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明芳
HSIAO, MING-FANG
論文名稱: 小組檔案評量運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運動教育模式為例
An Action Research on Small-group Portfolio assess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 A Case Study of Sport Education Model
指導教授: 林靜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1
中文關鍵詞: 檔案評量行動研究體育教學評量運動教育模式樂樂棒球
英文關鍵詞: portfolio assessment, action research, assessm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 Education Model, Tee bal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5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小組檔案評量之實踐歷程;瞭解小組檔案評量於運動教育模式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並透過親、師、生三方面瞭解實施小組檔案評量所遭遇的困難及其看法。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式,以佳佳國小六年級一個班級為研究對象,進行11週的樂樂棒球課程。本研究小組檔案評量於體育領域教學中的實踐歷程為:先確認教學問題、發展行動策略,其次,將小組檔案評量的內容融入教學,過程中不斷反省、修正。研究發現:小組檔案評量確實發揮讓學生反省思考的功能,能深入且從多元的面向去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在認知方面,透過學習過程反省,增加對動作概念、規則、戰術的理解;在動作技能方面,有助樂樂棒球動作技能的提升;在情意方面,促進團隊合作、感受運動樂趣;在實踐方面,能增進學生參與運動。實施小組檔案評量所遭遇的困難:在學生方面,發現對學習單的題目理解較差,原因為過去體育課較少讓學生進行反思,並將反思轉換成文字的緣故,因此需要更多時間的訓練與養成;在教師方面發現批改費時、無法立即給予回饋、擔心學生及家長的負面觀感、少數學生參與度低,其解決方式是調整檔案內容、使用策略鼓勵學生準時繳交作業、檔案管理由學生輪流擔任。此外,學生、教師及家長都認為實施小組檔案評量有助學生學習,並能增加親師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

    The primary purpose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for small-group portfolio assessment, and the impact of small-group portfolio assessment on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students with instruction of Sport Education Model. Besides, via the discussion among par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fficulties and suggestions in implementation of small-group portfolio assessment can be found. Action research was employed to a class of 6th graders in Jia Jia Elementary School. And 11-week of Tee ball program was conducted. This practice began with finding of teaching problems, ident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ction strategies. Small-group portfolio assessment would be blended into teaching, while continuous reflection and revision were carried out throughout the process. Conclusions were: small-group portfolio assessment can, indeed, help students demonstrate their reflection competence. Teachers can also evaluate students’ performanc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terms of cognitio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movement, rules, and tactics of Tee ball game can be enhanced via reflection of learning process. Skills were also improved. The assessment also helped promote team-work bondage. Students enjoyed the game and the popularity of sports was increased among students. As for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when small-group portfolio assessment was implemented, it was discovered that students performed relatively poor with written questions on the worksheets, and the reason might be that students were not asked to have reflection and to transform their reflection into words in PE class in the past. Therefore, it would take somewhat longer period of time for training and cultivation. On the part of teachers, there were problems, like they need more time to correct the worksheets, they can’t give feedback to students immediately, they might get negative feelings from students and parents, and a few students might have low participation. Solutions to them could be done with adjustment of portfolio content, special strategie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hand in assignment on time, and students taking care of portfolio in turn. In brief, students, teachers, and parents all consider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mall-group portfolio assessment was helpful to students’ learning, and could enhance the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par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謝 誌 ………………………………………………………………… i 摘 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目 次 ………………………………………………………………… v 表 次 ………………………………………………………………… viii 圖 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學評量意義、原則與演進………………………………… 11 第二節 檔案評量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20 第三節 體育教學評量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33 第四節 運動教育模式的理念及相關研究…………………………… 40 第五節 運動教育模式與檔案評量的關係……………………………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選擇採用行動研究的理由…………………………………… 53 第二節 研究場域及研究者…………………………………………… 55 第三節 試探性研究…………………………………………………… 60 第四節 研究步驟……………………………………………………… 66 第五節 資料蒐集的方法……………………………………………… 72 第六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75 第七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78 第八節 研究倫理……………………………………………………… 8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運動教育模式教學實施小組檔案評量之實踐歷程………… 83 第二節 運用小組檔案評量瞭解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情形………… 101 第三節 學生、教師及家長對實施小組檔案評量之看法…………… 1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51 第二節 建議…………………………………………………………… 154 引用文獻 中文部分 ……………………………………………………………… 156 英文部分 ……………………………………………………………… 164 附錄 附錄一 運動教育模式─樂樂棒球課程設計(含附件一~附件十六) 168 附錄二 運動教育模式課程設計檢核表……………………………… 185 附錄三 打擊觀察紀錄表(個人)…………………………………… 186 附錄四 防守觀察紀錄表(個人)…………………………………… 187 附錄五 打擊觀察紀錄表(小隊)…………………………………… 188 附錄六 防守觀察紀錄表(小隊)…………………………………… 190 附錄七 訪談大綱……………………………………………………… 192 附錄八 訪談逐字稿格式……………………………………………… 193 附錄九 教師日誌……………………………………………………… 194 附錄十 學習札記(一)- 學習札記(三)………………………… 195 附錄十一 學習單(一)~學習單(六)……………………………… 198 附錄十二 最佳金鐘獎得主票選活動…………………………………… 204 附錄十三 分類編碼清單………………………………………………… 205 附錄十四 小組成員上課表現互評表…………………………………… 206 附錄十五 專家審查檢核表……………………………………………… 207 附錄十六 研究參與者同意書…………………………………………… 208 附錄十七 體育教師教學內容審查回覆………………………………… 209 表1 自然學習領域方面以檔案評量為主題之研究論文…………… 29 表2 語文學習領域方面以檔案評量為主題之研究論文…………… 30 表3 數學學習領域方面以檔案評量為主題之研究論文…………… 30 表4 藝文學習領域方面以檔案評量為主題之研究論文…………… 31 表5 英文學習領域方面以檔案評量為主題之研究論文…………… 31 表6 師資方面以檔案評量為主題之研究論文……………………… 32 表7 體育教學評量的目的…………………………………………… 34 表8 國內體育教學評量相關研究…………………………………… 39 表9 運動教育模式的內涵…………………………………………… 44 表10 國內外以運動教育模式為研究主題之期刊、碩士論文……… 47 表11 小組檔案的評量標準…………………………………………… 51 表12 佳佳國小學校SWTO分析表……………………………………… 57 表13 行動研究方案對照表表………………………………………… 68 表14 資料編碼與說明………………………………………………… 76 表15 檢核表專家內容諮詢名單表…………………………………… 80 表16 體育教師名單表………………………………………………… 80 表17 打擊測驗結果分析表…………………………………………… 106 表18 打擊表現分析表………………………………………………… 108 表19 小隊組員間互評打擊動作得分表……………………………… 110 表20 傳接球測驗得分表……………………………………………… 112 表21 防守表現分析表………………………………………………… 113 表22 小隊組員間互評防守動作得分表……………………………… 115 表23 小隊組員間情意觀察互評平均得分表………………………… 117 圖1 體育課程模式及價值取向圖…………………………………… 41 圖2 運動教育模式之概念架構圖…………………………………… 43 圖3 行動研究步驟圖………………………………………………… 66 圖4 方案一流程圖…………………………………………………… 69

    一、中文部分
    方仁敏(2003)。歷程檔案評量在數學領域教學中的實踐與省思。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王文科(1991)。課程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王宜君(2002)。檔案評量應用於國中英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俊明(1999)。對體育成績評量的看法。大專體育,4(1),14-20。
    王瓊惠(2007)。學習歷程檔案在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教學應用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田麗娟(2001)。國小自然科評量方式之行動研究-以學習歷程檔案評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朱仲謀(譯)(2006)。行動研究導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Andrew P. Johnson, 2005)
    江文慈(1998)。一個新評量理念的探討─多元智力取向的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20,6-12。
    何英奇(1992)。教學評量的基本原則。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縣:桂冠圖書出版。(Patton, M. Q., 1990)
    吳清山、林天佑(1997)。卷宗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5(2),46。
    吳毓瑩(1998)。我看、我說、我演、我想、我是誰呀?卷宗評量之概念、理論與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20),13-17。
    呂天得(1998)。運動教育模式在男女學習效果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排球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中市。
    巫偉鈴、陳俊豪(2007)。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評量策略。載於張建成、葉國樑、施致平(主編),中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教學與實務(頁17-28)。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玉玲(2002)。國小六年級「水資源教育」實施檔案評量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李侑政(2004)。數位化卷宗評量系統之發展及在國小自然科教學應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美奇(2005)。歷程檔案評量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李珮瑜(2007)。一位國小教師實施檔案評量促進學生有意義學習之專業成長的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順銓(2001)。國小初任教師發展教學歷程檔案經驗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李勝雄(1995)。小學體育課程的教學評量觀點,研習資訊,12(4),52-57。
    沈志強(2004)。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卓佩君(2004)。新莊區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體育教學評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周文欽、歐滄和、許擇基、盧欽銘、金樹人、范德鑫(1995)。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周宏室、潘義祥(2005)。運動教育學的課程理論。載於周宏室(主編)。運動教育學,(頁105-144)。臺北市:師大書苑。
    尚憶薇(2001)。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學評量工具設計之原則。大專體育,55,81-84。
    林以真(2004)。學校本位統整課程實施檔案評量之研究-以「校園自然生態之美」模組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林永能(2007)。國小體育教學實施運動教育課程模式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玉芬(2003)。學習檔案評量方法在國小六年級國語科閱讀及寫作教學的實踐~ 一個教師的行動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林秀惠(2005)。檔案評量應用於高職學生音樂欣賞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素卿(1999)。行動研究與教育實習。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1),25-30。
    林章榜(2007)。運動教育模式對提昇運動期望與價值信念之研究。體育學報,40(3),115-128。
    林登雄(2005)。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實施現況之分析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林靜萍(2006)。體育教學策略與多元評量之運用。高中體育暫行綱要進階研習資料。
    林靜萍(2007)。創意體育教學的理念與策略。載於張建成、葉國樑、施致平(主編),中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教學與實務(頁82-98)。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麗貞(2005)。集體學習歷程檔案運用在國中數學錯誤類型及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部落格為平台。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邵玉華(2004)。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以宜花東三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龍斌(2002)。線上體育多媒體評量系統之研究與開發(以國中課程排球基本動作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邱麗綺(2003)。高年級國語科卷宗評量中的師生互動及學生自評與互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柯政毅(2001)。數學歷程檔案評量實施下學生數學溝通的能力─以六個個案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夏林清(譯)(2004)。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出版。(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 Bridget Somekh, 1993)
    孫佩芬(2006)。高雄市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實施體育多元評量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徐啟將(2005)。多媒體線上評量方式對運動評量之研究-以九年一貫國小籃球「運球上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徐惠珍(2004)。藝術教育學習單在檔案評量策略應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翁國興(2006)。運動教育模式介入在國小五年級學生排球教學上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高博銓(2007)。教學評量的原則及其革新作法。中等教育,58(1),44-59。
    張中外(2005)。以歷程檔案評量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熱」教學單元的概念學習。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秋煉(2001)。臺北市石牌國小體育課教學對健康體適能影響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瑞珍(2001)。臺中地區國小自然科教師對於多元評量的困擾與問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張麗麗(2000)。什麼樣的檔案才值得...?—談自主學習檔案的基本要素。屏縣教育季刊,(4),5-12。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梁源(2002)。「學習歷程檔案」於國一資優生自然科教學之應用及與後設認知關聯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明貞(1995)。在國小課程的改進與發展-真實性評量。教師天地,79,21-25。
    許惠敏(2005)。探討網路檔案評量對國小英文寫作能力與寫作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義雄、黃月嬋(譯)(2001)。體育教學策略。臺北市:藝軒圖書。(Judith E. Rink, 1998)
    許義雄、葉國樑(2000)。「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教學評量。翰林文教雜誌,11,12-18。
    許慧玉(2001)。卷宗評量與紙筆測驗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概念、數學溝通能力及數學學習態度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許馨文(2005)。檔案評量在音樂教學上的應用~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連志龍(2004)。融入歷程檔案評量探究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單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生玉(2002)。如何落實多元評量,教育研究月刊,98,11-17。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精華出版社。
    郭信宏(2005)。電腦適性診斷測驗及補救教學系統之建置-以國小籃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臺中縣。
    郭彥成(2005)。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以大學體育桌球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喻心(2004)。國民小學低年級生活課程實施檔案評量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文亮(2004)。運動教育模式在國小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弘英(2003)。國小學童讀寫學習歷程檔案評量之研發與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正博(2003)。桃園縣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秀枝(2005)。以歷程檔案評量探究國小三年級學童「植物構造與特性」相關概念的概念學習。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秀標(2005)。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現況之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建志(2004)。運動教育模式結合教學科技的課程設計對國中生學習滿意度之影響—以籃球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律盛、吳森琛、張宏文(2004)。臺灣地區國、高中體育教學評分實務現況之調查。藝術學報,74,247-258。
    陳昭宇(2004)。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技能學習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勝雄(2003)。不同體育課程設計模式對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嘉惠(2003)。閱讀檔案評量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單文經(1998)。評介二種多元評量:真實性與實作評量。北縣教育,25,46-52。
    曾明萌(2007)。國民中學體育課程實施多元評量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黃月嬋(2004)。行動研究在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與教學之應用。臺中市九十三年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課程研習。教育部指導,臺中市教育局主辦,北新國中承辦,41-44。
    黃至賢(2005)。運動教育模式對國小學童學習效果及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秀文(1996)。從傳統到變通:教學評量的省思。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1-26。
    黃珮瑄(2007)。國小音樂教師建置教學檔案夾之個案研究-以音樂學習評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清祥(2003)。國小學生在運動教育模式課程中團隊運作過程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楊政坤(2004)。國小英語學習檔案評量網路系統之設計與實施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楊莉玲(2004)。學習歷程檔案評量對國一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葉憲清(1986)。大專興趣分組體育課教學行政與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
    詹正豐(2003)。臺灣地區中等學校體育教師之教學評量認知研究。中原學報,31(4),403-411。
    鄒慧英(譯)(2003)。測驗與評量—在教學上的應用。臺北市:洪葉文化。(R. L. Linn & N. E. Gronlund, 2000)
    鄒慧瑛(1999)。檔案於國語科教學評量之應用。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學術研討會(頁315-324)。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
    廖慧雯(2003)。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實施學習歷程檔案評量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劉玉瑩(2003)。教學網站與網路化歷程檔案融入國中數學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劉明川(2002)。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劉唯玉(2000)。教學原理課程實施檔案評量之行動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0),47-64。
    歐滄和(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潘義祥(1999)。淺談體育教學評鑑。大專體育,44,47-52。
    蔡安峻(2005)。臺南縣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體育教學評量之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蔡美華(譯)(2003)。行動研究法。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Geoffrey E. Mills, 2003)
    鄭金昌(2007)。教學評量應用在體育教學的探討。學校體育,17(2),62-77。
    鄭英耀、蔡佩玲(譯)(2003)。檔案教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C. Danielson & L. Abrutyn, 1997)
    鄭淑君(2006)。運用學習歷程檔案評量培養學童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後設認知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鄧運林(1999)。開放教育多元評量。高雄:復文出版社。
    黎萬興(2004)。應用歷程檔案評量於偏遠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黎曉安(2002)。檔案評量策略在視覺藝術課程實施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玉佳(2002)。成長路上話成長─幼稚園多元智慧學習歷程檔案之行動省思。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賴淑霓(2006)。學習歷程檔案評量運用於國小六年級歌唱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戴君佩(2001)。國民小學自然科卷宗評量對三年級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謝天助、謝秀芳(1995)。體育教學評量與成績考查。大專體育,16,57-62。
    謝永芳(2000)。檔案式評量在國小六年級英語教室之實施。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瑩圓(2002)。歷程檔案在小班教學的應用---以數學教室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簡茂發(1991)。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闕月清、黃志成(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評量。載於闕月清(主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頁41-56)。臺北市:師大書苑。
    顏嘉生(2004)。不同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學習效果之比較—以國小六年級巧固球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中市。
    羅凱暘(2000)。體育教師對教學評量應有的認識與態度。學校體育雙月刊,10(3),31-37。
    羅徵祥、周宏室(2000)。體育情意觀察評量電腦程式之研發。大專體育,49,54-63。
    蘇楷雯(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實施學習歷程檔案評量之現況及教師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二、英文部份
    Airasian, P. W. (1996).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McGraw-Hall.
    Alexander, K., & Luckman, J. (1998). Australian teachers’ perceptions and uses of the sport education curriculum.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7(3), 243-268.
    Garcia, G., & Pearson, D. (1994). Assessment and diversity.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20, 337-391.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9). Intelligences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th century. New York: Basic Books.
    Glaser, R., & Silver, E. (1994). Assessment, testing, and instruc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20, 393-419.
    Grant, B. (1992). Integrating sport in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New Zealand secondary schools. Quest, 44(3), 304-316.
    Graves M. A., & Townsend, J. S. (2000). Applying the sport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to danc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71(8), 50-54.
    Hastie, P. A., & Buchanan, A. M. (2000). Teaching responsibility through sport education:Prospects of a coali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1(1), 25-35.
    Hastie, P. A., & Curtner-Smith, M. D. (2006). Influence of a hybrid Sport Education—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unit on one teacher and his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11(1), 1-27.
    Hastie, P. A., & Sinelnikov, O. A. (2006). Russian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and perceptions of a season of Sport Education.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12(2), 131-150.
    Hastie, P. A., & Trost, S. G. (2002). Student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during a season of sport education.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14, 64-74.
    Hastie, P. A. (1998). Applied benefits of the sport education modl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69(4), 24-26.
    Hastie, P. A. (2000).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a sport education seas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9, 355-373.
    Jenkins, J. (2004). Sport Education in a PETE Program.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75(5), 31-36.
    Jewett, A. E., Bain, L. L., & Ennis, C. D.(1995). 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2nd.(eds.). Madison, Wm. C. Brown & Benchmark.
    Johns. J. (1992). How professionals view portfolio assessment. Reading Researcb and Instruction, 32(1), 1-10.
    Kibler, R. J. (1978). Objectives for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inchin, G. D. (2001). Using team portfolios in a sport education seas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72(2), 41-44.
    Kirk, M. (1997). Using portfolios to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8(7), 29-33.
    Lund, J. L. (1999). Creating rubric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Matanin, M., & Tannehill, D. (1994). Assessment and grad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3(4), 395-405.
    Melograno, V. J. (1994). Portfolio assessment: Documenting authentic student learning.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5(8), 50-61.
    Melograno, V. J. (1998). Professional and student portfolio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1995). Moving into the futur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 guide to content and assessment. St. Louis: Mosby.
    Paulson, F. L., Paulson, P. R., & Meyer, C. A. (1991). What make a portfolio a portfolio? Education Leadership, 48, 60-63.
    Richardson, M., & Oslin, J. (2003). Creating an authentic dance class using sport edu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74(7), 49-55.
    Siedentop, D. (1988). What is sport education and how does it work?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69(4), 18-20.
    Siedentop, D. (1994). Sport education: Quality PE through positive sport experience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iedentop, D. (2002). A Retrospective.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1, 409-418.
    Silverman, S. (1999). Can girls have success in the sport education mode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70(4), 8.
    Sinelnikov, O., Hastie, P., Cole, C., & Schneulle, D. (2005). Bicycle safety: Sport education styl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76(2), 24-29.
    Smith, T. K. (1997). Authentic assessment: using a portfolio card in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68(4), 46-52.
    Synder, P. P. (1997). The effects of a Sport Education Model on the participation and achievement levels of elementary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mbus.
    Veal, M. L. (1988). Pupil assessment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 of secondary teacher.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7, 327-342.
    Veal, M. L. (1992). School-based theories of pupil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3, 48-59.
    Wallhead, T.L., & Ntoumanis, N. (2004). Effects of a sport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students’ motivation respons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3, 4-18.
    Westfall, S. (1998). Setting your sights on assessment: Describing student performan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9(6), 5-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