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倪溎嬪 Ni, Kuei-Pin |
---|---|
論文名稱: |
明萬曆時期北京寺院修建及其功能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repairment,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s of Buddhist Temples in Peking during the Wan-Li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
指導教授: | 朱鴻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2 |
中文關鍵詞: | 萬曆 、慈聖皇太后 、僧錄司 、度牒 、北京寺院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18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8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討明萬曆時期北京佛寺的修建與功能,並以宮廷與政治面向觀察作為主體的佛教寺院。首先分析明代宗教政策對寺院興廢及僧官管理體系的內容。太祖制定寺院管理政策,對僧團統治有明確的政策規範,形成嚴整的管理系統,僧錄司管理天下寺院住持選任、僧人考試授牒及講經教化等事。僧司衙門設置於僧官住持的佛寺中,在洪武、永樂、嘉靖朝,僧錄司衙門所在地曾有過移轉。南京僧錄司自永樂北遷之後,漸無實質作用,但因皇帝禮遇仍見受封左善世統領教團之事,至正統年間開始,宗教政策轉向於寬鬆且不節制,佛寺限定政策與度僧考試、度牒發放等標準均被破壞,此時僧官職銜成為皇帝對僧人的封賞授銜,度牒的任意發放,令僧錄司僅具虛名,無管理之實。至弘治初裁撤受封的僧官員額,同時將南京僧錄司員額減半,掌印僧官降至左覺義。明初度牒政策,是以考試授牒,不需如前朝納銀給度,及寺田免於稅賦。當度牒政策破壞,許多人藉由購買度牒為僧,逃避賦役。同時寺田也遭官宦兼併,導致明中葉至晚明,許多的寺產藉由投獻、典賣等方式,實際掌握在世俗之人手中。
其次討論嘉靖時期大量毀寺直至萬曆時期北京佛寺恢復盛況。嘉靖朝的廢毀佛寺政策,初期是為了整頓武宗朝的弊端,而後皇姑寺的廢存,是世宗與議禮派官員對佛寺採取的肅清政策,背後目的是為解放明中葉被勳戚與宦官控制的寺產及寺田。接著探究萬曆時期慈聖皇太后宗教信仰與神宗對於佛教的護持與限制。萬曆年間北京大量創建佛寺,與慈聖皇太后的護持及推動有所關連,透過宮廷佛事活動的場地、敕建與捐資重修北京佛寺之事宜,藉此審視佛寺的建置功能。最終論析北京佛寺修建政策對北京佛寺的影響,佛寺選址與其分布的關聯,並以承恩寺、慈壽寺、萬壽寺等個案,探討建寺之契因與佛寺所具之作用。
【徵引書目】
一、古籍史料
(一)、官修典籍(按纂修時序排列)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據清懼盈齋刻本為底本,1981。
[明]宋濂等撰,《元史》,臺北:鼎文書局,洪武九十九卷本和南監本,1981。
[明]朱元璋,《皇明祖訓》,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據國家圖書館藏明洪武禮部刻本影印,2002。
〔明〕朱元璋,《大明律例》,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三(1554)江西布政使司重刊本。
[明] 胡廣等奉敕撰,《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楊士奇等奉敕撰,《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楊士奇等奉敕撰,《明仁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楊士奇等奉敕撰,《明宣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朱瞻基,《大明宣宗皇帝御製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
[明]陳文等奉敕撰,《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李賢等奉敕修,《大明一統志》,臺北: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2-473冊,1983-1986。
〔明〕劉吉等奉敕撰,《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劉健等奉敕撰,《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費宏等奉敕撰,《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張居正等奉敕撰,《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張居正等奉敕撰,《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66。
[明]顧秉謙等奉敕撰,《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臺北:國風出版社,據萬曆十五年刊本影印,1963。
南炳文,吳彥玲,《輯校萬曆起居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二)、佛教史料、寺志、僧傳、經典(先按朝代,其次依大正藏、卍新續藏、嘉興藏、大藏經補編、佛寺志收錄冊數排序)
[梁]釋慧皎撰,《高僧傳》,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9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
[隋]釋吉藏撰,《仁王般若經疏》,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3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9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佛遺教經),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
[唐]三藏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
[唐]提雲般若奉制譯,《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
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
[唐]釋道宣,《續高僧傳》,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
經》,第49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
[唐]釋懷海集編,[清]釋儀潤證義,《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卍新纂大日
本續藏經》,第63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唐]釋玄奘,《大唐西域記》收錄於藍吉富主編,《大藏經補編》,第13冊,臺
北:華宇出版社,1986。
[宋]釋志磐,《佛祖統紀》,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
經》,第49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
[宋]釋贊寧,《大宋僧史略》,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4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
[宋]釋遇榮集,《盂蘭盆經疏孝衡鈔科》序,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21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宋]釋延壽集,《三時繫念儀範》,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4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元]釋覺岸編,《釋氏稽古略》,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9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
[元]釋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9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
[元]中鋒明本著,《天目中峯和尚廣錄》,收錄於藍吉富主編,《大藏經補編》,
第25冊(臺北:華宇出版社,1986)。
[明]朱翊鈞刊印,《佛說大慈至聖九蓮菩薩化身度世尊經》,明代內府版,萬曆四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施印,經折樣式。
[明]釋如惺,《大明高僧傳》,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
[明]釋幻輪彙編,《釋鑑稽古略續集》,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9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
[明]釋如惺,《大明高僧傳》,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22-1934。
[明]佚名,《大明仁孝皇后夢感佛說第一稀有大功德經》,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1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 -1989。
[明]錢謙益鈔,《楞嚴經疏解蒙鈔》,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13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明]釋祩宏,《梵網菩薩戒經義疏發隱》,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38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明]釋如馨,《經律戒相布薩軌儀》,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60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明]釋法藏輯,《弘戒法儀》,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60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明]釋廣貴輯,《蓮邦詩選》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62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清]釋儀潤證義,《百丈清規證義記》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
續藏經》,第63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明〕釋湛然(無名叟),《慨古錄》,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
藏經》,第65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明〕釋楚石,中端正參等編《楚石梵琦禪師語錄》,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
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1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明〕釋明凡錄,丁元公、祁駿佳編,《湛然圓澄禪師語錄》,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2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明]釋福善錄,《憨山老人夢遊集》,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3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明]釋憨山,《紫柏尊者全集》,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3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明]釋明河撰,《補續高僧傳》,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7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明]釋文琇集,《增集續傳燈錄》,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83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明]釋通問編定,《續燈存稿》,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84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明]釋元賢輯,《繼燈錄》,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86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明]釋憨山撰,[清]高承埏補,《八十八祖道影傳贊》,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86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明]釋心泰編,《佛法金湯編》,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87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明]釋無慍述,《山菴雜錄》序,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87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佚名,《續佛祖統紀》,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5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明]釋傳我等編,《古雪哲禪師語錄》,收錄於《明版嘉興大藏經》,第2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87。
[明]釋祩宏,《雲棲法彙》,收錄於《明版嘉興大藏經》,第32冊,臺北:新文出版社,1987。
[明]釋法藏,釋弘儲編《三峰藏和尚語錄》,收錄於《明版嘉興大藏經》,第3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
[明]釋道聖,《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收錄於《明版嘉興大藏經》,第3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
[明]宋濂,《宋文憲公護法錄》,收錄於《明版嘉興大藏經》,第2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87。
[明]釋福徵述疏,《憨山老人年譜自敘實錄疏》,收錄於藍吉富主編,《大藏經補編》,第14冊,臺北:華宇出版社,1986。
[明]徐𤊹纂輯,《雪峰志》,收錄於藍吉富主編,《大藏經補編》,第24冊,臺北:華宇出版社,1986。
[明]周永年編,《吳都法乘》,收錄於藍吉富主編,《大藏經補編》,第34冊,臺北:華宇出版社,1936年上海石印抄本,1986。
[明]釋圓瀞集,《教乘法數》(選錄序文),收錄於永樂北藏整理委員會編,《永樂北藏》,第189冊,北京:線裝書局,2000。
[明]周應賓,《重修普陀山志》,收錄於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 第9冊,臺北:明文書局,清乾隆四十五年欽定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1980-1985。
[明]吳之鯨,《武林梵剎志》,收錄於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7-8冊,臺北:明文書局,清乾隆四十五年欽定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1980-1985。
[明]無名氏輯,《皇明寺觀志》,收錄於張智主編,《中國佛寺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6。
[明]釋正祿輯,《龍華寺志》,收錄於張智主編,《中國佛寺志叢刊》,第104冊,揚州:廣陵書社,2006。
[明]葛寅亮撰,何孝榮點校,《金陵梵剎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民國校刊本配合天啟補刻本,2007。
[明]釋覺淳撰,〈大明續諸經未入藏者添進藏函序〉,收錄於[元]普瑞集,《華嚴懸談會玄記》序,趙城金藏本。
〔清〕釋續法輯,《法界宗五祖略記》收錄於河村孝照編輯,《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7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
[清]釋源諒著,劉霞彩編,《律宗燈譜》收錄於藍吉富主編,《大藏經補編》,第22冊,臺北:華宇出版社,1986。
[清],吳樹虛纂輯,《大昭慶律寺志》,收錄於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第16冊,臺北:明文書局、丹青圖書公司,清光緖八年錢塘丁氏重刊本,1980-1985。
[清]神穆德撰,釋義菴續撰,《潭柘山岫雲寺志》,收錄於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44冊,臺北:明文書局,清嘉慶間至光緖間遞刊本,1980-1985。
[清]蔣超撰,釋印光重修,《峨嵋山志》,收錄於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45冊,臺北:明文書局,1980-1985。
[民國]喻謙編,《新續高僧傳》,收錄於藍吉富主編,《大藏經補編》,第27冊,臺北:華宇出版社,1986。
[民國]王亨彥輯,《普陀洛迦新志》,收錄於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10冊,臺北:明文書局、丹青圖書公司,1980-1985。
[民國]許道齡,《北平廟宇通檢》,張智主編,《中國佛寺志叢刊》,第197冊,揚州:廣陵書社,2006。據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鉛印本影印, 1936。
[民國]張惠衣,《金陵大報恩寺塔志》,收錄於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2輯第13冊,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二十六年國立北京硏究院史學硏究會排印本,1980。
[民國]董曉萍、呂敏(Marianne Bujard)主編,《北京內城寺廟碑刻志》,第1、2卷,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民國]呂敏(Marianne Bujard)主編,《北京內城寺廟碑刻志》,第3卷,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
[民國]釋印光重修,《清涼山志》,收錄於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79冊,臺北:明文書局,1980-1985。
(三)、碑刻、政書、方志、文集、筆記(先按朝代,再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宋]鄭思肖著,陳福康校點,《鄭思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第1191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1986。
〔明〕於慎行,《榖城山館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47、148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
〔明〕王圻撰,《明萬曆續文獻通考》,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
〔明〕王思任,《謔菴文飯小品》,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順治刻本。
〔明〕王世貞纂撰,《弇州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萬曆年間(1573-1619)刊本。
〔明〕王士性撰,呂景琳點校,《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81。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本,1965。
[明]朱元璋,《高皇帝御製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十四年(1535) 徐九臯江都刊本。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上海:中華書局,1959。
[明]餘繼登撰,顧思點校,《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1。
[明]宋濂撰《宋學士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館藏,明正德九年(1514)漕運總督張縉刊本。
[明]宋訥,《西隱文藳》,臺北:國家圖書館館藏,明萬曆戊寅(六年,1578)滑縣知事劉師魯校刊本。
[明]何鏜,《古今遊名山記》,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明嘉靖年間刻本。
[明]沈榜,《宛署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明]沈應文,萬曆《順天府志》,明萬曆癸巳(二十一年,1593)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李詡,《戒菴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82。
[明]李賢,《古穰集》,第1242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1986。
〔明〕佚名,《嘉靖各部新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藍欄鈔本。
〔明〕呂毖,《明宮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1冊,1983-1986。
〔明〕金幼孜,《金文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0冊,1983-1986。
〔明〕施沛著,《南京都察院志》,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日本內閣文庫本影印,1990。
〔明〕徐學聚編,《國朝典彙》,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天啟間
(1621-1627)刊本。
[明]陸可教,《陸學士遺稿》,收錄於《四庫禁毀叢刊》,集部,160,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畢自嚴,《餉撫疏草》,收錄《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7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據明天啓刻本影印,2000。
〔明〕夏言,《夏桂洲先生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館藏,明崇禎戊寅(十一年)浙江按察使林日瑞刊,清康熙間(1662-1722)印本。
〔明〕張居正,《張太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1984。
〔明〕張時徹編,《嘉靖新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嘉靖間(1522-1566)刊本。
〔明〕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清]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出版社1962年鉛印版排印,1982。
〔明〕郭應聘,《郭襄靖公遺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34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郭良翰刻本影印,1995。
〔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第109-114冊,臺北:明文書局,1991。
〔明〕黃省曾,《五嶽山人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94冊,臺南:莊嚴文化,據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1997。
〔明〕黃訓編,《皇明名臣經濟錄》,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刊本。
〔明〕楊榮,《文敏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0冊,1983-1986。
[明]楊廷和,《楊文忠三録》,第428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1986。
〔明〕陳子龍編,《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據雲間平露堂等刊本影印,1962。
[明]陳建撰,《皇明通紀法傳全録》,北京市:北京出版社出版,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明崇禎九年刻本(影印本),2005。
[明]賈三近編,《皇明兩朝疏抄》,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明萬曆間(1573-1619)刊本。
[明]董其昌輯,《神廟留中奏疏彙要》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明〕劉若愚,《酌中志》, 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43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海山仙館叢書本影印,1995。
〔明〕劉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七年(1634)原刊本。
[明]餘繼登,《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1。
〔明〕鄭曉,《今言》,臺北:國家圖書館館藏,明嘉靖乙丑(四十四年1565)項篤壽刊本。
〔明〕錢穀編《吳都文粹續集》,臺北:國家圖書館館藏,抄本。
[清]于敏中等編纂,《欽定日下舊聞考》,第497-499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1986。
[清]吳長元,《宸垣識略》,臺北:文海出版社,乾隆五十三年戊申池北草堂
刊本影印,1972。
[清]吳錫麒,《遊西山記》,《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正編叢書》2,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清光緒丁醜年(1877)至丁酉年(1897)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清]汪師韓,《韓門綴學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年間刻本。
〔清〕黃釗撰,《讀白華草堂詩初集》,收錄《續修四庫全書》,第134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穀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收錄於《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61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信修明,方彪等點校,《老太監的回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清]胡介祉,《茨村詠史新樂府》,北京:北京出版社,清諸暨郭雲學種花莊刻本影印,2000。
[清]孫承澤,《天府廣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
[清]孫承澤,王劍英點校,《春明夢餘録》,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清]張之洞等纂,光緒《順天府志》,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緖十二年刻本。
[清]陳田,王雲五主編,《明詩紀事》,《萬有文庫》,第2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清]陳夢雷編,《欽定古今圖書集成》選輯〈僧部列傳六十六〉,收錄於藍吉富主編,《大藏經補編》,第15、16冊,臺北:華宇出版社,1986。
[清]蔣廷錫等奉敕恭校,《古今圖書集成》,上海:中華書局影印本,1934。
[清]錢謙益,錢仲聯點校,《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清]繆荃孫覆輯,光緒《順天府志》,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光緖十二年刻十五年重印本。
[民國]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河南: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民國]國立中央圖書館原編、王德毅增訂,《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8。
二、今人著述(依作者筆畫排序)
(一)、專書
(加)卜正民(Timothy James Brook),《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王紅蕾,《憨山德清與晚明士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王仲堯,《南宋佛教制度文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王璞子,《梓業集-王璞子建築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
田樹,《嘉靖革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北京市石景山區地方誌辦公室編,《古刹尋蹤》,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白寶泉、白鶴群,《北京街巷胡同分類圖志》,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
江燦騰,《明清民國佛教思想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
江燦騰,《晚明佛教改革史》,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06。
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諍辯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為中心》,臺北:新文豐出版,1990。
何孝榮,《明代北京寺院修建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何孝榮,《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0。
佟洵,《佛教寺廟與北京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杜常順,《明朝宮廷與佛教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周齊,《明代佛教與政治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周叔迦編,《中國佛教儀軌制度》,北京:中國佛教協會,2003。
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The Elementary of the Religious Life),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
侯仁之主編,《北京城市歷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侯仁之,《侯仁之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侯仁之主編,《北京城市歷史地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侯仁之主編,《北京歷史地圖集》,北京:北京歷史地圖集編委員,1985。
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臺北,東初出版設,1995。
徐蘋芳,《明清北京城圖》,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6。
徐蘋芳,《中國城市考古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徐威,《北京漢傳佛教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高壽仙,《明代北京社會經濟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崔瑞德,牟復禮編,《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陳玉女,《明代二十四衙門宦官與北京佛教》,臺北:如聞出版社,2001。
陳玉女,《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臺北:稻鄉出版社,2010。
陳玉女,《明代的佛教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外宗教史論著八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陳果編輯,《古剎智化寺》,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張馭寰,《中國佛教寺院建築講座》,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
陳金華,孫英剛主編,《神聖空間:中古宗教中的空間因素》,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郭朋,《中國佛教史》,臺北:文津出版,1993。
黃彰健編著,《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9。
彭興林著,傳印主編,《北京佛寺遺跡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趙軼峰,《明代國家宗教管理制度與政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劉曉玉,《明清之際律宗中興運動考察》,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
劉慧,《泰山信仰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劉興順,《泰山國家祭祀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臺北:文津出版,1995。
謝重光、白文固,《中國僧官制度史》,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龍霄飛,《北京皇宮御苑的佛寺與佛堂》,北京﹕華文出版社,2004。
簡瑞瑤,《明代婦女佛教信仰與社會規範》,新北:稻香出版社,2007。
釋明復,《中國僧官制度研究》,臺北:文明書局,1981。
釋見曄,《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臺北:法鼓文化,2006。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1987。
釋明復,〈中國僧官制度史研究〉,《臺北:文明書局》,1981。
釋永芸,《北京伽藍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明清史篇》,(日)龍池清,〈明太祖的佛教政策〉,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
(日)長谷部幽蹊,《明清佛教史研究序說》,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
(日)長谷部幽蹊,《明代佛教教團史研究》,東京:同朋社,1993。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注,《佛教與儒教》,台北:聯經出版,2000。
(日)酒井忠夫,《中国善書の研究》,日本:弘文堂,1960。
(日)清水泰次,《明代土地制度使研究》,東京﹕大安株式會社,1968。
(日)鎌田茂雄,《簡明中國佛教史》,臺北:華宇出版社,1987。
(日)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
Dewei Zhang, A Fragile Revival: Chinese Buddhism under the Political Shadow,1522-1620,Ph.D., Peking University, 1999.(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July 2010)
Susan Naquin, Peking: Temples and City Life, 1400-1900,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中譯本:韓書瑞著,朱修春譯,《北京寺廟與城市生活1400-1900》,新北:稻香出版,2014。
(二)、期刊
于君方,〈「偽經」與觀音信仰〉,《中華佛學學報》,8(臺北,1995),頁97-135。
王鴻泰〈世俗空間與大眾廣場:明清城市中的寺廟空間與公眾生活〉,《明代研究》,10(臺北,2007),頁71-103。
王啟元,〈慈聖皇太后、《九蓮經》與萬曆佛教〉,《佛學研究》,1(北京,2014),頁64-81。
王啟元,〈從五臺山到徑山:密藏道開與《嘉興藏》初期經場成立論考〉,《法鼓佛學學報》,20(新北,2017),頁 129-157。
石守謙,〈明代繪畫中的帝王品味〉,《文史哲學報》,40(臺北,1993),頁225-292。
白文固,〈試論唐前期的寺院經濟〉,《蘭州大學學報》,(蘭州,1983),頁93-101。
白文固,〈歷代僧道人數考論〉,《普門學報》,9(高雄,2002),頁1-15。
白文固,〈八十年代以來國內寺院經濟研究述評〉,《世界宗教研究》,2(北京﹕1998),頁144-146。
包世軒,〈金元大慶壽寺高僧尋索〉,《北京聯合大學學報》,1(北京,2000),頁94-99。
朱鴻,〈明太祖與僧道-兼論太祖的宗教政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8(臺北,1990),頁63-74。
朱鴻,〈「明人出警入蹕圖」本事之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2:1(臺北,2004),頁183-213。
江燦騰,〈評介郭朋著《明清佛教》—兼論明清佛教研究的新動向〉,《史原》,16(臺北,1987),頁217-227。
汪藝朋、汪建明,〈永安慈壽寺及永安萬壽塔〉,《首都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北京,2012),I 33:2,頁87-96;II33:3,頁86-95;III33:4,頁88-96;IV33:5,頁86-89;V33:6,頁80-87。
何孝榮,〈論萬曆年間葛寅亮的南京佛教改革〉,《成大歷史學報》,40(台南,2011),頁61-92。
何孝榮,〈論明憲宗崇奉藏傳佛教〉,《成大歷史學報》,30(台南,2006),頁139-177。
何孝榮,〈論明武宗崇奉藏傳佛教〉,《世界宗教研究》,2(北京,2010),頁61-68。
辛德勇,〈述石印明萬曆刻本《觀世音感應靈課》〉,《中國典籍與文化》,(北京,2004),頁106-111。
周齊,〈明朝諸帝的佛教認知與政治文化環境〉,《法源》,19(北京,2001)。
周紹良,〈明代皇帝、貴妃、公主印施的幾本佛經〉《文物》,8(北京,1987),頁8-11、97。
周齊,〈明朝諸帝的佛教認知與政治文化環境〉,《法源》,19(北京,2001)。
吳永猛,〈佛教經濟研究的回顧〉,《華崗佛學學報》,4(臺北,1980),頁274-283。
徐一智,〈明代帝王與觀音信仰--以永樂與萬曆朝編纂的兩本觀音經典為例〉《東吳歷史學報》,29,(臺北,2013),頁1-57
邱仲麟,〈明清泰山香稅新考〉,《臺大歷史學報》,53(臺北,2014),頁37-132。
南炳文,〈明代的寺觀經濟〉,《南開學報》,4(天津,1991),頁46-54。
姜伯勤,〈敦煌寺院文書中“梁戶”的性質〉,《中國史研究》,(北京,1980),頁12-24。
姜伯勤,〈唐西州寺院家人奴婢的放良〉,收錄於《中國古代史論叢》,3(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夏清瑕,〈心學的展開與晚明的佛教復興〉,《宗教學研究》,(四川,2002),頁45-51。
徐一智,〈明代帝王與觀音信仰--以永樂與萬曆朝編纂的兩本觀音經典為例〉,《東吳歷史學報》,29,(臺北,2013),頁1-57。
郝曉晨,〈王陽明與蕅益:論晚明佛儒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宗教學研究》,1(四川,2008),頁187-190。
張哲郎,〈從明代皇帝之即位詔及遺詔論明代政權之轉移〉(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4(台北,1997),頁7-34。
張哲郎,〈從明代皇帝之即位詔及遺詔論明代政權之轉移〉(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5(台北,1998),頁1-25。
許道齡,〈北京佛教之傳入及佛寺之發展〉,《史學集刊》,6(北京:中國科學院,1950),頁283-373。
郭鳳霞,〈明武宗與藏傳佛教〉,《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3:3(西安,2010),頁40-42。
郭嘉輝,〈略論《大明太祖皇帝御製集》及其史料價值〉,《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1(香港,2015),頁171-189。
陳永革,〈心學流變與晚明佛教復興的經世取向〉,《普門學報》,9(臺北,2002),頁1-20。
陳玉女,〈近世華北地域における仏教の社会的浸透のパターン-明代北直隸を測定の枠として〉,收錄於川勝守編集,《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生産と流通の歴史社会学的研究》,福岡:中国書店,1993。
陳楠,〈法淵寺與明代番經廠雜考〉,《中國藏學》,2(北京,2006),頁138-143。
傅貴九,〈明清的寺田〉,《南開學報》,1(天津:1980),頁127-152。
黃敏枝,〈南北朝寺院經濟的形成與發展〉,《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九)佛教經濟
研究論集》,臺北:大乘文化,1977,頁1-18。
楊一凡,〈明代中後期重要條例版本略述〉,《法學研究》,92:3(北京,1994),頁92-96。
趙毅峰,〈明前期皇帝的即位詔——從洪武到正統〉,《求是學刊》,38:1(黑龍江,2011),頁141-147。
趙毅峰,〈明中期皇帝的即位詔——從景泰到嘉靖〉,《古代文明》,7:1(長春,2013),頁59-113。
趙世瑜,〈國家正祀與民間信仰的互動—— 以明清京師的 “頂” 與東嶽廟為個案〉,《北京師範大學學報》,6(北京,1998,),頁18-26。
閻崇年,〈慈壽寺塔之人文價值〉,《北京社會科學》,(北京,1997),頁40-46。
龍顯昭,〈無際禪師與楚山紹琦史跡考索〉,《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總174(四川,
2006),頁91-95。
戴繼誠,〈晚明佛教復興原因論〉,《法源》,25(北京,2007),頁1-16。
釋見曄,〈以憨山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復興」內涵〉,《中華佛學研究》,2,(臺北,1998),頁231-249。
釋見曄,〈以蕅益智旭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復興」內涵〉,《中華佛學學報》,3(臺北,1999),頁207-250。
釋見曄〈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及其因由之探討〉,《東方宗教研究》,(臺北,1994),頁67-102。
釋自鑰,〈設立戒壇〉,《香光莊嚴》,50(嘉義,1997),頁150-155。
(日)石田德行,〈明代南京の寺荘について―特に寺荘の稅役負擔を中心として―〉,《禪學研究》,55(京都,1966),頁79-95。
(日)石田德行,〈明代南京の寺荘について―特に南京寺荘を中心として―〉,收錄於東京教育大學東洋史學研究室中國思想宗教史研究會編,《中國の宗教と社會》,東京:不昧堂書店,1965,頁153-187。
(日)平川彰,〈戒壇の原意〉,《印度学仏教学研究》,通号20(東京,1962),頁276-296。
(日)松木民雄,〈北京‧慈壽寺塔と李太后〉,《北海道東海大学紀要》(人文社會科學系),10(札幌,1997),頁123-148。
(日)森正夫,〈關於土地的問題─稅糧和地租〉、〈民眾反亂、社會秩序、地域社會觀點〉、〈地域社會的多樣側面〉,《成大歷史學報》,32(台南,2007),頁1-34。
(日)鈴木正,〈明代帝室財政と佛教(一)(二)〉,6,《歷史學研究》,(日本,1936),頁29-61。
(日)龍池清,〈明代の寺院〉,《支那佛教史學》,2:4(日本,1938),頁9。
(日)龍池清,〈明代の瑜伽教僧〉,《東方學報》,11﹕1(東京:東方文化學院,1940),頁405-413。
(三)、學位論文
王啟元,〈晚明僧侶的政治生活、世俗交遊及其文學表現〉,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2012。
王曉彤,〈明代北京西郊寺廟的歷史地理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付麗珍,〈明代佛寺修建與管理考論〉,河南: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肖晴,〈明朝后妃宗教信仰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何贊輝,〈晚明江南佛寺興建與社會互動〉,臺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14。
吳大昕,〈從未入流到不入流--明代雜職官制度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邱仲麟,〈明代北京都市社會的變遷(1368-164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1。
柳學琪(釋見幢),〈唐.道宣律師《關中創立戒壇圖經》之研究〉,宜蘭: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
姜東成,〈元大都城市形態與建築群基址規模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徐一智,〈明末浙江地區佛教寺院經濟之研究---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
馬曉菲,〈明代僧專制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高峰,〈紫柏大師與萬曆社會研究〉,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學位論文,2006。
陳玉女,《明代佛教社會の地域的研究-嘉靖.萬曆年間(1522–1620)を中心として-》,福岡:九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5。
陳良首,〈明代中後期宦官參與北京寺觀的活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華瓊,〈明清至民國時期北京城廟宇的歷史地理研究〉,北京: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黃敏枝,〈宋代寺院經濟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78。
黃敏枝,〈唐代寺院經濟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70。
葛靜萍,〈憨山大師與晚明社會〉,貴州:貴州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學位論文,2007。
趙永翔,〈明清關中的寺廟與地方社會〉,天津:南開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學位論文,2012。
Sung-peng Hsu, A Buddhist Leader in Ming China: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an-shan Te-ching, University Park and London, 1979.
Chun-Fang Yu,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