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怡杏 Lin Yi Hsin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高中職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 |
指導教授: | 王華沛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肢體障礙 、腦性麻痺 、身體病弱 、自我概念 、學校適應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2 下載:5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臺北市高中職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學生之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之關係。為達研究目的,採用標準化量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學生版」及自編「學生在校生活狀況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以194位臺北市高中職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包含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逐步迴歸、t考驗等。
本研究主要發現:
一、臺北市高中職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學生之自我概念現況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高中職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學生在「生理自我」與「學業自我」兩自我概念有差異:男生「生理自我」與「學業自我」之得分高於女生。
(二)不同入學管道之高中職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學生「整體自我概念」、「社會自我」及「學業自我」之自我概念有差異:以透過「推薦申請」入學者之整體自我概念最佳。
(三)不同校園環境支持之高中職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學生在六類自我概念及整體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校園環境支持度高的學生在整體自我概念、生理自我、道德倫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會自我及學業自我的得分優於支持度低的學生。
(四)與常模比較結果:男生在「生理自我」方面較一般人消極;女生在「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和「學業自我」方面,比一般人消極。而在「道德倫理自我」的部分男女生皆高於一般人。
二、臺北市高中職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學生之學校適應現況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臺北市高中職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學生在學校適應狀況有差異:女生的「勤學適應」與「常規適應」優於男生。
(二)不同年級之臺北市高中職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學生在學校適應狀況有差異:一年級的「師生關係適應」優於二年級的學生。
(三)不同學校類型間之臺北市高中職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學生在學校適應狀況有差異:就讀公立高中的「同儕關係適應」最佳;「師生關係問題」最少。
(四)透過不同入學管道入學之高中職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學生在學校適應狀況有差異:透過「推薦申請」管道入學者之同儕關係適應最佳。
(五)不同的校園環境支持的高中職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
弱學生在學校適應狀況及問題有差異,以校園環境支持度高者為佳。
三、高中職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學生的自我概念和學校適應狀況有正相關,和學校適應問題有負相關。
四、高中職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學生的自我概念對預測學校適應的情形,以心理自我的解釋力最大。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主編(2000):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天苗、范德鑫(1998)。智障學生學校適應能力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109-129。
王振德(1978)。國中階段肢體殘障學生之自我觀念與人格適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0,623-634。
王純鶴(2005)。高職生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中市高職學生為例。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華沛(1990)。台北市國小自閉症兒童教育安置現況調查及其學校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教育局(2005)。台北市九十四學年度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在家教育學生巡迴輔導實施計畫。
伍瑞瑜(2005)。國小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溝通態度、溝通焦慮與學校適應之研究。屏東師範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江明曄(2001)。台中女中身心障礙學生生活適應狀況調查。特殊教育季刊,80,23-29。
江偉華(2004):癌症病童返校就學之學校生活壓力情形與教師專業之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如鵬、楊招謨(2003)。腦性麻痺青年自我概念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2,205-229。
李坤崇(1994)。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 27,75-94。
何英奇(1986)。自我觀念評量的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75-97。
何華國(199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武典(1991):殘障學生對「無障礙的校園環境」之需求評估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季刊,7,23-42。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50。
吳裕益(1987)。兒童自我觀念量表之修訂及其在輔導上之應用。測驗與輔導,82,1564-1569。
吳錦松(1994)。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黃埔學報,25,103-110。
杜正治譯(G. Best)(1991):肢體障礙教育發展趨勢。特殊教育季刊,41期,8-11頁。
沈麗慧(2002)。普通班教師改善學習障礙兒童學習適應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慧玥(1992)。大專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世欣(1999)。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利真(2006)。國中學障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邦傑(1986)。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正昇教育科學社。
林怡慧(2006)。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幸台、張小鳳、陳美光(2001):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2)。臺北市,測驗出版社。
林清江(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五南。
林信香(2003)。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淑理(1999)。高職研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寶貴、錡寶香(1993)。高職階段聽障學生制控信念與自我概念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51-72。
胡致芬(1988)。國小一年級自閉症兒童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桂鈴(2002)。視覺障礙學生就讀普通學校的學習經驗與需求。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愫嫻(2001)。誰能幫助青少年度過青春期﹖--性別、生理變化和社會文化因素對青少年自我概念之影響。國民教育,41,6,49-66。
倪小平(2004)。國小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宜昀(2002)。大學聽障及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清一(1989)。不同教育安置下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及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
洪國本(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在家自行教育學童生活適應學習適應與社會適應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侯雅齡(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1, 11-23。
侯雅齡(2001)。兒童自我概念量表之發展。測驗年刊,48,1, 141-166。
侯雅齡、吳裕益(2002)。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施清嵐(2003)。台北市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錫穎(2006)。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1998):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
教育部(1999):高級中學法。
教育部(2000a):職業學校法。
教育部(2000b):完成國民教育身心障礙學生升學輔導辦法。
教育部(2001):身心障礙學生十二年就學安置四年實施計畫。
教育部(2002a):職業學校規程。
教育部(2002b):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
教育部(2004):特殊教育法。
教育部(2004):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
教育部(2004):九十三年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九十四年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部。
行政院(1999):身心殘障等級。
許天威(2000):肢體障礙兒童輔導手冊。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主編。
許天威、蕭金土、吳訓生、林和姻、陳亭予(2002)。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159-198。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佑仁(2004)。高中職普通班聽覺障礙學生心理社會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統偉(2000)。由情緒輔導方案探討身心障礙大學生同儕關係情緒覺察、認知思考及行為因應模式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淑美(1995)。從自我概念談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其輔導。學生輔導,36,88-95。
張照明(2002):探討普通高中職視障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級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程文秋﹙1994﹚。成功就業重度肢體障礙者自我態度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輿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金島﹙1988﹚。肢體殘障者之身體心象、自我概念、歸因組型與生活適應間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志成、王麗美、高嘉惠(2004)。特殊教育。台北:揚智。
黃春枝(1999):政大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訓育研究,38(4),56-70。
黃政昌(2000)。高職特教實驗班學生之學校適應研究。特殊教育季刊,75,21-29。
黃素貞(2002)。高中(職)階段視覺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相關家庭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特殊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韻如(2004)。高雄市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景蘭(2006)。國中普通班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與情緒和行為表現之研究。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皓政(2003)。自我概念向度與成分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26,85-131。
楊俊媛(1995)。國小單、雙親兒童之學校適應與其「個人特質」、「家庭特性」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明貞(1985):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路君約(1986)。少年人格測驗手冊修訂本。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詹文宏(2004)。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因應策略、學校適應及其因果模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詹馨(1984)。適應的性質試探。國教世紀,2,6-7。
歐正明(1996)。肢體障礙學生體育教學之探討。台灣省體育教育,6,45-47。
陳至平(2003)。「情緒教育輔導方案」對慈輝班學生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易芬(1995)。台中師院一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及其與學業成績相關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9,61-95。
陳冠杏(1998)。台北市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狀況調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靜江、鈕文英(2000)。台灣地區肢體障礙青年與感官障礙青年心理生活素質之研究。8,75-104。
陳麗君(1995)。大學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宏光(1998)。台北市國小生家庭型態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中山國小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6。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鍾鳳嬌(1989):母親就業、性別角色、事業觀、生活滿意度與國中生性別角色、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為藩(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文景。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謝佳男(2001):台北市國民中學肢體障礙及身體病弱學生升學高中職後之學校適應追蹤報告。特教季刊,79,20。
謝協君、何東墀、吳訓生(2005)。專科學生對肢體障礙同儕賦權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1,129-156。
蔡瑞美(2000):有愛無礙:談台北市高中職資源方案的實施。高中教育,14,58-62。
鄭世昌(2004)。國民中學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Atwater, E.(1990).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Alllodi, M.W. (2000). Self-concept in children receiving special support at school. Eur. J. Special Needs Education,15,69-78.
Cambra, C. & Silvestre, N. (2003)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inclusive classroom :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elf-concept, Eur. J. Special Needs Education,18(2),197-208.
Caplan,S.M.,Henderson,C.E.,Henderson,J.&Fleming,D.L.(2002).Socio-
emotion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adjustment among early-entrance college student. Gifted Child Quarterly,46(2),124-134.
Coan, R. W. (1983).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sly & Sons.
Cooley, C. H. (192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Cuseo,J.B.(1991).The freshman orientation seminar: A research-based rationales for its value delivery ,and content. The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 Monograph seriesNo.4.
Dekovic,M., & Meeus,W.(1997).Peer relations in adolescence: Effects of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s’ self-concept. Journal of adolscence,20,163-176.
Fern, A.R. (1974). A self concept of adolescents in four areas of exceptionality. Dissertation Abstract, 34, 4040-4041.
Harter, S.(1985).Manual for self perception profile children. Denver, CO: University of Denver.
Hodges, J. S., & Keller, M. J. (1999). Perceived influences on social integration by student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0(6), 678-691.
House(2000) The Effect of Student Involve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Self-Concept.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0 , p261-263.
Kaplan, P.S., & Stein, J.(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California: Wadsworth, Inc.
Krick, S.A., Gallagher, J.J. & Anastasiow, N.J.(2000).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9th ed.). Boston.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Ladd, G. W.(1990). Having friends, keeping friends, making friends, and being liked by peers in the classroom : Predictors of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1(4),1081-1100.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Miller, W.R., Yahne, C.E., & Rhodes, J.M.(1990).Adjust ment :The psychology of change. New York:Prentic Hall.
Noel, L., & Levitz, R. (1985). Increasing student retention. San Francises, CA : Jossey-Bass.
Patrick, G.D. (1984). Comparison of novice and vetern wheelchair athletes’ self-concept and acceptance of disability.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27, 186-188.
Richardson, S.D., Hastorf, A.H., & Dornbausch, S.M.(1964). Effects of physical disability on a child's description of himself. Child Development, 35,893-907.
Shavelson,R. J. , Hubner, J.J., & Stanton, G.C.(1976)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6(3),407-411.
Solmon,P., & Draine,J.(1995) Subiective burden among family members of mentally ill adults: Relation to stress, coping skill and adaptation. America Journal of Orthopsyiatry,65(3),419-427.
Sylvie Mrug & Jan L. Wallander(2002) Self-concept of young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does integration play a ro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49(3),267-280.
Wallander, J.L & Varni, J.W.(1989). Social Support and Adjustment in Chronically Ill and Handicapped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7(2), 185-190.
Youngman, M.B.(1979). Assessing Behavioral Adjustment to School.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9(3), p2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