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孟廷 Hsieh, Meng-Ting |
---|---|
論文名稱: |
敬老與養老——明代的老年政策 |
指導教授: | 林麗月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7 |
中文關鍵詞: | 明代 、敬老 、養老 、老年政策 、鄉飲酒禮 、養老令 、養濟院 、存留養親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107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敬老」與「養老」兩個面向出發,討論明代老年政策的發展過程與特殊性。明代以鄉飲酒禮、授與冠帶、法律優遇等多種途徑尊崇與優待老年人,同時透過賞賜、免役以及養濟院的救濟措施,將對老年人的贍養納入國家的責任範圍。然而,考察具體落實的情況,明代老年政策的目的與成效之間存在落差。本文試圖透過分析其中國家角色與制度變遷之間的關係,究明明代老年政策的特色與歷史意義。
一、古籍文獻
(一)官書典籍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
(宋)宋綬、宋敏求編,司義祖點校,《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
(明)《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明仁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明宣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孔貞運編,《皇明詔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崇禎七年刻本影印,2002。
(明)王圻撰,《續文獻通考》,臺北:文海,1979。
(明)朱元璋,《御製大誥》,收入楊一凡著,《明大誥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
(明)佚名編,《嘉靖各部新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據明崇禎間鈔本影印,2015。
(明)宋濂等撰,楊家駱主編,《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
(明)李之藻撰,馮時來校,《頖宮禮樂疏》,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刊本。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
(明)明神宗敕撰,《明律集解附例》,第1冊,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光緖24年重刊本影印,1969。
(明)林堯俞等纂修,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職官類597-598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凃山編,《明政統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明萬曆四十三年刻本影印,1969。
(明)徐一夔等撰,《大明集禮》,收入《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3輯28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據日本筑波大學附屬圖書館藏明嘉靖九年序經廠刊本影印,2012。
(明)傅鳳翔編纂,《皇明詔令》,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栞宋本儀禮注疏附校勘記》,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影印,1965。
(清)徐松輯,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標點校勘,王德毅校訂,《宋會要輯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哈佛大學東亞文明系,2008。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黃彰健,《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9。
楊天宇撰,《禮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
(二)文集、筆記及其他
(明)方鵬,《崑山人物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濟南:齊魯出版社,據臺灣漢學研究中心藏明嘉靖刻本影印,2001。
(明)王慎中,《遵巖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7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11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影印,2002。
(明)朱曰藩,《山帶閣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1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萬曆刻本影印,1997。
(明)余繼登,《淡然軒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91冊,臺北:臺灣商務,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佚名編,《新官軌範》,收入《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4輯22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據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刊本影印,2013。
(明)呂坤撰,王國軒、王秀梅整理,《呂坤全集》,中華書局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8。
(明)李開先,《李中麓閑居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40-13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2002。
(明)李濂,《嵩渚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70-71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杭州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影印,1997。
(明)沈一貫,《敬事草》,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詔令奏議類63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1996。
(明)沈朝宣纂修,《(嘉靖)仁和縣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194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清光緒錢塘丁氏嘉惠堂刻武林掌故叢編本影印,1996。
(明)沈榜,《宛署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周瑛,《翠渠摘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71。
(明)孫樓撰,《刻孫百川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12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八年華滋蕃刻本影印,1997。
(明)徐渭,《徐文長逸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5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天啟三年張維城刻本影印,2002。
(明)張瀚著,盛冬鈴點校,《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郭正域,《合併黃離草》,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明萬曆四十年史記事刻本,2000。
(明)陳道修,黃仲昭纂,《(弘治)八閩通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地理類33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弘治刻本縮印,1988。
(明)陳謨,《海桑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32冊,臺北:臺灣商務,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彭時撰,《彭文憲公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彭澤修,汪舜民纂,《(弘治)徽州府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181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弘治刻本影印,1996。
(明)湛若水,《格物通》,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71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焦竑編,周駿富輯,《國朝獻徵錄》,臺北:明文書局,1991。
(明)葉盛撰,魏中平點校,《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趙用賢,《松石齋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4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明萬曆刻本,2000。
(明)談遷著,張宗祥校點,《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
(明)鄭岳,《山齋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韓邦奇,《苑洛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6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羅欽順,《整菴存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6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顧起元撰,譚棣華、陳稼禾點校,《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87。
(明)顧潛,《靜觀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48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雍正十年桂雲堂刻玉峰雍里顧氏六世詩文集本影印,1997。
(清)俞樾撰,貞凡、顧馨、徐敏霞點校,《茶香室叢鈔》,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23編7冊,臺北:新興,1979。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據原涵芬樓藏抄本影印,1987。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夫馬進著,伍躍、楊文信、張學鋒譯,《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6月。
牛建強,《明代人口流動與社會變遷》,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徐麗君、蔡文輝合著,《老年社會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
高成鳶,《中華尊老文化探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1997。
謝元魯、王定璋,《中國古代敬老與養老風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
(二)學位論文
王莎莎,〈明清山東慈善事業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
王曉玉,〈元代養老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朱湘麗,〈清代重慶地區養濟院和育嬰堂研究〉,重慶:重慶師範大學歷史系學位論文,2014。
宋秋穎,〈明代的養老政策〉,長春:吉林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
南洋,〈明清河北官辦慈善機構述論〉,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12。
郭庭豪,〈漢代尊老制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1。
蔣武雄,〈明代災荒與救濟政策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86。
蘇新紅,〈明代太倉庫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三)期刊論文
王興亞,〈明代的老年人政策〉,《南都學壇》,1994:4(南陽,1994.7),頁61-70。
王興亞,〈明代養濟院研究〉,《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3(鄭州,1989.6),頁49-59。
周桂林,〈論朱元璋興孝以行養老之政〉,《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4(開封,1988.8),頁72-77。
周榮,〈明代致仕官員的食俸與養老〉,《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1(武漢, 2006.1),頁62-68。
林金樹,〈明朝老年政策述論〉,《中國史研究》,1998:2(北京,1998.5),頁110-120。
邱仲麟,〈明太祖賜耆老民爵考〉,《淡江史學》,11(臺北,2000.6),頁105-114。
邱仲麟,〈耆年冠帶——關於明代「壽官」的考察〉,《臺大歷史學報》,26(臺北,2000.12), 頁207-262。
邱仲麟,〈敬老適所以賤老——明代鄉飲酒禮的變遷及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1(臺北,2005.3),頁1-79。
柏樺,〈明清「收養孤老」律例與社會穩定〉,《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重慶,2008.11),頁63-69。
洪淑湄,〈漢代之賜杖〉,《興大人文學報》,33(臺中,2003.6),頁643-662。
張鶴泉,〈西漢養老制度簡論〉,《學習與探索》,1992:6(哈爾濱,1992.12),頁130-134。
許貽惠,〈明代鄉飲酒禮的社會史考察〉,收入中國明史學會著,《明史研究第九輯》(合肥 : 黃山書社,2005),頁160-167。
楊寬,〈「鄉飲酒禮」與「饗禮」新探〉,收入氏著,《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頁280-309。
趙克生,〈老吾之老:明代官吏養親問題探論〉,《史學月刊》,2008:2(開封:2008.2), 頁42-59。
劉翠溶,〈清代老年人口與養老制度初探〉,收入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頁259-281。
蔣武雄,〈明代之養濟院〉,《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臺北,1987.7),頁237-252。
羅仲輝,〈論明初議禮》,收入王春瑜編,《明史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頁74-92。
蘇新紅,〈明代內庫的皇室財政專屬化演變〉,《明代研究》,24(臺北,2015.6),頁3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