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賴庭光 Lai, Ting-Kuang |
---|---|
論文名稱: |
記我鄉邦:葉春及(1532-1595)與嶺南方志的纂修 Narrating My Hometown:Ye-Chun-Ji(1532-1595) and His Career in Editing Gazetteers of Lingnan |
指導教授: |
林麗月
Lin, Li-Yueh |
口試委員: |
李宗翰
Lee, Tsong-Han 何淑宜 Ho, Shu-Yi 林麗月 Lin, Li -Yueh |
口試日期: | 2022/08/16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5 |
中文關鍵詞: | 葉春及 、方志 、廣東 、嶺南 、地方意識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47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探討嶺南士人葉春及參與修纂的方志,首先簡述葉春及的生平與仕宦經歷,其次,討論每部志書的成書背景、經過,透過志書內容發掘晚明地方社會的百態,進而探析廣東地方書寫潮流,以及方志文本反映的地方意識。
葉春及(1532-1595),字化甫,號絅齋,原籍廣東惠州府歸善縣。葉春及先後擔任教諭、知縣等職,在福建惠安任官期間頗有建樹,著有《惠安政書》,後調任為知州,卻因疾未能赴任,被朝廷削職為民,返回故里後,長期隱居於羅浮山,建書齋名為「石洞」,從事著述與講學,深受地方士人敬重。葉春及於萬曆中期迎來起復機會,後官至戶部郎中,但未久便因疾卒於京師。
鄉居期間,葉春及最為重要的貢獻是參與《順德縣志》、《永安縣志》、《肇慶府志》的修纂。葉氏在官員邀請下參與《順德縣志》,透過志書可以觀察珠江三角地區的社會、經濟的變化,以及嶺南學派等在地菁英之間的學宦網絡。《永安縣志》為葉春及的鄉邦之志,葉氏為了保存家鄉的歷史,著重書寫嘉靖末年嶺東盜亂造成的地方動盪,全志篇幅雖不長,然而輿圖等篇目仍俱有可觀。在兩廣總督等官員的支持下,葉春及擔任《肇慶府志》的主纂,內容主要著重在劃疆分邑後的秩序變動,以及瑤亂等少數族群問題。這幾部由葉春及輯纂的方志,編修時間正值廣東社會變遷最為激烈,時局相對動盪的時代,葉氏修志的目的便是傳遞其未竟的政治理想。
自明中葉以降,廣東士人試圖建立文化正統,相繼投入地方文獻編寫,葉春及似受到這股潮流影響,除了編纂家鄉的方志,亦積極參與外地的志書編修,葉氏筆下的地方社會,因其認同感的差異,而有親疏遠近之別,整體而言,他有著廣東、惠州兩種不同範圍的地方認同,而前者的情感表現得更為強烈,文化方面傾慕於陳獻章等嶺學名儒,加上他的交遊廣闊,遊歷範圍不僅限於惠州,可能無形中淡化了與原鄉的關係。葉春及在保存鄉邦文獻方面雖貢獻良多,卻未被時人視為其主要事功,一直到了清代,葉春及編修方志的事蹟才受到關注,葉氏的名聲雖不及同時代的嶺南士人,經由本文討論可以得知,他編修的方志堪稱其畢生心力的精華,透過討論葉春及輯纂的方志,能從中理解晚明的時代特色,以及地方社會的諸多面向。
徵引書目
一、 古籍史料 (按時代先後排序)
(一) 官書典籍、地方志
〔明〕宋濂等修,《元史》,臺北:中華書局,1983。
〔明〕張居正等纂修,《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顧秉謙等纂修,《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葉初春修,葉春及纂,《(萬曆)順德縣志》,明萬曆十三年(1585)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古籍微片。
〔明〕郭之藩修,葉春及纂,《永安縣志》,收入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據明萬曆十四年(1586)刊本影印,第191冊,上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明〕鄭一麟修,葉春及纂,《(萬曆)肇慶府志》,收入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97-199冊,據明萬曆十六年(1588)刊本影印,上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明〕林國相修,楊起元纂,《(萬曆)惠州府志》,收入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91冊,據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刻本影印,上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明〕陸鏊修, 陳烜奎纂,《(崇禎)肇慶府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續編》,第12-18冊,據崇禎六年至十三年(1633-1640)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清〕張廷玉等纂修,《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黃培彝修、嚴而舒等纂,《(康熙)順德縣志》,收入陳建華等編,《廣州大典》,史部方志類第43冊,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影印,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
〔清〕姚肅規修、余象斗等纂,《(康熙)順德縣志》,收入陳建華等編,《廣州大典》,史部方志類第44冊,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影印,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
〔清〕張進籙修,屈大均纂,《永安縣次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史部地理.廣東府州縣志》,第8冊,據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影印,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史樹駿修,區簡臣纂,《(康熙)肇慶府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47冊,據清康熙年間刻本影印,北京:中國書店,1992。
〔清〕懷蔭布修,黃任等纂,《(乾隆)泉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23冊,據清光緒八年(1882)補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清〕陳志儀修,胡定纂,《(乾隆)順德縣志》,收入陳建華等編,《廣州大典》,史部方志類第44冊,廣州:廣州出版社,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乾隆十五年(1750)刊本影印,2015。
〔清〕章壽彭等修;陸飛纂,《歸善縣志》,據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郭汝誠修、馮奉初等纂,《(咸豐)順德縣志》,收入陳建華等編,《廣州大典》,史部方志類第45冊,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咸豐六年(1856)刊本影印,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
〔清〕葉廷芳等纂修,《永安縣三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178冊,據道光二年(1822)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清〕屠英修,江藩等纂,《(光緒)肇慶府志》,據光緒二年(1876)重刻道光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劉溎年等重修;鄧掄斌等纂,《(光緒)惠州府志》,據光緖七年(1881)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
(二)文集、地方文獻
〔明〕葉春及,《絅齋先生文集》,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刊本影印,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明〕葉春及撰,泉州歷史研究會編,《惠安政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7。
〔明〕葉春及,《石洞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羅洪先,《念菴羅先生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89-90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劉玠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1997。
〔明〕李一元著,李一中輯,《李陶山先生文集》,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十四年(1586)刊本影印,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明〕李愷著,李愼輯,《抑齋介山集》,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間刊本影印,東京:高橋情報,1991。
〔明〕霍韜,《渭厓文集》,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四年(1576)刊本影印,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明〕沈愷,《環溪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92冊,據浙江圖書館藏明隆慶五年至萬曆二年(1571-1574)沈紹祖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1997。
〔明〕陳子龍等編,《皇明經世文編》,明崇禎平露堂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古籍微片。
〔明〕楊起元,《定氛外史》,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史部類,第3冊,據清鈔本影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
〔明〕郭棐,《粵大記》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據日本內閣文庫藏萬曆間刊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明〕黃佐,《廣州人物傳》,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01冊,臺北:新文豐,1985。
〔明〕歐大任,《百越先賢志》,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01冊,臺北:新文豐,1985。
〔明〕何喬遠,《鏡山全集》,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崇禎十四年(1641)刊本影印,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清〕羅學鵬輯,《廣東文獻三集》,收入《廣州大典》,集部總集類,第11-13冊,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影印,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
〔清〕梁九圖、吳炳南輯,《嶺表詩傳》,收入陳建華等編,《廣州大典》,集部總集類,第18冊,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影印,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3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清〕溫汝能纂輯,《粵東詩海》,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清〕朱彝尊著,姚祖恩輯,《靜志居詩話》,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二、今人論著 (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一)專書
1.中文專書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廖彥博譯,《社群·王朝:明代國家與社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8。
巴兆祥,《方志學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朱鴻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林天蔚,《方志學與地方史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5。
科大衛(David Faure)著,卜永堅譯,《皇帝和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徐泓,《聖明極盛之世:明清社會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2021。
唐立宗,《在「盜區」與「政區」之間:明代閩粵贛湘交界的秩序變動與地方行政演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2。
梁方仲,《明代賦役制度》,北京:中華書局,2008。
張英聘,《明代南直隸方志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5。
程美寶,《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北京:三聯書店,2006。
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地區里甲賦役制度與鄉村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潘晟,《地圖的作者及其閱讀:以宋明為核心的知識史考察》,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2.外文專書
Brook, Timothy. The Chinese State in Ming Society.London:RoutledgeCurzon, 2005.
Dennis, Joseph R.Writing, Publishing, and Reading Local Gazetteers in Imperial
China, 1100-1700.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二) 論文
1.中文論文
毛帥,〈明代湖南宜章三堡的設立與屯田之展開〉,《歷史人類學學刊》,12:2(香港,2014.10),頁1-50。
包弼德(Peter K. Bol),〈地方傳統的重建──以明代的金華府為例(1480-1758)〉,收入李伯重、周生春主編,《江南的城市工業與地方文化(960-1850)》,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頁247-286。
朱鴻林,〈略論葉春及之功業和經世政論〉,收入羅炳綿,劉健明主編,《明末清初華南地區歷史人物功業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3,頁153-164。
林麗月,〈俎豆宮牆──鄉賢祠與明清的基層社會〉,收入黃寬重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臺北:聯經出版,2009,頁327-372。
林麗月,〈戀戀桑梓──明儒莫旦(1429-1510s)的鄉邦治業〉,收入朱鴻等合著,《明清政治與社會──紀念王家儉教授論集》,臺北:秀威科技出版,2018,頁39-69。
胡邦波,〈萬曆《永安縣志》和《惠州府志》中的地圖研究〉,收入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篇》,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頁92-95。
科大衛、劉志偉,〈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型態基礎〉,《歷史研究》,3(北京,2000.6),頁3-14。
范莉莉,〈明代方志書寫中的權力關係──以正德《姑蘇志》的修纂為中心〉,《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安徽,2015.6),頁111-118。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與近代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9,頁137-159。
唐立宗,〈從《定氛外史》看明代惠州礦徒事件、劃疆分邑與士民議論〉,《明代研究》,13期(臺北,2009.12),頁137-186。
唐立宗,〈相期成信史:錢澄之與康熙《建寧府志》纂修略論〉,《史志研究》,1(北京,2015.6),頁89-113。
唐立宗,〈以觀政事:清初姚文爕的雄縣仕宦經歷與修志訴求〉,《新亞學報》,35(香港,2018.8),頁203-248。
唐立宗,〈明代石阡府的方志及其編纂:兼論黔東地區府志的編刊歷程〉,《政大歷史學報》,57(臺北,2022.5),頁1-50。
唐立宗,〈俱撰有志:明代河東學派張良知的仕宦生涯與志書編刊析論〉,《明代研究》,38期(臺北,2022.6),頁1-42。
張哲嘉,〈明代方志的地圖〉,收入黃克武等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179-212。
森正夫,〈明清時代江南三角洲的鄉鎮志與地域社會──以清代為中心的考察〉,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五屆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冊 1,臺北:國史館,2000,頁787-821。
程美寶,〈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收入劉永華主編,《中國文化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頁42-62。
劉志偉,〈宗族與沙田開發──番禺沙灣何族的個案研究〉,《中國農史》,1992:4(南京,1992.12),頁34-41。
謝仁晏,〈評Joseph R. Dennis, Writing, Publishing, and Reading Local Gazetteers in Imperial China, 1100-1700〉,《明代研究》,26期(臺北,2016.6),頁207-213。
濱島敦俊,〈方志和鄉紳〉,《暨南史學》,6(南投,2003),頁239-254。
戴思哲(Joseph R. Dennis),〈談明萬曆《新昌縣志》編纂者的私人目的〉,收入王鶴鳴等編,《中華譜牒研究:邁入新世紀中國族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頁156-162。
戴思哲,〈明代方志出版中的財務問題〉,《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1:1,(浙江,2011.1),頁115-130。
2.外文論文
Brook,Timothy. “Mapping Knowledg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The Gazetteer Cartography of Ye Chunji,” East Asian Library Journal, 7:2(Autumn ,1994),
pp.5-32.
Bol,Peter K. “The Localist Turn and Local Identity in Later Imperial China, ” Late Imperial China,24:2 (December, 2003),pp.1-50.
Dennis, Joseph R. “Between Lineage and State: Extended Family and Gazetteer Compilation in Xinchang County,” Ming Studies, 45-46 (Spring&Fall, 2002),pp.69-113.
Faure,David. “Becoming Contonese,the Ming Dynasty Transition”,in David Faure &Liu Tao Tao eds.,Unity and Diversity:Local Cultures and Identities in China(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6),pp.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