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譚凱銘
Tan, Kai-Ming
論文名稱: 族群議題融入國小客語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
A Multicultural Course With Elementary Education Of Hakka Involved in Ethnic Issues
指導教授: 黃純敏
Huang, Chuen-M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4
中文關鍵詞: 族群族群意識客語教育多元文化課程國小學生
英文關鍵詞: Ethnic, Ethnic Consciousness, Elementary Education Of Hakka,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41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5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在於發展出一套族群議題融入國小客語教育之多元文化課程,以20位國小四年級客語選修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參與者包含一位協同教師,採取質性的行動研究取向之課程設計,透過質化的錄影、學習單、訪談、文件分析等資料彙整,從整體的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效和教師專業成長三個層面,探究多元文化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研究結果如下:一、以族群意識為核心建構主題課程,有助於客籍學生未來能在客語的學習上更明白其意義。二、以合作學習為主,搭配獎勵制度及多種教學策略,能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並有助於師生的正向互動。三、多元文化課程模式讓整體客語課程更有脈絡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展現社會行動的任務。四、族群議題融入國小客語課程,突破目前客語教學上對於族群議題探討的不足。五、客語教師可經由族群議題融入客語課程建構與實施,增進多元文化的專業成長。

    A Multicultural Course With Elementary Education Of Hakka Involved in Ethnic Issues
    Abstract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develop a multicultural course with elementary education of Hakka involved in ethnic issues. Based on 20 testees who are fourth-grade-pupil in the electives of Hakka and a participant of a co-teacher, the current study adopts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qualitative action research through the materials of qualitative videotaping, learning sheet, interviews as well as documents analysis and investigates in the practice and the design of multicultural course by three perspectives which are overall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efficiency of student learning and growth of teacher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Designing courses majorly based on the ethnic topics of its culture consciousness benefits Hakka students from clarifying its meaningfulness while they learn Hakka in the future.
    2. Cooperative learning with assistance of rewards system and multi-strategic teaching elevates the efficiency of learning whilst positiv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also ameliorated.
    3. The mode of multi-cultural course designing makes Hakka course more structural, its stimulation of interests of students also concretely demonstrates the tasks of social action.
    4. A multicultural course with elementary education of hakka involved in ethnic issues, breakthroughs to the lack of investigation of ethnical issues are also seen in the classes of Hakka; fifth, teachers of Hakka may boost their profession of multi-culture through th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n conflation of ethnical issu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族群、客語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 13 第二節 族群意識與客語教學產生的連結 21 第三節 國小學童客家意識之相關研究 31 第四節 族群多元文化課程的發展及其應用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4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 50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53 第五節 研究工具與信實度 55 第六節 研究者角色與倫理 58 第四章 課程設計與教學 61 第一節 課程設計發展理念與目標 61 第二節 課程設計主題與發展模式 63 第三節 課程單元內容設計 67 第四節 教學實施與問題因應 74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9 第一節 實施族群議題融入客語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與發現 99 第二節 族群議題融入客語之多元文化課程學習結果 115 第三節 實施族群議題多元文化課程後之教師專業成長 12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9 第一節 結論 129 第二節 建議 133 後記 137 參考文獻 139 中文部分 139 英文部分 145 附錄 146 附錄一:課程意見調查表 146 附錄二:教學省思札記 148 附錄三:學生訪談大綱 149 附錄四:教學活動設計 150 附錄五:家長同意書 159 附錄六:學習單 160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10)。人口統計資料。臺北市:內政部。
    毛宣晴(2011)。多元文化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以一位山區小學教師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保鍵(2012)。客家政治與經濟。臺北市:五南。
    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117-156。
    丘昌泰(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古永智(2009)。桃園縣國民中學學生對客家語教學效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石慧瑩、劉阿榮(2007,6月)。環境人權與環境正義。論文發表於元智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舉辦之2007年兩岸四地「公民教育與公民社會」學術研討會,桃園市。
    江雪齡(1997)。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秀梅(2001)。大學成人教師教學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吳智惠(2009)。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幼兒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吳意芳(2007)。幼稚園實施客家文化之鄉土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吳耀明、馮厚美(2007)。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看法及其實施狀況之比較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4,225-251。
    呂枝益(2000)。多元文化教育與九年一貫課程發展。中等教育,51(3),28-43。
    呂俊宏(2009)。國小族群關係閱讀方案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宋敏慧、胡淑美、郭李宗(2009)。文鹿野鄉立托兒所實施多元文化的教學活動分享。幼兒教育,295,47-63。
    宋靜怡(2011)。原住民族文化融入幼兒科學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南投縣一所部落幼兒園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家宜(2016)。國中特教班階級議題融入職業教育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侑軒(2009)。國小學童體驗式多元文化學習──以越南、印尼文化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雪燕(2001)。國小低年級客家歌謠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汪妮箴(2009)。運用繪本進行族群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高雄市原住民國小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周伶娟(2009)。台灣教科書之市場失靈──教科書共同供應制度之檢討與建議(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周佩諭(2005)。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之行動研究-以電腦多媒體輔助教材之設計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周佩諭(2010)。幼兒多元文化課程設計與實施之個案研究──原住民教育與新移民教育的焦點(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君穎(1998)。小學社會科多元文化之族群關係課程設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怡呈、吳毓瑩(2008)。多元評量的活化、迷思、與神話─教學歷程的個案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1), 147-172。
    林家如(2009)。國小低年級新移民文化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進材(2008)。教學評鑑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五南。
    林淑絹(2011)。「來說多元文化故事」──運用新北市新住民多元文化繪本於低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雁筑(2008)。國小多元文化融入式課程實施之可能性初探──以台灣新移民女性族群文化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韻娟(2003)。客家歌謠在六堆地區國民小學班級與社團音樂教學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姚誠(1996)。人與土地的思考-論「族群意識」與「鄉土意識」。花蓮師院國際人文年刊,5,159-173。
    姜如珮(2003)。台灣電視中之客家意象:公視「客家新聞雜誌」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臺北市:前衛。
    施正鋒(1999)。台灣政治建構。臺北市:前衛。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中市:新新臺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徐超聖、李佳芬(2012)。國小客家學童族群認同教育之研究──以新竹縣關西地區客家學童為例。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2,209-236。
    耿慧玲(2009,2月)。由涂爾幹《社會分工論》看台灣技職體系職業倫理與生命教育課程。載於建國科技大學舉辦之「提升職業倫理與職業道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299-314),彰化縣。
    袁之琦、游恆山(編譯)(1995)。心理學名詞辭典(第三版)。臺北市:五南。
    高婉真(2009)。國中學生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清濱(2001)。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實施。菁莪季刊,13(1),2-19。
    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課程客家語課綱。臺北市:教育部。
    許文忠(1999)。山地布農族學童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許倪瑋(2007)。國小教師與外籍配偶親師合作之行動研究。教育與社會研究,14,33-74。
    陳文姿(2001)。我們班的鄉土教學活動。竹縣文教,23,16-18。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伯璋(1998)。意識型態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佳萍(2009)。多元文化教育融入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板(2000,1月)。客家、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載於中央研究院舉辦之「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05-338),臺北市。
    陳枝烈(1995)。排灣族文化之田野研究及其對國小社會科課程設計之啟示(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信木(2003)。台灣地區客家人口之婚配模式:世代、地理區域與社經地位比較分析。行政院客委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陳美如(2001)。多元文化學校知識轉化與更新之研究:一個合作行動研究的實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陳美如(2004)。多元文化社會如何可能:多元文化課程在課程改革之後的省思與作為。載於莊明貞(主編),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頁143-174)。臺北市:
    高等教育。
    陳逸君(2005)。“七界內”的客家意識初探思考彰化竹塘地區閩南客族群意之研究途徑。研究與動態,12,221-233。
    陳錦田(2001)。客家語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從臺北縣國小客家籍學生的認同與理解出發(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麗華(1996)。從兒童的族群社會化談班級的族群關係經營。原住民教育季刊,2,53-77。
    湯昌文(2002)。客家母語教學中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湯瓊惠(2008)。多元文化課程中幼兒呈現之文化學習歷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單文經(1993)。在班級中營造多元文化教育環境的策略。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427-457)。臺北市:臺灣書店。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市:文鶴。
    黃秋香(2003)。國小教師實施客語教學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純敏(2014)。轉化的力量: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研究。台北市:學富文化。
    黃富美(2011)。運用文化回應教學於東南亞多元文化教材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雅榆(2001)。客家人對客家語及客家語教學的態度以臺灣四個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德祥(2003,4月)。學生的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論文發表於嘉義大學主辦「教育論壇」研討會,嘉義市。
    黃慧如(1999)。珍惜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資訊,30,45-47。
    楊嵐智(2002)。小學教師實施閩南語課程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溫美芳(2006)。客家族群認同感的經驗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劉美慧(2012)。多元文化課程設計。載於譚光鼎(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313-316)。臺北市:高等教育。
    劉淑惠(2010)。國小客語教科書的性別角色內容分析(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鄭夙芬(2010)。台灣認同:形成、類型及其政治效果。行政院客委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謝文華,袁世忠(2006,3月)。客語教學危機與展望系列。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63930
    謝若蘭、彭尉榕(2007)。族群通婚的身份認定與認同問題之研究 ─以花蓮地區原客通婚為例。思與言,45(1),157-196。
    鍾政凱(2011)。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客家文化教材之內容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羅肇錦(2002,10月)。客語祖源的另類思考。論文發表於中央大學舉辦之「客家文化與社會學術」學術研討會,桃園市。


    二、英文部分
    Banks, J. (1993).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reform. In J. Banks and
    C.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pp.233–254). Boston, Bos: Allyn & Bacon.
    Cross, W. E.(1971). The Negro to Black conversion experience. Black World, 20, 13-27.
    Cross, W. E.(1987).A two-factor theory of Black identity:Implication for the study of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childern. In J. Phinney&M.Rotheram (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 Pluralism anddevelopment (pp.117–133). Newbury Park, CA:Sage.
    Gay, G. (1995). Curriculum theory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J. A. Banks & C. A. M.Banks (Eds.)(pp.25-43).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ew
    York, NY: Macmillan.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Nieto, S. (2000). Affirming Diversity:the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Y: Longman.
    Phinney, J. S. & Rotheram, M. J. (1987).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Themes and implications. In M. J. Rotheram & J. S. Phinney (Eds.),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London, UK: Sage.
    Tetreault (1993) Civil Society in Kuwait: Protected Spaces and Women’s Rights. Middle East Journal, 47, 275-291。
    Vaughan G. (1987). A social psychological model of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In J. S. Phinney & M. J. Rotheram (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