲譜》【清】葉堂定譜、王文治參訂,臺北:大華印書館,1969年
    《板橋雜記》【明】余懷,《叢書集成初編》第418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五雜俎》【明】謝肇淛,臺北:新興書局,1971年
    《梨園佳話》【清】王夢生,臺北:學海出版社,1972年
    《藝舟雙楫》【清】包世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菊部群英》【清】邗江小遊仙客,劉紹唐、沈葦窗主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冊二,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
    《揚州畫舫錄》【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越縵堂菊話》【清】李慈銘,劉紹唐、沈葦窗主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冊三 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
    《巾箱說》【清】金埴撰、王湜華點校,《清代史料筆記叢刊》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稗類鈔》【清】徐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談龍錄》【清】趙執信著、陳邇冬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辛壬癸甲錄》【清】蕊珠舊史,劉紹唐、沈葦窗主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冊一,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
    《夢華瑣簿》【清】蕊珠舊史,劉紹唐、沈葦窗主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冊二,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
    《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幷附編二種》【漢】司馬遷、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二十四詩品》【唐】司空圖,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
    《滄浪詩話》【宋】嚴羽,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
    《闕里文獻考》【清】孔繼汾,《孔子文化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恕谷詩集二卷》【清】李塨,《叢書集成三編》第4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壯悔堂文集》【清】侯方域,《四部備要》集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明季南略》【清】計六奇,《臺灣文獻叢刊》第148種,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
    《續明紀事本末》【清】倪在田,《臺灣文獻叢刊》第133種,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
    《小腆紀年》【清】徐鼒,《臺灣文獻叢刊》第14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李恕谷先生年譜》【清】馮辰,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十二朝東華錄》康熙朝(一)【清】蔣良驥原纂、王先謙纂修,臺北:文海出版社:無出版年月 
    《闕里述聞》【清】鄭曉如,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顏氏家藏尺牘》全四冊【清】顏光敏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文心雕龍讀本》【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紅樓夢校注》【清】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等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二、近、今人專著
    孔尚任與《桃花扇》研究專著
    《孔尚任年譜》袁世碩,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清孔東塘先生尚任年譜》陳萬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孔尚任與桃花扇》李季平,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孔尚任與桃花扇》洪柏昭,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
    《孔尚任評傳》徐振貴,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孔尚任桃花扇考述》耿湘沅,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5年
    《孔尚任研究》陳萬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細說桃花扇──思想與情愛》廖玉蕙,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桃花扇研究與欣賞》蔣星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曲學專著
    《曲律學》王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南北曲小令譜》汪經昌,臺北 : 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南北詞簡譜》吳梅,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76年
    《顧曲麈談》吳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曲律探勝》齊森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5年
    《曲選》楊振良、蔡師孟珍,臺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曲學探賾》蔡師孟珍,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曲韻與舞台唱唸》蔡師孟珍,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沈寵綏曲學探微》蔡師孟珍,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9年
    《盧前曲學四種》盧前,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漢上宧文存》錢南揚,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戲曲史類與通論著作
    《中國戲曲概論》吳梅著、陳乃乾校,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清代戲曲史》周妙中,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中國戲劇史長編》周貽白,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清代戲曲發展史》秦華生、劉文峰主編,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中國戲曲通史》張庚、郭漢城,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明清傳奇史》郭英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陸萼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謝柏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其他參考書目
    《當代戲曲》王安祈,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靜庵文集》王國維,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新綴白裘》王蘊明、叢兆桓主編,北京:華齡出版社,1997年
    《永綏縣志》永綏縣旅臺同鄉聯誼會縣志修纂委員會編,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中國古典戲曲論稿》朱偉民,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中國戲曲精選劇目曲譜大成》卷四:江蘇省崑劇團卷江蘇省崑劇團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
    《1699˙桃花扇:中國傳奇巔峰》江蘇省演藝集團編,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
    《中國崑劇大辭典》吳新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同源而異派──中國古代小說戲曲比較研究》沈新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洛地戲曲論集》洛地,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明末清初戲劇研究》孫書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新編崑劇《李香君》2009年演出節目冊》國立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製作,2009年
    《新編歌劇《桃花扇》2008年演出節目冊》國立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製作,2008年
    《明清傳奇結構研究》許建中,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清文人傳奇研究》郭英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詞林觀止清代卷》陳邦炎主編,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2年
    《清代戲曲與崑劇》陸萼庭,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長生殿研究》曾永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北京人藝演劇學派創始人──焦菊隱論導演藝術》焦菊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6月
    《董每戡文集》董每戡著、黃天驥、陳壽楠編,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中國曲學大辭典》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歐陽予倩代表作》歐陽予倩著、中國現代文學館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
    《明清詞賞析文集》潘慎、梁海主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琵琶記的表演藝術》蔡師孟珍,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蔡毅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10月
    《續詞選》鄭騫編註,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管錐篇》錢鍾書,臺北:友聯出版社,1981年
    《中國雅俗文學思想論集》譚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三、期刊論文
    王永敬:〈從曲論到劇論〉,《藝術百家》1996年2月
    伏滌修:〈論長生殿、桃花扇在古代歷史劇創作中的典範意義〉,《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3期2005年6月
    朱偉明:〈兩種不同的理論品格及其意義——李漁與孔尚任戲劇理論之比較〉,《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
    朱偉華:〈傳統戲曲的現代化途徑──評崑劇《桃花扇》和黃梅戲《徽州女人》〉,《文藝爭鳴》2001年 03期
    余新華:〈從舞臺特性看《桃花扇》之失誤〉,《牡丹江大學學報》第13卷第4期(2004年4月)
    吳新雷:〈論孔尚任桃花扇的創作思想〉,《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
    李谷鳴、王 偉:〈一次成功的改編與創新──評黃梅戲音樂電視連續劇《桃花扇》〉,《黃梅戲藝術》1994年第1期
    李 曉:〈崑曲名著改編的美學追求──改編《長生殿》的一點心得〉,《藝術百家》1994年第4期
    杜秀珍:〈淺談尹小芳的唱腔藝術〉,《戲文》2001年第5期
    林 星:〈六十年前的一次海下兩岸文化交流──新中國劇社赴台演出〉,《兩岸關係》2008年第9期
    俞為民:〈崑曲的現代性發展之可能性研究〉,《藝術百家》2009年第1期(總第106期)
    施德玉:〈台灣戲曲音樂發展的新景觀〉,《PAR表演藝術》1月號,2009年第193期
    洛 地:〈關於崑班演出本〉,《戲曲藝術》1986年第1期(總26期)
    胡志毅:〈田沁鑫戲劇的多重透視〉,《戲劇文學》2005年第3期(總第262期)
    胡金望:〈古代歷史劇創作特色初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4年(18)
    茅 盾:〈關於歷史和歷史劇──從《臥薪嘗膽》的許多不同劇本說起〉,《文學評論》1961第6期
    夏咸淳:〈明清之際文學的崇實潮流〉,《天府新論》1997年第4期
    孫書磊:〈以曲為史:中國古代文人的歷史劇創作〉,《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9月第3期
    孫書磊:〈曲史觀:中國古典史劇文人創作的中心話語〉,《求是學刊》2002年7月總第29卷第4期
    孫書磊:〈崑曲改編期待文學性回歸〉,《戲劇文學》2006年第10期(總第281期)
    孫書磊:〈關於崑曲熱的反思〉,《大舞臺藝術雙月刊》2005年第5期
    孫敏強:〈試論孔尚任〈曲珠〉說與《桃花扇》之中心意象結構法〉,《文學遺產》2006年第5期
    婁際成:〈性格的形象、行為的形象——從朱端鈞先生的幾部代表作品談演出形象〉,上海戲劇學院學報《戲劇藝術》2008年第4期(總144期)
    張正學:〈明清劇家史劇見解述評〉,《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2期
    張 宇:〈錯位──《桃花扇》原著與舞臺演出的衝突〉,《戲劇文學》2007年第6期(總第289期)
    張阿利:〈《桃花扇》不同文本流變之探析〉,《人文雜誌》2003年第4期
    張 淼:〈金粉未消亡,聞得六朝香──崑劇《1699˙桃花扇》的舞臺美術設計〉,《演藝設備與科技》2006年第3期
    梁士奇:〈歐陽予倩與桂劇改革〉,《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
    梁 燕:〈《桃花扇》改編本的結局模式〉,《戲曲藝術》1994年第2期(總59期)
    梁 燕:〈齊如山的戲曲腳色論〉,《當代戲劇》2009年第2期
    莊培成:〈理解˙奉獻˙求索──一個崑曲從業者的心聲〉,《劇影月報》2009年2期
    郭英德:〈明清之際時事劇的思想藝術特色〉,《中州學刊》1985年第2期
    郭英德:〈戲劇之道,出之貴實,而用之貴虛──古代戲劇家的戲曲虛實論〉,《戲曲藝術》1986年第2期(總27期)
    郭啟宏:〈《桃花扇》京崑合演改編本巵言〉,《劇本》2002年第10期(總第449期)
    陳安娜:〈桃花扇傳奇之研究〉,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國文系《曲學集刊》 1964年
    陳朝紅:〈一齣好聽的《桃花扇》〉,《上海戲劇》2003年第7期
    陳貽亮:〈歷史劇創作問題〉,《戲曲研究》第十六輯1985年9月
    喬 然:〈話劇《桃花扇》重排上演〉,《現代中國》1992年8月
    程榮華:〈孔尚任罷官原因初步探明〉,《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93年第3期
    黃卓明:〈有關評價孔尚任的幾個問題〉,《文學評論》1981年第2期
    黃 熾:〈孔尚任研究零劄〉,《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複印報刊)》1981年第18卷
    黃醒醒:〈是豪華版花車?抑或拼裝車?〉,《PAR表演藝術》1月號,2009年第193期
    解玉峰:〈「腳色制」作為中國戲劇結構體制的根本性意義〉,《文藝研究》2006年第5期
    廖 奔:〈北京戲曲舞台演出觀後偶錄〉,《戲劇之家》2006年Z1期
    趙山林:〈孔尚任罷官之謎〉,《古典文學知識》1991年第5期(總38期)
    趙科印:〈孔尚任罷官原因再探──兼與程榮華先生商榷〉,《淮陽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21卷第4期(總85期)
    齊如山:〈戲劇腳色名詞考〉,《中國京劇》1996年03期
    劉中光:〈脈勢韻──《桃花扇》藝術結構的傳統美學觀照〉,《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劉世杰:〈孔尚任罷官疑案探考〉《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2000年第3期第十九卷(總第73期)
    劉彥君:〈功名文名相生相剋──孔尚任的命運癥結〉,《河北學刊》1993年第3期
    劉習良:〈借電視螢屏威力,揚民族戲曲美名──在全國電視戲曲研討會上的總結發言〉,《中國電視戲曲》1995年第4期
    劉章春:〈一生寫戲:關注中國知識份子的命運──郭啟宏作品研討會綜述〉,《劇本》2004年第5期
    劉寶川、王評章:〈不能以歷史真實代替審美價值〉,《戲曲研究》第十六輯1985年7月
    歐陽予倩:〈劇運在台灣〉,中央戲劇學院學報《戲劇》2008年第2期(總第128期)
    穆海亮:〈魏明倫戲曲的現代意識〉,《藝術廣角》2009年02期
    薛若琳:〈歷史劇的意涵與構建〉,《文藝研究》2003年第6期
    謝真元、顏 健:〈論《壯悔堂集》對《桃花扇》創作的影響〉,《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7年2月
    鍾藝兵:〈好聽、好看、好懂──談胡連翠黃梅戲音樂電視劇〉,《中國電視》1995年第3期
    韓 鑫:〈清前期戲曲家的遺民情結與《長生殿》創作主旨〉,《學海》1992年第2期
    顏南海:〈我所了解的尹小芳〉,《上海戲劇》2008年第3期
    魏明倫:〈「編劇主將制」與「角兒制」──在國家圖書館的學術演講〉,《四川戲劇》2002年02期
    譚志湘:〈五朵梅花聯袂出演《桃花扇》的啟示〉,《中國戲劇》,1996年第10期
    顧聆森:〈淺論崑曲名著的改編演出──兼評首屆中國(蘇州)崑劇藝術節優秀古典名著展演〉,《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2期,2000年6月
    四、學位論文
    林美周:《清傳奇《桃花扇》之當代戲曲劇作藝術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
    徐愛梅:《孔尚任和桃花扇新論》,濟南:山東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
    徐瑞嬪:《孔尚任的歷史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5年碩士學位論文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8年博士學位論文
    楊惠芬:《從浣紗記到桃花扇──對明清傳奇一種結構模式的分析》,揚州:揚州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
    謝麗淑:《桃花扇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5年碩士學位論文
    五、影音出版品
    《江蘇省崑劇院表演藝術──秣陵蘭熏》第三集 雅韻藝術傳播有限公司錄製,臺北新舞臺演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出版,1998年11月。
    天《杜近芳、葉盛蘭錄像版本桃花扇》津市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主持錄製,天津市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桃花扇電影》
    西安電影製片廠1963年攝製,中影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無出版年月
    《驀然又回首˙茅威濤表演藝術專場》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浙江文藝音像出版社2004年出版。
    六、網路資料
    《桃花扇˙沉江》影片:中國中央電視台戲曲音樂部錄製,參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4z8J9K1J5A/,2009年10月24日下載版本
    《侯方域追念》影片:尹小芳演出,參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P7rqVCtvWY/,2009年10月25日下載版本
    〈第四屆中國崑劇藝術節落幕,新一代青年演員漸成台柱〉:黃長怡,《南方都市報》GB28版2009年6月28日,參見http://gcontent.nddaily.com/1/7e/17ed8abedc255908/Blog/cd4/997089.html,2009年10月25日下載版本。
    〈六百年經典再現新魅力──江蘇省崑劇院在改革與創新中求發展〉:鄭晉鳴、姚佳,光明日報2009年7月2日,參見寧波文化網http://www.nbwh.gov.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035&Itemid=29,2009年10月24日下載版本。
    〈失卻了原著的靈魂:《1699˙桃花扇》缺失與遺憾〉:龍迎春,《廣州日報 》 2008年11月17日,參見http://www.ce.cn/kjwh/ylmb/ylpl/200811/17/t20081117_17400254.shtml,20091025下載版本。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