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承翰
Lin‚ Cheng-Han
論文名稱: 邊緣之幻 — 林承翰創作論述
The Imaginary Space of the Marginal Crowd :A Study of Lin Cheng-Han’s Work
指導教授: 李君毅
Lee‚ Chun-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8
中文關鍵詞: 邊緣人過曝社會犬儒主義舒適圈當代水墨
英文關鍵詞: marginal man, overexposure, cynicism, comfort zone,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05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2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邊緣人」 為當下常聽見的網路用語,述說著各種被社會所漠視、排斥的人。在當今過曝且壓抑的社會裡,自出生那一刻起我們便開始被動接受著社會化的浸染,當我們將自身幻化成籌碼於社會中與人交流、交換時,我們就早已身處在異化的社會中,因感受到自身的渺小,無力改變社會現況的我們戳不破這個真實的謊言,轉而在這個謊言中開始尋找真實的自我。於是乎,個體在社會中開始以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生活著,以詼諧、白日夢的方式來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本文以筆者研究所期間的作品為研究對象,以「邊緣之幻」為主題來記錄當今社會中犬儒主義者的生活樣貌,而「舒適圈」可以說是個體與社會間的中間場域恰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緩衝地帶。筆者欲透過幻想的天馬行空,讓人群中的個體得以暫時解脫這種不舒適的狀態,個體雖被迫生活在社會中離不開人群,但同時卻也可以在其中抱持著一個邊緣者的心態,靜靜地在不起眼之處觀察著這社會上一切的變化。
    第一章中簡介了創作發想的動機及關鍵字的名詞定義;第二章則進一步的分析當今社會下的邊緣人如何出現,現代犬儒主義是如何使我們得以擁有一種新的態度來面對這過曝社會所帶來的負面情緒;第三章列選了幾位藝術家的作品,欲借鏡他們畫作中所展現出的舒適圈多重包容力,來探討我們如何在幻想世界中自我調適;第四章以筆者「邊緣之幻」系列創作進行作品分析,將生活所感進行幻想之地的意境形構,把筆者渴望無拘無束的一面投入在畫作中的主角,渴望在生活裡找尋一個較為舒適的平衡點並期望與觀者產生共鳴;第五章為本文的結論,筆者除了期盼在創作之餘亦反映社會現況外,藉由角落觀察者的身分探討這樣富彈性的舒適圈,使我們得以在社會中更加具適應性,並且能在其中悠然自適。

    Abstract

    A slang term "marginal man" at present refer to individuals who is disregarded, ruled out or not accepted as a member of a group. People are urged to integrate socially since birth, and accordingly have been alienated by accustoming ourselves, as a bargaining chip, to the modern stress-filled and "overexposed" society. Not able to reveal the truth behind the world, we unavoidably turn to our true selves. As a result, individuals nowadays rather live amusingly and regard their lives as playful daydreams.
    "The Imaginary Space of the Marginal Crowd" is a phased study on my artistic creation about modern cynic life during the M.A. program. I tried to create a "comfort zone" with playful imagination for the temporary escape, such a field can be considered a buffer zone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Even though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 are mutually inseparable, there might be a place where we can stay detached from the crowd, watching from the sideline, or namely, being a "marginal man".
    Chapter one includes the initial idea of creation and several definitions of terms, and chapter two the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presence of "marginal man" nowadays as well as how cynicism providing us a possible perspective to the negative influences from the "overexposed" society. In chapter three I mention a few artists as examples of works showing what I have referred to as "comfort zone", and how such an imaginary field may help us adapt. The main focus in chapter four is the discourse on my creation series "The Imaginary Space", which is the practice of establishing a field by imagination, the feel in daily life, and the desire of living free and unrestrained, hoping to find a connection to the audience.
    Lastly, as the conclusion of chapter five in response to a contemporary cultural phenomenon, the attempt is made to reach an ambiguous position in the social system, allowing more re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to treat life with ease.

    目 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圖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限制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名詞概念 6 第二章 邊緣人的誕生:現代犬儒主義下的產物 9 第一節 都會場域的陌生與異化 10 第二節 歸屬感的喪失 17 第三節 自我意識探掘 19 第三章 幻想的邊緣地帶 25 第一節 舒適圈的包容力 26 第二節 幻想下的自我調適 27 第三節 犬儒社會的日常 31 第四章 創作理念實踐與作品分析 36 第一節 創作理念 36 第二節 邊緣之幻的意境形構 38 第三節 作品分析 47 第五章 結論 86 參考書目與文獻 87

    參考書目與文獻

    一、中文書目
    1.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鶴出版社,1989。
    2. 安東尼·傑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縣:左岸文化,2002。
    3. 弗洛姆(Erich Fromm)著,陳學明譯。《逃避自由》。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4. 姚瑞中。《姚瑞中》。台北:田園城市,2008。
    5. 科拉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著,馬元德譯。《馬克思主義的主流(一)》。台北:遠流,1992。
    6. 徐賁。《頹廢與沈默:透視犬儒文化》。東方出版社,2015。
    7. 郭永玉著。《孤立無援的現代人-佛洛姆的人格精神分析》。台北:貓頭鷹,2000。
    8. 秦修平。《新水墨大系․秦修平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6。
    9. 唐樞主編。《成語熟語辭海》。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2000。
    10. 莫瑞·史坦(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2005。
    11. 張國清。《後現代情境》。台北:揚智文化,2000。
    12. 楊奎松。《邊緣人紀事》。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
    13. 楊照著。《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台北縣:左岸文化,2010。
    14. 黃丹。《黃丹HUANG DAN》。台北:亦安工作室,2015。
    15. 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著,王德峰譯。《時代的精神狀況》。上海:上海藝文,1997。
    16.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嚴鋒譯。《權力的眼睛:福科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7. 提摩太·貝維斯(Timothy Bewes)著,胡繼華譯。《犬儒主義與後現代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8. 萬書輝。《文化文本的互文性書寫:齊澤克對拉康理論的解釋》。成都:巴蜀書社,2007。
    19. 齊澤克(SlavojZizek)著,季廣茂譯。《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20. 劉耀中。《榮格》。台北:東大圖書,1995。

    二、 西文參考書目
    1. Bardwick, J. – Danger in the Comfort Zone: From Boardroom to Mailroom – How to Break the Entitlement Habit that's Killing American Business, 1991,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三、 學術論文
    1. 孔明安。〈犬儒主義為什麼是一種意識形態?〉。《現代哲學》,(第四期,2012)。
    2. 林承翰。《舒適圈:東方媒材中人物自身狀態與社會關係探討—以黃丹、秦修平、曾建穎為例》。(2017沉墨高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碩博班創作組論述暨理論論述發表專輯,2017)。
    3. 韓美群。《現代犬儒主義思想及其負面影響》。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3卷2期,2006。

    四、 網路資料
    1. 維基百科․自由百科全書,〈邊緣人(發佈時間:2019年2月8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2%8A%E7%B7%A3%E4%BA%BA (檢索日期:2019年5月20日。)
    2. 〈過曝也可以拍出漂亮的相片〉https://www.fotobeginner.com/4084/over-exposure/檢索日期:2019年5月25日。)
    3. 維基百科․自由百科全書,〈舒適圈(發佈時間:2015年9月4日)〉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8%92%E9%80%82%E5%8C%BA (檢索日期:2017年3月6日。)
    4. 荊濤〈另類自我中心:玩世現實主義者心理試析〉雅昌藝術網展覽頻道(發佈時間:2008年2月4日)https://news.artron.net/20080214/n41452.html (檢索日期:2020年5月24日。)
    5. 栗憲庭著,《方力鈞創造的”光頭潑皮”》,ART LINK ART http://www.artlinkart.com/cn/article/overview/542gryt/genres/critique/F(檢索日期:2020年5月26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