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任傑 Jen, James |
---|---|
Thesis Title: |
神杖女權:泰雅爾靈恩運動及其在臺灣長老教會之傳播 Women Staffed by the Lord: Atayal Charismatic Movements and their Spread in the Taiwan Presbyterian Church |
Advisor: |
康豹
Paul R. Katz |
Committee: |
鄭仰恩
Cheng, Yang-en 石素英 Shih, Shu-Ying 康豹 Katz, Paul R. |
Approval Date: | 2021/10/20 |
Degree: |
碩士 Master |
Department: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 2021 |
Academic Year: | 109 |
Language: | 中文 |
Number of pages: | 54 |
Keywords (in Chinese): | 泰雅爾族 、靈恩運動 、臺灣長老教會 、新竹尖石 、改宗 、基督教 、女性 |
Keywords (in English): | Atayal people, Charismatic movement, Taiwan Presbyterian Church, Jianshi, Xinzhu, conversion, Christianity, women |
Research Methods: | 歷史研究法 、 口述歷史研究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827 |
Thesis Type: |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
Reference times: | Clicks: 138 Downloads: 14 |
Share: |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
臺灣原住民於戰後大量改信基督教,至少七成的山地原住民成為基督徒。迅速的改宗的原因及影響為何?泰雅爾族的長老教會史,提供一種基督教和當地文化如何交融的模式,尤其是靈恩運動開始湧現之後的故事。
本文聚焦於1972年7月7日開始在尖石山區出現的靈恩運動,以田埔部落信徒組成的巡迴佈道團為核心,透過訪談記錄和教會檔案,追溯其在尖石後山和前山的傳播過程,探討泰雅爾族人信仰基督教後,泰雅爾文化與基督教兩種世界觀如何互動交融。泰雅爾靈恩運動的湧現挑戰臺灣長老教會總會對基督教的想像。發起運動的女性信徒宣稱神授予她們權杖,因此得到權柄帶領眾人。這讓長老教會總會感到不適,對泰雅爾族人來說卻有些熟悉。
新竹尖石的泰雅爾教會,靈恩運動的盛況與激情持續了數年,但終究須回歸正常生活。領導靈恩運動的女性,曾宣布第一波靈恩運動已結束,之後信徒該如何自處?靈恩運動帶來的影響如何成為日常?最初的女先知怎麼看待自己的身分,眾人在信仰上和群體間繼續有何追求?這過程首先體現在對「第二波」聖靈降臨的期待,提醒信徒須作好準備不得鬆懈。
本文試圖藉由分析女性靈恩者的腳色轉換進一步呈現普世宗教與地方文化的融合。大致而言,女性靈恩者逐漸進入教會內,靈恩運動的性質漸漸從女性的靈恩特質變成西方式的男性特質的靈恩。1980年間高義教會的約櫃事件卻是個反例,走向與體制化相反的道路。
After World War II, large numbers of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s converted to Christianity. The conversion process among the Atayal people represents an example of how Christianity could interact with local cultures, which in this case was marked by the emergence of a Charismatic movement within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This thesis aims to survey the advent of this Charismatic movement and its spread in the Taiwan Presbyterian Church located in Jianshi 尖石 Township, Xinzhu 新竹County. In addition, it examines the rise to leadership positions of Atayal women of relatively low status in their communities who claimed to have been inspired (“staffed”) by the Lord. Such phenomena may seem unusual in Western churches, but could represent familiar experiences to local Atayal converts.
The fervor of this movement lasted for many years, with a transition taking place that was marked by hopes for a “Second Wave” of the Charismatic movement.
By researching the roles of Indigenous women said to be endowed with spiritual gifts, we can further asses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centralized church authority and Indigenous cultures, as well as the merging of Charismatic movement into daily life.
一、史料
(一)教會文獻
《臺灣教會公報》,臺南:臺灣教會公報社,1970-1989。
井上伊之助著,石井玲子譯,《台灣山地傳道記:上帝在編織》,臺北:前衛,2016。
吳明義主編,《玉山神學書院創校30週年紀念特刊》,花蓮:玉山神學院,1976。
林建二編著,《臺灣山地教會》,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山地宣道委員會,1977。
高俊明、楊啓壽等著,《山上的花園:玉山神學院創校60週年紀念特刊》,花蓮:玉山神學院,2006。
高俊明等著,《山上的花園:玉山神學書院20週年紀念》,花蓮:玉山神學書院,1966。
黑代‧瓦旦(黃田勝),《認識聖靈工作在泰雅爾族教會:田埔教會靈恩工作26週年紀念》,新竹:田埔教會,1999。
黑代・瓦旦(黃田勝),《認識聖靈更新運動在泰雅爾教會》,臺北:永望文化,2012。
葉錦生主編,《傳承: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水田教會70週年紀念刊》,新竹:水田教會〈小會〉,2016。
葛莉絲‧穆克禮(Grace McGill)著,林晚生譯,《生命的道路》,新竹: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編輯委員會,2003。
賴安德,《Tayal族教會三十週年聖靈更新運動的省思》,新竹:梅花基督長老教會,2002。
賴安德主編,《玉山神學院40週年紀念特刊》,花蓮:玉山神學院,1986。
(二)口述記錄
小島由道撰,黃文新、余萬居譯,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一)》,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
吳信蒼等著,《走訪台灣東岸的「耶路撒冷教會」》,臺北:臺灣神學院,2002。
吳慧馨主編,《泰雅爾族教會靈恩工作訪查》,臺北:臺灣神學院,1999。
林慶台口述,曾子昂、王心瑩撰文,《因為有雨,所以彩虹:原住民漢子林慶台的生命故事》,臺北,遠流,2015。
林鴻信、陳思豪等主持,臺灣神學院研究所編著,《泰雅爾族教會靈恩工作訪查II》,臺北:臺灣神學院研究所,2005。
林鴻信主持,臺灣神學院研究所編著,《泰雅爾族教會靈恩工作訪查V:高義教會、田埔教會、加拉教會、巴陵教會》,臺北 : 臺灣神學院研究所,2012。
林鴻信主持,臺灣神學院研究所編著,《泰雅爾族教會靈恩工作訪查記錄:馬里光、司馬庫斯、鎮西堡、田埔、石磊、高義》,臺北:臺灣神學院研究所,2008。
林鴻信指導,臺灣神學院神研所聖靈論課程研修同學主訪,《台灣神學院聖靈論訪查紀錄:田埔、石磊、高義》,臺北:作者自印,2006。
二、專書
Pamela J. Stewart、Andrew Strathern、葉春榮主編,《宗教與儀式變遷:多重的宇宙觀與歷史》,臺北:聯經,2010。
王河盛等纂修,詹素娟編纂,《臺東縣史‧人物篇》,臺東:臺東縣政府,2001。
王梅霞,《泰雅族》,臺北:三民,2006。
瓦歷斯・諾幹、余光弘等撰,《臺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石素英主編,《女裙、聖職與決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女性領袖生命敘事》,臺北:臺灣神學院,2010。
石素英主編,《穿越傳統的激烈神聖會遇: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靈恩運動訪談紀錄》,臺北:永望文化,2012。
松岡格著,周俊宇譯,《「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 : 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18。
邱韻芳,《祖靈與上帝:花蓮太魯閣人的宗教變遷與復振運動》,新北:華藝學術,2013。
酋卡爾主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族宣教史》,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1998。
席萳・嘉斐弄,《達悟族宗教變遷與民族發展》,臺北:南天書局,2009。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書店,1955。
陳南州編,《靈恩運動之研究:臺灣山地教會和普世教會的一些觀點》,花蓮: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玉山神學院,1987。
曾慶豹,《約瑟和他的兄弟們:護教反共、黨國基督徒與臺灣機要派的形成》,臺南:臺灣教會公報社,2016。
臺灣省民政廳編,《臺灣省山地行政法規》,臺北:臺灣省民政廳,1967。
臺灣神學研究學院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山間靈風吹起¬¬──泰雅爾的甦醒》,新北:橄欖,2019。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族宣教史(修訂版)》,臺北:使徒出版社,2016。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七):泰雅族‧後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0。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五):泰雅族‧前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2。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四):賽德克族、太魯閣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1。
鄭睦群,《從大中華到台灣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國家認同及其論述轉換》,臺北:國史館、臺北:政大出版社,2017。
盧啟明,《傳道報國:日治末期臺灣基督徒的身分認同(1937-1947)》,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7。
蕭鄉唯,《改宗與轉譯:南臺灣地磨兒(timur)部落的教堂圖像研究;流變的地方性:埔里愛蘭臺地文化認同與社群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
賴特(N. T. Wright),左心泰譯,《新約與神的子民》,新北:校園書房,2013。
羅雲‧威廉斯(Rowan Williams)著,鄧元尉譯,《知識的傷痕:從新約到路德與十架約翰的靈修學史》,新北:校園書房,2015。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土肥昭夫撰、楊啓壽譯,〈地方教會史的研究方法〉,《玉神之音》,55,花蓮,1986.4,頁6-8。
王梅霞,〈從gaga的多義性看泰雅族的社會性質〉,《臺灣人類學刊》,1:1,臺北,2003.6,頁77-104。
王梅霞,〈轉化、交織與再創造:賽德克族的宗教變遷〉,《考古人類學刊》, 89,臺北,2018.12,頁1-55。
石素英,〈性別、靈恩與教會──以二十世紀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兩個族群的靈恩女性為例〉,《臺灣神學論刊》,40,臺北,2015.6,頁111-135。
石素英,〈靈恩運動的天啟終末觀:1960-1980年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東部排灣教會為例〉,《臺灣宗教研究》,12:1/2,臺北,2013.12,頁123-148。
吳密察,〈台灣大學藏「伊能文庫」〉,《大學圖書館》,臺北,1:3,1997.7,頁4-23。
李貞德,〈從師母到女宣──孫理蓮在戰後臺灣的醫療傳道經驗〉,《新史學》,16:2,臺北,2005.6,頁111-113。
周沛忻,〈戰後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山地傳教之開展〉,《柑仔店電子學報》,9,臺北,2015.9,頁2-20。
高瑋蘋,〈臺灣原住民族結核病問題的歷史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97,臺北,2014.12,頁284-288。
張峻嘉,〈部落與教堂:以阿里山鄒族部落為例〉,《人文藝術學報》,2,嘉義,2003.3,頁127-158。
葉先秦,〈臺灣五旬節/靈恩運動現況的神學反思〉,《臺灣神學論刊》,34,臺北,2012,頁87-105。
謝國斌,〈基督教在原住民聚落之發展與影響:以南臺灣西拉雅平埔族聚落為例〉,《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6,臺南,2006.6,頁93-120。
(二)專書論文
王梅霞,〈從治病儀式看泰雅族與太魯閣族的情緒展演〉,收入胡台麗、劉璧榛主編,《台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0,頁383-429。
石素英,〈福音與文化──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泰雅爾族靈恩運動初探〉,收入石素英主編,《基督宗教與靈恩運動論文集──以臺灣處境為主軸》,臺北:永望文化,2012,頁81-110。
芮逸夫,〈臺灣土著各族劃一命名擬議〉,《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臺北:藝文,1952,頁523-530。
楊淑媛,〈一樣的道理,一樣的神:台灣布農人的基督宗教、認同與道德社群
的建構〉,收入Pamela Stewart、Andrew Strathern、葉春榮主編,《宗教儀式與變遷:多重的宇宙觀與歷史》,臺北:聯經,2010,頁295-331。
鄭仰恩,〈臺灣靈恩運動發展初探〉,收入石素英主編,《基督宗教與靈恩運動論文集:以臺灣處境為主軸》,臺北:永望文化,2012,頁62-80。
譚昌國,〈靈恩醫療與地方性基督教:以一個臺灣南島民族聚落為例的研究〉,收入Pamela Stewart、Andrew Strathern、葉春榮主編,《宗教儀式與變遷:多重的宇宙觀與歷史》,臺北:聯經,2010,頁221-261。
(三)會議論文
官大偉,〈Gaga的空間性:以馬里光(Mrqwang)流域泰雅部落的經驗為例〉,「2010年第三回臺日原住民族研究論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2010年8月26-27日。
(四)學位論文
林素珍,〈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對臺灣原住民宣教之研究(1912-1990)〉,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邱韻芳,〈祖靈、上帝與傳統:基督長老教會與太魯閣人的宗教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邱韻芳,〈部落、長老教會與本土化:東光布農人的信仰與認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姚嘉音,〈從歷史足跡看巴宰族岸裡社之宗教變遷:以埔里愛南地區的基督教化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洪膺詮,〈從天神到上帝:1950年代布農族望鄉部落集體改宗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張小玉,〈靈恩運動對今日石磊教會的影響〉,臺北:臺灣神學院道學碩士論文,2004。
郭文般,〈臺灣光復後基督宗教在山地社會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陳韋豪,〈戰後基督宗教在臺灣山地鄉的傳佈(1945-1965):以烏來地區的發展為觀察中心〉,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曾敏菁,〈阿美族長老教會與真耶穌教會之比較研究:以成功地區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黃志宏,〈從一位泰雅族女性先知者的信仰生命史,淺談在泰雅族田埔教會靈恩工作之影響及發展──以羅千枝姐妹(Ciwas Nawiy)為例〉,臺北:臺灣神學院道學碩士論文,2008。
黃國超,〈「神聖」的瓦解與重建:鎮西堡泰雅人的宗教變遷〉,新竹:國立清華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達邦・基路,〈從芥菜種會談孫理蓮對原住民婦女的教育事工:以太魯閣族為例〉,花蓮:玉山神學院道學碩士論文,2006。
劉得興,〈基督宗教與原住民文化──天主教在賽德克族眉溪部落的本地化〉,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5。
錢善華,〈泰雅Lmuhuw歌謠之研究──以大漢溪流域泰雅社群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謝欣育,〈「原住民神學」、傳道人與異文化:以泰雅族長老教會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羅永清,〈天神與基督之間的抉擇:阿里山來吉村鄒人皈依基督宗教因素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羅恩加,〈原住民知識、農業生產與部落發展:泰雅族石磊部落的自然農業〉,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
嚴思毅,〈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對排灣族宣教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四、外文著作
Barclay, Paul D. Outcasts of Empire: Japan’s Rule on Taiwan’s “Savage Border,” 1874–1945.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8.
Harrison, Henrietta. The Missionary’s Curse and Other Tales from a Chinese Catholic Vill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3.
Katz, Paul R. Religion i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Waltham, MA: 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 2014.
McGill, Grace. The Path of Life: Memoirs of Clare and Grace McGill. Belleville: Guardian Books, 2001.
Simon Scott. “Making Natives: Japan and the Creation of Indigenous Formosa.” In Andrew Morris ed., Japanese Taiwan: Colonial Rule and Its Contested Legacy. London: Bloomsbury Press, 2015, pp.75-92.
Walls, Andrew. The Missionary Movement in Christian History: Studies in Transmission of Faith. Maryknoll: Orbis Books, 1996.
Wilson, Kenneth L. Angel at Her Shoulder: Lillian Dickson and Her Taiwan Mission. Forward by Daniel A. Poling.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4; Christian Herald Paperback Library, 1970.
五、網路資料
〈國家安全法〉,「全國法規資料庫」,1987年7月1日公布,2021年10月15日閱覽,網址:https://reurl.cc/V5z5yR。
馬騰嶽,〈泰雅族〉,「原住民數位博物館」,2021年10月15日閱覽,網址:https://www.dmtip.gov.tw/uploads/files/PDF/Atayal%201.pdf。
簡鴻模,〈台灣原住民對基督宗教的皈依──以南投縣仁愛鄉眉溪部落為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2002年11月16日公布,2021年10月15日閱覽,網址:https://reurl.cc/oxRdv5。
嚴文廷,〈田埔部落黑柿蕃茄和復育小米傳奇,以經濟自主抗拒賣地誘惑〉,「報導者」,2021年8月17日刊登,2021年10月15日閱覽,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aboriginal-reserve-dispute-solutio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