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佳樺
論文名稱: 形式與意念---線性、平面性及空間性的繪畫之創作研究
Birth and Idea---A Study on the Painting Creation of Line, Plane and Space
指導教授: 黃進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9
中文關鍵詞: 形式線條平面性空間性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9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閱讀與思考的連結,在此一時空中已成置入性的概念形象,快捷的印象無法再度並仔細的去細細品味物象的透視變化,線條、平面性及無感的空間如何在瞬間的波動中轉化為意念層次的展現手法,創作出我理想中的意念表現。
      藉由感官認識外在的世界時,理智與知覺「顯性面與隱性面的掙扎」中需要追求平衡點,只因兩者並非並存而是共存在自身同一創作之中,不可避免有意或無意識地接收對象物之特徵,令思維透過組織架構起認知的意念,產生全新的創作形式,本文主要以「自我本位」為出發點,藉由2005年前的創作作品來說明結構主義、建構主義、完形理論及精神分析學說對個人創作的影響,伴隨時空的變異,產生對媒材參與定位的重視,不斷地反覆嘗試尋求與自身形式的密切關係,並從對物象的意象模擬轉化為意念形式,進而援引文學、哲學、佛學、抽象、科技藝術及存在主義來忠誠反應自身的精神意志,從「我」這主體來認知這世界之物象,以2005~2008年創作作品為例,透過創作形式尋求真實存在的自我「形式」之構成,具體體現自我在一定時空間的發展軌跡。
    全文以「我」所形成的「形式」概念圖為中心,從自然模擬層為創作的起點,經由自我提升的意念形成與類似象徵形式的「內」與「外」之意涵,再由內化的過程成為意念層中的「裡」與「表」,不斷的體驗與昇華,最終以「我」為本位意念之創始點,創就顯明的線條、平面性的物象造型及佈景式的層次空間,望求帶以東方的物件情調來傳達自我的形式風格,來確切界定自我形式的時空定位。

    形式與意念 -線性、平面性及空間性的繪畫之創作研究 目次 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次 Ⅲ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架構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1 第二章 創作理論基礎 18 第一節 意念的形成 18 一. 藝術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18 二. 追求完整性的表現形式 23 三. 透過結構引喻獲取更深意義 24 四. 立體與平面繪畫的想法 24 第二節 意象的顯現 25 一. 精神意念的內化 25 二. 超現實的非理性幻想豐富視覺經驗 26 三. 抽象中的具象思維 28 四. 抽象表現裡的時空要素 29 第三節 意象的影響 29 一. 意念的內化過程 29 二. 西方的意念概念 31 三. 東方的意念精神 32 四. 經驗、直覺及潛意識 34 第三章 形式與意念的探討 36 第一節 想像與意念 36 第二節 象徵與假設 38 第三節 風格與意境 40 第四節 超然的態度 41 第四章 形式、內容、媒材與技法 45 第一節 形式與內容 45 第二節 媒材與技法 52 第五章 作品說明 55 第六章 結論 71 參考書目 75 一、 書籍 75 二、 期刊 79 三、 網頁 79

    參考書目

    一、 書籍

     王林著,1993.10,《美術形態學》,台北市:亞太出版社。
     方珊,2002. 2,《形式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 方聞,1966年秋季號,〈氣韻生動:生命力、和諧的樣式與精神〉,《東方藝術》。
     司有侖 主編,《當代西方美學新範疇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卡西爾著,民國79,《符號、神話、文化Symbol,Myth,Culture》,羅興漢譯,台北市:結構群文化事業。
     史作聖著,民國71,《形上美學導言》,新竹市:仰哲出版社。
     史作檉著,民國71,《史作檉專集之八-形上美學導言-一種對於中國古典哲學之基礎性的反省》,新竹市:仰哲出版社。
     史作檉著,民國82,《形上美學要義》,台北市:書鄉文化事業。
     布魯格著,民國90,《西洋哲學辭典》,項退結編譯,華香園出版社。
     卡爾.榮格著,民國72,《人類及其象徵-心靈世界的探源》,黎惟東譯,台北市:好時年出版社。
     朱伯雄 著,2003,《世界美術全集—拉斐爾前派與象徵主義美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 托爾斯泰 著,1991,《藝術論》,耿濟之 譯 ,金楓出版社。
     亨利.佛西昂著,民國90,《造形的生命》,吳玉成譯,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 佛洛姆原著,1998,《自我的追尋》, Man For Himself ,孫石譯,台北市:志文出版社。
     李明明著,民國81,《形象與語言-西方現代藝術評論文集》(初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 李明明著,1994,《古典與象徵的界線-象徵主義畫家莫侯及詩人寓意畫》,滄海叢刊,台北市:東大圖書。
     吳風,2003.4,《藝術符號美學:蘇珊‧朗格符號美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 何政廣編著,1996,《梵谷》,台北布:藝術圖書公司。
     佫景韓、易英主編,1995,《當代美學一造型藝術美學》,台社市:洪葉文化。
     余劍華 編,1973,《中國畫論類編》,香港:中華書局。
     李薦宏、賴一輝 編著,1973,《造型原理》,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 叔本華原著,1990,《意志和表像的世界》, 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林建國譯,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 邱吉雄 譯,1984,《眾文攝影家叢書—光線的應用》,台北市:眾文圖書。
     杰克.特里錫德著,2001,《象徵之旅》,石毅、劉洐譯,北京市:中央編譯出版社。
     姚一葦 著,1968,《藝術的奧秘》,台北市:臺灣開明書局。
     胡永芬總編,2001,《抽象畫創始者-康丁斯基》,台北市:閣林國際圖書。
     亞理士多德著,2001,《形而上學》,苗力田譯,台北市:知書房。
     約瑟.皮埃爾 著,1988,《世紀美術文庫—象徵主義藝術(一版)》,狄玉明 江振霄 譯 , [法]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 索甲仁波切著,1996,《西藏生死書》,鄭振煌譯,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
     徐復觀著,1998,《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學生書局。
     (奧)馬赫著,1997,《感覺的分析》,洪謙、唐、梁志學譯,台北市:商務印書館。

     魯.阿恩海姆著,1994,《藝術心理學新論》,郭小平譯, 1996,北京:商務印書館。
     陳英德、張彌彌著,2003,《形而上派繪畫大師-德.基里柯》,何政廣主編,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 陳俊輝著,1992,《齊克果存在詮釋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 陳鼓應編,1999,《存在主義》,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社。
     張育英著,1994,《禪與藝術》,台北市:揚智文化。
     張彥遠,〈顧愷之傳〉,《歷代名畫記》卷五。
     黑格爾原著,1981,《美學(一)》,朱夢實譯,台北市:里仁書局。
     曾祖蔭著,1994,《中國佛教與美學》,台北市:文津版社。
     曾肅良 著 ,2002,《傳統與創新—現代藝術的迷思》(一版),台北市:三藝文化事業。
     張曉凌、孟祿新著,1995,《抽象藝術-另一個世界》,吉林美術出版社。
     黃寶萍著,2003,《超現實夢幻色彩畫家-德爾沃》,何政廣主編,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 路況,1996,〈寫實的魔咒〉《犬儒圖─當代形象評論集》,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葉劉天增編撰,1992,《藝術畫廊叢書6一塞尚》,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 趙雅博著,民國55,《抽象藝術論》,台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
     劉思量著,1992,《藝術心理學一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 (法)熱爾曼.巴贊著,1989.4,《藝術史-史前至現代A History of Art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Present》,劉明毅譯,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 顧炳星著,民國73,《立體派藝術之研究》,台北市:蘭亭書店。

     Anna Moszynska著,1999,《抽象藝術》,黃麗娟譯,台北市:遠流。
     BATES LOWRY著,民國65,《視覺經驗》,台北市:雄獅圖書。
     (英)Clive Bell 著,1991.10,《藝術》,周金環、馬鍾元 等譯,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 Dürer, Albrecht著, 2005,〈給青年畫家的食糧〉,《西方美術理論文選:古希臘到20世紀》(上冊) ,遲軻主編 (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 Edina Bernard著,2003,《現代藝術》,黃正平譯,台北市:格林國際圖書。
     EDWARD F.FRY编,民國80,《立體派》,陳品秀譯,台北市:遠流。
     Ellen Winner原著,2000,《創造的世界一藝術心理學》,陶東風等譯,台北市:田園城市文仁。
     HERBERT MARCUSE著,民國76.9,《美學的面向-藝術與革命HERBERT MARCUSE-THE AESTHETIC DIMNSION 》,陳昭瑛譯,台北市:南方叢書出版社。
     (法)Henri Focillon 著,2001.10,《造形的生命》,吳玉成 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Herdert Read原著,1978,《現代藝術哲學》,孫旗譯,台北市:東大圖書。
     (英)Herbert Read著,2006,《藝術的意義》,梁錦鋆 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 J.M.Parramon 著,1984,《光和影的技法》(初版),國家藝術叢書編輯組,台北市:國家出版社。
     Johannes Itten原著,1984,《色彩論》,江金石編譯,台北市:信宏出版社。
     Parramon s Editorial Team 著,1997,《光與影的秘密》(初版),曾文中 譯,台北市:三民書局。
     Rudolf Amheim原著,1992,《藝術心理學新論》,郭小平、翟燦譯,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社。

    二、 期刊
     孫康宜著,1999.10.01,《當代雜誌》第146期,尋找隱喻─普羅恩和他的器物文化觀。
     楊瑞彬,1991,《現代美術》第34期,做為符號的藝術品。
     蔡淑玲著,1991.1.1,《當代雜誌》第57期,德希達的隱喻觀─解構本意。
     鄧育仁、孫式文著,民國89.1《新聞學研究》第62期,廣告裡的圖像隱喻:從多空間模式分析。
     顧炳星,1990,《現代美術》第30期,超現實主義藝術思想簡論。

    三、網頁
     〈第三十六講──西方之藝術史研究簡介〉 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ifGaZ5gEOTIJ:www3.ouk.edu.tw/culture/oukart2/95-1/%E8%97%9D%E8%A1%93%E5%8F%B2%E5%B0%8E%E8%AB%96/%E8%AC%9B%E8%AD%B0%E6%AA%94/036%E8%A5%BF%E6%96%B9%E4%B9%8B%E8%97%9D%E8%A1%93%E5%8F%B2%E7%A0%94%E7%A9%B6%E7%B0%A1%E4%BB%8B.doc+%E8%A5%BF%E6%96%B9%E8%97%9D%E8%A1%93%E5%9C(瀏覽日期:2008.02.14)
     http://my.so-net.net.tw/pitaya/art12_2.htm (瀏覽日期2008年4月12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