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羿戎 Chen, Yi-Jung |
---|---|
論文名稱: |
「體位向上」:殖民地臺灣 (1937-1945) 銃後的身體治理與實踐 “Taii-Koujou (Physique Improvement)”: Body Practice and Governance of Taiwan during Lat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1937-1945) |
指導教授: |
劉一民
Liu, I-Mi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3 |
中文關鍵詞: | 系譜學 、治理術 、體育 、運動 、中日戰爭 |
英文關鍵詞: | genealogy, government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 Sino-Japanese war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52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5 下載:9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聚焦日治晚期 (1937-1945) 當局對戰場後方國民強調「體位向上 (たいいこうじょう) 」的歷史現象,目的在於探究殖民地臺灣的體育、運動與身體活動形式,也援引傅柯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對系譜學 (genealogy) 和治理術 (governmentality) 的洞見,分析當時的身體治理與實踐。結果發現,當局緊隨日本內地的身體治理,包含知識的建構、活動的安排、身體的檢查與管理等,促使公共衛生的知識與技術迅速滲透至殖民地臺灣。並且,競技運動在中日戰爭開打的初期仍然受到鼓勵,卻從不僅止於休閒娛樂和自我實現,轉而增加體操、步行與 (廣義) 武道的身體活動,以及具實用性質的國防體育、奉公勞動和增產作業之競技。然而,無論是否認同「健康、勞動、奉公」為一種理想的生活形式,臺灣人對官方所安排的身體治理也不完全照單全收。「帝國之夢」對所有人而言意義不盡相同,這不僅左右著時人的身體實踐,也是未來研究值得關注之處。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phenomenon that authorities repeatedly emphasized that nationals practiced “physique improvement (Taii-Koujou)” in late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1937-1945). Its purposes are to explore the form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ies, as well as to analyze the body practice and governance during that period. The perspective of genealogy and governmentality from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is appl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 shows that Japan led the authoritative body governance included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disposition of activity, examination and management of bodies, speedily promoting public hygiene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o permeate through the Colonial Taiwan. In the early stage of Sino-Japanese war, competitive sports for entertainment and self-actualization were still encouraged. Then, authorities increased the physical activities such as gymnastics, walk/hike, (generalized) martial arts, and practical national defense sports, mandatory and production increased works. However, whether the Taiwanese identified with the ideal lifestyle which consisted of “health, labor, and public duty” or not, they did not entirely accept the body governance arranged by the colonial official. The meaning of “the dream of empire” was different to everyone, it not only influenced physical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but also deserved the future research areas of concern.
一、檔案
〈本島徵兵制實施ニ當リ總督諭告〉,《臺灣總督府官報》,1944.09.01,諭告2號。
〈身體檢查規則ニ依ル發育概評決定標準ノ件〉,《臺灣總督府府報》,1921.03.18,訓令32號。
〈昭和二十年度徵兵身體檢查規則〉,《臺灣總督府官報》,1944.12.31,省令陸軍56號。
〈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規程〉,《臺灣總督府府報》,1937.09.12,彙報。
〈國民體力法〉,《臺灣總督府官報》,1942.08.29,法律105號。
〈國民體力法施行規則〉,《臺灣總督府官報》,1943.01.31,敕令625號。
〈運動具ノ最高販賣價格指定改正〉,《臺灣總督府府報》,1940.01.20,告示60號。
〈臺灣小學校兒童身體檢查規程〉,《臺灣總督府府報》,1910.04.19,府令29號。
〈臺灣公學校兒童身體檢查規程〉,《臺灣總督府府報》,1910.04.19,府令30號。
〈學生生徒兒童身體檢查規則第四條第五號第六號及第十號ニ依ル標準及方法中改正〉,《臺灣總督府府報》,1932.02.21,訓令9號。
〈學校生徒兒童身體檢查規則〉,《臺灣總督府府報》,1921.03.18,府令35號。
〈學校生徒兒童身體檢查規則第四條第五號、第六號及第十號ニ依ル標準及方法〉,《臺灣總督府府報》,1925.05.16,訓令49號。
二、報紙
《臺灣日報 (1937-1944) 》,吳青霞總編輯,臺南:臺灣史博館,2011。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896-1944。
三、專書、專書論文
丸山芳登,《昭和十一年度體力檢查成績》,臺北:臺灣教育會,1937。
丸山芳登,《臺灣に實施の改正學校身體檢查規則註解》,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1938。
大西永次郎,《學校體育と學校衛生》,東京:保健衛生協會,1941。
大場孫治,《昭和十四年 草山夏季學園概況》,臺北:臺北市學校衛生會,1939。
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臺北:巨流,2000。
古屋芳雄,《體力管理と體力檢查》,東京:保健衛生協會,1941。
早川喜代須,《小公學校.國語講習所 體育の特殊的指導と實際》,臺中:棚邊書店,1937。
池村平太郎,《國民體位向上への新提言》,東京:隆文堂,1937/1941。
多喜隆二,《昭和十三年九月 草山夏季學園概況》,臺北:臺北市教育會,1938。
佐々木浩雄,〈量產される集團體操〉,《幻の東京オリンピックとその時代 : 戦時期のスポーツ.都市.身體》,坂上康博、高岡裕之編著,東京:靑弓社,2009,405-444。
坂上康博、高岡裕之編著,《幻の東京オリンピックとその時代 : 戦時期のスポーツ.都市.身體》,東京:靑弓社,2009。
汪宏倫,《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臺北:聯經,2014。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
近藤正己著,《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 (上) 》 (林詩庭譯) ,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青木延春,《體力向上と優生斷種》,東京:保健衛生協會,1941。
林丁國,《觀念、組織與實踐 : 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之發展》,新北:稻鄉,2012。
林玫君,《從探險到休閒 : 日治時期臺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新北:博揚文化,2006。
林瑛琪,《日治時期台灣體壇與奧運》,臺北:五南,2014。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 (1930-1945) 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臺北:稻鄉,1996。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2002。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青年鍊成之情況》,臺北: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1943。
柳書琴編,《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臺北 : 聯經,2011。
范燕秋,《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醫學史》,臺北:稻鄉,2010。
栗本義彥,《體力向上と體育運動》,東京:保健衛生協會,1941。
宮原初男,《マラリヤの話》,臺北: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1942。
高嶋航,《帝國日本とスポーツ》,東京:塙書房,2012。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2005。
陳柔縉,《廣告表示:╴╴╴。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台灣的摩登生活》,臺北:麥田,2015。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 (王興安、鳳氣志純平編譯) ,臺北:麥田,2006。
郭婷玉,〈1930 年代葡萄酒廣告的健康訴求與臺灣社會〉,《多元鑲嵌與創造轉化:臺灣公共衛生百年史》,范燕秋編,臺北:遠流,2011,239-274。
野々村憠,〈緒言〉,《本校學校衛生の實際》,臺南市港公學校編著,臺南:臺南市港公學校,1940,無頁碼。
堀江國民學校,《兒童衞生概要 昭和十七年度》,高雄:堀江國民學校,1943。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2005。
許佩賢,〈戰爭時期臺灣健民運動的展開〉,《多元鑲嵌與創造轉化:臺灣公共衛生百年史》,范燕秋編,臺北:遠流,2011,211-238。
張素玢,〈蟲蟲戰爭:海人草與臺灣的寄生蟲防治(1921-1945)〉,《多元鑲嵌與創造轉化:臺灣公共衛生百年史》,范燕秋編,臺北:遠流,2011,129-176。
張淑勤,〈文化史家Johan Huizinga (1872-1945) 的史學〉,《史學與文獻 (二)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主編,臺北:學生書局,1998,251-271。
基隆市日新尋常小學校,《本校健康敎育の實際》,臺北:基隆市日新尋常小學校,1937。
堀野竹松,《創立廿五周年記念》,臺北: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校友會、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同窗會,1929。
鹿野政直,《桃太郎さがし—健康観の近代》,東京:朝日新聞社,1995。
朝日新聞社,《皇民化時期臺灣寫真照片 (1944年) 》 (闞正宗編譯) ,臺北:博揚文化,2012。
黃文車,《日治時期臺灣閩南歌謠研究》,臺北:文津,2008。
黃金麟,《戰爭、身體、現代性:近代台灣的軍事治理與身體》,臺北:聯經,2009。
黃煜文,《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2000。
湯志傑,〈運動≠sports:本土運動觀念初探〉,《休閒生活: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十二次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編,臺北:編者,2008,1-47。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 : 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臺北:學群,2005。
福柯 (Michel Foucault) 著,《必須保衛社會 (Il Faut Défendre La Société) 》 (錢翰譯) ,上海:上海人民,1999。
福柯 (Michel Foucault) 著,《知識考古學 (L'archéologie du Savoir) 》 (謝強、馬月譯) ,北京:三聯,2003。
福柯 (Michel Foucault) 著,《規訓與懲罰 (Surveiller et Punir) 》 (劉北成、楊遠嬰譯) ,北京:三聯,2003。
福柯 (Michel Foucault) 著,《安全、領土與人口 (Sécurité, Territoire, Population) 》 (錢翰、陳曉徑譯) ,上海:上海人民,2003。
福柯 (Michel Foucault) 著,《性經驗史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 (余碧平譯) ,上海:上海人民,2005。
福柯 (Michel Foucault) 著,《生命政治的誕生 (Naissance de La Biopolitique) 》 (莫偉民、趙偉譯) ,上海:上海人民,2011。
楊逵,〈泥娃娃〉,《楊逵集》,張恒豪主編,臺北:前衛,1900,97-114。
赫伊津哈 (Johan Huizinga) 著,《中世紀的衰落 (The Waning of the Maiddle Ages) 》(劉軍、書煒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臺北州內務部勸業課,《事變下ノ臺北物價》,臺北:臺北州內務部勸業課,1939。
臺北教育會,《學校衛生關係參考資料類集》,臺北:臺北教育會,1936。
嘉義市文化局,《嘉義寫真 (第三輯) 》,嘉義:嘉市文化局,2004。
臺灣文獻館,《烽火歲月: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史料特展 (上) (下) 》,南投:臺灣文獻館,200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學務課,《臺灣總督府學校生徒及兒童身體檢查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學務課,1919。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學務課,《大正十一年度 臺灣總督府 學校生徒及身體檢查統計書》,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學務課,1924。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學務課,《昭和二年度 臺灣總督府 學校生徒兒童身體檢查統計書 實數 (全島) 》,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文教局學務課,1929。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昭和二年 臺湾總督府學校生徒兒童身體檢查統計書 記述文》,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30。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昭和七年度 臺灣總督府 學校生徒兒童身體檢查統計書》,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35。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昭和十二年度 臺灣總督府 學校生徒兒童身體檢查統計書》,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40。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明治四十三年四月調查 臺灣各種學校生徒及兒童發育統計》,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總督房官統計課,1913。
臺灣總督府皇民奉公會,《健民運動の栞》,臺北: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1942。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臺灣在住內地人の體格問題》,無版權頁,1935。
臺灣總督府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國民精神總動員と國民心身鍛鍊》,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1938。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台灣》,臺北:日創社文化,2006。
蔣竹山,〈當史家走出學術象牙塔:二十一世紀的大眾史與大眾史家〉,《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鄭麗玲著,臺北:蔚藍文化,2015,33-38。
謝仕淵,《「國球」誕生前記 : 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臺南:臺灣史博館,2012。
謝仕淵,〈青年的逸樂與焦慮:陸季盈日記所見之日治時期休閒生活〉,《日記與社會生活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成功大學歷史系合辦,未出版:收藏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2,1-17。
藤野豊,《強制された健康—日本ファツズム下の生命と身体》,東京:吉川弘文館,2000。
闞正宗,〈導讀大東亞戰爭與臺灣青年道報寫真〉,《皇民化時期臺灣寫真照片 (1944年) 》,朝日新聞社原著,臺北:博楊文化,2012,165-170。
四、期刊論文
山口充一,〈臺灣青年の體鍊 (二) 〉,《青年之友》,121 (臺灣,1942.07) :20-21。
丸山芳登,〈我邦國民體位の現情と其の對策〉,《社會事業の友》,110 (臺北,1938.01) :25-31。
丸山芳登,〈體位と云ふ熟語の意味〉,《臺灣教育》,426 (臺北,1938.01) :55。
丸山芳登,〈學校身體檢查規則改正の要旨〉,《臺灣教育》,429 (臺北,1938.04) :6-13。
丸山芳登,〈再び我國民體位の向上策に就て〉,《社會事業の友》,122 (臺北,1939.01) :11-19。
丸山芳登,〈臺灣在住者の體力向上に關する基本方策〉,《臺灣時報》,10月號 (臺北,1939.10) :58-63。
丸山芳登,〈臺灣に於ける生徒兒童の體力檢查〉,《臺灣學校衛生》,10 (臺北,1940.09) :22-35。
丸山芳登,〈國民體力法の實施と其の意義〉,《厚生事業の友》,4.3 (臺北,1942.09) :80-85。
下村八五郎,〈銃後國民の體位向上と其の對策〉,《新竹州時報》,2.6 (新竹,1938.06) :110-117。
土屋米吉,〈銃後の臺灣職業婦人界〉,《臺灣婦人界》,5.1 (臺北,1938.01) :56-61。
土橋義雄,〈中等學校入學試驗考審法の改正に伴ふ受驗兒童の體力變化に就て〉,《臺灣學校衛生》,4.3 (臺北,1941.09) :57。
今井壽男,〈步行と體操に於ける正常步〉,《臺灣學校衛生》,3 (臺北,1939.03) :17-27。
日本學術振興會,〈憂ふべし國民體力の低下〉,《社會事業の友》,99 (臺北,1937.02) :89-90。
文教局社會課,〈國民心身運動鍛鍊實施爾に就て〉,《部報》,33 (臺北,1938.08) :14。
平塚友治,〈精神鍛鍊と體育兼備の弓道〉,《新竹州時報》,10 (新竹,1937.09) :92-95。
平澤平三,〈產業體育〉,《臺灣教育》,445 (臺北,1939.08) :44-46。
永田重隆,〈大和民族の體育自覺〉,《臺灣教育》,306 (臺北,1928.02) :18-29。
田多井吉之介、新田左內,〈臺北に於ける百粁強步の體力調查に就いて〉,《臺灣山岳》,13 (臺北,1944.01) :77-84。
吉村周二郎,〈昭和十九年人口調査實施に就て〉,《臺灣時報》,7月號 (臺北,1944.07) :30-34。
何乏筆,〈從權力技術到美學修養:關於傅柯理論發展的反思〉,《哲學與文化》,37.3 (新北,2010.03) :85-102。
吳彥明,〈治理「文化治理」:傅柯、班奈特與王志弘〉,《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2 (臺北,2011.06) :171-204。
李承機,〈日治時期的報業發展〉,《臺灣學通訊》,85 (新北,2015.01) :4-7。
社團法人臺灣建築會,〈臺北競馬場工事概要〉,《臺灣建築會誌》,13.4 (臺北,1941.11) :328-329。
社團法人臺灣教育會,〈國民精神總動員〉,《臺灣教育》,423 (臺北,1937.10) :4-5。
村橋昌二,〈臺灣の體育運動〉,《臺灣時報》,1月號 (臺北,1938.01) :30-33。
東方孝義,〈臺灣習俗─臺灣人的運動〉,《臺灣時報》,8月號 (臺北,1937.08) :26-33。
岡野丈雄,〈昭和九年度體力檢查成績に就て (一) 〉,《臺灣教育》,397 (臺北,1935.08) :28-43
岡野丈雄,〈昭和九年度體力檢查成績に就て (二) 〉,《臺灣教育》,398 (臺北,1935.09) :45-56。
松井實,〈體育振興策〉,《臺灣教育》,265 (臺北,1924.07) :1-6。
林玉茹,〈殖民地的產業治理與摸索-明治末年臺灣的官營日本人漁業移民〉,《新史學》,24.3 (臺北,2013.09) :95-133。
林玫君,〈日治時期的臺灣女子體育講習會〉,《國史館館刊》,41 (臺北,2014.09) :77-132。
林玫君,〈誰的運動?析論日治時期臺灣的運動雜誌〉,《臺灣學研究》,19 (新北,2016.01) :35-98。
洪朝明,〈硬貨供出の卷〉,《新建設》,2.7 (臺北,1943.07):47。
洪朝明,〈防空訓練の卷〉,《新建設》,2.8 (臺北,1943.08):51。
洪朝明,〈步け步けの卷〉,《新建設》,2.11 (臺北,1943.11):45。
洪朝明,〈一汁一菜の卷〉,《新建設》,2.12 (臺北,1943.12):49。
洪朝明,〈デマ驅逐〉,《新建設》,3.5 (臺北,1944.08) :43。
秉修,〈皇民奉公歌〉,《南方》,186 (臺灣,1943.11) :11。
邵軒磊,〈作為研究方法的系譜學〉,《政治科學論叢》,34 (臺北,2007.12) :151-174。
金湘斌,〈臺灣近代初等學校體育的開端 (1895-1898) 〉,《體育學報》,40.2 (臺北,2007.06) :109-122。
金湘斌,〈運動慶典的形成─日治初期臺灣公學校運動會 (1895-1911) 〉,《運動文化研究》,9 (臺北,2009.06) :109-150。
金湘斌,〈日治初期 (1895-1906年) 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摸索與建立〉,《師大臺灣史學報》,4 (臺北,2011.09) :161-201。
厚生省,〈厚生省の新設〉,《臺灣の專賣》,17.2 (臺灣,1938.02) :4-9。
姚人多,〈傅柯、殖民主義與後殖民研究〉,《臺灣社會學》,6 (臺北,2003.12) :223-266。
姚人多,〈認識台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2 (臺北,2001.06) :119-182。
姚人多,〈說真話的問題化〉,《當代》,209 (臺北,2005.01) :94-117。
南方雜誌社,〈強化我們飛機與成員的增產〉,《南方》,183 (臺灣,1943.10) :封面。
建成尋常小學校,〈體力檢查.健康度檢查に就て〉,《第一教育》,9.3 (臺灣,1930.03) :91-100。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國防訓練大會〉,《新建設》,1.2 (臺北,1943.02) :無頁碼。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敵襲に備へて 桔梗俱樂部入營〉,《新建設》,2.9 (臺北,1943.09) :無頁碼。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國防訓練大會終る〉,《新建設》,2.11 (臺北,1943.11) :24-25。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男子は戰場、女子は職場へ〉,《新建設》,2.12 (臺北,1943.12) :14-19。
范燕秋,〈醫學與殖民擴張-以日治時期臺灣瘧疾研究為例〉,《新史學》,7.3 (臺北,1996.09) :133-173。
范燕秋,〈新醫學在臺灣的實踐 (1898-1906) :從後藤新平《國家衛生原理》談起〉,《新史學》,9.3 (臺北,1998.09) :49-86。
怒濤,《南方》,〈歌謠拾遺〉,135 (臺灣,1941.08) :13。
高山岩男,〈總力戰與思想戰〉,《南方》,175 (臺灣,1943.05) :1-7。
倪炎元,〈進入傅柯系譜學分析的兩種策略〉,《新聞學研究》,87 (臺北,2006.04) :183-188。
徐則榮,〈體育研究に就て〉,《臺灣教育》,275 (臺北,1925.05) :52-58。
株式會社臺灣婦人社,〈第一高女の乘馬部見學〉,《臺灣婦人界》,6.6 (臺北,1939.06) :102-103。
航空課 (塚原勇造) ,〈本島滑空の揺籃時代 臺北市上空を一旋囘本島最初の空中列車〉,《部報》,10 (臺北,1941.10) :42-44。
酒井潔,〈夏期聚落本來の使命達成を望む〉,《社會事業の友》,102 (臺北,1937.05) :56-59。
深川生,〈全島的に閑却されたる學童保健 文教當局の一顧を待望す (其一) 〉,《臺衛新報》,52 (臺北,1933.01) :2。
陳羿戎、林玫君,〈「光榮犧牲」的省思:1939 年嘉義高女水難事件之議論〉,《體育學報》,48.3 (臺北,2015.09) :323-344。
曾田長宗,〈臺灣在住內地人の體格問題〉,《臺灣時報》,7月號 (臺北,1937.07) :16-17。
曾田長宗,〈統計から見た 列強國民の健康〉,《部報》,臨時增刊號 (臺北,1941.06) :8-12。
曾田長宗,〈統計から見た列強國民の健康〉,《社會事業の友》,151 (臺北,1941.06) :2-7。
張威克,〈台灣本土體育概念演進的系譜〉,《運動文化研究》,10 (臺北,2009.09) :81-127。
張圍東,〈日據時代臺灣報紙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5.3 (臺北,1999.03) :49-58。
張隆志,〈國家與社會研究的再思考:以台灣近代史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4 (臺北,2006.12) :107-128。
許佩賢,〈作為機關裝置的收音機體操與殖民地台灣〉,《文化研究》,12 (臺北,2011.09) :159-202。
無作者,〈國民の體位低下問題と保健常議向上策に就て〉,《臺衛新報》,101 (臺北,1937.02) :1。
無作者,〈國民の體位低下問題と學校體育衛生の檢討〉,《臺衛新報》,103 (臺北,1937.04) :3。
無作者,〈學童訓練章〉,《南方》,180.181 (臺灣,1943.08) :27。
湯志傑,〈養生、競賽遊戲與鍛鍊:本土運動觀念初探〉,《社會分析》,2 (新北,2011.02) :87-148。
湯志傑,〈體育與運動之間:從迥異於西方“國家/市民社會”二分傳統的發展軌跡談運動在台灣的現況〉,《思與言》,47.1 (臺北,2009.03) :1-126。
森美惠,〈薙刀道とその常識〉,《臺灣婦人界》,4.5 (臺北,1937.05) :82-87。
游鑑明,〈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 (臺北,2000.06) :5-75。
黃昱翰,〈《南方》漢詩文的國策宣傳與傳統文人的文化認同困境 (1941-1943) 〉,《史原》,26 (臺北,2014.09) :225-250。
黃敏原,〈系譜學者有無結構式分析?—試論傅柯的歷史斷代邏輯與對權力的認識觀點〉,《社會分析》,3 (新北,2011.08) :43-82。
新竹州時報發行委員會,〈健康報國!!健康週間の實施と其の結果〉,《新竹州時報》,2.6 (新竹,1938.06) :124-128。
新竹州時報發行委員會,〈體位向上銃後の備へ海に鍛へよ興亞の健康〉,《新竹州時報》,26 (新竹,1939.07) :100-101。
新竹尋常高等小學校,〈本校體育的施設と學校衛生の實際〉,《臺灣教育》,377 (臺北,1933.12) :53-61。
園部紫水,〈非常時下の體位向上と弓道〉,《新竹州時報》,2.12 (新竹,1938.12) :36-37。
楊宇勛,〈顛覆史學與權力之眼:傅柯的《知識考古學》及《規訓與懲罰》〉,《史耘》,5 (臺北,1999.09) :201-220。
楊逵,〈泥人形〉,《臺灣時報》,4月號 (臺北,1942.04) :108-119。
稻田尹,〈運動の歌─續.臺灣歌謠と民眾〉,《臺灣時報》,12月號 (臺北,1941.12) :38-45。
實業之臺灣社,〈慎重に考慮すべき體育獎勵問題〉,《實業之臺灣》,17.3 (臺北:實業之臺灣社,1925) :32-33。
臺中州教化聯盟,〈時局對處臺中州に於ける國民心身段練運動實施〉,《向陽》,327 (臺中,1939.08) :2。
臺中州教化聯盟,〈臺中州に於ける心身鍛鍊運動要綱〉,《向陽》,379 (臺中,1940.08) :1。
臺灣社會事業協會,〈國民總動員で心身鍛鍊運動〉,《社會事業の友》,105 (臺北,1937.08) :117。
臺灣畜產會 (いしつか生) ,〈草刈競技會〉,《臺灣畜產會會報》,6.7 (新竹,1943.07) :68-70。
臺灣衛生教育會,〈臺中州に於ける學童體力檢定要綱〉,《臺灣衛生教育》,5.1 (臺北,1942.05) :104-105。
臺灣學校衛生會,〈全島弓道實施學校調〉,《臺灣學校衛生》,2 (臺北,1938.12) :48-49。
臺灣學校衛生會,〈雜報〉,《臺灣學校衛生》,3 (臺北,1939.03) :77。
臺灣學校衛生會,〈臺北州立臺北第一高女の四十粁強步實施概況〉,《臺灣學校衛生》,7 (臺北,1940.03) :79-80。
臺灣學校衛生會,〈雜報〉,《臺灣學校衛生》,9 (臺北,1940.07) :78-80。
臺灣學校衛生會,〈體力向上修鍊會實施要項〉,《臺灣學校衛生》,4.1 (臺北,1941.05) :77-78。
臺灣學校衛生會,〈荷重速行調查研究報告〉,《臺灣學校衛生》,4.2 (臺北1941.07) :76-77。
臺灣學校衛生會,〈厚生省の機構改革〉,《臺灣學校衛生》,4.3 (臺北1941.09) :65。
臺灣學校衛生會,〈中等學校等入學者選拔に際し身體に關する檢查要項〉,《臺灣學校衛生》,4.6 (臺北,1942.03) :71-75。
臺灣學校衛生會,〈體力章檢定種目に水泳を追加〉,《臺灣學校衛生》,5.3 (臺北,1942.09) :59。
臺灣學校衛生會,〈學生、生徒、兒童ノ體育運動競技會ニ關スル件〉,5.4 (臺北,1942.11) :66-69。
臺灣學校衛生會,〈女子體力章檢定實施要綱〉,《臺灣學校衛生》,5.5 (臺北,1943.01) :59-60。
臺灣藝術新報社,〈健康報國 鍛へよ海で!!〉,《臺灣藝術新報》,5.7 (臺北,1939.07) :22-23。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8.1 (臺北,2001.06) :41-88。
蔡禎雄,〈日據時代臺灣初等學校體育科之變質〉,《體育學報》,16 (臺北,1993.12) :51-66。
蔡禎雄、鄭國銘,〈殖民政策下臺灣「體育俱樂部」運動推展之歷史考察 1903-1916年〉,《國北教大體育》,4 (臺北,2009.12) :87-108。
鄭人豪,〈日治時期臺灣游泳運動之萌芽 (1895-1912) 〉,《運動文化研究》,6 (臺北,2008.09) :53-90。
慕德生,〈健民運動與守氣〉,《南方》,175 (臺灣,1943.05) :20。
慕德生,〈健民運動與保精之關係〉,《南方》,174 (臺灣,1943.05) :26。
慕德生,〈健民運動與目色〉,《南方》,177 (臺灣,1943.06) :17。
慕德生,〈健民運動與養神之關係〉,《南方》,178 (臺灣,1943.07) :21。
慕德生,〈健民運動之最重要條件〉,《南方》,180.181 (臺灣,1943.08) :31。
慕德生,〈健民運動與方面事業〉,《南方》,182 (臺灣,1943.09) :10。
戴振豐,〈日治時期台灣“建國祭愛馬行進”、“愛馬日”及“軍馬祭”的形成與進行 (1936-1945) 〉,《政大史粹》,6 (臺北,2004.06) :61-94。
謝國斌,〈The Free-floating Postmodern Phenomenon: A Case Study of Michel Foucault〉,《人文集刊》,3 (臺北,2005.04) :97-117。
五、學位論文
吳朝聖,〈傅柯對治理性的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9。
張純芳,〈「內地人的恥辱」-日治時期臺灣傷寒之討論與防治〉,新竹: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10。
梁秋虹,〈治理底層女性:日本殖民性治理與被治理者的政治 (1895-1937)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13。
陳宜君,〈製作健康兒童:日治時期臺灣學校衛生事業之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
陳義隆,〈日治時期臺灣武道活動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8。
黃怡玲,〈日治時期臺灣女性身體國家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鄭國銘,〈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體育組織及其運作的歷史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
謝仕淵,〈帝國的體育運動與殖民地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棒球運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
六、西文文獻
Burchell, Graham, Gordon, Colin, and Miller, Peter ed.,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1.
Foucault, Michel, Security, Territory, Population: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77-1978, ed. Michel Senellart, trans. Graham Burchell,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Foucault, Michel, “Nietzsche, Genealogy, History,” The Fouacult Reader, ed. Paul Rabinow, New York: Vintage, 2010.
Katz, Paul R., “Governmental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Colonial Taiwan: A Case Study of the Ta-pa-ni Incident of 1915,”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4.2 (Michigan, May 2005): 387-424.
Taylor, Jeremy E., “Colonial Takao: The Making of a Southern Metropolis,” Urban History, 31.1 (England, May 2004): 48-71.
七、網路資料
中華百科全書,〈繪卷物〉,<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711&forepage=2>,2016.11.06檢索。
陳柔縉,〈台北最早的林蔭大道來自日本時代〉,<http://reading.gov.taipei/ct.asp?xItem=105182845&CtNode=79101&mp=100021>,2017.01.31檢索。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銃子〉,<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2cg8pD&o=e0&sec=sec1&op=v&view=0-10>,2017.01.30檢索。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字典,〈行徙〉,<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2017.01.30檢索。
無作者,〈明治神宮競技大会のメダル〉,<http://prewar-sculptors.blogspot.tw/2012/11/blog-post_6.html>,2017.01.30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