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靜子
論文名稱: 高級漢語學習者中介語介詞「在」之使用情形研究
指導教授: 曾金金
Tseng, Chin-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高級漢語學習者中介語介詞「在」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0下載:10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探討高級漢語學習者中介語對於現代漢語介詞「在」之使用情形,並以介詞「在」的特性作為考察的面向。
    首先,我們使用中介語語料庫作為分析高級漢語學習者語料的來源,並建立了一個漢語小說語料庫作為比較的基準。接著,依據介詞「在」的一些特性作為討論的重點,包括:介詞「在」的五個語義、介詞「在」的四種句法位置、介詞「在」與漢語位置句的關係、以及與介詞「在」搭配使用方位詞成分等四個方向。
    結果顯示,高級學習者已經能夠掌握介詞「在」的各項語義。然而在句法位置的使用方面,高級學習者還是以中置形式為主,後置形式的使用頻率較低。在位置句方面,高級學習者以表示事物動作場景為主,對於狀態場景的表達仍須再加強。在方位詞成分的使用上,高級學者大致已能掌握「上」、「裡」與介詞「在」的搭配使用,然而在其他方位詞成分的選擇上,種類仍嫌不夠,使用上不若漢語母語者一樣多變化。
    最後,則是中介語中的偏誤部分。我們發現高級學習者最大的問題在於對漢語存現句中介詞「在」隱現條件的認識不夠清楚,以致容易發生介詞「在」誤加或遺漏的偏誤類型。若高級學習者能深入了解存現句中處所與動詞的關係,則這類偏誤情形將會改善很多。

    目錄 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i 摘要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議題 2 1.3 研究方法 3 1.4 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2.1 介詞「在」之界定 5 2.1.1 現代漢語中「介詞」的定義 5 2.1.1.1 趙元任(1968) 6 2.1.1.2 Li & Thompson(1981) 6 2.1.2 漢語詞彙的虛化與漢語介詞的產生 6 2.1.2.1 石毓智(1995) 7 2.1.2.2 金昌吉(1996) 8 2.1.3 本文對介詞「在」之界定 9 2.1.3.1 漢語句子的信息焦點與介詞「在」的產生 10 2.1.3.2 漢語語序的時間順序原則與介詞「在」的產生 11 2.2 介詞「在」之語法、語義特點 14 2.2.1 介詞「在」之語法特點 14 2.2.1.1 王一平(1999) 14 2.2.1.2傅雨賢等(1997) 17 2.2.2 介詞「在」之語義特點 19 2.2.2.1 呂叔湘(1980) 19 2.2.2.2 齊滬揚(1998) 20 2.2.2.3 崔希亮(2001) 23 2.3 外國學生介詞「在」習得相關研究 27 2.3.1 丁安琪、沈蘭(2001) 27 2.3.2 吳麗君等(2002) 29 2.3.3 小結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6 3.1 漢語小說語料庫的建立與統計結果 37 3.2 中介語語料庫 39 3.2.1 受試者 39 3.2.2 口語語料 41 3.2.3 書面語語料 44 3.2.4 中介語語料庫統計結果 45 3.2.4.1 口語語料介詞「在」之語料數及出現頻率 45 3.2.4.2 書面語語料介詞「在」之語料數及出現頻率 48 3.2.4.3 與漢語小說之介詞「在」出現頻率之分析比較 50 3.2.4.4 介詞「在」相關句子正誤比例 51 3.3 介詞「在」語料分析架構 53 3.3.1 介詞「在」之語義分類 53 3.3.2 介詞「在」之句法位置 55 3.3.3 介詞「在」與漢語位置句 56 3.3.4 方位詞與介詞「在」的搭配使用情形 62 3.3.4.1 時間語義中的方位詞搭配成分 64 3.3.4.2 處所語義中的方位詞搭配成分 65 3.3.4.3 其他語義中的方位詞搭配成分 66 3.4 小結 66 第四章 漢語小說語料庫介詞「在」之使用情形與分析 68 4.1 從語義分析 68 4.1.1 五大語義範疇 68 4.1.2 五種語義的出現頻率 70 4.2 從句法位置分析 71 4.2.1 四種句法位置 71 4.2.2 四種句法位置出現頻率 72 4.3 介詞「在」與漢語位置句 75 4.3.1 位置句的分類 75 4.3.2 位置句各項語義場景的出現頻率 77 4.4 方位詞與介詞「在」的搭配使用情形 80 4.4.1 時間語義範疇中方位詞的使用 80 4.4.2 處所語義範疇中方位詞的使用 82 4.4.3 其他語義範疇中方位詞的使用 86 4.5 小結 88 第五章 中介語語料庫介詞「在」之使用情形與分析 90 5.1 從語義分析 90 5.1.1 中介語與漢語小說介詞「在」各語義出現頻率比較 90 5.1.2 口語與書面語介詞「在」各語義出現頻率之比較 92 5.1.3 介詞「在」各語義偏誤頻率比較 94 5.2 從句法位置分析 96 5.2.1 中介語與漢語小說介詞「在」句法位置使用之比較 96 5.2.2 中介語口語與書面語介詞「在」句法位置使用比較 99 5.3 中介語介詞「在」與漢語位置句 101 5.3.1 中介語與漢語小說位置句之比較 102 5.3.1.1 各語義場景在中介語與漢語小說中使用之異同 102 5.3.1.2 各表義功能在中介語與漢語小說中使用之異同 106 5.3.2 中介語口語與書面語位置句之異同 108 5.4 方位詞與介詞「在」的搭配使用情形 111 5.4.1 時間語義範疇中方位詞的使用 111 5.4.2 處所語義範疇中方位詞的使用 114 5.4.3 其他語義範疇中方位詞的使用 123 5.5 受試者的偏誤情形 126 5.5.1 存現句與介詞「在」的遺漏與誤加 127 5.5.1.1 處所語義中介詞「在」的遺漏與誤加 128 5.5.1.2 時間語義中介詞「在」的偏誤 135 5.5.1.3 範圍語義中介詞「在」的遺漏偏誤 137 5.5.2 動詞遺漏的偏誤 138 5.5.3 與方位詞有關的偏誤 140 第六章 結論與教學建議 143 6.1 結論 143 6.2 教學建議 145 6.3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 146 參考書目 148 附錄一 155 附錄二 156

    中文書籍:
    Li & Thompson.1983.《漢語語法》(黃宣範譯本).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王建勤主編.1997.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麗君等.2002.《日本學生學習漢語習得偏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大忠.1996.《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徐慈惠.1999.《對外華語教學語法初探──以「動詞+在/到+處所格」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崔希亮.2001.《語言理解與認知》.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傅雨賢等.1997.《現代漢語介詞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葉盼.吳中偉.1999.《外國人學漢語難點釋疑》.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趙元任.1968.《中國話的文法》(丁邦新譯).台北:學生書局
    齊滬揚.1998.《現代漢語空間問題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劉月華等.1983.《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新華書店
    劉堅.1992.《現代漢語虛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鄧立立.1998.《漢語連貫形式於口語敘述中的使用—第二語言與第一語言的比較》.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盧福波.1996.《對外漢語教學實用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儲澤祥.1997.《現代漢語方所系統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中文期刊論文
    丁安琪.沈蘭.2001.<韓國留學生口語中使用介詞"在"的調查分析>.於《語言教學與研究》.第6期.頁18-22
    方經民.1999.<漢語空間方位參照的認知結構>.於《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頁32-38
    王一平.1999.<介詞短語“在+處所”前置、中置和後置的條件和限制>.於《語文建設》.第5期.頁18-22
    王占華.1997.<處所短語句中出現“在”的蘊涵條件>.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305-315
    王建勤.2000a.<歷史回眸:早期的中介語理論研究>.於《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頁33-42
    王建勤.2000b.<關於中介語研究方法的思考>.於《漢語學習》.第3期.頁61-68
    石毓智.1995.<時間的一維性對介詞衍生的影響>.於《中國語文》.第1期.頁1-10
    朱德熙.1981.<"在黑板上寫字"及其相關句式>.於《中國語文》.第1期.頁4-18
    吳潛龍.2000.<關於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的認知心理分析>.於《外語教學與研究》.第4期.頁290-295
    宋玉柱.1982.<動態存在句>.於《漢語學習》.第6期.頁9-14
    宋喜真.1999.<“在”介詞短語的連用>.於《漢語學習》.第5期.頁19-21
    李向農.1997.<現代漢語時間參照定位的語表形式--X前/後>.於《語言研究》.第1期.頁42-49
    李春林.1984.<“在”和“在”字句的語義、語法分析>.於《合肥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第1期.頁77-87
    李臨定.1985.<介詞短語使用漫談>.於《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頁15-26
    李臨定.1988.<"在"格的類型、比較及變換>.於《漢語比較變換語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周小兵.1997.<介詞的語法性質和介詞研究的系統方法>.於《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109-115
    屈承熹.1997.<華語中的主題.焦點.與信息量>.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語言分析組》.頁3-14
    金立鑫.1999.<對一些普遍語序現象的功能解釋>.於《當代語言學》.第4期.頁38-43
    金昌吉.1991.<談時間短雨中的介詞“在”和“當”>.於《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第3期.頁87-93
    金昌吉.1995.<動詞後的介詞短語及介詞的虛化>.於《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頁50-53
    金昌吉.1996.<談動詞向介詞的虛化>.於《漢語學習》.第2期.頁13-18
    俞咏梅.1993.<現代漢語處所狀語的語義特徵>.於《陜西師大學報:哲社版》.第3期.頁63-67
    俞咏梅.1999.<論“在+處所”的語義功能和語序制約原則>.於《中國語文》.第1期.頁21-29
    胡建剛.2001.<述語為"有"、"是"、"在"的存在句的語義、句法分析>.於《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第2期.頁46-50
    范繼淹.1982.<論介詞短語"在+處所">.於《語言研究》.第1期.頁71-86
    徐子亮.2001.<外國學生的漢語中介語現象再認識>.於《漢語學習》.第1期.頁63-70
    徐通鏘.1990.<結構的不平衡性和演變的原因>.於《中國語文》.第1期.頁1-14
    崔希亮.1997.<“在”結構解析——從動詞的語義、配價及論元之間關係>.於《新視角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張學成.1984.<介詞短語與句型的關係>.於《語言學年刊(杭州大學學報增刊)》.總第二輯.頁59-68
    郭大凡.1981.<省略介詞的部分表示什麼語法意義>.於《福建師大學報》.第2期.頁106-112
    郭銳.1993.<漢語動詞的過程結構>.於《中國語文》.第6期.頁410-419
    郭銳.1997.<過程和非過程——漢語謂詞性成分的兩種外在時間類型>.於《中國語文》.第3期.頁162-175
    陳月紅.1998.<母語語法與外語習得>.於《外語教學與研究》.第2期.頁53-57
    陳平.1994.<試論漢語中三種句子成分與語義成分的配位原則>.於《中國語文》.第3期.頁161-168
    陳靜子.2002.<高級漢語學習者中介語分析報告——德國學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
    陶文好.1998.<幾個方位詞對TR和LM空間意義的影響>.於《外語與外語教學》.第9期.頁18-20
    黃偉嘉.1987.<甲金文中「在、于、自、從」四字介詞用法的發展變化及其相互關係>.於《陜西師大學報:哲社版》.第1期.頁66-75
    黃敏.1999.<試析"的時候"句的時間性>.於《語言研究》.第2期.頁45-50
    楊寧.1996.<語法配價、參與者、價語及介詞性價語>.於《語文研究》.第3期.頁1-13
    溫曉虹.1995.<主題突出語漢語存在句的習得>.於《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頁52-59
    賈彥德.1990.<漢語義位演變擴大縮小轉移的模式>.於《語文研究》.第4期.頁35-40
    趙大明.1990.<論漢語介詞發展中的功能專一化趨勢>.於《陜西師大學報:哲社版》第3期.頁115-122
    趙金銘.1997.<現代漢語補語位置上的“在”和“到”及其弱化形式“‧de”>.於《新視角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趙葵欣.2000.<留學生學習和使用漢語介詞的調查>.於《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頁100-106
    齊滬揚.1995.<位置句中動詞的配價研究>.於《現代漢語配假語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齊滬揚.1998.<現代漢語的空間系統>.於《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頁22-33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1995.<誘發漢語詞匯語法化的若干因素>.於《中國語文》.第3期.頁161-169.
    劉寧生.1994.<漢語怎樣表達物體的空間關係>.於《中國語文》.第3期.頁169-179
    厲振蒼.1987.<現代漢語中的介詞>.於《銀川師專學報》.第1期.頁45-51
    魯川.1987.<介詞是漢語句子語義成分的重要標誌>.於《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頁20-26
    儲澤祥.1996.<"在”的涵蓋義與句首處所前"在”的隱現>.於《漢語學習》.頁33-36
    戴浩一(黃河譯).1988.<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於《國外語言學》.第1期.頁10-20
    戴浩一(葉蜚聲譯).1990.<以認知為基礎的漢語功能語法急議(上)>.於《國外語言學》.第4期.頁21-27
    戴浩一(葉蜚聲譯).1991.<以認知為基礎的漢語功能語法急議(下)>.於《國外語言學》.第1期.頁25-33
    戴曼純.1999.<中介語可變性之爭及其意義>.於《外語與外語教學》.第1期.頁15-18
    戴煒棟.蔡龍叔.2001.<中介語的認知發生基礎>.於《外語與外語教學》.第9期.頁2-5
    謝信一.1991.<漢語中的時間和意象>.於《國外語言學》.第4期.頁27-32
    鍾兆華.1996.<漢語“介賓‧動賓”句式中介詞的歷史遞換>.於《語言研究》.第2期.頁27-38
    聶文龍.1989.<存在和存在句的分類>.於《中國語文》.第2期.頁95-104
    藍純.1999.<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於《外語教學研究》.第4期.頁7-15
    藺璜.1997.<現代漢語介詞的語法作用>.於《語文研究》.第2期.頁25-29
    龔千炎.1994.<現代漢語的時間系統>.於《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頁1-6
    英文部分:
    Jill Jepson. 1989. The Acquisition of Categories. Chinese Lingua. Vol. 78.P. 193-216
    Y. C. Li. 1980.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overb and The Coverbial Phrase. Chi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ol. 8 .P. 273-29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