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慈涵 Lin, Tzu-Han |
---|---|
論文名稱: |
《莊子》對「善意暴力」的思考 Reflections on "Benevolent Violence" in Zhuangzi |
指導教授: |
劉滄龍
Liu, Tsang-Long |
口試委員: |
林明照
Lin, Ming-Zhao 賴錫三 Lai, Hsi-San 鍾振宇 Chung, Chen-Yu 鄭燦山 Cheng, Tsan-Shan 劉滄龍 Liu, Tsang-Long |
口試日期: | 2023/07/05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9 |
中文關鍵詞: | 莊子 、暴力 、自由 、成心 、鏡心 、判斷 、生命 |
英文關鍵詞: | Zhuangzi, violence, freedom, chengxin, jingxin, judgment, life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17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追尋《莊子》所處理的社會問題,歸結出《莊子》是處理「善意的暴力」,此種暴力是以觀念與制度進行控制,以緩慢、間接而隱微的方式導致生命逐漸走向委靡。針對這樣的暴力型態,《莊子》指出根本問題在於施加者的「成心」判斷模式,而「成心」開展出的「依待結構」又會鞏固施加者誤以為的「權力認知」,導致暴力始終不斷運行。處理暴力的根本辦法是重探依據,「生命」是否得以安適是《莊子》的終極關懷,那麼一切的認知與行動都必須以「生命的安適」為「最高依據」。當「生命安適」成為最高依據,一方面會弱化原先偏差的控制,二方面儘管帶有控制性質的行動,也是利於生命生長而必要有的控制。欲實現這樣的理想狀態,必須要有對應的「心知條件」,透過對天、一、命的認識來養成,藉此將原先的「成心」判斷模式轉化為「鏡心」。依「鏡心」所開展出的行動會有著虛、時、化的特性,這一特性也是應當要有的「行動原則」。由此心知與行動所構成的狀態便是「自由」,當視野聚焦在個體,是主體能情緒通暢無礙而「精神自主」,亦能依據實際情況「創造選項」的「行動自主」,在限制中展現出最高的能動性;當視野聚焦在群體,是透過君主實現一個利生的生長環境,萬物得以依循自身需求成長,這便是一個萬物能各得其所,充滿多樣性而昌盛的社會。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social issues dealt with in "Zhuangzi", and concludes that "Zhuangzi" deals with "good-intentioned violence". This kind of violence is controlled by concepts and systems, and leads to life's gradual exhaustion in a slow, indirect and subtle way. Regarding this type of violence, "Zhuangzi" pointed out that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lies in the "intentional" judgment mode of the perpetrator, and the "dependence structure" developed by "intentional" will strengthen the perpetrator's mistaken "power cognition" , causing the violence to run continuously all the time. The fundamental way to deal with violence is to re-examine the basis. Whether "life" can be comfortable is the ultimate concern of "Zhuangzi", so all cognition and actions must take "life comfort" as the "highest basis". When "life comfort" becomes the highest basis, on the one hand, the control of the original deviation will be weakened, and on the other hand, even though the actions are of a controlling nature, they are also necessary controls that are beneficial to the growth of life. In order to realize such an ideal state,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the corresponding "mind-knowledge conditions", which can be cultivated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heaven, oneness, and destiny, so as to transform the original "intentional" judgment mode into "mirror mind". The action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mirror heart" will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rtuality, time, and change, and this characteristic is also the "principle of action" that should be had. The state formed by this mind and action is "freedom". When the field of vision is focused on the individual, it is the "spiritual autonomy" that the subject can move freely without hindrance, and the "autonomy of action" that can "create option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highest initiative is shown in the restriction; when the vision is focused on the group, a beneficial growth environment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monarch, and all things can grow according to their own needs. This is a society where all things can find their own place, full of diversity and prosperity.
一、古籍
【春秋】墨子著;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戰國】荀子著;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臺北:中華書局,1988年)
【戰國】莊子著;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荀悅著;龔祖培校點:《申鑒》(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賈誼:《新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南齊】鍾嶸著,羅立乾注譯:《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出版社,1994年)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二、專書
方勇:《莊子纂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
何乏筆:《修養與批判:跨文化視野中的晚期傅柯》(臺北:聯經出版,2021年)
吳肇嘉:《莊子應世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孫關宏等主編:《政治學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史論‧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莊萬壽:《莊子史論》(臺北:萬卷樓出版,2000年)
許進雄:《簡明中國文字學》(臺北:中華書局,2009年)
陳鼓應:《莊子人性論》(臺北:臺灣商務,202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臺灣商務,1993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出版,1990年)
葉海煙:《道家倫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出版,2016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滄龍:《內在他者:莊子‧尼采》(臺北:聯經出版,2022年)
賴錫三:《道家的倫理關懷與養生哲學》(臺北:五南出版,2021年08月)
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臺北:五南出版,2021年)
【日】堀內進之介著;郭雲蔚譯:《為何善意會傷人》(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1年)
【法】米歇爾‧福柯著:《法蘭西學院課程系列12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18-2022年)
【法】米歇爾‧福柯著;佘碧平譯:《性經驗史‧增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法】米歇爾‧福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
【法】米歇爾‧福柯著;嚴鋒譯:《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法】艾維‧佛特勒爾著;李沅洳譯:《甚麼是暴力?》(臺北:開學文化,2018年)
【美】安樂哲著;孟巍隆譯:《儒家角色倫理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2019年)
【美】亞蘭‧伊沙克著;王逸舟譯:《政治學概論》(臺北:五南出版,1993年)
【英】史蒂芬‧路克斯著;林葦芸、陳雅馨譯:《權力:基進觀點》(第三版)(臺北:商周出版社,2021年)
【英】羅素著;靳建國譯:《權力論》(臺北:遠流出版,1989年)
【德】馬克斯‧韋伯著;閻克文譯:《馬克斯‧韋伯社會學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Foucault, Michel/ Rabinow, Paul (EDT)/ Hurley, Robert (TRN), Ethics: Subjectivity and Truth (New York: The New Press, 1998)
Ansgar Allen, Benign Violence: Education in and Beyond the Age of Reason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三、期刊論文
丁亮:〈從身體感論中國古代君子之「威」〉,《考古人類學刊》第74期(2011年)
王小滕:〈莊子“一”之哲理析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4期(2009年1月)
王邦雄:〈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義」的觀念〉,《哲學與文化》第23卷第9期(1996年9月)
王煜:〈莊子論名稱與名譽〉,《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8卷第1期(1976年12月)
朱榮智:〈莊子的自由精神〉,《鵝湖月刊》第193期(1991年7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紀錄:〈莊子〈齊物論〉演講錄(一)〉,《鵝湖月刊》第7期(2003年1月),
宋剛:〈莊子之怒──試論古代中國一種權力批判〉,《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2卷第4期(2012年12月)
沈維華:〈外化而內不化:莊子論生命困境與精神自由〉,《國文學誌》第36期(2018年6月)
周雅清:〈莊子的處世之道及其疑義辨析──以內七篇為討論的核心〉,《興大中文學報》第34期(2013年12月)
林仲修:〈權力概念之界定及其分析向度〉,《三民主義學報》第22期(2001年9月)
林明照:〈《莊子》「兩行」的思維模式及倫理意涵〉,《文與哲》第28期(2016年6月)
林明照:〈《莊子》他者倫理中的情感性〉,《哲學論集》第49期(2018年2月)
林明照:〈《莊子》論處世的兩難困境與因應之道〉,《東華漢學》第6期(2007年12月)
林順夫:〈以無翼飛者:《莊子‧內篇》對於最高理想人物的描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3月)
林慈涵:〈儒道的序位分判——以《孟子》和《莊子》為例〉,《鵝湖學誌》第63期(2019年12月)
徐聖心:〈位移‧開眼‧合一‧反相──《莊子》論天人關係重探〉,《臺大中文學報》第57期(2017年6月)
徐聖心:〈聖王的誕生──《莊子》中的堯舜禹形象〉,《漢學研究》第37卷第2期(2019年6月)
張榮興:〈心理空間理論與《莊子》不為官寓言的隱喻分析〉,《臺灣語文研究》第12卷第2期(2017年10月)
梅廣:〈《公孫龍子》:校訂、語譯和解說〉,《清華學報》新50卷第1期(2020年3月)
郭秋永:〈權力概念的解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8卷第2期(2006年6月)
陳康寧:〈從「主體」的角度探討《莊子》「支離」與「通一」辯證下的倫理內涵〉,《臺大中文學報》第61期(2018年6月)
陳綉亭:〈《莊子》內篇「知」的內涵探析〉,《玄奘人文學報》第10期(2010年7月)
陳麗桂:〈天命與時命〉,《哲學與文化》第38卷第11期(2011年11月)
彭美玲:〈凶事禮哭──中國古代儒式喪禮中的哭泣儀式及後世的傳承演變〉,《成大中文學報》第39期(2012年12月)
曾振宇:〈「內在自由」:莊子自由思想的特點及其哲學證明──從「以道觀之」到逍遙自由何以可能〉,《哲學與文化》第43卷第6期(2016年6月)
黃勇:〈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莊子》中的道家美德倫理〉,《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5期(2011年9月),
楊志偉:〈傅柯權力與生命關係論述中的醫療與健康〉,《中外文學》第49卷第3期(2020年9月)
劉滄龍:〈自然與自由──莊子的主體與氣〉,《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5期(2016年1月)
鄭倩琳:〈從《莊子》外雜篇中“孔子困厄”之論述探析儒道之衝突與會通-兼論孔子形象之詮釋〉,《國文學報》第44期(2008年12月)
蕭振聲:〈《莊子》的人性論:批判、分析與解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1期(2014年1月)
蕭振聲:〈莊子論行動──兼論所謂觀點主義〉,《清華中文學報》第4期(2010年12月)
蕭裕民:〈《莊子》「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析釋〉,《文與哲》第9期(2006年12月)
蕭裕民:〈由心往道而應世間──論《莊子》思想之基本架構〉,《中山人文學報》第23期(2006年1月)
賴錫三:〈《莊子》的他者倫理──以〈德充符〉的文學書寫為例〉,《東華漢學》第30期(2019年12月)
賴錫三:〈《莊子》的養生哲學、倫理政治與主體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7期(2015年9月)
謝明陽:〈〈齊物論〉「成心」舊注詮評〉,《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
鍾振宇:〈批判的氣論──莊子氣論之當代開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4期(2013年12月)
四、網路資料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reurl.cc/OV9aK7(檢索日期:2023.05.13)
《康熙字典》網上版:https://reurl.cc/V8GqqZ(檢索日期: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