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稼桐
論文名稱: 以Hypercube 拓樸應用於Zigbee遶徑技術之研究
Research on Hypercube topology with Zigbee routing technique
指導教授: 葉耀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資訊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9
中文關鍵詞: 超立方體拓樸無線感測網路
英文關鍵詞: Zigbe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topology, Hypercube, WPA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1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微機電技術與無線傳輸技術的進步,無線感測網路近年來開始蓬勃發展。Zigbee通訊協定是基於IEEE802.15.4所發展的無線感測網路,由一個主控節點,路由節點以及許多感測節點所構成的。節點設計以低傳輸速率、短距離、低消耗功率、具有感測環境為目標。超立方體是一種常用在鬆耦合多處理器平行計算的一種架構。最早在1963年由密西根大學的Squire 和 Palais 進行研究。具有路徑算法簡單,減少任意兩個節點間通信的Hop數。不需使用路由表,僅需簡單的計算,就可以達到繞徑的目的,等等優點。若能夠利用Hypercube的拓樸方式架構出一個Zigbee網路,計算路由的方式就會變得比較簡單,進而增進路由的速度。網路上的每個Node不需要去維護一個龐大的Routing Table。而只需透過簡單的運算就可以知道哪一個Next Hop。

    本研究設計了Hypercube Topology with Zigbee FFD and RFD和Hypercube Routing in Zigbee Scheme,使用NS2網路模擬器去模擬我們的拓墣架構以及Zigbee原來的遶境演算法,並做一個比較。並且實做出一個使用Zigbee Node的應用環境實例,在這個應用環境中,套用此拓樸,做到收發訊息、SMIL檔案遙控器、控制燈號等功能在Zigbee無線網路感測協定當中,如果能進一步從AODV改採用Hypercube遶逕通訊協定模式,不但可以簡化網路的管理,並改善AODV平均延遲時間較長、較為耗電等缺點。

    目 錄 vi 附表目錄 viii 附圖目錄 ix 附圖目錄 ix 公式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Zigbee堆疊( Zigbee Stack )架構 5 (一) MAC層 7 (二) 網路層 9 (三) Star架構 11 (四) Cluster Tree結構與Mesh 11 (五) ZigBee應用層 15 第二節 AODV(Ad-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路由演算法 17 (一) Route Requests(RREQs): 18 (二) Route Replies (RREPs): 19 (三) Route Errors (RERRs): 19 (四) Hello Message: 20 第三節 Hypercube超立方體架構 21 (一) 定義 21 (二) 不完全超立方體 23 第四節 NS2 (Network Simulator version 2)網路模擬器 24 第三章 Hypercube Routing in Zigbee模擬程式分析與設計 29 第一節 Hypercube Topology in Zigbee Scheme 29 (一) Hypercube Topology with Zigbee FFD 29 (二) Hypercube Topology with Zigbee FFD and RFD 30 (三) Hypercube Topology in Zigbee Cluster 31 第二節 Hypercube Routing in Zigbee Scheme 32 (一) Hypercube Routing Routing演算法 32 (二) Hypercube Routing in Zigbee Scheme 34 第三節 模擬實作 36 第四章 Hypercube Routing in Zigbee系統實做 41 第一節 開發環境 41 第二節 系統架構與情境 54 第三節 無線感測環境實做 57 第五章 結論 62 第一節 AODV與Hypercube繞逕優缺點比較 62 第二節 結論 64 第三節 未來發展 65 參考文獻 66 附表目錄 【表 1】裝置功能列表 3 【表 2】MCPS服務列表 8 【表 3】MLME服務列表 8 【表 5】NLME的服務列表 9 【表 6】在網路中給予每個深度的表示offset values 的例子 13 【表 4】ASP管理服務 15 【表 7】NS2與OPNET的比較表 24 【表 8】TCP/IP、NS2 和OSI 7-Layer對應關係 26 【表 9】FFD 4bytes的Zigbee Address 30 【表 10】 RFD 4 bytes的Zigbee Address 31 【表 11】Pixie/Pixie lite Pin腳的設定 44 【表 12】腳位定義 54 【表 13】重導向程式碼 56 附圖目錄 【圖 1】802通訊協定家族 2 【圖 2】Zigbee網路架構 4 【圖 3】Zigbee應用圖 6 【圖4】Zigbee堆疊架構 7 【圖 6】NWK層架構圖 9 【圖 7】Zigbee Topology 10 【圖 8】Zigbee 基本繞徑演算法 12 【圖 9】Zigbee 節點位址分配圖 14 【圖 10】Endpoint架構圖 16 【圖 11】Hypercubes for n = 0,1,2,3,4 22 【圖 12】4-cube錯誤節點範例 23 【圖 13】4-cube錯誤節點圖形觀點 24 【圖 14】NS2 模擬器架構圖 25 【圖 15】NS2模擬器模擬流程圖 27 【圖 16】基本的NS2網路模擬過程 27 【圖 17】Nam顯示畫面 28 【圖 18】Hypercube Topology with Zigbee FFD 30 【圖 19】Hypercube Topology with Zigbee FFD and RFD 31 【圖 20】Hypercube Topology with Zigbee FFD and RFD 32 【圖 21】維度為三的HypercubeRouting範例 34 【圖 22】Zigbee in Hypercube scheme 繞逕演算法架構 35 【圖 23】Hypercube routing algorithm 36 【圖 24】模擬Zigbee in Hypercube scheme 37 【圖 25】模擬Zigbee in Hypercube scheme當資料開始傳輸時 38 【圖 26】模擬Zigbee in Hypercube scheme當聯結斷掉時 38 【圖 27】模擬Zigbee原來的演算法 39 【圖 28】模擬Zigbee原來的演算法,不斷的廣播獲取NEXT HOP 39 【圖 29】模擬Zigbee原來的演算法,開始傳輸資料 40 【圖 30】pixie/pixie lite模組PCB板 41 【圖 31】Pixie晶片以及Pixie Lite晶片的腳位電路圖 42 【圖 32】PIXIE(PIC18F4620 microcontroller)晶片 43 【圖 33】Pixie/Pixie lite晶片腳位 43 【圖 34】設計模式 46 【圖 35】MPLAB IDE編譯原始碼示意圖 47 【圖 36】MPLAB IDE&C18編譯器把C程式碼編譯成HEX檔 48 【圖 37】ICD2燒錄器 49 【圖 38】燒錄器連接示意圖 50 【圖 39】MPLAB® ICD 2 CONNECTIONS TO TARGET BOARD 50 【圖 40】應用情境圖 54 【圖 41】設定MAC Address 55 【圖 42】應用環境重導向示意圖 56 【圖 43】實際環境架設圖 57 【圖 44】使用者介面 58 【圖 45】使用者介面--LED 59 【圖 46】Zigbee node LED 59 【圖 47】Zigbee node 開關切換 60 【圖 48】SMIL頻道切換 61 公式目錄 【公式 1】 13 【公式 2】 13

    【1】 柯志亨、程榮祥、謝錫堃、黃文祥(2005)。計算機網路實驗:以NS2模擬工具實作。
    【2】 柯志亨團隊(2007)。計算機網路實驗 - 使用NS2模擬多媒體通訊與無線網路。
    【3】 常若愚(2005)。IEEE802.15.4 低速率無線個人區域網路之CSMA/CA 碰撞效能分析與研究。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4】 蕭勝瑜(1994)。無基礎架構無線網路上適應動態拓樸變化之備份繞徑演算法。
    【5】 蘇聖夫(2005)。在LINUX系統中實作Zigbee無線網路通訊層。
    【6】 A Review of Current Routing Protocols for Ad Hoc Mobile Wireless Networks.
    【7】 Ad-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 Charles E. Perkins and Elizabeth M. Royer. Preceeds of the 2nd IEEE Workshop on Mobile Computing Systems and Application.
    【8】 Arun Somasundara, Aman Kansal, David D. Jea, Deborah Estrin and Mani B. Srivastava, (2006) Controllably Mobile Infrastructure for Low Energy Embedded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pp. 958 - 973, Vol. 5, No. 8.
    【9】 Benyuan Liu, Peter Brass and Olivier Dousse. (2005) Mobility Improves Coverage of Sensor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MobiHoc 2005, pp. 300 308, Urbana Champaign, Illinois, USA.
    【10】 C. E. Perkins, Royer, and S. Das, (2003) 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AODV) outing,internet Draft, draft-ietf-manet-aodv-13.txt, (work in rogress).
    【11】 Dept. of Electr. Eng. & Comput. Sci., Michigan Univ., Ann Arbor, MI; (1989) Hypercube supercomputers.
    【12】 Elizabeth M. Royer and Chai-Keong Tou. (1999) 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13】 HyperCast, At http://www.comm.utoronto.ca/hypercast/【19】
    【14】 IEEE 802 LAN/MAN Standards Committee, IEEE Standard, 802.15.4-2003,” IEEE Computer Society.
    【15】 Johm P. Hayes, Fellow, Travor Mudge , Hypercube Supercomputers.
    【16】 Jun Luo, Jacques Panchard, Michal Piorkowski, Matthias Grossglauser, and Jean-Pierre Hubaux. (2006) MobiRoute: Routing towards a Mobile Sink for Impro Francisco, CA, SA, June 18 - 20, 2006.ving Lifetime in Sensor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DCOSS 2006, San
    【17】 Mehran Abolhasan, Tadeusz Wysocki, and Eryk Dutkiewicz , (2003) A review of routing protocols 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s. At hppt://www.ElseviverComputerSciense.com.
    【18】 Nia-Chiang Liang1, Ping-Chieh Chen1, Tony Sun1, Guang Yang1, Ling-Jyh Chen2, and Mario Gerla1 Impact of Node Heterogeneity in ZigBee Mesh Network Routing,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19】 Nissanka B. Priyantha, Hari Balakrishnan, Erik D. Demaine and Seth Teller. (2005) Mobile-Assisted Localiz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INFOCOM 2005, pp. 172 - 183, Miami, Florida.
    【20】 Sushant Jain, Rahul C. Shah, Waylon Brunette, Gaetano Borriello and Sumit Roy, (2004), Exploiting Mobility for Energy Efficient Data Collection in Sensor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IEEE WiOpt’04,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21】 Wenrui Zhao, Mostafa Ammar and Ellen Zegura, (2004) A Message Ferrying Approach for Data Delivery in Sparse Mobile Ad Hoc Networks, Proceedings f MobiHoc’04, pp. 187 - 198, Roppongi Hills, okyo, Japan.
    【22】 Yu Wang, Hongyi Wu, (2006), DFT-MSN: The Delay Fault Tolerant Mobile Sensor Network for Pervasive Information Gathering, Proceedings of INFOCOM 2006, Barcelona, Spain.
    【23】 Z. Maria Wang, Stefano Basagni, Emanuel Melachrinoudis and Chiara Petrioli. (2005) Exploiting Sink Mobility for Maximizing Sensor Networks Lifetime, Proceedings of HICSS 2005, Hawaii.
    【24】 ZigBee Alliance, 2004, ZigBee Alliance – ZigBee Specification version 1.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