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斐雁 Fei-Yen Hsu |
---|---|
論文名稱: |
國中生華語流行歌曲偏好之調查研究 A Survey on the Music Preference of the Chinese Popular Songs of the Eighth Graders |
指導教授: |
吳舜文
Wu, Shun-W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6 |
中文關鍵詞: | 音樂偏好 、華語流行歌曲 、青少年次文化 、流行音樂 |
英文關鍵詞: | music preference, Chinese popular songs, teenager sub-culture, popular music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44 下載:3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對於華語流行歌曲之偏好,包含對於華語流行歌曲資訊接收來源以及歌曲類型、歌曲偏好原因、演唱者類型、演唱者特質等。研究者以所任教之台北縣某國中八年級學生為對象,共計有效樣本335份,並以自編「國中生華語流行歌曲偏好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運用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及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分析。研究之具體結論如下:
壹、網路傳播為國中生接收華語流行歌曲資訊來源的重要管道。
貳、國中生對華語流行歌曲之偏好情形為:
一、搖滾曲風為學生最偏好的華語流行歌曲類型。
二、旋律喜好為學生對於華語流歌曲偏好之最重要原因。
三、偶像歌手為學生較為偏好之演唱者類型。
四、演唱者之才藝與歌藝表現為學生對演唱者特質偏好之重要原因。
參、不同性別,以及是否學習校外音樂性才藝、參加校內音樂性社團、家中有無樂器等背景變項之國中生於華語流行歌曲資訊來源與歌曲型態偏好均具差異。
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教學實務之建議包括:可透過搖滾曲風之流行音樂作為教學引導的橋樑;擇取優美的旋律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善用網路更新教學取材與學習情境。另對於未來研究建議為:擴展瞭解各地學童現況及延伸年齡層;針對歌曲曲風選項進行深入探討;採行不同研究方法;增加個人背景變項之探討。
This study explore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references of Chinese popular songs, including the source of song information, types of songs, reasons for their preferences, types of singe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ingers. Survey subjects were students of the 8th graders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among which 335 were valid. The research tool was the “Questionnaire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references in Chinese Popular Songs”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and independent-sample T-test were used for analysis. Substantial conclusions included the following:
1. The internet was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the students to gather information on Chinese popular songs.
2. The students’ music preferences for the Chinese popular songs were:
(1) Rock and roll was the most favorite type of songs for the students.
(2) Melody was the most decisive reason in terms of the students’ preferences.
(3) Idols were the favored type of singers for the students.
(4) Talent and singing techniques of singers had a decisive reason for the students’ preferences of singers’ characteristics.
3.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cluding genders, experiences of extracurricular music lessons, participating music clubs, musical instrument settings at home, had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opinions about sources of music information and preferences for types of Chinese popular songs.
Based on thes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also proposed substantial suggestions with regard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lated studies in the future.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8)。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台北:內政部。
方美霞(2003)。大台北地區學生世界音樂偏好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余德慧(1991)。中國人的青春崇拜。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宋婉萍(1998)。大學生音樂偏好人格特徵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天鐸、簡文欣(1997)。跨國傳播集團擴張下的華語流行音樂市場。彭懷恩主編,《90年代台灣媒介發展與批判》。台北:風雲論壇。
李至和(2000)。九Ο年代台灣流行音樂中之原住民歌手形象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素菁(2005)。台北縣國小學童台灣音樂欣賞偏好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逸歆(2000)。台灣流行音樂行銷策略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智芬(1994)。解讀偶像的崇拜社會現象----以小虎隊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廣播電視組學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谷芳(1995)。藝術造詣與文化功能—兩個角度下看流行音樂。文訊,9,18-19。
林怡伶(1996)。複製或原真?主流與非主流流行音樂之事實與迷思。中外文學,26(2):10-31。
林其融(2004)。運用流行音樂要素導入國小高年級古典音樂欣賞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莉婷(2007)。台南市國小兒童之流行歌曲消費與運用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婉茹(2009)。藝術化流行音樂在國小中年級音樂教學之應用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義男、王文科(1998)。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耀弘(2009)。流行音樂運用在國小高年級音樂創作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淑玲(1996)。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價值觀關係之研究(上)。教育資料文摘,37(3),166-190。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瓊洳(2008)。台灣當前青少年次文化之實踐形貌與解讀。台灣教育,657,52-56。
胡珮玟(2002)。多元文化態度與音樂偏好--以族群為面向之桃園縣國小學童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姜韻梅(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柯雅華(2006)。高中階段青少年流行音樂的階級與性別差異-文化消費與生產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馬藹屏(198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強華(1993)。青少年次級文化的瞭解與應用。台灣教育,511,11-15。
高強華(1997)。瞭解青少年次文化。中等教育,48(6),101-105。
徐玫玲(2001)。流行歌曲在台灣-發展、反思和與社會變遷的交錯。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28,219-233。
徐玫玲(2005)。《亞細亞的孤兒》vs.《向前走》--談台灣流行音樂研究的瓶頸與願景。關渡音樂學刊,2,51-69。
徐玫玲(2008)。華語流行歌曲。載於陳郁秀(主編),台灣音樂百科辭書(頁904-905)。台北:遠流。
徐玫玲(2008)。流行歌曲。載於陳郁秀(主編),台灣音樂百科辭書(頁927-928)。台北:遠流。
徐玫玲(2008)。校園民歌。載於陳郁秀(主編),台灣音樂百科辭書(頁982)。台北:遠流。
孫晉梅(2005)。運用流行音樂提昇國小高年級音樂美感判斷力之實驗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音樂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憶南(譯)(2004)。Andy Bennett著。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書林。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音樂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98學年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強生(1994)。KTV不打烊。台北:文建會。
莊永明(1995)。期待台語歌謠「出頭天」。文訊雜誌,119,39-40。
莊蓓汶(2009)。高雄縣國小學生對本土音樂之不同風格及音樂表演型態的偏好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常惠(1991)。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
許雲卿(1993)。國民小學音樂科演唱教學研究。台北:大陸書局。
許游雅(2009)。國小學童音樂偏好與情緒感受之探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宏銘(2002)。一種另類運動的文化地景-以都市滑板族的運動空間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陳怡璇(2008)。國中學生髒話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奈君(1991)。流行歌曲與文化消費。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奎憙(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師苑。
陳姿光(1998)。流行音樂運用於國中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啟榮(2008)。台灣青少年次文化之初探研究。中等教育,59(2),38-51。
陳綾君(2007)。多元音樂聆聽於國小學童音樂性向及音樂偏好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曹理、何工(2001)。音樂學習與教學理論。上海:上海音樂。
張春興(1987)。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認知心理學 - 三元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進(2001)。流行音樂的特點及其發展。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3(1),48-50。
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張淑美(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10,261-322。
張智雅(2001)。偶像崇拜與青少年認同-以台灣流行音樂歌迷為例。慈濟醫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文志、劉玲君(1995)。青少年對偶像、流行歌曲、流行用語之看法與態度─調查報告。學生輔導,41,144-148。
曾珮琳(2005)。國小學生音樂風格偏好之研究--以彰化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詹珮甄(1996)。「周杰倫」現象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楊洲松(2004)。當代文化與教育:文化研究學派與批判教學論的取向。台北市:洪葉文化。
萬孟琳(2008)。流行音樂運用於音樂欣賞教學對學童學習興趣與成就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玟瑜(2007)。E世代身體觀-網路少女自拍行為。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淑玲(2002)。藝術歌曲在國中音樂教學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臧汀生(1989)。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今馨(2007)。青少年化妝文化之研究-以一所台北市私立高中為例校。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星(1984):中國流行歌曲源流。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劉虹麟(2005)。以國語流行歌曲進行兩性情意教育之成效分析。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容襄(2006)。青少年對電視偶像劇之觀點研究:次文化的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純瑛(2007)。基隆市國小學童樂器學習與音樂欣賞經驗對音樂偏好影響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方靖(1993)。本世紀四大音樂教育主流及其教學模式。台北:奧福出版社。
鄭淑儀(1992)。台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1982-1991)。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美瑛(1998)。綜藝節目對塑造青少年次文化之影響。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賴美鈴(2004)。台灣高中音樂課程的新趨勢,載於陳曉雰(編輯),『2004音樂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音樂教育的趨勢與展望』論文集 ,61-7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賴錦標(2009)。國小六年級學生的認同與流行音樂消費行為的關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麗蓉(2007)。國民中學音樂課「古典音樂融入流行音樂」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苑玫(2003)。改善歌唱教學評量的實作與討論。國民教育,43(6),71-78。
鍾若欣(2009)。國語流行歌曲融入國小高年級音樂創作教學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薛韶葳(2009)。國中生學習興趣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妙如(2002)。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0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淑惠(2008)。網路援交與當代青少年次文化:以台中地區高中女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世宏等(譯)(2004)。C. Barker著。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台北市:五南。
蘇正偉(1995)。國語流行歌曲的歷史掃瞄。文訊雜誌,9,20-22。
蘇郁惠 (2005)。青少年流行音樂偏好、態度與音樂環境之相關研究。藝術教育研究,9,1-32。
戴巧儀(2007)。漫談青少年次文化。育達學報,21,243-256。
貳、外文部分
Abeles, H. F. (1980). Response to music. In D. E. Hodges (Ed.), Hand book of music psychology (pp. 105-140). Lawrence, KS: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Therapy.
Burnett, R. (1996). The global jukebox: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industr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Finnäs, L. (1989). How can musical preference be modified?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102, 1-58.
Johan, F., & Goran, B. (1995). Youth culture in late modernity. London: Sage.
Jordaan, W., & Jordan, J. (1984). Man in context. Hohannesburg: McGraw-Hill.
Kellner, D. (1995). Media culture: Cultural studies, identity and politics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he postmodern. London: Routledge.
Kuhn, T. L. (1980). Instrumentation for the measurement of music attitudes. Contributions to Music Education, 8, 2-38.
LeBlanc, A. (1982). An interactive theory of music preference.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19, 28-45.
LeBlanc, A. (2001). Paul Farnsworth: Pioneer scholar of music listening preference.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149, 3-12.
Peatman , J. G. (1944). Radio and popular music. In P. F. Larzarsfeld & F. Stanton (Eds). Radio Research(1942-1943). New York: Essential Books.
Price, H. E. (1986). A proposed glossary for use in affective response literature in music.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34, 151-159.
Radocy, R. E., & Boyle, J. D.(2003).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usical behavior.
(4th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Schutten, M. L. (1987). Musical preferences: A new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its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91, 160-165.
Sebald, H. (1984). New age romanticism: The quest for an alternative lifestyle as a force of social change. Humboldt Journal of Social Relations,11(2),106-126.
Sebald, H. (1984). Adolescenc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Tapscott, Don (1998). Growing Up Digital-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Williams, R. (1985). Keywor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ody, R. H., & Burns, K. J. (2001). Predicting music appreciation with past emotional
responses to music.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49, 57-70.
參、網路參考資料
1980年代十大最重要國語流行樂歌手(2006)。2009年12月25日,取自http://blog.yam.com/howardlin1/article/5880410
KKBOX(2010) http://tw.kkbox.com/index.html
五大唱片音樂網(2010) http://www.5music.com.tw/
玫瑰大眾音樂網(2002) http://www.g-music.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