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淑芬 |
---|---|
論文名稱: |
水墨畫空間表現之探討 一 「梯」系列 |
指導教授: | 袁金塔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1 |
中文關鍵詞: | 空間 、空間表現 、水墨畫 、空間表現法 、創作自述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3 下載:4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對於空間視覺經驗的探討,是人類繪畫歷程的重大任務之一,而繪畫即是呈現畫面空間的藝術。水墨畫自南北朝宗炳提出山川巨巖遠映至畫幅,為中國最早出現的透視理論,爾後迭有各種空間表現的理念提出,以此水墨畫系統發展出獨特的空間表現特色。
本文以水墨畫空間表現為探討,佐以個人創作為參照,試以「梯」系列為探索內容,為各文化及生活中常見的圖象;帶領人類離開原來地平地線,穿越與溝通不同空間,標示著定位的空間座標,呈現水平與垂直間變化的美感;並在意涵上有著多重意義,具中介特質及形體世界與精神領域的象徵。畫面空間中「圖無全形、畫無全貌」,以其有限卻期營造廣袤的想像或心靈空間。
第一章序論,包括研究與創作動機、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梯」系列創作之關係。
第二章探究空間的意義,略述「筆記式」的觀察方法與空間架構,以及二度空間的畫面中如何呈現三度空間的深度的多種方法。
第三章著重水墨畫的空間表現形式。首先就畫論相關部份列舉與說明;而水墨畫空間表現特色以「移動視點」「虛的空間」「三遠法」三大方向敘述之。除普遍性原則外並因時代特性、視覺之更迭,以特殊表現手法為舉例,以符獨特性之說明。
四、五兩章分別闡述個人創作理念,組織作品及敘述二者並陳說明理念與作品之相關性。
第六章結論,透過空間表現的探討,隨時代、科技、生活的演進,有其時代性及視覺經驗限制,如何在社會氛圍中積澱成個人創作的呈現,為個人努力的方向。
Ⅰ﹑書籍與理論
Catherine Slessor(2000),Contemporary Staircases,英國:Octopus Publishing Group Ltd。
Eva Jiricna(2001),Staircases,英國:Calmann & King Ltd。
王定理(1993),中國畫顏色的運用與製作,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王仲章(1984),中國藝術家言談錄,台北:木鐸出版社。
王林(1993),美術型態學,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朱光潛(1983),談美,台北:前衛出版社。
朱孟實等(1985),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台北:木鐸出版社。
余秋雨(1990),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出版社。
呂清夫(1985),造形原理,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何懷碩(1991),近代中國美術論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何懷碩(1987),繪畫獨白,台北:圓神出版社。
何懷碩(1982),苦澀的美感,台北:大地出版社。
何懷碩(1979),十年燈,台北:大地出版社。
李可染(1985),李可染畫論,台北:丹青出版社。
李澤厚(1996),美學四講,台北:三民書局。
李澤厚(1996),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
宗白華(1998),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宗白華(1987),美從何處尋,台北:駱駝出版社。
亞里斯多德等(1985),論形象思維,台北:里仁書局。
洪惠鎮(2000),中西繪畫比較,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
俞崑(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出版。
袁金塔(1982),中西繪畫構圖的比較研究,台北:設計家出版社。
高木森(1992),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東大出版社。
高行健(2001),另一種美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徐復觀(1988),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
郭因(1986),中國古典繪畫美學,台北:丹青出版社。
張默生(1983),莊子新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
黃賓虹等(1986),中國書畫論集,台北:華正書局。
曾佑和(1996),傳統中的現代,台北:東大出版社。
曾雅雲譯(1996),美術鑑賞入門,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傅抱石(1985),中國繪畫理論,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陳兆復(1986),中國畫研究,台北:丹青出版社。
陳傳席(1997),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東大出版。
陳從周等(1985),美學與藝術,台北:木鐸出版社。
黃光男(2001),文化掠影,台北:國立藝術博物館。
黃光男(1999),台灣水墨畫創作與環境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藝術博物館。
葛路(1987),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出版。
雄獅中國美術辭典編委會編譯(1993),中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出版。
潘天壽(1986),潘天壽畫論筆錄,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劉文潭(1983),西洋美學與藝術評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劉其偉(1993),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圖書。
劉思量(2001),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台北:藝術圖書。
劉思量(1989),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錢穆(1983),中國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
羅青(1991),水墨之美,台北:幼獅出版社。
Ⅱ﹑期刊論文
李振明(2000.3),變與不變之間 — 台灣彩墨發展的變因探討,台中:彩墨藝術論壇。
李鑄晉(1994.3),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水墨畫與現代水墨畫,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袁金塔(2002.3),水墨畫的人文社會關懷,台中:彩墨藝術論壇。
袁金塔(1998.11),水墨畫創造性思考的研究(下),台北:美育月刊
袁金塔(1998.8),水墨畫創造性思考的研究(上),台北:美育月刊
莊明中(1993.5),繪畫中的空間概念及其表現,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梁(1997.6),宇宙的關懷 一 遠的新探,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曼青(1998.6),藝術的幻覺與幻想,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年興(1999.3),空間意識與畫面推衍暨《紀元‧牧歌》創作,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平衡(1998.7),現代水墨的發展,台北:美育月刊。
盧福壽(1999.2),中國繪畫現代化的理知與進境,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雙月刊。
Ⅲ﹑繪本與畫冊
J. L. Locher(2000),The Magic of M. C. Escher,德國:Thames & Hudson。
吉勒斯‧內雷(1997),薩爾瓦多‧達利,台北:塔森。
名家翰墨(1995),陳其寬特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名家翰墨(1991),黃賓虹特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布赫茲(Quint Buchholz)(1999),瞬間的永恆,台北:格林文化事業。
米蘭昆德拉著 布赫茲繪 張莉莉譯(1999),靈魂的出口,台北:格林文化事業。
班納迪克‧塔森(1995),M. C. Escher 的幻覺藝術,台北:塔森。
瑪格利特(1993),西洋近現代巨匠畫冊,台北:錦繡文庫出版社。
陳其寬(1996),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郭繼生(1996),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台北:錦繡文庫出版社。
錢學文(2000),黃賓虹水墨新探,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