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Search / Detailed Display

Author: 許瀛方
Ying-fang Hsu
Thesis Title: 台灣日治至戒嚴時期愛國歌曲之國家認同意識研究(1895~1987)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Patriotic Songs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the Martial Law Period in Taiwan(1895~1987)
Advisor: 林玉体
Lin, Yu-Ti
Degree: 碩士
Master
Department: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2002
Academic Year: 90
Language: 中文
Number of pages: 123
Keywords (in Chinese): 愛國歌曲國家認同台灣日治時期戒嚴時期
Keywords (in English): patriotic songs, national identity, Taiwa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Martial Law Period
Thesis Type: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Reference times: Clicks: 957Downloads: 232
Share: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本論文旨在研究一八九五至一九八七年間,橫跨日治與戒嚴時期,台灣地區愛國歌曲的型態、傳播方式在時代性脈落下的轉變,及其對於台灣人民之國家認同的型塑之影響。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研究乃採取歷史研究法,透過文獻上的蒐集與分析,來充實研究的完整性。
論文架構的安排,本研究依照時間的先後分別陳述日治與戒嚴時期的愛國歌曲,並以官方論述與非官方論述兩個向度,來分析愛國歌曲中台灣人之國家認同觀所呈現出來的異與同。研究發現有以下幾個部分:
在愛國歌曲的內容上,日治與戒嚴兩個時期,官方論述下的愛國歌曲中主要呈現出以下特徵:(一)國定語言;(二)對鄉土歌謠的運用;(三)台灣的工具性角色。而在非官方論述下的愛國歌曲中,則是呈現出台灣人對於外來統治政權在積極面與消極面上反抗,透過歌曲所表達的聲音,呈現出台灣主體性的要求。
在國家認同的型塑上,日治時期愛國歌曲中,就產生了「認同日本」、「認同中國」、「認同台灣」以及「認同迷失」此四種不同的情況。而戒嚴時期的愛國歌曲則泰半以「認同中國」的主要基調,到了戒嚴後期民間人士對政府提出政治參與要求時,才更進一步突顯出台灣與台灣人攸戚相關的立場。
關鍵詞:愛國歌曲、國家認同、台灣、日治時期、戒嚴時期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search the difference of the style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patriotic songs from 1895 to 1987 in Taiwan(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the Martial Law Period ),and the effect of the patriotic songs which had shaped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aiwan people.
In order to achieve above purpose,My historical research was used to complete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About the arrangement of the framework,the study states the patriotic song from 1895 to 1987 by the sequence of the period individually,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t of national identity that Taiwan people have had with the angle of official and nonofficial discussion.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In the content of the patriotic songs,the part of official discussion showed:1. the official language;2. the use of folk rhyme;3.the instrumental role of Taiwan.The nonofficial discussion displays the against of Taiwan people to the foreign colonial regime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betwee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the Martial Law Period.Though the voice of the patriotic songs,Taiwan people expressed their require of “Taiwan nationalism”.
In shaping national identity,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re were four situations--“identifying oneself with Japanese”,“identifying oneself with Chinese”,“identifying oneself with Taiwanese”,and“identity Crisis”.In the Martial Law Period,the keynote of identity was“identifying oneself with Chinese”.When Taiwan people required their franchise,the standpoint that Taiwan people was bound with Taiwan was showed up further.
Key words:patriotic songs, national identity, Taiwa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Martial Law Perio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緣起…………………………………………………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4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資料………………………………………6 第五節 研究限制………………………………………………7 第二章 相關概念論述 ………………………………………9 第一節 國家認同與愛國歌曲…………………………………9 第二節 外國愛國歌曲舉隅 …………………………………………16 第三章 日治時期官方觀點論述下之愛國歌曲與國家認同 ……23 第一節 日治時期同化政策概述 …………………………………23 第二節 日治時期官方觀點之愛國歌曲的推行 ……………27 第三節 日治時期官方觀點之愛國歌曲與國家認同 ……………31 第四章 戒嚴時期官方觀點論述下之愛國歌曲與國家認同 ……41 第一節 戒嚴時期政治背景概述 ………………………41 第二節 戒嚴時期官方觀點之愛國歌曲的推行 …………………45 第三節 戒嚴時期官方觀點之愛國歌曲與國家認同 ……………57 第五章 日治與戒嚴時期非官方觀點論述下之愛國歌曲與國家認同 …85 第一節 日治時期非官方觀點之愛國歌曲與國家認同 ………85 第二節 戒嚴時期非官方觀點之愛國歌曲與國家認同…………10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1 徵引書目……………………………………………………116 表 次 表 一 ………………………………………………………25 表 二 ……………………………………………………………75 表 三 ………………………………………………………77 表 四 …………………………………………………92

一、官方出版品、史料
《高中音樂課本》,第三冊,台北︰正中書局,1978年版。
《高中音樂課本》,第四冊,台北︰海國書局審定本,1969年版。
《高級中學音樂課本》,第一冊,1967年版。教育部審定,台北︰海國書局出版。
《高級中學音樂課本》,第三冊,1978年版。台北︰正中書局出版。
《國民中學音樂課本》,第二冊,1969年版。
《愛國歌曲集》,台北:海外,1953。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編,《總裁重要號召集有關宣傳問題訓示集要增編本》,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4。
中華民國音樂學會編印,《青年之歌》,台北:中華民國音樂學會,1963。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編,《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電視學會,1975。
行政院編印,《廣播電視歌曲—第一期徵選歌曲專輯》,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75,頁68。
行政院編印,《徵選優良歌曲專輯—第五期》,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78。
行政院編印,《徵選優良歌曲專輯—第六期》,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78。
林蔥,《黎明》,台中:乾記,1954。
林蔥,《懷鄉曲》,台中:乾記,1954。
教育部,《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正中,1957。
教育部文化局編印,《中華民國第一屆文藝季》,台北:教育部文化局,1971。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印,《歌曲集》(選自教育部49年度及50年度錄取歌曲集),台北:教育部社會司,1961。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纂,《第三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第十編,台北:正中,1957。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纂,《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第一編,台北:正中,1974。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纂,《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第十二編,台北:正中,1974。
黃友棣、梁明鑑 合編,《節日紀念歌集》,台北:海外,196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文獻》,第十卷第一期,(台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頁103。
臺灣省政府秘書處 編,《台灣省政府公報》,冬字第31期,南投:臺灣省政府秘書處,1953。
臺灣省政府秘書處 編《台灣省政府公報》,南投:臺灣省政府秘書處,1951,冬52期。
歐陽如平 等編,《青年救國歌選》,南投:台灣省教育廳,1954。
蔣介石,《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中央文物,1953。
駱光照,《反共抗俄歌集》,南投:台灣省教育廳,1959。
王詩琅譯,《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中卷,《臺灣社會運動史》,台北:稻鄉,1998。
二、專著
小野,《想要彈同調》,台北:皇冠,1992。
中國時報編輯部編《台灣:戰後五十年:土地、人民、歲月》,台北:中國時報編輯部,1995。
方豪,《方豪教授臺灣史論文選集》,(台北市:捷幼,1999),頁556~557。
尹雪曼,《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1975。
尹章義,臺灣的認同危機及其發展,收於黃康顯主編《近代台灣的社會發展與民族意識》,香港:香港中華書局,1987。
王曉波,《台胞抗日文獻選編》,台北:帕米爾,1985。
民眾日報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悲憤的中國人:中美斷交後愛國愛鄉文選》,高雄:民眾日報,1979。
伊藤金次郎著,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台灣不可欺記》,台北:文英堂,2000。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1998。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北:南方,1987。
呂泉生、莊永明,《呂泉生的音樂世界》,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
李士釧編譯,《聯合國歌集》,上海:教育書店,1947。
李雲騰,《經歷烽火》,台北:李雲騰,1990。
李園會,《日據時期之台中師範學校》,台北:五南,1995。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李筱峰,《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1993。
杜文靖,《大家來唱台灣歌》,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
杜正勝,《台灣心台灣魂》,高雄:河畔,1998。
林二、簡上仁,《臺灣民俗歌謠》,(台北:眾文,1884)。
周婉窈,〈美與死-日本領台末期的戰爭語言〉,中研院台史所編《台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東方白,《真與美(一)》,台北:前衛,2001。
林玉体,《台灣教育面貌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林玉体,《台灣教育與國家定位》,台北:師大書苑,1998。
林德政(1997),《紀念七七抗戰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國史館。
後藤乾一著,李季樺譯,〈臺灣與東南亞(1930~1945)〉,中研院台史所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施正鋒,〈台灣人的國家認同〉,《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稻鄉,2001。
翁士杰,《台灣民變的轉型》,台北:自立晚報,1994。
翁嘉銘,《從羅大佑到崔健—當代流行音樂的軌跡》,台北:時報文化,1992。
郝任德(Michael R. Hoare),〈紅毛城與228~英國外交部對於台灣1947 的態度〉,《228事件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1,1997。
高賢治編,《台灣三百年史》,台北:眾文,1978。
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台北:文景,2000。
張炎憲,〈臺灣史上的政治運動與國家認同〉,載於李源禧等著《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稻鄉,1993。
張炎憲、陳美蓉,《台灣史與台灣史料》,台北:自立晚報,1993。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臺灣:東華,1933。
張釧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時報文化,1994。
張裕宏校注,《十九世紀歌仔冊 : 臺省民主歌校注》,台北:文鶴,1999。
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1994。
莊永明、孫德銘,《台灣歌謠鄉土情》,台北:孫德銘,1994。
許曹德,《許曹德回憶錄:一個台灣人的成長史》,台北:前衛,1990。
許鐘榮,《國民樂派的舵手》,台北:錦繡,2000。
陳三井,〈光復前台灣的民族意識〉,黃康顯主編《近代台灣的社會發展與民族意識》,香港:香港中華書局,1987。
陳正茂,《台灣史綱》,台北:大揚,1999。
陳郁秀,《音樂台灣》,台北:時報文化,1996。
陳郁秀,《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
會,1997。
陳銘城等編,《台灣兵影故事》,台北:前衛,1997。
陶曉清主編,《回家/想你/歌~冬天的歌》,台北:皇冠,,1980,頁
158。
曾慧佳,《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1998。
程蕙編,《67年國語歌曲年鑑》,台北:長橋,1979。
黃友棣,《琴台碎語》。台北:東大,1884。
黃秋芳,《鍾肇政的台灣塑像》,台北:時報文化,2000。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象》,台北:晨星,2000。
葉榮鐘,《臺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71。
蔡培火等,《臺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叢書,1971。
鄭純宜 主編(1999),《被出賣的台灣—葛超志文物展綜覽》。台北:台北二二八紀念館,1999。
蕭高彥,〈愛國心與共同體政治認同之構成〉,載於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頁271~296,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社會科學研究所,1995。
賴淳彥,《蔡培火的詩歌及彼個時代》。台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9。
戴寶村,〈玉山地景與台灣認同的發展〉,收於臺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編 《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稻鄉,2001。
濱崎紘一著,邱振瑞譯,《我啊!一個台灣人日本兵簡茂松的人生》,台北:前衛,2001。
謝世忠,〈族群關係:一個知識上的理解〉,收於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文化發展協會編《原住民文化工作者田野應用手冊(二)》,台北: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文化發展協會山海雜誌社,1995,頁107~140。
韓石泉,《六十回憶》,台南:韓石泉先生逝世三週年紀念專輯編印委員會,1966。
簡上仁,《台灣音樂之旅》,台北:自立晚報,1988。
藤井康男著,張淑懿編譯,《世界名曲100首》,台北:志文,1994。
Stuart Berg Flexner (ed.),Random House Unabridged Dictionary ,sec edit, NY︰Random House,1993.
三、學位論文
方漵溱,《日據時期台灣創作歌曲之研究:1932~1939》,成功大學藝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0。
王前龍,《國小道德實驗課程「愛國」德目教材中國家認同內函之分析》,
台灣師大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2001。
王純真,《黃友棣作品與音樂思想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995。
吳玥瑜,《日據時期台灣同化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990。
吳凱莉,《多種族地區運用傳媒塑造國家認同的研究:以中共運用新疆日報社論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0。
李穗嘉,《日據時期台灣音樂教育及教科書之剖析》。文化大學藝研所音樂組,未出版,1990。
李麗卿,《國中國文教科書之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989。
孫芝君,《日據時代台灣師範學校音樂教育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997。
康瓊文,《國小音樂教科書各族群歌曲內含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0,頁28。
曾靜悅,《台灣地區學校反共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995。
黃春木,《近代以來中國國民教育之發展(1904~1940)-「國家認同」的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995。
楊克隆,《台語流行歌曲與文化環境變遷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998。
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台北市:東華。
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992。
歐用生,《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1990。
四、期刊論文
安部磯雄,〈臺灣教育問題〉,《臺灣青年》,一卷,四號,大正九年,1920。
江宜樺,〈自由主義體制下的國家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五期,頁83~121,1997。
江宜樺,〈社群主義的國家認同觀〉,《政治科學論叢》,第八期,頁85~110,1997。
李敏勇,〈戰後台灣詩政治意象裡的國家認同〉,《笠》,第173期,頁98~114,1993。
徐火炎,〈台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為:1991~1993年間的實證研究結果〉,《台灣政治學刊》,1,1996。
莊奴,〈流行歌曲愛國化〉,《文壇》,229期,台北:文壇,1979。
郭洵澈,〈1949之後的中國革命音樂系統〉,《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五十二期,四月號,1999。
曾薰慧,〈書寫「異己」-五○年代白色恐怖時期「匪諜」之象徵分析〉,《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五期,2000,頁125~160。
楊克隆(1998),〈台灣戰後反對運動歌曲的壓抑與重生〉,《台灣人文》2期。
楊淑媛〈呂秀蓮千山獨行為台灣〉,《自立晚報》,1996年5月26日,2版。
葉月瑜,〈梅花:愛國流行歌曲與族群想像〉,《中外文學》,28卷11期,2000。
五、網路資料、錄音帶、報紙
網路資料:徹底研究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序
http://www.review33.com/event/200107/1812.php (庫存頁面)
2002/3/24
網路資料:中央合唱團
http://www.cyberstage.com.tw/portfolio/m29/ (庫存頁面)
2002/1/23。
網路資料: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三),清光緒二十一年,前署臺灣巡撫來電。
http://ultra.ihp.sinica.edu.tw/~hanchi/hanchi/ (庫存頁面) 2001/11/10。
網路資料:連橫:《台灣通史》
http://ultra.ihp.sinica.edu.tw/~hanchi/hanchi/ (庫存頁面)
2001/11/10。
呂秀蓮,《台灣的歌》,台北:大草原文教,1995,錄音帶。
楊淑媛〈呂秀蓮千山獨行為台灣〉,《自立晚報》1996年5月26日,2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