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紀華欣 Chi, Hua-Hsin |
---|---|
論文名稱: |
數位人文視野下《三言》反映的商人與商業 Businessmen and Commerce as Reflected in the "San-Y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Humanities |
指導教授: |
柯皓仁
Ke, Hao-Ren |
口試委員: |
柯皓仁
Ke, Hao-Ren 林信成 Lin, Sinn-Cheng 李志宏 Li, Chi-Hung |
口試日期: | 2024/07/23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2 |
中文關鍵詞: | 數位人文 、《三言》 、Docusky 、文本標記 |
英文關鍵詞: | Digital Humanities, "San Yan", DocuSky, Text Annotation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數位人文研究方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67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1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三言》為明代馮夢龍陸續編纂出版的白話短篇話本小說集,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三本話本集的簡稱。《三言》的出版恰逢明代中後期商業逐漸繁榮、商人地位逐步提升,故事內容受社會風氣影響,雖非以商人或商業活動為核心,但情節的改編順應時代趨勢呈現肯定商業活動的價值觀。過往人文研究多在分析商人的形象,較少全面統整《三言》出現的商人類型、販賣的商品種類等資訊。縱使人文領域的《三言》研究已相當多元且成果豐碩,但目前仍少以數位人文研究方法進行探究,且公開之電子文本網站也缺少全文檢索等數位工具的功能。因此本研究透過DocuSky數位人文學術研究平臺的輔助,以商人與商業為文本標記的主題,替《三言》建立能夠提升閱讀檢索效率的資料庫。
本研究使用DocuSky文本批次標記工具與碼庫思文本標記工具,將商人類別、商鋪類型、時間、行商地點、商品種類等八個項目加以標記,完成後利用DocuSky的格式轉換工具進行資料庫的建置。
本研究標記《三言》涉及商人與商業的篇章共42篇,八個標記項目共標記496個詞彙,合計15,138次。其中商人類別、商鋪類型、商品種類皆依據詞彙的性質細分為五類,例如:商人類別共標記56個詞彙,分作「行商」、「經紀」、「手工業」、「民生產業」、「其他」五類。
本研究發現經由資料庫的輔助,可從遠讀的視角跳脫篇章的限制,利用資料庫的全文檢索、後分類功能以及綴詞分析,提升閱讀效率;透過平台串接之數位工具生成視覺化圖表,能幫助找出不同標記項目之間的關聯性、挖掘新興的研究問題。未來若延伸探討話本小說反映的商人與商業,建議加入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此外話本小說的資料庫應用並不多,若持續發展定能為小說的閱讀與研究帶來助益。
"San Yan", a collection of vernacular short stories compiled and published by Feng Menglong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includes the three story collections "Yu Shi Ming Yan", "Jing Shi Tong Yan", and "Xing Shi Heng Yan". The publication of "San Yan" coincided with the gradual prosperity of commerce and the rising status of merchants in the mid to late Ming period. Although the stories were not centered around merchants or commercial activities, the adaptation of the plots reflected the era's trend of affirming the value of commerce. Previous humanities research has mostly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image of merchants, with less emphasis on comprehensively organiz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types of merchants and the goods they traded as depicted in "San Yan." While research on "San Yan" in the humanities field is already quite diverse and fruitful, there has been little exploration using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methods, and publicly available electronic text websites lack digital tools such as full-text search functions. Therefore, this study, aided by the DocuSky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platform, establishes a database that enhances reading and search efficiency for "San Yan," focusing on the themes of merchants and commerce through textual annotation.
This study uses the DocuSky batch text annotation tool and the MARKUS text annotation tool to tag eight categories, including merchant types, types of shops, time, trade locations, and types of goods. After completing the annotation, the database was built using DocuSky's format conversion tool.
The study annotated 42 chapters of "San Yan" that involve merchants and commerce, marking a total of 496 terms across eight annotation categories, with a combined frequency of 15,138 occurrences. Among them, the categories of merchant types, types of shops, and types of goods wer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five subcategories 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 terms. For example, the merchant category included 56 terms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itinerant merchants," "brokers," "craftsmen," "livelihood industries," and "others."
The study found that,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database, readers could transcend the limitations of individual chapters by taking a distant reading approach. The full-text search, post-classification functions, and collocation analysis provided by the database improve reading efficiency. The visualization tools connected through the platform can help uncover cor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annotation categories and explore emerging research questions. In the future, if research on merchants and commerce reflected in vernacular short stories is extended, it is recommended to include Ling Mengchu's "Amazing Tales: First Series" and "Amazing Tales: Second Series" from the Ming dynasty. Furthermore, there are currently few applications of databases for vernacular short stories, and continued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could greatly benefit the reading and research of such literature.
〔明〕馮夢龍(2007)。醒世恆言。三民。
〔明〕馮夢龍(2008)。警世通言。三民。
〔明〕馮夢龍(2010)。喻世明言。三民。
卜正民(2004)。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聯經出版。
卜慧文(2021)。《三言》中的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滴水空明研究室(2020)。疾病感覺地圖。https://dh-illnesses.litphil.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滴水空明研究室(2022)。遊方:歷代僧傳僧人的出行敘述。https://youfun.litphil.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8)。中央研究院數位人文研究平臺。https://dh.ascdc.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22)。魏晉南北朝周邊意象之數位人文研究。https://openmuseum.tw/muse/curation/195ce13119d737b8629e6b04091206bc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23)。中研院文字辨識與校對平臺。https://ocr.ascdc.tw/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影像文字自動辨識技術。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擷取於113年1月3日。https://ascdc.sinica.edu.tw/technology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擷取於113年1月3日。https://ctext.org/zh
王淑均(1979)。三言主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王祥安、李祐陞(2021)。中央研究院數位人文研究平台之發展與應用。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7),99-131。https://doi.org/10.6853/DADH.202104_(7).0004
王瑞雪(2009)。《三言》商人的形象文化解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延邊大學。
王慶華(2006)。話本小說文體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鴻泰(1994)。《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王瀚珮(2009)。「三言二拍一型」中「三姑六婆」形象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江威儒(2022)。數位人文下的文本分析:論《左傳》中的「國人」﹝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何浩洋(2014)。MARKUS:中文古籍文本半自動標記平台。2014第五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臺北市。
何舒綺(2022)。中國神話母題標記與檢索系統建置之研究:以《山海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信樺(2015)。馮夢龍《三言》人物描寫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https://doi.org/10.6846/TKU.2015.00622
呂立亭(2017)。晚明文學文化(1573─1644)小說與商業菁英。載於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下):1375年之後(頁137-137)。聯經。
李志宏(2014)。「野史」與「演義」的關係:以「三言」、「二拍」為考察中心。中正漢學研究,(24),127-157。
林富士(2018)。何謂「數位人文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9(2),93-100。
林富士(2020)。數位考證:人文學者的新素養。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5),1-35。https://doi.org/10.6853/DADH.202004_(5).0001
邱紹雄(2004)。中國商賈小說史。武漢大學出版社。
金明求(1999)。《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金明求(2004)。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大安出版社。
咸恩仙(1982)。三言愛情故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柯皓仁(2021)。數位人文研究資訊計量分析。載於吳美美(主編),圖書資訊學研究回顧與前瞻2.0(頁470-473)。元華文創。
洪振洲(2013)。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系統之建置。法鼓佛學學報,12,150-151。
洪振洲(2018)。法鼓文理學院CBETA數位研究平臺。https://cbeta-rp.dila.edu.tw/
胡士瑩(1980)。話本小說概論。中華書局。
胡士瑩(2011)。話本小說概論。商務印書館。
胡其瑞(2020)。DocuSky與民間故事型態分析。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6),37-67。https://doi.org/10.6853/DADH.202010_(6).0002
胡其瑞(2022)。批次標記工具的理念與實踐:以DocuSky批次標記工具標記和合本《聖經》為例。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9),89-121。https://doi.org/10.6853/DADH.202204_(9).0005
胡衍南(1994)。明末新興的人文精神?-從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停滯談起。問學集,(4),113-125。http://dx.doi.org/10.29450/wenxueji.199406.0008
胡萬川(1973)。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翁稷安(2020)。「數位人文學」發展概述。載於蘇碩斌(主編),2020臺灣文學年鑑(頁3-6)。國立臺灣文學館。
高僑憶(2018)。《三言》中的善惡報應故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康韻梅(2004)。由「入於文心」至「諧於里耳」─唐代小說在《三言》、《二拍》中的敘述面貌論析。臺大中文學報,21,85-89+91-140。
張佩玲(2015)。《三言》中的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依詩(2016)。《三言》明代作品中男性的婚戀表現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曹德啟(2022)。以DocuSky平臺閱讀《洛陽伽藍記》。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9),123-147。
陳大康(2007)。明代小說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陳志銘(2021)。數位人文研究平臺之技術發展現況與支援人文研究及教育應用評析。載於吳美美(主編),圖書資訊學研究回顧與前瞻2.0(頁493-497)。元華文創。
陳素靜(2014)。馮夢龍「三言」的宗教故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陳國棟(1998)。經濟發展、奢侈風氣與傳統手工藝的發展─以明代為中心的例證。載於曹添旺、賴景昌、楊建成主編,經濟成長、所得分配與制度演化(頁43-77),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陳薏安(2004)。馮夢龍《三言》裡的士子與商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靈心(2022)。文史視野下的明代社會──《虛構與史實:從話本「三言」看明代社會(增修版)》。國文天地,37(10),125-128。
陸樹侖(1987)。馮夢龍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
陸樹侖(1993)。馮夢龍散論。上海古籍出版社。
傅承洲(2009)。明清文人話本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
傅承洲(2013)。馮夢龍文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游棨松(2011)。馮夢龍作品中的姦僧淫尼──以《三言》為例的一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項潔(2018)。發刊詞:從數位典藏到數位人文。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1),i-v。https://doi.org/10.6853/DADH.201804_1.0000
項潔、涂豐恩(2011)。導論─什麼是數位人文。載於項潔(編),數位人文研究叢書1:從保存到創造:開啟數位人文研究(頁9-28)。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仁宇(1974)。從「三言」看晚明商人。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7(1),134-153。
黃玉君(2008)。《三言》娼妓故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黃昭憲(2010)。三言二拍中的官吏形象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黃惠華(2005)。《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楊永漢(2021)。虛構與史實:從話本「三言」看明代社會(增修版)。萬卷樓。
楊莙華(2006)。《三言》中商人形象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楊凱雯(1998)。《三言》幽媾故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楊輝(2011)。《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黑龍江大學。
廖志斌(2019)。馮夢龍《三言》的認知隱喻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2017)。DocuSky數位人文學術研究平臺。https://docusky.org.tw/DocuSky/home/。
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2023)。洛陽伽藍記。曹德啟。檢自:https://doi.airiti.com/LandingPage/NTURCDH/10.6681/NTURCDH.DB_DocuSkyluoyang/Text
趙維平(2007)。明清小說與運河文化。上海三聯書店。
劉文強(2019)。論《左傳》中的「禦」。輔仁國文學報,49,1-29。
劉文婷(2006)。馮夢龍《三言》商人形象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劉柏正(2020)。讀史與述事──馮夢龍作品之歷史意識與政治關懷﹝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劉苑如、蔡秉霖、邱琬淳、謝獻誼(2023)。遊方與佛教傳播:歷代僧傳移動與空間的數位人文研究。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11),1-49。https://doi.org/10.6853/DADH.202304_(11).0001
劉苑如、羅珮瑄、邱琬淳、陳雅琳(2019)。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疾病文本的細讀與遠讀。清華中文學報,22,49-115。
劉海蓮(2018)。「虔婆」溯源,及探其之造詞修辭手段─以「三言」為例。國文天地,34(4),66-74。
劉翊群(2003)。「三言二拍」佛道人物形象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蕭秀玲(2023)。數位人文下的文本分析:論《左傳》中的「出奔」。﹝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羅珮瑄、陳雅琳、滴水空明數位人文空間,(2022)。文本標記與數位閱讀─從「疾病感覺地圖」、「葉德輝藏書閣」與「游方」談起。數字人文研究,2(3),21-38。
譚正璧(1981)。三言兩拍資料。里仁書局。
釋惠敏(2019)。時間規範資料庫。http://authority.ddbc.edu.tw/
Research Lab of Humanities+Design at Stanford University.(2016).Palladio. https://hdlab.stanford.edu/palladio/
Harvard University, Academia Sinica, and Peking University.(2000). China Historic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CHGIS). https://dataverse.harvard.edu/dataverse/chgis_v6
Harvard University, Academia Sinica, and Peking University.(2018). 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CBDB). https://projects.iq.harvard.edu/cbdb
Ho,H.I.B.,&DeWeerdt,H.(2014).MARKUS. Text Analysis and Reading Platform. https://dh.chinese-empires.eu/markus/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