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建富 |
---|---|
論文名稱: |
POEC教學策略對八年級學生在反應速率單元概念之學習成效研究 A study of POEC teaching strategy on the achievements of “Reaction Rate” to eighth-grade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林如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化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9 |
中文關鍵詞: | POEC教學策略 、反應速率 、二段式診斷測驗 |
英文關鍵詞: | POEC teaching strategy, reaction rate, two-tier diagnosis instru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1 下載:1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化學反應速率單元中,探討以POEC(prediction- observation-explanation-conclusion)教學法對於八年級學生的學習成效之影響,並針對不同性別、不同學習成就學生進行分析,以提供自然科教師教學上之參考。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常態編班之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一個班(共31人)為實驗組,二個班(共55人)為對照組,分別實施前測後,以POEC教學法(實驗組)與傳統講述式教學(對照組)進行化學反應速率單元的教學活動,而後實施後測,再經過三個月實施延宕測。由前測、後測、延宕測結果,以SPSS軟體分析學習成效。
研究結果發現,兩種教學策略皆可以達到學習成效,且在間隔一段時間亦能維持一定的學習成效,但是採用POEC教學法的成效較佳。對於不同學習成就之學生,就高分組而言,可得到較佳的學習成效,間隔一段時間亦能維持較佳的學習成效。而對於中分組而言,採用POEC教學法,比傳統教學法更能達到學習成效與維持學習成效。對於不同性別之學生,不管是男生組或女生組,採用POEC教學法,皆比傳統教學法可得到較佳的學習成效與維持學習成效。
This research analyses the effec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on toward the rate of chemical reactions through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POEC (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conclusion). We adopted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selecting 86 students of 8th grade in three classes for one class(31 students)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wo classes(55 students in total) as the control group. Both pre-test and post-test are provided before and after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of POEC and traditional method of the two groups. Moreover, three months later, a delayed post-test was accomplished. The result can be se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PSS.
The result shows that both method can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 and maintain the effect for a period of time. However, better learning performances reveal when POEC method adopted. Even after a period of time more outstanding influence upheld. As for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POEC provides a better attainment tha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For students of both male and female, the superior result of POEC also displayed.
一、中文部分:
尤建捷 (2008)。POE教學策略對於九年級學生學習「凸透鏡成像」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盈琪 (2006)。利用POE教學模式探討國小三年級學童光迷思概念及其概念改變之成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田佳立 (2008)。應用POE教學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試行研究—以國一生態單元為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健智 (2012)。合作學習融入POE策略對八年級生折射迷思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巫少岑 (2007)。以序列性POE探究國小科學教師之科學解釋的研究-以「大氣壓力與表面張力」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柏欽 (2013)。POE教學策略在國中八年級『反應速率』單元應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莘怡 (2006)。溶解迷思概念之概念改變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燕文 (2011)。探究四年級低成就學生於POE教學過程中簡單和串聯電路之電路心智模式變化及其異例反應和影響因素。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周孟勳 (2011)。以POE策略設計推理活動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生之推理思考及其拋射體概念。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周進洋、劉文雄 (2001, 12月)。化學反應速率的迷思概念診斷工具之發展與診斷。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七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士峰 (2006)。POE教學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鐵生鏽的物質性質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芯蘭 (2008)。以POE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學童磁鐵概念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鼎富 (2002)。國小學童靜磁概念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嘉琦 (2005)。應用POE教學策略探討學習「溶解」單元概念改變之情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彥文 (2001)。國中理化課試行POE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美虹、林世洲、湯偉君、周金城、張榮耀、王靜璇合著(2005)。科學創意實驗書。台北市:洪葉文化。
姚志宗 (2006)。以POE策略和「月相類比模型」探究六年級學童的推理技巧及概念發展的途徑。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柯晁富 (2009)。不同觀察座標之科技融入POE教學對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以月相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淑淩 (2007)。以POE策略探究國小自然科教師色光概念及概念改變歷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紀宗秀 (2005)。從直觀法則分析學童的迷思概念及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宗義 (2003)。POE教學對國小學生水溶液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紘 (2005)。概念改變教學策略運用在簡單直流電路教學上之成效探討。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綾娟 (2011)。以POE策略設計推理活動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推理思考與滲透作用概念。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曹永彬 (2009)。以POE策略探究國小三年級學童之磁力概念與推理過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梁文怡 (2010)。以POE策略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生電磁鐵推理實驗之推理過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良榮 (2005)。序列性POE 之特色與設計。國教輔導, 45(2), 6-12。
許嘉珍 (2008)。利用POE策略探討國小四年級學生色光混合概念及推理類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志偉 (2004)。以POE策略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生浮力概念學習歷程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沛瑩 (2004)。以POE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熱」迷思概念及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勇昌 (2008)。以POE策略探究國小職前科學教師色光概念及概念改變歷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琍娟 (2008)。非科學背景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POE教學策略之個案研究非科學背景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POE教學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智忠 (2007)。5E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反應速率單元概念改變與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蕙 (2007)。國中學生之科學解釋及解釋融貫性的研究―以「大氣壓力與表面張力」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釀酩 (2009)。利用「影子變色」實驗探討國中二年級學生的概念與推理過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游清福 (2007)。POE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學童酸鹼概念改變之研究-以台北縣偏遠濱海地區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柏雅 (2008)。利用POE策略探討大學生色光混合概念與推理歷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雪錚 (2005)。利用POE策略探究國小學童毛細現象之概念。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誌良 (2006)。POE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鹽的降溫作用相關概念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之明 (2005)。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摩擦力概念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宗樺 (2011)。POE教學策略融入互動式電子白板對中學生月相概念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哲棋 (2008)。以POE教學策略進行國小三年級學童有關力學概念之初探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葉淑華 (2002)。高三學生思考歷程之個案研究—以鉛直簡諧運動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銘軒 (2009)。利用POE策略設計推理實驗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生的成影概念及推理過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廖啟宏 (2006)。國中學生在不同的〝雙重情境學習模式〞環境下其反應速率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婉惠 (2010)。以POE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對於電與磁效應的推理類型與推理過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趙宏國 (2008)。以POE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對「混色光」實驗之推理歷程與另有概念。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月智 (2007)。以序列性POE探究大學生之科學解釋的研究—以「大氣壓力與表面張力」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宇姍 (2008)。以POE教學模式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水溶液相關性質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佳興 (2008)。利用POE策略探討國中三年級學生色光混合之另有概念及推理類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蔣盈姿 (2004)。以POE策略探究中小學生對物質之「可燃性」的另有概念。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賴碩彬 (2004)。高中職化學課程加入「微波加熱」教材教學之可行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
羅佩娟 (2008)。以S-POE策略發展問卷探究教育大學學生對於自然現象的科學解釋能力―以「大氣壓力與表面張力」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羅焜榮 (2005)。結合POE與合作學習法對國三學生學習電流的化學效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西文部分:
Champagne, A. B., Klopfer, L. E., & Anderson, J. H. (1980).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earning of classical mechanics.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48, 1074–1079.
Gunstone, R. F.,& White, R. T. (1981). Understanding gravity . Science Education , 65(3), 291-299.
Posner, G. J., Strike, K. A., Hewson, P. W., & Gertzog, W. A. (1982). 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 Toward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66, 211-227.
White, R., & Gunstone, R. (1992). 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 In White, R. & Gunstone, R. , Probing understanding (pp. 44-64). London: The Falmer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