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穎詩 Ieong, Weng-Si |
---|---|
論文名稱: |
老子思想詮釋的開展──從先秦到魏晉階段 The development of Laozi's philosophy - from pre-Qin to Wei and Jin dynasty |
指導教授: |
莊耀郎
Chuang, Yao-Lang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71 |
中文關鍵詞: | 詮釋 、老子 、韓非子 、嚴遵 、河上公 、王弼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82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9 下載:6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老子思想詮釋的開展──從先秦到魏晉階段》為題,並以「依宗起教,以教定宗」的方式為《老子》及先秦迄魏晉階段的《老子》詮釋建立道論、工夫論及境界論的思想體系,突出各家詮解《老子》之不同面向所開展的創造性詮釋,並綜合比較各家義理思想的積澱與創造。
關於先秦至魏晉階段對老學思想開展的研究對象,是以注書形態且為創造性詮釋的著作為主,所處理者依次為《韓非子》的〈解老〉、〈喻老〉,嚴遵的《老子指歸》,河上公的《河上公章句》及王弼的《老子注》。透過全文的討論,得知《韓非子》之〈解老〉、〈喻老〉展開了《老子》法術勢運用的一面,《老子指歸》開展了《老子》攝主歸客面向的思想,《河上公章句》展開了《老子》養生面向的詮釋,王弼《老子注》則回歸《老子》本體修養,發展出讓開以成全治道之說。由此可見各家不斷開拓新的視域來詮解《老子》,豐富了《老子》思想的內涵,為《老子》注入時代特色及新的意義。然而若就思想體系的完整性來說,諸家皆不及《老子》本身之圓滿具足。
一、古代典籍
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54。
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王孝魚點校:《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北京:中華書局,2009。
王志銘編:《老子微旨例略‧王弼注總輯》,臺北:東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王叔岷:《列仙傳校箋》,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
王念孫:《讀書雜誌》,臺北:洪氏出版社,1976。
王弼:《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王德有點校:《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德有譯注:《老子指歸譯注》,北京:商務印書,2006。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二十五史補編》冊2),北京:中華書局,1955。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成玄英:《老子義疏》,臺北:廣文書局,1974。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2000。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7。
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08。
吳承仕:《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
李昉:《太平御覽》,臺北:大化書局,1977。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杜道堅:《玄經原旨發揮》(《道藏》12冊),上海:上海書店、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7。
谷神子:《道德指歸論註》(《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
邵增樺註譯:《韓非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1992。
范應元:《老子古本道德經集註》,北京:中華書局,2010。
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
高明校注:《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
張素貞:《新編韓非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
張覺:《韓非子校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梁啟雄:《韓子淺解》,北京:中華書局,2009。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
郭慶藩集釋,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1993。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
陳柱:《老子韓氏說》(《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10。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11。
陳壽著,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8。
陳錫勇:《老子校正》,臺北:里仁書局,1999。
陳錫勇:《郭店楚簡老子論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
陸佃注:《鶡冠子》(《四部叢刊.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陸德明撰,張一弓點校:《經典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彭鐸:《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10。
焦竑著,黃曙輝點校:《老子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1。
黃釗:《帛書老子校注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黃震:《黃氏日鈔》,京都 : 中文出版社,1979。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
熊鐵基等編,劉固盛點校:《道德真經註》(《老子集成》第一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蒙文通:《道書輯校十種》,成都:巴蜀書社,2001。
劉卲:《人物志》(《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劉昫:《舊唐書》(《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樊波成校箋:《老子指歸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中華書局,1999。
蔣錫昌:《老子校詁》,臺北:東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盧文弨:《經典釋文敘錄考證》(《叢書集成‧初編》冊1201),北京:中華書局,1985。
閻若璩:《四書釋地又續》(《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冊33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鍾哲:《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
魏啟鵬釋:《楚簡《老子》柬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嚴遵:《道德指歸論》(《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嚴靈峰:《老子達解》,臺北:華正書局,1983。
嚴靈峰校輯:《輯嚴遵老子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釋德清著,黃曙輝點校:《道德經解》,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二、現代專書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
尹志華:《北宋《老子》注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4。
尹振環:《帛書老子釋析--論帛書老子將會取代今本老子》,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0。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9。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王清祥:《《老子河上公注》之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1994。
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王德有:《嚴君平評傳》,廣西:廣教育出版社,1997。
王曉毅:《王弼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田永勝:《王弼思想與詮釋文本》,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朱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江淑君:《宋代老子學詮解的義理向度》,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牟宗三先生全集2),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臺北:正中書局,1999。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牟宗三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牟鍾鑒:《老子新說》,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
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李宗定:《老子道的詮釋與反思:從韓非、王弼注老之溯源考察》,新北:花木蘭文化,2008。
周桂鈿:《秦漢思想史》,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帕瑪著,嚴平譯:《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2002。
林麗真:《王弼》,臺北:東大圖書,2008。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施覺懷:《韓非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胡哲敷:《老莊哲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遠流,19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 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 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唐淑貞:《韓非子〈解老〉〈喻老〉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
孫以楷主編:《道家與中國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9。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
高亨:《老子正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
高齡芬:《王弼老學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
張素貞:《韓非解老喻老研究》,臺北:長歌出版社,1976。
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學說史》,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張揚明:《老子考證》,臺北:黎明文化,1985。
張運華:《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張鴻愷:《先秦至漢初《老子》思想之發展與變遷》,臺北:萬卷樓股份有限公司,2009。
章太炎:《國故論衡》,臺北:廣文書局,1977。
莊曉蓉:《身國一理的《老子河上公章句》》,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
莊耀郎:《王弼玄學》,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莊耀郎:《郭象玄學》,臺北:里仁出版社,2002。
許抗生:《老子與道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圖書,1992。
許杭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魏晉玄學史》,陜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陳鼓應:《老莊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陳榮捷:《中國哲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4。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 1991。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館,1990。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2。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湯用彤:《魏晉玄學》,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香港:三聯書店,2000。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出版社,1981。
黃公偉:《道家哲學系統探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
黃釗主編:《道家思想史綱》,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楊穎詩:《郭象《莊子注》的詮釋向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3。
詹劍峰:《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中國老學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熊鐵基、劉韶軍、劉筱紅、吳琦、劉固盛:《二十世紀中國老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劉固盛:《老莊學文獻及其思想研究》,湖南:岳麓書社,2009。
劉固盛:《宋元老學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1。
劉昌佳:《王弼的經典詮釋--以無為本的玄理思想》,高雄:麗文文化,2013。
劉玲娣:《漢魏六朝老學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劉述先:《當代中國哲學論──問題篇》,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6。
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2009。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劉晗:《《老子》文本與道儒關係演變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鄭良樹:《韓非子之著述及思想》,臺北:學生書局 1993。
盧桂珍:《境界‧思維‧語言--魏晉玄理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錢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1991。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
鍾應梅:《老子新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1997。
嚴靈峰:《老子研讀需知》,臺北:正中書局,1992。
嚴靈峰:《老列莊三子知見書目》,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5。
顧頡剛主編:《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1983。
三、單篇論文
王博:〈關於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的結構與性質〉,《道家文化研究》17,北京:三聯書店,1999,頁149-166。
王曉波:〈「解老」、「喻老」--韓非對老子哲學的詮釋和改造〉,《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51,1999.12,頁1-3+5-30。
王曉波:〈論「歸本於黃老」--韓非子論「道」〉,《台大哲學評論》22,1999.1,頁187-213。
王瀰穰:〈從〈解老〉的「道」論看《韓非子》對《老子》哲學的詮釋〉,《國文天地》260,2007.1,頁39-43。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老子《道德經》講演錄〉(五),《鵝湖月刊》338,2003.8,頁5-17。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老子《道德經》講演錄〉(六),《鵝湖月刊》338,2003.9,頁2-9。
吳相武:〈關於《河上公注》成書年代〉,《道家文化研究》15,北京:三聯書店,1999,頁209-246。
吳儀鳳:〈「老子」王弼注、河上公注、嚴遵「道德指歸」三家注本比較〉,《孔孟月刊》426,1998.2,頁16-23。
李若暉:〈郭店《老子》偶札》,《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李學勤:〈太一生水的數術釋〉,《道家文化研究》17,北京:三聯書店,1999,頁297-300。
杜保瑞:〈《河上公注老》的哲學體系之方法論問題檢討 (上) 〉,《哲學與文化》336,2002.5,頁393-408+485。
杜保瑞:〈《河上公注老》的哲學體系之方法論問題檢討 (下) 〉,《哲學與文化》337,2002.6,頁489-503。
杜保瑞:〈王弼老學的方法論探究〉,《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三)魏晉南北朝》,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7。
杜保瑞:〈嚴君平《老子指歸》哲學體系的方法論檢討〉,《哲學與文化》29:10,2002.10,頁904-927。
周大興:〈王弼「性其情」的人性遠近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6,2000.3,頁339-372。
周雅清:〈〈莊子‧齊物論〉詮釋及其疑義辨析〉,《中國學術年刊》27,2005.9,頁23-58。
周雅清:〈郭象「自生獨化」論與老莊「道生」說的義理形態辨析〉,《中國學術年刊》26,2004.9,頁47-66。
林明照:〈《老子河上公章句》治身與治國關係之思辯模式析論〉,《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32,2014.7,頁129-169。
林俊宏:〈《老子指歸》之政治思想試論〉,《政治科學論叢》22,2004.12,頁91-138。
林麗真:〈王弼「性其情」說析論〉,《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頁599-609。
林麗真:〈王弼玄學與黃老學的基本歧異〉,《臺大中文學報》12,2000年,頁125-127+129-146。
邱黃海:〈《韓非子》〈解老〉、〈喻老〉篇的詮釋特色〉,《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6,2005.7,頁185-203。
凌超煌:〈從避諱現象考訂河上公老子注成書年限〉,《清華中文學報》11,2014.6,頁159-212。
卿希泰:〈《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成書時代與基本思想初探〉,《輔仁宗教研究》22,2011.3,頁1-28。
張鴻愷:〈從治身到治國的完美體現--《老子河上公注》義理析論〉,《宗教哲學》,46,2008.12,頁189-211。
張鴻愷:〈嚴遵《道德指歸》思想述評〉,《第四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頁279-301。
莊易軒:〈超越「相對主義」與「客觀主義」對立之詮釋方法初探--以對《道德經》之詮釋為例〉,《鵝湖學誌》52,2014.6,頁151-196。
莊耀郎:〈王弼儒道會通理論的省察〉,《國文學報》23,1994.6,頁41-62。
莊耀郎:〈牟宗三先生與魏晉玄學〉,李明輝主編《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頁311-324。
莊耀郎:〈言意之辨與玄學〉,《哲學與文化》30:4,2003.4,頁17-33。
莊耀郎:〈論牟宗三先生對道家的定位〉,《中國學術年刊》27,2005.9,頁59-80。
莊耀郎:〈魏晉「名教與自然」義蘊之溯源與開展〉,世新五十學術專書《文學、思想與社會》,2006.10,頁29-81。
莊耀郎:〈魏晉反玄思想析論〉,《國文學報》24,1995.6,頁143-181。
莊耀郎:〈魏晉玄學的有無論〉,《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2,頁239-284。
莊耀郎:〈魏晉玄學影響論〉,《六朝學刊》1,2004.12,頁121-144。
莊耀郎:〈魏晉玄學釋義及其分期之商榷〉,《鵝湖學誌》6,1991.6,頁33-61。
莊耀郎:〈魏晉儒道會通理論的省察〉,《中國學術年刊》23,2002.6,頁187-210。
陳鼓應:〈從郭店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道家文化研究》17,北京:三聯書店,1999,頁64-80。
陳榮灼:〈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33,1992.6,頁123-137。
陳福濱:〈《老子指歸》中「道」思想之探究〉,《哲學與文化》30:9,2003.9,頁79-91。
陳錫勇:〈《史記‧老子傳》辨正〉,《鵝湖學誌》47,2011.12,頁71-91。
陳麗桂:〈〈太一生水〉研究綜述及其與《老子》丙的相關問題〉,《漢學研究》23:2,2005.12,頁413-437。
陳麗桂:〈《老子河上公章句》所顯現的黃老養生之理〉,《中國學術年刊》21,2000.3,頁177-210+536。
陳麗桂:〈《老子指歸》的聖人論〉,《中國學術年刊》22,2001.5,頁117-145+476-477。
陳麗桂:〈道家養生觀在漢代的演變與轉化--以《淮南子》、《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爾注》為核心〉,《國文學報》39,2006.6,頁35-80。
彭浩:〈郭店一墓的年代與簡本《老子》的結構〉,《道家文化研究》17,北京:三聯書店,1999,頁13-21。
黃耀堃:〈「無為則無不治」及《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的傳承〉,《先秦兩漢學術》2,2004.9,頁33-56。
楊穎詩:〈《淮南子》詮解《老子》之義理轉化〉,《人文社會學報》15,2014.7,頁83-102。
楊穎詩:〈竹簡本《老子》「絕智棄卞」章與今本〈十九章〉義理內涵之異同辨析〉,《世新中文研究集刊》9,2013.7,頁159-182。
裘錫圭:〈郭店《老子》簡初探〉,《道家文化研究》17,北京:三聯書店,1999,頁25-63。
熊鐵基:〈讀韓非子〈解老〉和〈喻老〉〉,《政大中文學報》8,2007.12,頁15-28。
趙雅博:〈從《道德指歸》看嚴遵的思想〉(上),《哲學與文化》26:1,1999.1,頁2-14。
趙雅博:〈從《道德指歸》看嚴遵的思想〉(下),《哲學與文化》26:2,1999.1,頁110-118。
蔡振豐:〈對反或連續:王弼與郭象思想的爭議〉,《臺大中文學報》24,2006.6,83-85、87-114。
蔡振豐:〈嚴遵、河上公、王弼三家《老子》注的詮釋方法及其對道的理解〉,《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鄭燦山:〈《河上公注》成書時代及其思想史、道教史之意義〉,《漢學研究》18:2,2000.12,頁85-112。
鄭燦山:〈老子河上公注長生思想析論〉,《孔孟學報》77,1999.9,頁175-200。
戴璉璋:〈玄思與詭辭--魏晉玄學契會先秦道家的關鍵〉,《國文學報》42,2007.12,頁31-54。
羅因:〈戰國秦漢幾種《老子》注養生思想的遞變--從全身保身、精神境界、技術化導向到宗教教訓的發展〉,《東吳中文學報》19,2010.5,頁25-54。
蘇慧萍:〈《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的聖人論〉,《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26,2009.6,頁99-120。
蘇慧萍:〈論《老子指歸》與《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的天道思想〉〉,《問學》12,2008.6,頁91-119。
四、學位論文
周雅清:《莊子哲學詮釋的轉折--從先秦到隋唐階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林怡妏:《王弼《老子注》的形上學與當代詮釋》,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林宣佑:《兩漢《老子》注中之「道論」研究--以《河上公注》、《指歸》、《想爾注》為論》,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許嫚真:《《韓非子》〈解老〉、〈喻老〉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俊龍:《「無為」政治思想的詮釋進路--《老子》、《黃帝四經》、《韓非子》中所展現的脈絡》,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
陳義堯:《嚴遵《老子指歸》義理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慧娟:《兩漢三家《老子》注養生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9。
劉為博:《嚴遵《老子指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賴甯麗:《王弼《老子注》對原始老子思想的化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