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趙恆玉
Heng-yu Chao
論文名稱: 漢語「有」的語義分析與教學語法
A Semantic and Pedagogical Study of YOU in Mandarin Chinese
指導教授: 鄧守信
Teng, Shou-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語義教學語法領有存在特性概念語義學有+NP
英文關鍵詞: YOU, semantics, pedagogical grammar, possession, existence, characteristics, conceptual semantics, YOU+NP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61下載:3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探討華語「有」字句其基本語義及其教授外籍學生時的教學語法。截至目前為止,研究「有」的學者相當多,但各有各的分析,本論文將針對各家說法,加以歸納並彙整,試圖架構出適合外籍學生的分類,並利用語料與教材分析、及處方式教學,提供華語教師教學時的參考。以下是本論文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介紹本論文的研究目的與動機、範圍、及架構;
    第二章 探討與「有」相關的文獻;
    第三章 從語義的角度出發,探討「有」的基本語義;
    第四章 對「有」的另一種特殊用法:「有+NP」,針對其語義之「定、指」做分析,並與英語“some”和“someone”做比較;
    第五章 利用平衡語料庫、華語教材及語法等級大綱、中介語的分析結果,歸納出合宜的教學排序,並提供教師教學之指引;
    第六章 針對本論文之探討做出總結,並提出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目的與動機 2 第二節、研究範圍 3 第三節、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6 第一節、大陸學者對中文「有」的探討 6 一、呂叔湘(1980) 6 二、趙元任(1968) 8 三、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83) 12 四、詹開第(1981) 15 第二節、台灣學者對中文「有」的探討 17 一、魏文真(1995) 17 二、林芳如(1999) 20 第三節、台語和客語「有」的探討 23 一、曹逢甫與鄭縈(1994) 24 二、鄭良偉(1997) 26 三、陳如慧(2000) 27 第四節、小結 32 第三章、「有」的基本語義探討 34 第一節、「有」的語義界定 35 一、「有」的語義歸類 35 二、「有」的語義定義 38 第二節、方位論與存在、領有及特性義 44 一、存在義的來源 44 二、領有義的來源 47 三、特性義的來源 49 四、「有」的原始意義 50 第三節、中文「有」的進一步分類 55 一、Jackendoff的概念語義學 55 二、「有」的分析基礎 62 三、中文「有」的概念 64 第四節、小結 68 第四章 「有+NP」之句式探討 71 第一節、「有+NP」句式的定義 72 一、「有+NP」與存現句的差別 72 二、「有+NP」中的動、名詞界定 73 三、「有+NP」句式與連動句之比較 76 四、「有+NP」的操作性定義 78 第二節、「有+NP」的分析基礎 78 一、Jiang et al(1997)對NP的語義探討 79 二、NP的分類 82 三、有定與無定的定義 87 四、有指與無指的定義 88 五、「有+NP」之指稱分析 89 第三節、「有+NP」與“some”和“someone”的用法比較 95 一、“some”與“someone”的用法概述 95 二、“some”與“someone”與「有」的關係 96 三、「有+NP」與“some”和“someone”的指稱分析比較 99 第四節、小結 103 一、「有」字句的歸類與定位 103 二、「有+NP」的指稱界定 103 三、“some”與“someone”與中文「有+NP」的異同 104 四、「有+NP」句式的判別方式 104 第五章 「有」的教學語法探討 106 第一節、平衡語料庫分析 107 一、教學語法的語義分類 108 二、中研院平衡語料庫統計分析 110 第二節、當前教材與語法等級整理與檢視 116 一、視聽華語的「有」字句整理 116 二、水平語法等級的探討 121 第三節、「有」字句之教學排序探討 126 一、中介語語料統計分析 126 二、綜合分析 133 第四節、處方式教學語法 136 一、撰寫教學語法的規則 136 二、「有」的處方式教學 138 第五節、小結 146 第六章、結論 148 第一節、研究結論 148 一、「存在」為「有」的基本認知概念 148 二、主要句構為主動賓 149 三、「有+NP」的「有」主要功能在於指稱 149 四、教學順序以有2、有1、有5、有3、有4為宜 150 第二節、研究限制 151 一、「A有B」的句式並不能涵蓋所有的「有」字句 151 二、參考資料的解釋力 151 三、語義的判斷 152 第三節、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152 參考書目 154 一、中文部分 154 二、英文部分 156 三、工具書 157

    一、中文部分
    呂叔湘. 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 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 1992.《中國文法要略》.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吳竟存.梁伯樞. 1992.《現代漢語句法結構與分析》. 北京:語文出版社.
    房玉清. 1992.《實用漢語語法》.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林芳如. 1999.《台灣國語中的有字句》. 碩士論文.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
    徐烈炯. 1995.《語義學》. 北京:語文出版社.
    曹逢甫.鄭縈. 1994.〈談閩南語「有」的五種用法及其間的關係〉. 於《中國語文研究》第十一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1997.《實用視聽華語I、II》. 台北:正中書局.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標準局. 1992.《現代漢語字頻統計表》. 北京:語言出版社.
    陳如慧. 2000.《從領屬到時貌---客語有字句之研究》. 碩士論文. 台北:政大語言所.
    湯廷池. 1979. 〈國語的「有無句」與「存在句」〉. 於《國語語法研究論集》. 181-196.
    詹開弟. 1981.〈有字句〉. 於《中國語文》第一期. 27-34.
    賈彥德. 1992.《漢語語義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宣範. 1992.(中譯本)《漢語語法》. Li, Charles N. & Thompson, Sandra A. 1982.(原著)《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台北:文鶴.
    楊成寅. 1993.《現代漢語句型概論》. 大陸: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趙元任. 1968.《中國話的文法》(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台北:敦煌書局.
    趙金銘.崔希亮. 1997. 《新視角漢語語法研究》.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鄧守信. 1975.〈On Location and Movement in Chinese〉. 於《言語研究》第67號. 30-57.
    鄧守信. 1983.〈Modification and the Structures of Existential Sentences〉. 於《中國語言學會議論集》(再版). 199-210.
    鄧守信. 1990.〈漢語的領屬關係〉. 於《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語文分析組》. 437-457.
    鄭良偉. 1997.《台語、華語的結構及動向》. 台北:遠流出版社.
    鄭良偉. 1997.《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的互動》. 台北:遠流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 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台北:師大書苑.
    盧福波. 1996. 《對外漢語教學實用語法》.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魏文真. 1995.《國語的有字句》. 碩士論文. 新竹: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
    顧百里. 1985.《國語在台灣之演變》. 台北:學生書局.

    二、英文部分
    Biber, Douglas. et al. 1999.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Huang, C.T. James. 1987.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Chinese and (In)definiteness. The Representation of (In)definiteness. U.S.A.: MIT Press.
    Helen T. Lin. 1984. 現代中國文法要略. 台北:師大書苑.
    Jackendoff, Ray. 1990. Semantic Structur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Jiang, Yan, Pan Hai-hua, and Zou, Chong-li. 1997.On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Noun Phrases. The Referential Properties of Chinese Noun Phrases. Paris: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Levin, Beth. Pinker, Steven. 1991. Lexical & Conceptual Semantics.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Lyons, John. 1977. Semantics. Cambridge: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Quirk, Randolph. et al.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Saeed, John I. 1997. Semantics.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Shou-hsin Teng. 1997. Towards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2.2 29-39.
    Shou-hsin Teng. 1998. Sequencing of Structures in a Pedagogical Grammar.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3.2 41-52.
    Odlin, Terence. 1994. Perspectives on Pedagogical Grammar. U.S.A.: Cambridge.

    三、工具書
    《中央研究院 平衡語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kiwi.sh.
    《朗文當代英漢雙解辭典》(二版). 1993. 香港:朗文.
    《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香港初版). 1998. 香港:朗文.
    《病句語料庫》. 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