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可欣 |
---|---|
論文名稱: |
「重慶南路書店街」之變遷研究 |
指導教授: | 周學政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6 |
中文關鍵詞: | 產品鏈 、重慶南路書店街 、圖書出版業 、書店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9 下載:10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產品鏈」的概念切入,探討重慶南路書店街之興衰,以圖書出版產業的專業化與分工流程的演變為出發點,探討產業內部各單位在不同時期,因應不同的區位考量而產生的空間分佈之變化。進一步以圖書產業的分化過程為基礎,探討「重慶南路書店街」之演變。
基於產品鏈的研究觀點,本研究先行討論臺灣圖書出版產業之發展,並以此為背景,分析重慶南路書店街在臺灣圖書出版產業發展的歷程中扮演之角色。「重慶南路書店街」雖然名為書店街,實際上是「出版社」聚集地,因為消費者從事購書行為而誤認為重慶南路為書店,實際上卻是出版社的門市部,此外,圖書出版產業傳統中,出版社與書店兩者合一的發展特色,也造成消費者將重慶南路定義為「書店街」的原因。
民國30-40年代,重慶南路書店街獨占臺灣圖書出版的地位,隨著各地出版社的成立,至民國60年代,僅存門市規模之優勢,民國70年代,遭逢連鎖書店之攻勢,喪失唯一的優勢,民國80年代至民國93年為止,摸索出以教科書、專業書籍為特色之定位。消費者的購書行為也由悠閒式的購物,轉變為目的性購物的形態。
關鍵字:產品鏈、重慶南路書店街、圖書出版業、出版社、書店。
一、 專書、論文
于宗先、王金利(1999):台灣通貨膨脹(1945-1998)。臺北市:聯經。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主編)(1999):新中國出版50年。北京市:人民美術出版社。
王乾任(2004):台灣出版產業大未來。臺北縣:華文網。
王雲五(1973):商務印書館與新教育年譜。臺北市:商務。
王景祥(1970):十六年來臺灣之金融。載於臺灣經濟發之研究第一冊(138-164)。臺北市:臺灣銀行。
王榮文(1990):台灣出版事業產銷的歷史、現況與前瞻,出版界,28,7-15。
王壽南(1996):金鼎獎與圖書出版事業。載於許秋煌(主編),金鼎獎二十周年特刊。臺北市:新聞局。
出版之友編輯室(1989):重慶南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出版之友,7(49),46-54。
出版流通資料室(2002):認識出版─編輯作業概述(上),出版流通,79,10-12。
出版年鑑編輯委員會(1977):民國六十五年出版事業概況,載於中華民國66年出版年鑑(頁23-27,36)。臺北市:中國。
出版年鑑編輯委員會(1978):民國六十六年出版事業概況,載於中華民國67年出版年鑑(頁15-18)。臺北市:中國。
出版年鑑編輯委員會(1984):民國七十一及七十二年圖書出版業概況,載於中華民國73年出版年鑑1978(頁273-288)。臺北市:中國。
出版年鑑編輯委員會(1988):民國七十五、七十六年新書售價統計表,載於中華民國77年出版年鑑1988(頁849)。臺北市:中國。
出版年鑑編輯委員會(1991):民國七十九年圖書出版業概況,載於中華民國80年出版年鑑(頁41-57)。臺北市:中國。
平鑫濤(1980):出版者的話,載於游淑靜等(著),出版社傳奇(頁135-137)。臺北市:爾雅。
行政院新聞局(2003):中華民國91年圖書出版產業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江坤勱(2002):台灣地區書店產業連鎖化現象及其策略議題之探討─以金石堂、誠品為例,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
朱星鶴(1976):到重慶南路走走,書評書目,35:15-19。
吳正牧(1996):談臺灣地區中小學教科書供應制度,出版人,166-175。
吳秋美(主編)(1997):台北記憶。臺北市:臺北市新聞處。
吳適意(2002):圖書出版業總編輯人格特質與決策風格之關係,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興文(1997):民國八十四、五年圖書出版業概況,載於新聞局(編),中華民國86年出版年鑑(頁33-68)。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李光祥(1999):現代連鎖書店的經營策略與傳統獨立書店的因應之道,載於新聞局(編),中華民國87年出版年鑑(頁35-44)。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李志銘(2004):追憶那黃金年代─戰後台北舊書業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瑞(1978):精心裝訂一本書。載於隱地(著),我的書名就叫書(頁137-140)。臺北市:爾雅。
何復言(1973):談圖書「基價」問題,書評書目,2(5):28-29。
何義麟(1997):戰後初期台灣出版事業發展之傳承與移植(1945~1950)─雜誌目錄初編後之考察,臺灣史料研究,10,3-24。
辛廣偉(2000):台灣出版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林呈潢(1989):民國七十五、七十六年圖書出版業概況。載於新聞局(編),中華民國77年出版年鑑(頁33-68)。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林呈潢(1991):國際標準書號系統在台灣地區的發展,載於新聞局(編),中華民國79年出版年鑑(頁27-33)。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林呈潢、劉春銀(1989):圖書出版事業的發展。載於新聞局(著),中華民國出版事業概況(頁145-234)。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林惠玲、陳正倉(2001):統計學-方法與應用。臺北市:雙葉。
林景淵主講,黃慧敏整理(1995):五十年來臺灣出版界的觀察與省思,出版界,45,12-13。
林慧宛(1998):消費者購書方式選擇行為之研究:比較網路購物、郵購、傳統購物,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易君博(2003):三民書局的貢獻,載於逯耀東、周玉山(主編),三民書局五十年(頁(64-67)。臺北市:三民書局。
周明慧(1998):「國家角色」與「商品網絡」:台灣地區圖書出版業發展經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邱炯友(1995):台灣出版簡史─與世界互動但被遺落之一片版圖,文訊,118,16-19。
施復華(1981):出版倒產析探,出版書目,99,57-63。
胡蕙寧(1994):法律企業家林敏生。臺北市:月旦。
莊永明(1991):台北老街。臺北市:時報。
柴松林(2003):古道照顏色,載於逯耀東、周玉山(主編),三民書局五十年(頁260-263)。臺北市:三民書局
徐秀青(2002):台中市天津路服飾街商業空間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凌雲(2002a):經銷商目前唯有著手強化本身實力努力扮演好橋樑的角色等待良好機會的到來--專訪黎銘圖書有限公司林俊言副總經理,出版流通,81,10-14。
凌雲(2002b):台灣多元化的發行概況,出版流通,84,14-19。
陳日陞(2003):從發行商的角度看圖書出版通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出版界,66,29-33。
陳月雲(1981):書報社。載於游淑靜等(著),出版社傳奇(頁231-239)。臺北市:爾雅。
陳正祥(1997):臺灣地誌(上冊)。臺北市:南天。
陳玉綸(1992):臺北市商業專業街之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陳計男(2003):購書者、讀者、著作者話三民,載於逯耀東、周玉山(主編),三民書局五十年(頁288-291)。臺北市:三民書局。
陳倩婷(1991):連鎖書店經營策略之研究,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章、陳憲明(1983):台北市書店的區位與消費者購買行為,師大地理研究報告,9,1-19。
陳曼欣(1983):聞香下馬載書歸─重慶南路「書街」的一頁滄桑,海外學人,137,28-36。
陳銘磻(1981):出版界的「小巨人」,載於游淑靜等(著),出版社傳奇(頁139-157)。臺北市:爾雅。
陳銘磻(1987):掌燈人。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達弘(1981):出版界須自求多福。載於游淑靜等(著),出版社傳奇(頁195-200)。臺北市:爾雅。
陳慶汝(2002):書店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海(2003):書刊印刷業經營環境與策略之研究,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清吉、林賢如(1981):知識之道。載於游淑靜等(著),出版社傳奇(頁215-230)。臺北市:爾雅。
張照堂(主編)(1998):老台北人。臺北市:臺北市新聞局。
張錦郎(1984):中國近七十年出版事業大事記(七),出版之友,28、29:50-53。
張錦郎、何瑞萍(1986):中國近七十年出版事業大事記(八),出版之友,35、36:15-19。
張錦郎、俞寶華(1983):中國近七十年出版事業大事記(五),出版之友,24、25:52-55。
張錦郎、陳文采(1986):中國近七十年出版事業大事記(九),出版之友,37、38:32-35。
張錦郎、陳文采(1987):中國近七十年出版事業大事記(十),出版之友,39、40:52-56。
郭玉梅(2002a):分色與製版,出版流通,82,5-7。
郭玉梅(2002b):印刷實務,出版流通,83,20-23。
郭曉梅(2002):臺灣圖書出版業之變遷討論─以正中書局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佳錚(2002);圖書出版編輯人員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之關係─以誠邦出版集團為例,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秋煌(1995):出版概況簡介,出版界,45,6-9。
黃淑惠(2000):圖書經銷商角色功能之研究─農學社的個案研究,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韓玲(1977):印刷廠和出版業,書評書目,46,46-50。
曾賢(1990):民國七十七、七十八年圖書出版業概況,載於中華民國79年出版年鑑(頁37-56)。臺北市:中國。
曾賢(1991):民國七十九年圖書出版業概況,載於中華民國80年出版年鑑(頁41-57)。臺北市:中國。
曾麗曄(2003):台北市書店消費者購書行為之地理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金都(2000):從行銷通路看台灣童書出版之發展,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詹宏志(1986a):書店往哪裡去?,載於城市觀察(第二版)(頁211-216)。臺北市:遠流。
詹宏志(1986b):輻射型書店,載於城市觀察(第二版)(頁207-210)。臺北市:遠流。
楚崧秋(2003):當前出版事業的社會評價─三民書局奮進五十年感言,載於逯耀東、周玉山(主編),三民書局五十年(頁36-39)。臺北市:三民。
廖梅馨(1999):圖書出版產業類型之探析,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1988):臺北市志,卷八文化志文化事業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臺北畫刊編輯室(2003):重慶南路─台北市老字號的書店街,臺北畫刊,427:14-15。
蔣文德(2000):閱讀誠品─全球化中的誠品書店之空間文化形式,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紀周(1975):中小學教科書的編印。載於中華民國64年出版年鑑(頁35-36)。臺北市:中國。
蔣紀周(1976):我國圖書出版事業之發展與現況。載於中華民國65年出版年鑑(頁33-38)。臺北市:新聞局。
蔡奇睿(2000):文化消費的空間研究─書店:「文化工業」產品消費現象觀察─以誠品書店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盛琦(2003):新高堂書店:日治時期臺灣最大的書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9(4),36-42。
遠流視覺書編輯室(編)(2002):台灣世紀回味:文化流轉。臺北市:遠流。
劉依萍(1984):回首前瞻話書街─重慶南路巡禮,幼獅月刊,59(2),48-52。
劉振強(2003):書的園丁。載於逯耀東、周玉山(主編),三民書局五十年(頁496-505)。臺北市:三民。
鍾聰美(2003):中市連鎖書店消費者滿意度及行銷策略之研究─以諾貝爾書局為例,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隱地(1979):一個出版工作者的沈思,載於游淑靜等(著),出版社傳奇(頁273-280),臺北市:爾雅。
隱地(1988a):我的書名就叫書。臺北市:爾雅。
隱地(1988b):出版與發行,載於游淑靜等(著),出版社傳奇(頁267-270),臺北市:爾雅。
隱地(1994):出版心事。臺北市:爾雅。
蘇清霖(1995):台灣地區書店五十年,文訊,121,37-40。
蘇昭惠(1998):八十七年台灣圖書出版業概況。載於中華民國87年出版年鑑(頁485-493)。臺北市:新聞局。
二、政府統計資料
出版年鑑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出版年鑑,六十五年、七十七年、八十年、八十二年、八十三年、八十七年、九十年、九十三年》(1976,1988,1991,1993,1994,1998,2001,2004)。臺北市:中國出版公司。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統計年鑑,七十五年、八十年、八十二年、八十三年、八十七年、八十八年、九十年、九十三年》(1986,1991,1993,1994,1998,1999,2001,2004)。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年刊,九十二年》(2003)。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統計提要,七十二年》。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臺灣省家庭收支調查報告》(1981,1986,1991,1996)。南投縣:中興新村。
臺北市主計處,《臺北市統計要覽》(2004)。臺北市:臺北市主計處。
臺北市主計處,《中華民國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民國58-86年)。臺北市:臺北市主計處。
臺北市主計處,《臺北市統計年報》(2004)。臺北市:臺北市主計處。
中華電信,《中華電信電話號碼簿》(1948,1949,1951,1956,1961,1966,1971,1976,1981,1986,1991,1996,2001)。臺北市:中華電信。
三、 報紙資料
(一) 無作者
聯合報 (1952,2月13日)。教廳指定職業教材,2版。
聯合報 (1953,4月18日)。職校教科書 三種新出版,3版。
聯合報 (1958,6月7日)。學生書局雖歇業 查出漏稅案數額達二百萬元,3版。
聯合報 (1959,4月21日)。十多家民營書局反對壟斷教科書,3版。
聯合報 (1960,3月4日)。十四家書店准結外匯進口書刊,5版。
聯合報 (1969,4月21日)。包遵彭館長昨表示影印古籍辦法將予全部修正,2版。
聯合報 (1970a,6月27日)。中國書城昨天開幕,2版。
聯合報 (1970b,7月30日)。書店業聯營 設世界書城,2版。
聯合報 (1979,2月13日)。論中小學教科書編印問題的徹底解決,2版。
聯合報 (1985,1月13日)。百貨書店下月開張,6版。
聯合報 (1986,9月11日)。查漏小組重點查訪有效果 多數書店採用發票收銀機,6版。
聯合報 (1989,8月14日)。重慶南路的書街 人行道成了機車專用道,9版。
聯合報 (1995,10月6日),重慶南路 沒落的書香門第,15版。
民生報 (1988a,1月25日)。不懂日文愛看日文書籍 市場迫使永漢調整策略,9版。
民生報 (1988b,7月1日)。加值稅改為內含 圖書零售不加價,14版。
(二) 有作者
王威寧(1983,12月19日)。開一家像百貨公司的大型書店。聯合報,3版。
丘彥明(1978,12月1日)。文化街。聯合報。12版。
西東(1974,2月2日)。何能甘心。聯合報。14版。
安強(1973a,8月27日)。牯嶺街舊書攤即將遷址營業。聯合報,6版。
安強(1973b,12月16日)。牯嶺街舊書攤 遷移問題未解決。聯合報,6版。
何凡(1972,8月3日)。精神糧倉第三年。聯合報,12版。
何凡(1977,12月29日)。結識好書為好友。聯合報,12版。
何凡(1984,4月5日)。改善銷書之道。聯合報,8版。
周玉蔻(1985,1月19日)。出版外文書 力求合法化 欣見商業道德覺醒。聯合報,7版。
林珍良(1996,10月9日)。誠品敦南總店 點燃新生活熱情。聯合報,34版。
林貴真(1980,4月12日)。書香不會過時的。聯合報,12版。
林意玲(1981,5月20日)。且看街頭的文化贓物。聯合報,12版。
林麗雪(2002,3月28日)。教科書市場每年逾300億 避免弊端 立委要求統一議價。民生報,A4版。
范植明(1992,1月3日)。走過重慶南路 書街漸少書香味。聯合報,14版。
姜玉鳳(1988,7月7日)。大型書店連鎖戰 情勢越來越緊張。民生報,14版。
施沛琳(2004,4月24日)。重慶南路書店街 整裝再出發。聯合報,B5版。
徐開塵(1988a,1月2日)。愛書人好去處 「金橋」濔漫著書卷氣。民生報,8版。
徐開塵(1988b,1月5日)。愛書人園地 天母本來沒有閱讀樂園。民生報,5版。
徐開塵(1988c,9月12日)。台大書店群不再只作學生生意了。民生報,14版。
徐開塵(1989a,8月19日)。出版界新氣象,客卿成主力。民生報,26版。
徐開塵(1989b,11月11日)。蛻變的書店街。民生報,26版。
徐開塵(1990a,9月3日)。書籍條碼與商品條碼完全沒衝突。民生報,14版。
徐開塵(1990b,9月15日)。連鎖超市 矗立書架。民生報,26版。
徐開塵(1996,1月12日)。區隔出版路線 定位更清楚 正中小公司孚嘉再出發。民生報,15版。
徐開塵(2003,3月1日)。台北書店街褪風華 分業時代力振圖強。民生報,AS9版。
修瑞瑩(2004,2月5日)。全台最大書店開賣。聯合晚報,5版。
唐經瀾(1974,3月11日)。牯嶺街舊書攤 留下去思。聯合報,6版。
唐經瀾(1982,5月26日)。流動書攤 生意不錯。聯合報,7版。
秦賢次(1983,5月20日)。舊書攤邊三十年。聯合報,8版。
陸安九(1968,1月9日)。閒話台北書店。聯合報,9版。
張放(1989,2月26日)。逛舊書攤。聯合報,8版。
張夢瑞(1994,1月15日)。繁華落盡 獨留遺老說鉛排。民生報,28版。
陳長華(1974,1月18日)。印書紙大幅漲價出版界進退維谷。聯合報,6版。
陳長華(1989,10月12日)。《文化散步》大橋頭/新學友發跡地溯源 締造書店經營 新紀元的旗手。聯合報,17版。
陳英姿,(2002,10月7日)。中山北路百年紀 敦煌書局為美軍解鄉愁。聯合報,20版。
陳曙光(1985,4月6日)。電腦幫助找書籍。聯合報,6版。
章倩萍(1994,8月2日)。書籍雜誌等出版品 個人可申請進口了。經濟日報,9版。
費家琪(1994,3月4日)。重慶南路書店街由剝而復喜迎春。經濟日報,14版。
彭歌(1969,11月7日)。何處去找書。聯合報,9版。
蔡淑玲、張典婉(1992,9月21日)。百貨書局 結下好緣。民生報,17日。
肇瑩如(1993,1月30日)。書店賣場寬敞明亮蔚成趨勢。經濟日報,19版。
應鳳凰(1984,3月13日)。改變中的行業 出版社蛻變為文化公司。聯合報,12版。
蕭蕭(1990,6月22日)。蝸牛走過重慶南路,聯合報,29版。
魏子雲(1968,4月7日)。牯嶺街的書市及其他。聯合報,9版。
關海潮(1981):文明的海盜。聯合報,12版。
四、 網路資料
張偉明、曹培忠、周艷波(2003)。美國貿易法“301條款”的法律審視─以對中國法律的借鑒意義為視角。2005年5月21日。取自http://www.51lw.com/article/law/3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