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嚴靖傑
論文名稱: 記憶拼圖之創作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Creative Work "Memory Puzzle"
指導教授: 黃進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3
中文關鍵詞: 記憶列車
英文關鍵詞: memory, trai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發展之後,人類的生活快速演變到另一個層次。人類的歷史記憶也一分一秒不斷的在改變。人類對於記錄生命的方式也因為科技進步不斷更新與多樣。十九世紀初,史蒂文生成功發明了列車,人們可以快速的遷移和搬運物資,一切的生活步調開始大大的改變,便利的交通快速的將各地的文化串聯,至今,世界上的重要都市都已擁有大量的大眾交通工具,進一步的發展出鐵路地下化、電氣化,短程的捷運,長程的高鐵也都孕育而生。使大家在往來各地都節省不少時間。人們不論工作、旅遊、返鄉等等都因節省了時間而增加更多便利的選項和可能性。這些本來只在單一地點附近生存的人們,因為交通有了更多的選擇,因此生命的記憶更豐富了許多。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的電視發明,無疑也是人類記憶歷史上的重要里程,而音響、錄音影帶,甚至光碟都使人類在記錄時間上有了更有效率的保存方式,這些保存的方式即是一種記錄人類記憶的途徑。
    筆者的創作以「記憶」為主題,將對於「記憶」的觀照轉化為圖像,在此篇論文中,筆者詳細的說明筆者創作的動機,以及說明「記憶」對於筆者的深刻感受。並描述筆者對於記憶轉化為美的作品的過程。
    在第二章筆者討論有關「記憶、時間、存在」等等議題和「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的關聯。還有在創作中為使記憶的感覺突顯而使用的元素。
    第三章呈現筆者的創作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創作作品前的前置作業,製作模型加以摹寫。
    第四章是作品介紹,將各個作品的構圖內含以及故事性做一說明。
    第五章 總結此創作論文和作品完成之心得以及對未來創作之展望。

    After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18th century, Human life was raised into another level rapidly.History was changed in every second as well.Because of the advance of technique, people have verity of way to hold their memory.In early 19th century, after George Stephenson invented a train, People could move faster and transport their packages by train. The pace of life was changed a lot.Cultures all around the world were connected by the convenience of traffic.Nowadays, there are large amount of public transits in all the important cities all around the world.People developed transit into underground, electricity, short range transit; long range transit was made as well.It Saves time when people move into different places.For the Convenience of transit, people have more choice when they are working, traveling, and visiting their hometown.People get different experiences and get large amount of memories after they could travel in various places in very short time.
    Another important millstone for human memory during the end of 19th to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was that people used tapes and CDs to hold their memories more efficiently.
    The writer’s works is based on the topic “memory”, and he transformed the topic into images.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will explain the Intention of his works and what his thought for this topic he chose.In addition, He will explain the process that how to turn this topic into several beautiful works.In chapter two, the writer will talk about how memory, time, and Existence were connected with Symbolism and Surrealism.The elements to make these works stand out will be disscus in chapter two as well.

    摘要 V ABSTRACT VI 目次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範圍 3 第二章 創作理念與學理基礎 6 第一節 關於記憶 6 第二節 象徵主義中的流動性空間 9 第三節 超現實主義的拼貼 14 第三章 創作表現方式 21 第一節 創作內容與形式 21 第二節 氛圍的營造 27 第三節 表現形式的探討 32 第四節 構圖的探討 35 第五節 創作媒材與技法 39 第四章 作品解析 41 第五章 結論 80 參考書目 83 圖目錄 圖 二-1《旅程》(局部)游魚轉換為鳥類的過程 17 圖 二-2《旅程》(局部):飛鳥轉變成有翅膀的人 18 圖 二-3《生命之泳》(局部)由於的轉換 18 圖 二-4《旅程》(局部)鳥人飛行器 19 圖 二-5《方舟》(局部):手臂上部和避震器的轉換 19 圖 二-6列車構圖中的游移水母 20 圖 三-1杜米埃:三等車箱油畫 23 圖 三-2攝影 WFC-02 25 圖 三-3攝影 WFC-03 25 圖 三-4攝影 WFC-08 25 圖 三-5攝影 WFC-12 25 圖 三-6攝影 WFC-23 26 圖 三-7攝影 WFC-29 26 圖 三-8 《旅途》(局部) 27 圖 三-9 王玉琦《田野》油彩/畫布 28 圖 三-10 《生命之泳》油彩/畫布 29 圖 三-11 司徒強《黑洞》壓克力顏料/多媒材/麻布 29 圖 三-12司徒強《星雲》壓克力顏料/多媒材/麻布 30 圖 三-13 《軌跡》油彩/畫布 31 圖 三-14《謬司的耳語》油彩/畫布 32 圖 三-15《克莉斯汀納的世界》 33 圖 三-16 《生命之泳》(局部)行李架 34 圖 三-17顧愷之《洛神賦圖》 35 圖 三-18列車組圖 36 圖 三-19列車組圖局部 36 圖 三-20 翻拍漫畫書背 37 圖 三-21 樂遊人生局部 37 圖 三-22 都市行旅局部 37 圖 三-23 松浦浩之 《龍神》壓克力顏料 38 圖 四-1《生命列車》油彩/畫布 41 圖 四-2《生命列車》(局部) 42 圖 四-3 《生命之泳》油彩/畫布 43 圖 四-4《生命之泳》(局部) 44 圖 四-5《旅程》油彩/畫布 45 圖 四-6 《旅程》(局部) 46 圖 四-7《都市行旅》油彩/畫布 48 圖 四-8《都市行旅》(局部) 49 圖 四-9《樂遊人生》油彩/畫布 51 圖 四-10《樂遊人生》(局部1) 52 圖 四-11《樂遊人生》(局部2) 53 圖 四-12《游樂人生》油彩/畫布 54 圖 四-13 《游樂人生》(局部) 55 圖 四-14《生活之歌》油彩/畫布 56 圖 四-15《生活之歌》﹝局部﹞ 57 圖 四-16 《方舟》油彩/畫布 58 圖 四-17《方舟》(局部) 59 圖 四-18《心鎖》水彩 61 圖 四-19《心鎖》(局部) 62 圖 四-20 《飄渺年代的飛行之旅》水彩、墨汁、腐蝕顏料 63 圖 四-21《飄渺年代的飛行之旅》(局部) 64 圖 四-22 《羽化》油彩/畫布 66 圖 四-23 《羽化》(局部) 67 圖 四-24《夢的飛船》水彩 69 圖 四-25 《夢的飛船》(局部) 70 圖 四-26 《軌跡》油彩/畫布 71 圖 四-27 《軌跡》(局部) 72 圖 四-28《飛魚》油彩/畫布 74 圖 四-29《飛魚》(局部) 75 圖 四-30 《尋找》油彩/畫布 77 圖 四-31《尋找》﹝局部﹞ 78

    中文書目

    1.王才勇﹝2002﹞。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2.何佳燕(2005)。流動速度中空間意象的閱讀─由道路景觀與視覺記憶在動態下所建構的閱讀方式(碩士論文,南華大學,2005)。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HU05699011。
    3.松浪信三郎著(1982)梁祥美譯,〈存在主義〉,志文出版社。
    4.高宣揚﹝1996﹞。《論後面代藝術的「不確定性」》。台北市:唐山。
    5.高千惠(2009)。穹界之花 閱讀司徒強「囚光之境」與其「人間情話」。司徒強,2009年,頁37。
    6.徐偉珍(201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學生審美判斷之異同探究-以「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為例。
    7.徐偉珍(2010)顧愷之與洛神賦其一:洛川的美麗邂逅。行天宮雜誌。
    8.陳繼權(2002)現代美術發展史。台北縣:新文京。
    9.陳學明(1988)。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台北市:生智。
    10.楊宗翰(2007)。探討童年記憶中本筆者意識的數位影像創作(碩士論文,銘傳大學,2007)。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11.雷蒙.鄧肯(1975)。《年歲的更換》藝術家。
    12.劉其偉﹝1991﹞ 現代繪畫基本理論。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網路資料

    顧何忠創作自述(http://www.ericwork.idv.tw/honggah/exhibition/20040313/statment.htm)

    英文參考書目

    Benjamin, Walter(1979), Reflection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Gombrich, E. H. (Ernst Hans), 1909, The story of art. Oxford : Phaidon, 1978, c1972.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