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光獻
Huang, Kuang-Hsien
論文名稱: 重訪「運動知識」的原點之旅--想像與實踐的辯證
Revisit The Origin of Sports Knowledge--The Dialectical Imagination and Practice
指導教授: 劉一民
Liu, I-Mi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運動知識拼貼式反思描述詮釋批判
英文關鍵詞: Sports Knowledge, Collage-style Reflection, Description, interpretation, critical refle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3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重新審視運動技術的知識轉化過程的種種樣貌,透過歷時性與共時性觀察、描述、詮釋與批判等拼貼式反思方法,通過六條路徑進行考察。第一條路徑是回到知識論的原典,就討論知識創發、成立或描繪的原點進行閱讀與詮釋; 第二條路徑是針對教育的實踐知識進行閱讀與詮釋,透過行動研究或敘說探究進行教學現場實踐知識的建構,對體育教學現場的運動知識創發探討具有啟示作用; 第三條路徑則聚焦於運動知識研究想像文本的閱讀與詮釋; 第四條路徑則回到運動技術創發的原點,透過玩家的自我反思與對話,以扯鈴技術進行知識的轉化的過程進行考察; 第五種路徑則是針對觀察體育課現場及其相關要素,進行反思,並與前四條路徑進行對話; 第六條路徑則是針對整體研究的點點滴滴進行反思。經過多重與多面向地重訪運動知識創發的原點發現,在運動技術的知識轉化過程中,不論是透過歷史、實驗或哲學反思所建構的知識,在教學訓練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教練或選手仍應不斷地進行重訪與辯證思考,以確保知識的實用性。另有關技術動作的稱謂,應由傳統的「正確、標準」動作改為「有效、安全」動作; 技術動作的知識轉化用語應以貼近生活經驗之用語為宜; 體育教學的知識轉化圖像應更多元,真正回歸學生身體發展本質思考。

    This study aims to disclose the various faces of sports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ss through a collage-style reflection which includes a re-examination of diachronic synchronic observation, description, interpretation and critical reflection. There are six paths included through the study. The first path is back to the classic literature of knowledge to create a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of knowledge’s establishment, reading and interpretation; second path is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f education, teaching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and narrative inquiry of on-site exercise physical education to explore the innovating knowledge inspiration; third path is to focus on rea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of the sports research imagination; fourth path is sent back to the origin of the movement skills innovation through player’s self-reflection and dialogue of diabolo skills transformation; fifth path is the obser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and keeps dialogue with the former four paths; Sixth path is an overall reflection of the overall study bit by bit. Through multiple and multifaceted campaign to revisit the origin of knowledge, this study found knowledge of the process of the movement in need teachers, coaches or players constantly revisit and make dialectical thinking in order to ensure the practicality of knowledge, substitute the "correct and standard" action to "effective and safe" action, oral description or instruction be close to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the appropriate terms; knowledge into an ima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 more diverse, back to the essence of the student body development thinking.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次………………………………………………………………………iii 表圖次…………………………………………………………………………v 第壹章 論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研究課題的澄清………………………………………………5 第三節 研究進行路徑的建構…………………………………………8 第四節 研究的可能性與局限性………………………………………12 第五節 扯鈴技術知識轉化的前導研究………………………………13 第六節 體育課程知識轉化的前導研究………………………………17 第貳章 想像文本的描述、詮釋、與批判……………………………22 第一節 西方傳統知識論的描述………………………………………23 第二節 權力知識、地方知識與後現代知識轉向……………………31 第三節 經驗產生實用知識……………………………………………40 第四節 教育場域的實踐知識…………………………………………46 第五節 運動知識的研究文本…………………………………………58 第六節 本章小結………………………………………………………62 第參章 方法與知識(真理)的再反思…………………………………65 第一節 方法論的單一途徑與多元取向………………………………68 第二節 對描述、詮釋與批判的再澄清………………………………72 第三節 從方法中反思方法……………………………………………76 第四節 本章小結………………………………………………………79 第肆章 扯鈴技術的知識轉化………………………………………81 第一節 運動技術的知識轉化…………………………………………83 第二節 言述的單一與多重……………………………………………91 第三節 言述的蒼白與視覺的豐富……………………………………97 第四節 經驗的層次與分享……………………………………………101 第五節 知識的驗證與建構—本章小結………………………………104 第伍章 體育教學的實踐知識………………………………………106 第一節 教學策略的確定性與想像性………………………………109 第二節 課程應然與實然……………………………………………115 第三節 馴化與野放…………………………………………………118 第四節 教身體與教技術……………………………………………122 第五節 為比賽與為教學……………………………………………125 第六節 本章小結……………………………………………………128 第陸章 結論、建議與反身性思考……………………………………130 第一節 結論……………………………………………………………131 第二節 建議……………………………………………………………134 第三節 反身性思考……………………………………………………137 引用文獻 ………………………………………………………………138 表圖次 表2-1……………………………………………………………………46 圖4-1……………………………………………………………………86 圖4-2……………………………………………………………………87 圖4-3……………………………………………………………………89 圖4-4……………………………………………………………………92

    中文文獻

    王鳳仙,〈國小教師道德科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王淑芬,〈反思實踐教學〉,《屏中學報》,16(屏東,2008 ) : 83-90。
    王志輝,〈關於亞理斯多德「無自制力」概念之若干問題〉,《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3(台北,2005) : 615-651。
    王岳川著,《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
    元青著,〈杜威中國之行及其影響〉,《近代史研究》,2(北京,2001) : 130-170。http://jds.cass.cn/UploadFiles/upload/201012131515399416.pdf,2014.4.1檢索。
    石明宗,〈運動的知識論初探〉,《運動哲學:愉悅+智慧》,台北:師大書苑,2009。
    石佳儀,〈踏‧尋「實踐知識」~~社工專業「謎思錄」〉,台北: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13。
    江彥廷,〈Etienne Wenger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專業社群之啟示〉,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沈清松,〈解釋、理解、批判—詮釋學方法的原理及其應用〉,《當代西方哲學與方法論》,台大哲學系主編,台北:東大圖書,1988。
    沈清松,〈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4(台北,1993) : 4-25。
    呂潔如,〈邁向超人之路—運動人的哲學圖像〉,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2008。
    李佑峰,〈從「看不見」到「看見」--教練實踐知識的「圖像化」〉,《運動文化研究》,11(台北,2009) : 33-63。
    李佑峰,〈敘事式的經驗研究語彙--一位籃球教練實踐知識的萌芽與建構〉,《育成學報》,1(台北,2005) : 211-224。
    李惠君,〈與籃球共舞:一位資深女性籃球教練訓練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4。
    李榮峰,〈從敘說中建構國小體育教師之實踐知識〉,台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4。
    李憶微,〈促使一個民間社會服務組織發展的行動研究-以失敗為師的佛子/社工實踐〉,台北: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2011。
    李佳蓉,〈實踐知識分享之歷程:點、線、面〉,高 雄: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何采宭,〈教師虛擬社群實踐知識管理之研究-以臺北益教網為例〉,台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2009。
    周定澤,〈國小工作團隊實踐知識管理之研究-以台南市國小學校本位課程工作團隊為例〉,台南: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阮凱利,〈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國小教師實踐知識之敘說性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阮凱利,〈願不願意成長呢?我們的老師--實踐知識的敘說探究〉,《課程與教學》,5.4(台北,2002) : 57-74。
    范家豪,〈實踐知識管理之組織學習行動研究-以一個教育專案為例〉,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2002。
    林佩璇,《課程行動研究—實踐取向的研究論述》,台北:洪葉文化,2012。
    林佩璇,〈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作為教師實踐知識的伸展臺〉,《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 教育類》,18.1(台北,2005) : 95-124。
    林佩璇,〈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知識基礎--教師實踐知識〉,《教育研究集刊》,48.3(台北,2002) : 183-210。
    林佩璇,〈行動研究的知識宣稱--教師實踐知識〉,《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 教育類》,15(台北,2002) : 189-207。
    林佩璇,〈教學知識之研究:從研究典範的轉移到整合理解〉,《課程與教學》,5.3(台北,2002) : 17-33。

    林素芬,〈教師專業實踐知識的發展歷程:一位研究生/國小教師的自述〉,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林素芬,〈教師專業實踐知識的發展歷程: 一位研究生/國小教師的自述〉,《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4(新竹,1999) : 132-156。
    吳汝鈞,《西方哲學的知識論》,台北:台灣商務,2009。
    吳忠誼,〈他者經驗的萌發—一種教練主體經驗的澄清〉,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2012。
    周育萍,〈身體—語言—遊戲:邁向自我理解的運動哲學探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2010。
    周育萍,〈運動知識的本質探究—從《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一書的邏輯出發〉,《運動文化研究》,7(台北,2008.12):35-53。
    胡惠絮,〈國中國文教師教學評量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2008。
    胡惠絮、吳毓瑩、徐式寬,〈長高--教學評量實踐知識的意象內涵與運作〉,《課程與教學》,13.4(台北,2010):111-131。
    胡天玫,〈體育的本質:一個認識論的基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16.1(台北,2003.3):321-340。
    柯玟岑,〈感動自己與認識世界的一扇窗-教師運用部落格分享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孫志麟,〈學校實踐知識管理的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45(台北,2002):31-42。
    陳順華,〈一位心理輔導研究生學習身心工作的敘說與反思〉,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2013。
    陳瑋傑,〈解鎖與探索:優秀跆拳道教練實踐知識之解析〉,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
    陳政宏,〈三位退休教師個人理論之個案研究 : 她們內在凝鍊的教育智慧〉,台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11。
    陳盈秀,〈國小音樂專家教師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0。
    陳星如,〈國中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踐歷程之敘事探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佩琪,〈與新台灣之子共舞:一位國小教師的課程實踐〉,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陳佑翔,〈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實踐知識之研究-以視覺藝術教育為例〉,台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教育部,<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 <http://www.sa.gov.tw/wSite/public/Attachment/f1387868790870.pdf>,2014.2.20檢索。
    許育齡,〈運用回饋協助經驗教師發展專業成長團體之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7(台中,2008):51-81。
    皋崇道,〈國小暑期泳訓班初級教學之實踐知識〉,《學校體育》,21.4(台北,2011):119-123。
    張召雅,〈化教學行動為行動研究的歷程探究〉,《明新學報》,30(新竹,2004):227-245。
    張威克,〈身體/知識/權力:論我國學校體育演進的系譜〉,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2002。
    張育慈,〈投石:國文專家教師提問教學實踐知識──初接新班時〉,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張秀美,〈情意鷹架者的實踐知識-以LAIN網路學習社群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黃光國,《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台北:心理出版,1998。
    黃瑞祺,〈自反性與社會批判學〉,《人文社會科學的邏輯》(黃瑞祺、羅曉南主編) ,台北:松慧文化,2005。
    黃芳進,〈運動教練的實踐知識之初探〉,《嘉大體育健康休閒》,9.3(嘉義,2010):240-249。
    黃鳳娟,〈教師在品評學生上的實踐知識—喚醒學習的熱情〉,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黃榆婷,〈揮灑生命的創意—創意教師實踐知識發展歷程之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曾致鏹,〈國小教師參與課程發展之實踐知識研究--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溫曉風,〈國小教師生命教育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2005。
    彭文珊,〈國小教師戶外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甯自強,〈數學教學實踐知識課程的開發〉,《國教學報》,9(台北,1997):265-278。
    楊肅棟,〈教師的教學思考、決定與其實踐知識探究──以一位國小專家教師的閱讀教學為例〉,台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劉一民,〈我國運動哲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師大體育研究》,5(台北,1998):1-13。
    劉一民,《運動哲學研究—遊戲、運動與人生》,台北:師大書苑,1991。
    劉一民、周育萍,〈運動教練實踐經驗的知識探索--窺見一位網球教練的知識世界〉,《運動文化研究》,4(台北,2008):7-57。
    蔡春美,〈一位衛生教育工作者的實踐知識與反思:用愛滋潤我的生命〉,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
    蔡華齡,〈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以虛擬社群實踐知識管理之歷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
    蔡承佑,〈運動技術的理解遊戲─一段標槍學習過程的詮釋學省思〉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
    謝鎮丞,〈破紀錄之旅─以焦點意識及支援意識探討運動學習經驗〉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
    謝秀月,〈國小自然教師科學教學實踐知識與科學教學表徵之個案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謝秀月、郭重吉,〈國小自然教師科學教學實踐知識與科學教學表徵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12(台北,2002):147-163。
    謝美慧,〈護理教師實踐知識之敘事探究-以「性教育」教學為例〉,高雄: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賴玫美,〈互為主體的影舞者---我與一位實習老師「師徒式學習」的生命敘說〉,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廖經華、戴美智、陳莉生,〈在困境中尋找智慧的國王--三位教師的行動研究紀實〉,《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3(新竹,2003):137-170。
    顏寶月,〈以專業為導向:談教師實踐知識〉,《教師天地》,179(台北,2012):4-10。
    譚偉明,〈教育行政實習:實踐知識與理論知識的橋樑〉,《Education Journal》,31.1(台北,2003):1-24。
    龔尤倩,〈反叛:一項灰頭土臉的行動學習〉,《應用心理研究》,53(台北,2012):73-93。
    蘇文昭,〈國小教師教學心象之研究─一個數學教室的觀察〉,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翻譯文獻

    史帝文.貝斯特(Steven Best), 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著,«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朱元鴻等譯),台北:巨流出版社,1994。

    李毆塔(Jean-François Lyotard)著,«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車楫山譯),台北:五南出版社,2012。
    杜威(John Dewey)著,«確定性的尋求—關於知行關係的研究»(傅統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杜威(John Dewey)著,«民主與教育»(薛絢譯),台北:網路與書,2006。
    保羅.利科(Paul Ricoeur)著,«詮釋學與人文科學—語言、行為、解釋文集»(孔明安、張劍、李西洋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著,«文化的解釋»(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著,«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楊德睿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

    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著,«後事實追尋: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一位人類學家»(方怡潔、郭彥君譯),台北:學群出版社,2007。

    波伊曼(Louis P. Pojman)著,«知識論導論—我們能知道什麼?(第2版)»(洪漢鼎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伯恩斯坦(Richard J. Bernstein)著,«超越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郭小平、康興平、趙仁芳、李懷林譯),北京:光明日報,1992。
    喬治.蓋格(George R. Geiger)著,«杜威»(李日章譯),台北:康德出版社,2004。
    博藍尼(Michael Polanyi)著,«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許澤民譯),台北:商周,2004。
    傳柯(Michel Foucault)著,«瘋癲與文明»(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
    傳柯(Michel Foucault)著,«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
    傳柯(Michel Foucault)著,«知識考掘»(王德威譯)。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

    傳柯(Michel Foucault)著,«知識考古學»(謝強、馬月譯),北京:三聯書店,2003。

    野中郁次郎(I. Nonaka & H.Takeuchi)著,«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楊子江、王美音譯),臺北:遠流,1997。
    野中郁次郎(I. Nonaka & A.Katsumi)著, «創新的本質»(李贏凱、洪平河譯),台北:高寶,2006。
    詹姆斯.米勒(James E Miller): «傅柯的生死愛慾»(高毅譯),台北:時報文化,1995。
    Barry Smart: «傅柯»(蔡采秀譯),台北:巨流,1998。
    Donald A. Schön著,«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夏林清等譯),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
    Gallahue, David L.著,«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許義雄譯) ,台北:麥格羅.希爾,2005。
    Louis P. Pojman著, «知識論導論(第2版)—我們能知道什麼?»(洪漢鼎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8。
    Max Van Manen著,«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嘉義:濤石文化,2004。
    Robert Sokolowski著,«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台北:心靈工坊,2004。

    英文文獻
    David L. Gallahue & Frances Cleland Donnelly,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All Children (4th), IL: Human Kinetics, 2003.
    Franklin M. Henry, “Physical Education: an academic discipline,” Journal of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35.7(V.A., 1964): 32-69.
    Henry, Franklin M. “The academic discipline of Physical Education,” Quest, 29.1(I.L., 1978): 13-29.
    John Dewey, Experience and Nature,台北:雙葉書店,1972.
    John 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Ohio: Student Handouts, 2008. http://www.studenthandouts.com/Texts/dewey1.pdf. 2014.04.1再檢索。
    Michael Polanyi,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62.
    PHE Canada, What is Physical Literacy? < http://www.phecanada.ca/programs/physical-literacy/what-physical-literacy/fundamental-movement-skills>,2014.03.25再檢索。
    Richard Field. (2006). “John Dewey” , 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ISSN 2161-0002, <http://www.iep.utm.edu/d/dewey.htm >,2014.03.25再檢索。
    Sport New Zealand,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 http://www.sportnz.org.nz/en-nz/young-people/Ages-5-12-Years/Developing-Fundamental-Skills/ >, 2014.03.25再檢索。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