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庭光
Lai, Ting-Kuang
論文名稱: 記我鄉邦:葉春及(1532-1595)與嶺南方志的纂修
Narrating My Hometown:Ye-Chun-Ji(1532-1595) and His Career in Editing Gazetteers of Lingnan
指導教授: 林麗月
Lin, Li-Yueh
口試委員: 李宗翰
Lee, Tsong-Han
何淑宜
Ho, Shu-Yi
林麗月
Lin, Li -Yueh
口試日期: 2022/08/16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葉春及方志廣東嶺南地方意識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47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探討嶺南士人葉春及參與修纂的方志,首先簡述葉春及的生平與仕宦經歷,其次,討論每部志書的成書背景、經過,透過志書內容發掘晚明地方社會的百態,進而探析廣東地方書寫潮流,以及方志文本反映的地方意識。
    葉春及(1532-1595),字化甫,號絅齋,原籍廣東惠州府歸善縣。葉春及先後擔任教諭、知縣等職,在福建惠安任官期間頗有建樹,著有《惠安政書》,後調任為知州,卻因疾未能赴任,被朝廷削職為民,返回故里後,長期隱居於羅浮山,建書齋名為「石洞」,從事著述與講學,深受地方士人敬重。葉春及於萬曆中期迎來起復機會,後官至戶部郎中,但未久便因疾卒於京師。
    鄉居期間,葉春及最為重要的貢獻是參與《順德縣志》、《永安縣志》、《肇慶府志》的修纂。葉氏在官員邀請下參與《順德縣志》,透過志書可以觀察珠江三角地區的社會、經濟的變化,以及嶺南學派等在地菁英之間的學宦網絡。《永安縣志》為葉春及的鄉邦之志,葉氏為了保存家鄉的歷史,著重書寫嘉靖末年嶺東盜亂造成的地方動盪,全志篇幅雖不長,然而輿圖等篇目仍俱有可觀。在兩廣總督等官員的支持下,葉春及擔任《肇慶府志》的主纂,內容主要著重在劃疆分邑後的秩序變動,以及瑤亂等少數族群問題。這幾部由葉春及輯纂的方志,編修時間正值廣東社會變遷最為激烈,時局相對動盪的時代,葉氏修志的目的便是傳遞其未竟的政治理想。
    自明中葉以降,廣東士人試圖建立文化正統,相繼投入地方文獻編寫,葉春及似受到這股潮流影響,除了編纂家鄉的方志,亦積極參與外地的志書編修,葉氏筆下的地方社會,因其認同感的差異,而有親疏遠近之別,整體而言,他有著廣東、惠州兩種不同範圍的地方認同,而前者的情感表現得更為強烈,文化方面傾慕於陳獻章等嶺學名儒,加上他的交遊廣闊,遊歷範圍不僅限於惠州,可能無形中淡化了與原鄉的關係。葉春及在保存鄉邦文獻方面雖貢獻良多,卻未被時人視為其主要事功,一直到了清代,葉春及編修方志的事蹟才受到關注,葉氏的名聲雖不及同時代的嶺南士人,經由本文討論可以得知,他編修的方志堪稱其畢生心力的精華,透過討論葉春及輯纂的方志,能從中理解晚明的時代特色,以及地方社會的諸多面向。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葉春及的生平與經歷 15 第一節 上萬言書 15 第二節 宦海浮沉 25 第三章 嶺南方志的纂修 37 第一節 順德縣志 38 第二節 永安縣志 59 第三節 肇慶府志 70 第四章 地方書寫與地域認同 89 第一節 志書修纂背景與內容差異 89 第二節 心繫鄉邦與地域認同 98 第五章 結論 104 徵引書目 108

    徵引書目

    一、 古籍史料 (按時代先後排序)

    (一) 官書典籍、地方志
    〔明〕宋濂等修,《元史》,臺北:中華書局,1983。
    〔明〕張居正等纂修,《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顧秉謙等纂修,《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葉初春修,葉春及纂,《(萬曆)順德縣志》,明萬曆十三年(1585)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古籍微片。
    〔明〕郭之藩修,葉春及纂,《永安縣志》,收入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據明萬曆十四年(1586)刊本影印,第191冊,上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明〕鄭一麟修,葉春及纂,《(萬曆)肇慶府志》,收入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97-199冊,據明萬曆十六年(1588)刊本影印,上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明〕林國相修,楊起元纂,《(萬曆)惠州府志》,收入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91冊,據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刻本影印,上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明〕陸鏊修, 陳烜奎纂,《(崇禎)肇慶府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續編》,第12-18冊,據崇禎六年至十三年(1633-1640)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清〕張廷玉等纂修,《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黃培彝修、嚴而舒等纂,《(康熙)順德縣志》,收入陳建華等編,《廣州大典》,史部方志類第43冊,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影印,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
    〔清〕姚肅規修、余象斗等纂,《(康熙)順德縣志》,收入陳建華等編,《廣州大典》,史部方志類第44冊,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影印,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
    〔清〕張進籙修,屈大均纂,《永安縣次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史部地理.廣東府州縣志》,第8冊,據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影印,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史樹駿修,區簡臣纂,《(康熙)肇慶府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47冊,據清康熙年間刻本影印,北京:中國書店,1992。
    〔清〕懷蔭布修,黃任等纂,《(乾隆)泉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23冊,據清光緒八年(1882)補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清〕陳志儀修,胡定纂,《(乾隆)順德縣志》,收入陳建華等編,《廣州大典》,史部方志類第44冊,廣州:廣州出版社,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乾隆十五年(1750)刊本影印,2015。
    〔清〕章壽彭等修;陸飛纂,《歸善縣志》,據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郭汝誠修、馮奉初等纂,《(咸豐)順德縣志》,收入陳建華等編,《廣州大典》,史部方志類第45冊,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咸豐六年(1856)刊本影印,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
    〔清〕葉廷芳等纂修,《永安縣三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178冊,據道光二年(1822)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清〕屠英修,江藩等纂,《(光緒)肇慶府志》,據光緒二年(1876)重刻道光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劉溎年等重修;鄧掄斌等纂,《(光緒)惠州府志》,據光緖七年(1881)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

    (二)文集、地方文獻
    〔明〕葉春及,《絅齋先生文集》,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刊本影印,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明〕葉春及撰,泉州歷史研究會編,《惠安政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7。
    〔明〕葉春及,《石洞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羅洪先,《念菴羅先生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89-90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劉玠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1997。
    〔明〕李一元著,李一中輯,《李陶山先生文集》,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十四年(1586)刊本影印,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明〕李愷著,李愼輯,《抑齋介山集》,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間刊本影印,東京:高橋情報,1991。
    〔明〕霍韜,《渭厓文集》,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四年(1576)刊本影印,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明〕沈愷,《環溪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92冊,據浙江圖書館藏明隆慶五年至萬曆二年(1571-1574)沈紹祖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1997。
    〔明〕陳子龍等編,《皇明經世文編》,明崇禎平露堂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古籍微片。
    〔明〕楊起元,《定氛外史》,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史部類,第3冊,據清鈔本影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
    〔明〕郭棐,《粵大記》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據日本內閣文庫藏萬曆間刊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明〕黃佐,《廣州人物傳》,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01冊,臺北:新文豐,1985。
    〔明〕歐大任,《百越先賢志》,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01冊,臺北:新文豐,1985。
    〔明〕何喬遠,《鏡山全集》,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崇禎十四年(1641)刊本影印,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清〕羅學鵬輯,《廣東文獻三集》,收入《廣州大典》,集部總集類,第11-13冊,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影印,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
    〔清〕梁九圖、吳炳南輯,《嶺表詩傳》,收入陳建華等編,《廣州大典》,集部總集類,第18冊,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影印,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3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清〕溫汝能纂輯,《粵東詩海》,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清〕朱彝尊著,姚祖恩輯,《靜志居詩話》,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二、今人論著 (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一)專書
    1.中文專書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廖彥博譯,《社群·王朝:明代國家與社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8。
    巴兆祥,《方志學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朱鴻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林天蔚,《方志學與地方史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5。
    科大衛(David Faure)著,卜永堅譯,《皇帝和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徐泓,《聖明極盛之世:明清社會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2021。
    唐立宗,《在「盜區」與「政區」之間:明代閩粵贛湘交界的秩序變動與地方行政演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2。
    梁方仲,《明代賦役制度》,北京:中華書局,2008。
    張英聘,《明代南直隸方志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5。
    程美寶,《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北京:三聯書店,2006。
    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地區里甲賦役制度與鄉村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潘晟,《地圖的作者及其閱讀:以宋明為核心的知識史考察》,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2.外文專書
    Brook, Timothy. The Chinese State in Ming Society.London:RoutledgeCurzon, 2005.
    Dennis, Joseph R.Writing, Publishing, and Reading Local Gazetteers in Imperial
    China, 1100-1700.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二) 論文
    1.中文論文 
    毛帥,〈明代湖南宜章三堡的設立與屯田之展開〉,《歷史人類學學刊》,12:2(香港,2014.10),頁1-50。
    包弼德(Peter K. Bol),〈地方傳統的重建──以明代的金華府為例(1480-1758)〉,收入李伯重、周生春主編,《江南的城市工業與地方文化(960-1850)》,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頁247-286。
    朱鴻林,〈略論葉春及之功業和經世政論〉,收入羅炳綿,劉健明主編,《明末清初華南地區歷史人物功業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3,頁153-164。
    林麗月,〈俎豆宮牆──鄉賢祠與明清的基層社會〉,收入黃寬重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臺北:聯經出版,2009,頁327-372。
    林麗月,〈戀戀桑梓──明儒莫旦(1429-1510s)的鄉邦治業〉,收入朱鴻等合著,《明清政治與社會──紀念王家儉教授論集》,臺北:秀威科技出版,2018,頁39-69。
    胡邦波,〈萬曆《永安縣志》和《惠州府志》中的地圖研究〉,收入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篇》,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頁92-95。
    科大衛、劉志偉,〈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型態基礎〉,《歷史研究》,3(北京,2000.6),頁3-14。
    范莉莉,〈明代方志書寫中的權力關係──以正德《姑蘇志》的修纂為中心〉,《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安徽,2015.6),頁111-118。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與近代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9,頁137-159。
    唐立宗,〈從《定氛外史》看明代惠州礦徒事件、劃疆分邑與士民議論〉,《明代研究》,13期(臺北,2009.12),頁137-186。
    唐立宗,〈相期成信史:錢澄之與康熙《建寧府志》纂修略論〉,《史志研究》,1(北京,2015.6),頁89-113。
    唐立宗,〈以觀政事:清初姚文爕的雄縣仕宦經歷與修志訴求〉,《新亞學報》,35(香港,2018.8),頁203-248。
    唐立宗,〈明代石阡府的方志及其編纂:兼論黔東地區府志的編刊歷程〉,《政大歷史學報》,57(臺北,2022.5),頁1-50。
    唐立宗,〈俱撰有志:明代河東學派張良知的仕宦生涯與志書編刊析論〉,《明代研究》,38期(臺北,2022.6),頁1-42。
    張哲嘉,〈明代方志的地圖〉,收入黃克武等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179-212。
    森正夫,〈明清時代江南三角洲的鄉鎮志與地域社會──以清代為中心的考察〉,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五屆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冊 1,臺北:國史館,2000,頁787-821。
    程美寶,〈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收入劉永華主編,《中國文化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頁42-62。
    劉志偉,〈宗族與沙田開發──番禺沙灣何族的個案研究〉,《中國農史》,1992:4(南京,1992.12),頁34-41。
    謝仁晏,〈評Joseph R. Dennis, Writing, Publishing, and Reading Local Gazetteers in Imperial China, 1100-1700〉,《明代研究》,26期(臺北,2016.6),頁207-213。
    濱島敦俊,〈方志和鄉紳〉,《暨南史學》,6(南投,2003),頁239-254。
    戴思哲(Joseph R. Dennis),〈談明萬曆《新昌縣志》編纂者的私人目的〉,收入王鶴鳴等編,《中華譜牒研究:邁入新世紀中國族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頁156-162。
     戴思哲,〈明代方志出版中的財務問題〉,《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1:1,(浙江,2011.1),頁115-130。

    2.外文論文
    Brook,Timothy. “Mapping Knowledg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The Gazetteer Cartography of Ye Chunji,” East Asian Library Journal, 7:2(Autumn ,1994),
    pp.5-32.
    Bol,Peter K. “The Localist Turn and Local Identity in Later Imperial China, ” Late Imperial China,24:2 (December, 2003),pp.1-50.
    Dennis, Joseph R. “Between Lineage and State: Extended Family and Gazetteer Compilation in Xinchang County,” Ming Studies, 45-46 (Spring&Fall, 2002),pp.69-113.
    Faure,David. “Becoming Contonese,the Ming Dynasty Transition”,in David Faure &Liu Tao Tao eds.,Unity and Diversity:Local Cultures and Identities in China(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6),pp.37-46.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6/09/0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