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池岱蓉
Chih, Tai-Jung
論文名稱: 明代以降白蛇故事情節流變及其文化意涵探究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he Alternations of the White Snake Stories within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texts After M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鍾宗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白蛇傳故事生命樹雷峰塔母題情節基幹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62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杭州西湖與蘇州鎮江因位處交通樞紐中心,商賈往來帶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城市繁華為人民精神追求建立厚實經濟基礎,也為話本文學提供強大有力的聽眾群。在白蛇故事中,宗教文化背景,為故事發展主軸所需;經濟繁榮、交通樞紐地位,提供故事創作有利條件;而故事中所反映的市井生活,更恰恰成為當地繁華經濟的寫照。
    元代,西湖竹枝詞興起,「斷橋」的愛情隱喻逐漸形成,結合「橋」生殖繁衍的象徵義,表現在明代以降白蛇故事中,展現出故事背後深層的文化內涵;雷峰塔因「塔」的敬佛、鎮妖原始象徵義,使其成為故事中宣揚佛威、懲戒妖異的法器,而雷峰塔也因禁錮白蛇的傳說,成為傳統禮教的象徵;金山寺為漢傳佛教重寺,故事將地勢獨到的金山寺,結合豐富傳說鋪衍情節,可見錯綜的地理、建築、傳說與文學創作間的緊密結合。此外,故事中的清明、浴佛、端午三大節慶,則展現出杭人好遊之風、厭勝文化、藥俗思想與佛教世俗化傾向。
    探究白蛇故事三大主要母題鏈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的轉變,均與文化思潮緊密結合,或反映明清社會「崇情」思潮;或呼應五、六十年代中國大陸反封建、反威權的階級鬥爭思想訴求;或呈現現代社會中對人性的反思、對身分認同的追尋等,皆展現出強烈的時代精神。
    白蛇故事在時代流傳中,蘊藏著深厚的文化意涵,故事發生的背景為故事創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或呈現地方生活色彩、或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或成就故事主題思想,在故事與現實生活相互加乘下,作為精神娛樂、消遣的同時,也反映出歷史、信仰、風俗等在文學作品中的支配地位。而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的轉變,又與社會思潮及文化精神緊密結合,展現出強烈的時代意義。白蛇故事之所以能於千百年來一再深化人心,正是由於新的時代議題為其注入源源不絕的生命力,創立獨特藝術價值,因此耐人尋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2 一、本論文所採白蛇故事文本 2 二、明代以降白蛇故事的取材原則和標準 3 三、「文化意涵」的定義 3 第三節 文獻探討 4 一、白蛇故事溯源與主題流變 4 二、白蛇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 5 三、與白蛇故事相關的地理及歷史背景 5 四、白蛇故事中的文化信仰與社會思潮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一、研究方法 7 二、研究步驟 8 第二章 白蛇故事溯源與流變 10 第一節 「蛇」的原始民俗象徵 10 一、古人對蛇的觀念 10 二、圖騰崇拜(圖騰→圖騰神) 13 第二節 從「蛇文化」演變至明代以降白蛇故事 15 一、蛇文化到蛇精故事 16 二、明代以降白蛇故事 19 第三節 明代以降白蛇故事釋義與主題流變 22 一、明代以降白蛇故事釋義 22 二、代表文本之主題思想與時代流變 23 第三章 故事發生背景之文化意涵 27 第一節 地點 27 一、歷史變遷與地理環境 27 二、經濟文化 28 第二節 建築 32 一、名稱溯源與文學創作 32 二、文化意涵 37 第三節 歲時節慶 42 一、節慶溯源與習俗 42 二、白蛇故事中的節慶文化意涵 49 第四章 故事情節轉變之文化意涵 56 第一節 「故事生命樹」理論與白蛇故事情節探究 56 一、「故事生命樹」理論 56 二、白蛇故事情節探究 60 第二節 宿世姻緣與藥鋪營利 65 一、宿世姻緣與藥鋪營利 65 二、文化意涵 71 第三節 端陽現形與水漫金山 80 一、端陽現形與水漫金山 80 二、文化意涵 87 第四節 白蛇產子與白蛇出世 94 一、白蛇產子與白蛇出世 94 二、文化意涵 101 第五章 人物形象轉變之文化展現 111 第一節 白蛇 111 一、白蛇形象 111 二、白蛇形象所顯現之社會文化意義 116 第二節 許宣 120 一、許宣形象 121 二、許宣形象所顯現之社會文化意涵 128 第三節 法海 132 一、法海形象 132 二、法海形象所顯現之社會文化意涵 140 第六章 結論 147 第一節 故事發生背景之文化意涵 147 一、地點 147 二、建築 147 三、歲時節慶 148 第二節 故事情節轉變之文化意涵 148 一、宿世姻緣與瘟疫 149 二、端陽現形與水漫金山 149 三、白蛇產子與白蛇出世 149 第三節 人物形象轉變之文化展現 150 一、白蛇 150 二、許宣 151 三、法海 152 徵引文獻 153 附錄一:白蛇故事生命樹 160

    一、古籍文獻
    【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81年)。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晉】崔豹:《古今注》(上海:商務印書館,1956年)。
    【晉】干寶,汪紹楹校注:《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南朝宋】劉義慶:《幽冥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劉敬宣列傳》卷四十七,(中華書局)。
    【南朝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南朝】宗懍,姜彥稚校注:《荊楚歲時記》(湖南:岳麓書社,1986年)。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
    【北宋】贊寧:《宋高僧傳》卷第十(北京:中華書局,1987)。
    【北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北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一百一十七〈孫叔敖〉,(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北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點校:《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北宋】蘇軾著,張志烈、馬德富、周裕楷等校注、主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
    【北宋】孟元老撰,王永寬註譯:《東京夢華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
    【南宋】洪邁:《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南宋】陸游著,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南宋】范成大:《吳郡志》(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金盈之:《醉翁談錄》卷4《京城風俗記》,《續修四庫全書》第1166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南宋】朱熹,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卷九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南宋】談鑰:《嘉泰吳興志》,《宋元方志叢刊》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南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南京 :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3《西湖遊幸》,(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南宋】施諤撰,【清】胡敬輯:《淳佑臨安志輯逸》,【清】丁丙、丁申編:《武林掌故叢編》第11冊(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南宋】志磐:《佛祖統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北京:商務印書館,1939年)。
    【元】覺岸,《釋氏稽古略》,收入《大藏經》第四十九冊。
    【元】劉一清:《錢塘遺事》(上海:古籍出版,1990年)。
    【元】尹廷高:《玉井樵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2冊,(台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元】德輝主編:《敕修百丈清規》,(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明】張萊撰,顧清訂正:《京口三山志》(清宣統三年(1911年)橫山草堂刻本)。
    【明】李時珍撰:《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
    【明】沈榜:《宛署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 紫桃軒雜綴》(鳳凰出版社,2010年)。
    【明】高濂:《遵生八牋》(重慶市:重慶大學出版社,1994年)。
    【明】馮夢龍編撰,廖吉祁校注:《警世通言》卷二十八(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明】馮夢龍編撰:《警世通言》卷二十八(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年)。
    【明】李流芳:〈西湖臥遊圖題跋〉(臺北:新文豐,1989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劉侗、於奕正同撰:《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
    【明】張岱撰、馬興榮點校:《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毛奇齡:《西河詩話》,《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42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第三冊,歲功典〈端午部〉(臺北:文星書局,1964年)。
    【清】盧見曾:《金山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清】黃圖珌:《看山閣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7冊〈南曲〉卷4,(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黃圖珌撰:《看山閣樂府雷峰塔傳奇》(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
    【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6月)。
    【清】方成培撰;李玫注:《雷峰塔》(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10月)。
    【清】李衛、傅玉露等合撰:《西湖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清】翟灝等輯、王維翰重訂:《湖山便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顧祿:《清嘉錄 桐橋倚棹錄》(香港:中華書局,2008年6月)。
    【清】玉山主人:《雷峰塔奇傳》(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年)。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二、近人專書
    俞平伯:《雷峰塔考略》,(1928 年)。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 》,(臺北:華威國際事業有限公司, 2018年08月)。
    聞一多:〈端午考〉,《聞一多全集(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據上海開明書店重印,1984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阿英:《雷峰塔傳奇敘錄及其他》(上海:上雜出版社,1953年)。
    田漢:《白蛇傳》(北京:寶文堂書店,1953年)。
    錢鍾書:《宋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
    《大正藏》第52卷,《史傳部四》No.2106。
    阮毅成:《三句不離本「杭」》(臺北:正中書局,1974年)。
    張恨水:《白蛇傳》(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皇帝篇》(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趙景深:〈白蛇傳考證〉,《白蛇傳》附錄(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80年)。
    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第 13 冊,《天童寺志》卷二(臺北:明文書局,1980年)。
    潘江東:《白蛇故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白崇珠:〈白蛇傳之內在衝突與象徵〉,《古典文學》第五集(臺北:學生,1983年)。
    趙景深:〈白蛇傳考證〉,《中國民間傳說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顧希佳選注:《西湖竹枝詞》(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年5月)。
    田漢:《田漢文集》第10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 年)。
    羅永麟:〈論《白蛇傳》〉,收入《論中國四大民間故事》(北京:中國民間文藝,1986年)。
    李廷錦、李暢友選注:《歷代竹枝詞選》(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8年)。
    李有運:〈《雷峰塔》─佛教文學的傑作〉,《戲曲研究第29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3月)。
    王溢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臺北:野鵝出版社,1989年)。
    王溢嘉:〈蛇之魅惑與心之徬徨〉,《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臺北:野鵝出版社,1989年)。
    李碧華:《青蛇》(臺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
    周華山:《電視已死》(青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年)。
    張銘遠:《生殖崇拜與死亡抗拒 : 中國民間信仰的功能與模式》,(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
    王小盾:《神話話神》(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5月)。
    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
    馬茂元主編:《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郭立誠著:《中國藝文與民俗》(臺北:漢光文化,1993年)。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
    柏楊:《醜陋的中國人》(臺北:林白出版社,1995年)。
    李喬:《情天無恨》(臺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第二卷,(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
    唐圭璋主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劉魁立:《世界各國民間故事情節類型索引述評》,見《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第17冊,卷九〇二,(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林子青:《菩提明鏡本無物:佛門人物制度》(臺北:法鼓文化,2000年)。
    徐信義:〈論黃圖珌的《雷峰塔》傳奇〉,收錄於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編審委員會:《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三輯)》(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10月)。
    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襄公》(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
    范金蘭:《「白蛇傳故事」型變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
    王國平主编:《西湖文献集成》(杭州出版社, 2004 年)。
    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三國志‧吳志‧劉縣傳》(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魏書‧釋老志》(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張愛萍:《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神話比較研究為中心》(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滕志賢注譯;葉國良校閱:《新譯詩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5月)。
    孫正國:《端午節》,(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
    楊振良:〈「橋」在七夕傳說中的民俗意義〉,《名家談牛郎織女》(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李銳:〈幻滅之痛〉,《南方文壇》03期(2007年),頁46-47。
    何星亮:《圖騰與中國文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李銳,蔣韻:《人間:重述白蛇傳》(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李銳,蔣韻:《人間:重述白蛇傳》(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劉魁立:《民間敘事的生命樹》(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12月)。
    張瑞賢等主編:《神農本草經譯釋》(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
    (美)斯蒂•湯普森著、鄭海等譯:《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蘇聯)海通;何星亮譯:《圖騰崇拜》(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01月)。

    三、期刊論文
    潘江東:〈白蛇故事的發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2卷第10期(1979年),頁58-59。
    繆亞奇:〈江南漢族崇蛇習俗考察〉,《民間文學論壇》第5期(1987年),頁13。
    徐華龍:〈《白蛇傳》中的潛性意識〉,《民俗曲藝》第 72 期(1991年),頁203-225。
    林景蘇:〈白蛇傳的階級意識與象徵〉,《文藻學報》10期(1996年3月),頁1-10。
    許素蘭:〈愛在失落中蔓延—李喬《情天無恨》裡性愛的追尋、幻滅與轉化〉,《文學台灣》第21期(1997年),頁186-201。
    高志彬:〈臺灣方志之纂修及其體例流變述略〉,《台灣文獻》第49卷第3期(1998年9月),頁187。
    潘少瑜:〈雷峰塔倒,白蛇出世—白蛇形象演變試析〉,《中國文學研究》第十四期,2000年5月,頁179-200。
    霍福:〈中國蛇文化生成之我見〉,《青海社會科學》第06期(2000年),頁115-118。
    劉魁立:〈民間敘事的生命樹—浙江當代「狗耕田」故事類型文本的型態結構分析〉,《民族藝術》01期(2001年)頁63-77。
    劉魁立、稻田浩二:〈《民間敘事的生命樹》及有關學術通信〉,《民俗研究》02期(2001年),頁114。
    劉魁立:〈民間敘事的生命樹—浙江當代「狗耕田」故事類型文本的型態結構分析〉,《民族藝術》01期(2001年)頁63-77。
    范立舟:〈伏羲‧女媧神話與中國古代蛇崇拜〉,《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4期(2002年10月),頁455-458。
    朱崇科:〈戲弄:模式與指向─論李碧華「故事新編」的敘事策略〉,《當代》第179期(2002年7月),頁125。
    柯喬文:〈眼看它塔起塔塌—關於《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幾個契入點〉,《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7期,(2002年6月),頁 171。
    凌春輝:〈「傘」民俗的文化意蘊及其象徵意義〉,《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第01期 (2002年),頁45。
    魯迅:〈論雷峰塔的倒掉〉,《北京文學》05期(2002年),頁19。
    林奎燮:〈90年代中國大陸社會文化轉型的反思與探討〉,《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2期(2004年),頁98。
    魯迅:〈再論雷峰塔的倒掉〉,《雜文選刊》10期(2006年),頁52-53。
    張靜靜:〈白蛇形象的嬗變及其文化內涵〉,《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2期(2008年),頁89。
    李萍萍:〈《太平廣記》裡的舟船意象〉,《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第05期(2008年),頁96-98。
    張玲麗:〈開卷睹盛世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的藝術成就〉,《科技信息》第05期(2009年),頁117。
    王琳梅:〈“蛇”的中西文化涵義比較〉,《大學英語(學術版)》第7卷第1期(2010年3月),頁47-49。
    李斌:〈法與情的錯誤對決:論李喬的小說《情天無恨—白蛇新傳》〉,《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06期(2010年),頁16。
    李依蓉:〈中國民間故事中蛇精形象研究〉,《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9期(2011年6月),頁155。
    陳琬檸:〈淺談中西神話傳說中的蛇形象〉,《文學界(理論版)》04期(2012年),頁250-251。
    賈關法:〈中國蛇文化〉,《華夏文化》第 12 期(2012 年),頁16。
    肖波、尚永亮:〈水漫金山與傳說的合成—白蛇傳說與金山寺的緣分〉,《古典文學知識》04期(2012年),頁159。
    余紅艷:〈話語變遷與法海形象的演變—基於民間傳說多元發展的個案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6期(2013年),頁58-63。
    李萌昀:〈舟船空間與古代小說的情節建構〉,《明清小說研究》第02期,(2013年),頁16。
    高艷芳:〈白蛇傳:「三位一體」合力建構的經典〉,《中原文化研究》第05期(2013年),頁100-104。
    岳月:〈滇人崇蛇意象考—以傣族和彝族為例〉,《學理論》03期(2014年),頁160-161。
    翟永明:〈神話與“反神化”的大眾—李銳《人間》中的大眾形象與社會轉型〉,《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3期(2014年),頁30。
    余紅艷:〈西湖斷橋愛情景觀的歷史性建構〉,《華中學術》第十一輯(2015年4月)。
    譚本龍:〈論許仙形象的類型化嬗變〉,《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4期(2016年),頁155。
    單怡:〈普通人‧絕情漢‧醒悟者—從時代變革的角度看許仙形象的演變〉,《名作欣賞》02期(2016年),頁97。
    馬宜民:〈《白蛇傳》中「傘」與「塔」的文化闡釋〉,《神州》第11期(2017年)。
    彭瑞金:〈不斷翻新自己的文學家李喬〉,《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第17期(2017年3月)。
    陳鵬程:〈明清小說中端午節描寫的民俗文化史價值和文學價值〉,《蘭州學刊》第10期(2017年),頁121。
    張靜、趙伯飛:〈中國傘文化審美意識〉,《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學報》第09期( 2018年),頁122-126。
    朱雙一、王昱敏:〈「人生三境界」視角下的「白蛇傳」故事—試論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的人文主義特質〉,《南方文壇》04期(2018年),頁137。
    陳舒南:〈由妖到人:從兩性視角看白蛇形象的演變〉,《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05期(2018年),頁101。

    四、學位論文
    林麗秋:《論雷峰塔白蛇故事的演變》(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王碧蘭:《田漢《白蛇傳》劇本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范金蘭:《「白蛇傳故事」型變硏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等教師在職進修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2年)。
    李佩穎:《宋代地方志藝文資料述論》(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陳延陽:《白蛇傳故事的宗教學詮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錚潁:《主體的發現: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與八0年代初期臺灣社會思潮的互涉》(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1年)。
    陳芊卉:《重述神話─《人間:重述白蛇傳》析論》(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高艷芳:《中國白蛇傳經典的建構與闡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民間文學博士論文,2014年)。
    馬宜民:《白蛇傳傳播主題的嬗變及其文化內涵》,(華東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