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蕊伊
Yang, Rui-Yi
論文名稱: 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社團評鑑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Clubs in Taipei City's Public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 鄭淑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4
中文關鍵詞: 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社團學生社團評鑑
英文關鍵詞: Taipei City’s public high schools,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club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GEPA.006.2018.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4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針對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社團評鑑進行意見調查,並比較不同背景之學生社團幹部對學生社團評鑑意見之差異情形。研究者透過自編之「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社團評鑑意見調查問卷」進行分層抽樣,對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社團幹部實施調查,總計獲得有效問卷668份。所得資料以SPSS 23套裝統計軟體進行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獲得結論如下:

    一、臺北市公立高中社團幹部對社團評鑑之看法
    (一)社團幹部對於社團評鑑目的、社團評鑑目的之達成程度皆為高度同意,在社團評鑑目的部分,社團幹部強烈同意「建立社團完整資料以利傳承」、「增進社團經驗交流與觀摩」、「肯定社團優良表現」及「促進社團幹部自我反省」;在社團目的達成部分,社團幹部強烈同意「建立社團完整資料以利傳承」及「肯定社團優良表現」。
    (二)社團幹部對於社團評鑑委員同意程度之看法,多數為高度同意,少數為中度同意;其中社團幹部強烈同意「活動組長(或老師)」、「社團指導老師」及「具有社團輔導經驗的外校老師」。
    (三)社團幹部對於社團評鑑方法的同意程度皆為高度同意,尤其幹部強烈同意「社團自我評鑑」及「社團舉辦成果發表」。
    (四)社團幹部對於社團評鑑結果應用之看法,除「做為社團招生人數制定之依據」及「做為社團辦理活動次數制定之依據」為中度同意外,其他皆為高度同意。
    (五)社團幹部在社團評鑑曾遭遇之問題部分為高度同意,部分為中度同意,其中強烈同意「評鑑委員難以了解社團的真實情況」;而社團幹部在遭遇問題之調整皆為高度同意,其中強烈同意「提早公告評鑑作業期程」、「針對不同類型之社團安排不同之評鑑方法」、「針對不同類型之社團規劃不同之評鑑內容」、「簡化社團評鑑內容」及「評鑑結果應包含對社團經營的具體改善建議」。
    二、臺北市公立高中不同背景社團幹部對學生社團評鑑的看法之差異
    (一)在不同性別幹部對於社團評鑑的看法中,男生在「社團評鑑曾遭遇問題」與「社團評鑑遭遇問題之調整」的同意程度皆高於女生。
    (二)在不同職務社團幹部對於社團評鑑的看法上,其他幹部在「社團評鑑委員」及「社團評鑑方法」的同意程度低於社長及副社長。
    (三)在不同學校規模幹部對於社團評鑑的看法上,學校規模較大者在「社團評鑑目的」、「社團評鑑委員」、「社團評鑑方法」、「社團評鑑結果應用」、「社團評鑑目的達成」之同意程度低於學校規模較小者;而對「社團評鑑曾遭遇問題」之同意程度高於學校規模較小者。
    (四)在不同類型社團幹部對社團評鑑的看法上,音樂性社團在以「舉辦成果發表」作為「社團評鑑方法」的同意程度高於其他類型之社團。
    (五)在不同規模社團幹部對於社團評鑑的看法上,社團規模較大者對於「社團評鑑結果應用」的同意程度低過社團規模較小者;對於「社團評鑑曾遭遇之問題」的同意程度則高於社團規模較大者。
    (六)在不同社團歷史幹部對於社團評鑑的看法上,社團歷史較長者,對於「社團評鑑目的」、「社團評鑑委員」、「社團評鑑方法」、「社團評鑑內容」及「社團評鑑結果應用」之同意程度皆低於社團歷史短者;而社團歷史較長者,對於「社團評鑑曾遭遇問題」之同意程度高於社團歷史較短者。
    (七)社團評鑑成績為丙等之幹部,在以「舉辦成果發表」做為「社團評鑑方法」的同意程度低於其他評鑑成績之幹部,而在「社團評鑑委員」及「與社團幹部進行晤談」的同意程度高於其他成績之幹部。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public high school students’ opinions as to the evalu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clubs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opinions expressed by student cadre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 researcher employed the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through her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for Investigating Students’ Opinions about the Evalu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Clubs in Taipei City’s Public High Schools,” which was administered to student club cadres in Taipei’s public high schools. A total of 668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yielded. The data were entered into SPSS 23 statistics software to perform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t-tests, and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The conclusions obtained were as follows.
    1.The opinions regarding the evalu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clubs from student cadres in Taipei’s public schools:
    (1)Student cadres all highly agreed with the purpose of evaluating extracurricular clubs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at purpose was fulfilled. They also strongly agreed that by so doing, “complet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ir clubs was accumulated and thus could be readily passed on to their junior classmates,” that “experience exchange and learning to expand extracurricular club experiences were facilitated,” that “excellent extracurricular club performances were recognized,” and that “fellow student cadres’ self-reflection was promoted.” In terms of achieving individual student clubs’ purposes, student cadres strongly agreed that “complet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ir clubs was accumulated and thus could be readily passed on to junior classmates” and that “excellent extracurricular club performances were recognized.”
    (2)When it comes to agreeing with the evaluations done by the committee members, most student cadres highly agreed. Few reported agreeing moderately. Some student cadres highly agreed with “the coordinator of student activities (the teacher in charge of student activities),” “staffer in charge of extracurricular student clubs,” and “outsourced teachers with experience in supervising student clubs.”
    (3)Student cadres all highly agreed with the way the evaluation was performed. Among the descriptors, student cadres strongly agreed with “student club self-evaluation” and “the end-of-the-year performance delivered by clubs.”
    (4)In terms of student cadres’ views on putting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outcomes to use, student cadres all highly agreed with the descriptors in the category, except for “using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outcomes as a basis for determining a cap on the number of new recruits allowed” and “using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outcomes as a basis for limiting the number of activities each club was allowed to organize,” which they moderately agreed.
    (5)Student cadres highly agreed on some of the problems they encountered while the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was carried out. They moderately agreed on some. They strongly agreed that “it was hard for committee members who did the evaluating to grasp the real-life situation student clubs faced.” Moreover, student cadres all highly agreed with addressing their problems. Among the descriptors, they strongly agreed with “announcing the time schedule pertaining to the evaluation,” “arranging different methods of assessment for different types of extracurricular clubs,” “organizing different evaluation content for different types of extracurricular clubs,” “simplifying the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content,” and “incorporating concrete advice concerning student club management in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2.The differences in opinions expressed by student cadre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in Taipei’s public high schools:
    (1)As regards the opinions about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by student cadres with different genders, males agreed more than females on “the problems they came across and the problems they addressed” while their student club was evaluated.
    (2)In terms of the opinions about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by student cadres with different positions, all the others agreed less with “the committee members who did the evaluating” and “the way the evaluation was conducted” than the president and the vice-president did.
    (3)With regards to the opinions about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voiced by students cadres from schools of different sizes, the students who came from large schools agreed less with “the purpose of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the committee members who did the evaluating,” “the way the evaluation was conducted,”“putting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outcomes to use,” and“the extent to which the purpose of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was fulfilled”than those who came from smaller schools.
    (4)Regarding the views on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by student cadres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extracurricular clubs, the students from music clubs agreed more with “using the end-of-the-year performance as a way of assessment” than student clubs that fell into categories.
    (5)In regards to the opinions about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by student cadres from extracurricular clubs of different sizes, the students from bigger extracurricular clubs agreed less on“putting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outcomes to use”but agreed more on “the problems they encountered during the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than those from smaller student clubs.
    (6)Concerning the opinions about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by student cadres from extracurricular clubs with a history of varying lengths, the students who came from extracurricular clubs with a longer history agreed less with “the purpose of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the committee members who did the evaluating,” “the way the evaluation was conducted,” “the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content,” and “putting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outcomes” but agreed more on “the problems they encountered during the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than those who came from student clubs with a shorter history.
    (7)The student cadres whose club was rated C in the extracurricular club evaluation agreed less with “using the end-of-the-year performance as a way of assessment” but agreed more with “committee members giving interviews to student cadres” than those with a better rat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影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學生社團活動之相關概念 11 第二節 學生社團評鑑之相關概念 21 第三節 學生社團評鑑之相關研究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8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5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4 第四節 實施程序 5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學生社團幹部對學生社團評鑑之看法 61 第二節 不同背景學生社團幹部對學生社團評鑑看法之差異 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9 第一節 結論 179 第二節 建議 185 參考文獻 188 中文部分 188 英文部分 196 附錄 199 附錄一 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社團評鑑意見調查問卷(內容效度評定卷) 199 附錄二 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社團評鑑意見調查問卷(內容效度評定修正意見與建議彙整表) 209 附錄三 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社團評鑑意見調查問卷 229

    一、中文文獻
    王伶伶(2011)。參加社團對高中生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
    王誕生、吳昌憲、葉綺文(2003),影響我國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因素研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240-258)。臺北市:東吳大學。
    吳和生、曾盛恕、高孟婷、楊淑芬(2004),學生社團參與滿意度之分析:以元智大學為例。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五輯,(397-410頁),臺北市:東吳大學。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知域數位科技。
    吳政達(2008)。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王湘栗(2004)。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教育評鑑專輯,29,1-26。
    吳清山、王令宜、成永裕、池俊吉、曾淑惠、蔡明月、彭森明、王麗雲、侯永琪、姜麗娟(2012)。我國高等教育評鑑發展與實務 。臺北:高等教育。
    李仁佐(2011)。探討參與休閒運動之阻礙因素-以臺北市高中職學生為例。休閒保健期刊,5,23-35。
    李炳昭(2016)。高中職生參與運動性社團之動機與阻礙因素研究-以國立鹿港高級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體育學系,臺中市。
    李振賢(2000)。從休閒活動觀點談高中社團活動,高中教育,10,40-45。
    林天祐(2004a)。教育評鑑實施過程與方法的專業化。教育資料集刊,29,27-52。
    林天祐(2004b)。校務評鑑專業化的探討。載於張明輝(編),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頁318-340)。臺北:心理。
    林文榮(2004)。台南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現況調查及整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林俊成(2003)。落實「校務評鑑」確保「教育品質」。學校行政,28,57-68。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秀蓉(2014)。高中社團參與經驗與課業壓力因應關係之研究-以樂儀旗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新北市。
    林慧茹(2012)。臺中市高中音樂性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臺北市。
    李美蘭(2005)。大學生社團參與、社團運作及社團評價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社團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周甘逢、蔡武志、羅志明(1988)。社團理念。高雄市:復文。
    柯志堂(2001)。專技院校社團活動實務探討─以德明之經驗為例證分析。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一輯,(頁437-464)。臺北市:東吳大學。
    洪翠娥、簡信男(2006)。大專校院社團評鑑與平衡計分卡應用之研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六輯,(320-340頁),臺北市:東吳大學。
    秦夢群(2009)。教育行政實務與應用。臺北:五南。
    高德瑞(2000)。社團活動的實務建議,北縣教育,36,16-20。
    唐慧文(2000)。縫隙中的生命力-看社團幼苗在高中校園蓬勃的發展力,高中教育,10,36-39。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6)。第二週期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實施計畫,2017年7月26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AttachmeNt/64228413447.pdf
    陳寶山(2005)。學要行政理念與實踐。臺北:冠學。
    陳柔娟(2015)。臺北市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與學校社團環境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領導學系,臺北市。
    莊富源(2000)。淺談學生社團活動的基本素養。高中教育,10,15-20。
    莊忠儒(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狀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張鈿富(2001)。面對校務評鑑應有的理念與作法。教育研究月刊,91,30-35。
    張瑞德(1997)。教育評鑑。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303-339)。台北:師大書院。
    張同廟(2003)。從全國社團評鑑看社團發展。文章發表於教育部舉辦之「2003年全國大專院校課指組組長傳承工作研討會」,臺中縣。
    張同廟(2007)。大學校院社團幹部工作績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輔導第六輯,(頁258-296)。臺北市:東吳大學。
    張沂浴(2005)。高職學生社團活動參與程度與學習成就相關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教學研究所,彰化縣。
    張植珊(1979)。教育評鑑。台北:教育部教育計劃小組編印。
    張德銳(1997)。教育評鑑。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303-339)。臺北市:師大書院。
    張輝政(2000)。從新新人類看社團活動的價值,高中教育,10,21-25。
    教育部(2002)。全國大專校院學生事務工作(訓導)調查分析報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7a)。105年度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實施計畫。2017年7月26日取自http://105club.yuntech.edu.tw/
    教育部(2017a)。106年度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實施計畫。2017年7月26日取自http://club.ccu.edu.tw/106club/file/106%E5%B9%B4%E5%85%A8%E7%A4%BE%E8%A9%95%E5%AF%A6%E6%96%BD%E8%A8%88%E7%95%AB.pdf
    教育部(2017b)。105年全國高級中等學校績優學生團甄選計畫。2017年7月26日取自http://www.whsh.tc.edu.tw/wh_study/NewsDetail.php?id=334
    教育部(2017b)。106年全國高級中等學校績優學生團甄選計畫。2017年7月26日取自http://www.whsh.tc.edu.tw/wh_study/NewsDetail.php?id=370
    教育部(2006)。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普通高中必修科目綜合活動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71)。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83)。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83)。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國立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2015)。國立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學生社團評鑑要點。2017年1月8日取自
    www.ahs.Nccu.edu.tw/knowledge/know_docview.asp?id=%7BB51903BC-901F-4E2B-8125-C07B033C4C7D%7D&wFid=5&iNFo=141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2011)。國立臺灣師大附中學生社團輔導辦法。2017年1月8日取自http://www.hs.ntnu.edu.tw/lifen/
    陳珮軒(2000)。大學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長庚大學管理學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桃園市。
    曾建元(2002)。行政管理學的主要理論點對學生社團組織運作的啟示。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263-276)。臺北市:東吳大學。
    曾培祐(2011)。大學社團負責人領導經驗與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領導學系,臺北市。
    黃政傑(1993)。課程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黃鳳嬌(1996)。大學社團經驗之影響,訓育研究,35(3),33-36。
    黃嘉雄(2010)。課程評鑑。臺北:心理。
    湯志民(2002)。臺北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評析。初等教育學刊,11,25-50。
    湯志民(1988)。視導與評鑑。載與曾慧敏等人。學校行政(頁407-439)。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湯志民、陳木金、郭昭佑、朱佳如(2012)。中小學校長評鑑層面之初構。教育研究月刊,224,5-17。
    游家政、曾祥榕(2004)。教育評鑑的後設評鑑。教育資料集刊,29,25-94。
    黃威樺(2015)。高中生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升學壓力與社業延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新北市。
    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研究及對我國之啟示,(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楊世瑞(2015)。當前高中社團的現況與發展:專訪北一女中楊世瑞校長,學生事務與輔導,53(4),1-5。
    楊昌陸(2000)。學校對學生社團輔導之策略,訓育研究,39(1),25-30。
    楊淑芬(2005)。元智大學社團評鑑制度及社員參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臺北市立中崙高級中學(2016)。臺北市立中崙高級中學高中部社團評鑑辦法。2017年1月8日取自http://www.zlsh.tp.edu.tw/files/13-1000-11386-1.php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2017)。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社團評鑑實施要點。2017年1月8日取自http://www2.csghs.tp.edu.tw/web/zs03/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2012)。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學生團組織輔導與管教辦法。2017年1月8日取自http://web.fg.tp.edu.tw/~tfghweb/tfg2012/document/TFGH_rules_1010920.pdf
    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2001)。臺北市成功高級中學學生社團活動評鑑實施辦法。2017年1月8日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gafe.cksh.tp.edu.tw/studarf
    臺北市立中正高級中學 (2016)。臺北市立中正高級中學學生社團管理要點。2017年1月8日取自http://www.ccsh.tp.edu.tw/ccshdoc/105schoolday.pdf
    臺北市立復興高級中學(2013)。臺北市立復興高級中學102學年度學生團評鑑實施辦法。2017年1月8日取自http://www.fhsh.tp.edu.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2349
    臺北市立內湖高級中學(2015)。臺北市立內湖高中103學年度社團評鑑實施辦法。2017年1月8日取自http://www.nhsh.tp.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83&pageID=3423
    臺北市立明倫高級中學(2015)。臺北市立明倫高級中學學生社團活動評鑑辦法。2017年1月8日取自http://newweb.mlsh.tp.edu.tw/fdownload/fdlist.asp?id={D91CBE5C-B46F-4970-8630-BF40A848DCB3}
    臺北市立永春高級中學(2013)。學生社團管理要點。2017年1月8日取自http://web2.ycsh.tp.edu.tw/files/11-1000-133.php
    臺北市立麗山高級中學(2014)。臺北市立麗山高級中學102學年第1學期學生社團評鑑實施要點。2017年1月8日取自http://osa.lssh.tp.edu.tw/downlode
    臺北市立西松高級中學(2016)。臺北市立西松高中學生社團組織實施要點(高中部)。2017年1月8日取自http://www.hssh.tp.edu.tw/files/15-1001-2657,c118-1.php
    臺北市立華江高級中學(2011)。學生社團活動實施辦法。2017年1月8日取自http://www.hcsh.tp.edu.tw/introducey/nor_ve.asp?id={305D0B32-3F89-45D8-8B6F-B8F9E5709414}
    臺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2015)。臺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社團評鑑辦法。2017年1月8日取自http://www.ttsh.tp.edu.tw/module.php?i=ftp&cat_id=2&id=2
    臺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2016)。臺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高中部學生社團組織設立及管理辦法。2017年1月8日取自https://web.dcsh.tp.edu.tw/?q=offices/student-affairs/129/139
    臺北市立陽明高級中學(2011)。綜合課程學生自治社團評鑑要點。2017年1月8日取自http://ww6.ymsh.tp.edu.tw/onweb.jsp?webno=3333333312
    臺北市立百齡高級中學(2014)。臺北市立百齡高級中學學生社團評鑑辦法。2017年1月8日取自http://web2.blsh.tp.edu.tw/ezfiles/1/1001/img/37/100255717.pdf
    臺北市立南港高級中學(2016)。臺北市立南港高級中學社團成果展暨社團評鑑實施辦法。2017年1月8日取自http://w3.nksh.tp.edu.tw/files/11-1000-133.php
    臺北市立育成高級中學(2016)。臺北市立育成高級中學社團活動實施辦法。2017年1月8日取自http://www.yucsh.tp.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83&pageID=4653
    臺北市立南湖高級中學(2016)。臺北市立南湖高級中學學生社團管理要點。2017年1月8日取自
    http://www.nhush.tp.edu.tw/editor_model/u_editor_v1.asp?id={7946EE33-B499-455B-B1C8-C9352460AD75}
    廖運榮(2002)。我國大專院校學生社團活動評鑑之研究。明新學報,(28),217-226。
    廖運榮(2003)。我國大專院校學生體育性社團發展困擾與評鑑要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廖運榮、余瑩瑛(2003,6月)。大專院校學生體育性社團評鑑量表編製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舉辦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三學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75-485),臺南市。
    廖運榮、廖運正(2004)。大專院校學生對體育性社團評鑑要素之重要性認同調查研究。明新學報,(30),87-100。
    廖俞晴(2009)。淡江大學學生課外活動學習成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新北市。
    鄭淑惠(2011)。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個案研究:促進組織學習的觀點。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3,37-97。
    鄭芬蘭(2000)。教育大辭書(十)。國立編譯館主編。臺北:文景。
    鄭華庭(2007)。以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大學學生社團活動績效-以臺北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臺北市。
    鄭新輝(2004)。教育行政。載於秦夢群主編,教育概論(頁356-414)。台北:高等教育。
    謝文全(2012)。教育行政學(第四版)。臺北:高等教育。
    謝杏佳(2011)。我國民中小學校評鑑之制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新竹縣。
    謝東坡(2012)。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動機、社團涉入及學習成效之探討-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臺中市。
    蔣治平(2001)。學生社團績效評估模式之建立與應用分析。正修學報,14,137-148。
    魏宇明(2002)。大學學生社團組織管理績效之研究-以清大學生社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臺北。
    顏國樑(2003)。校務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因應做法。學校行政,24,3-24。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羅月鳳(1988)。我國大專院校學生社團評鑑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

    二、英文文獻
    Boaz, S., Sarah, T., & Hilary, T. (2008).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school, do they matter? Children and Youth Sercices Review,30, 418-426.
    Conyne, R. K. (1983). Models for conducting student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7), 394-397.
    Dunkel, N. W., & Schuh, J. H. (1998). Advising Student Groups and Organizations. SanFrancisco, CA : Jossey Bass.
    Elizabeth, S. (2010).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distribution across and academic correlates in high school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Volume , 39, 296-309.
    Erin, M. (2011). Positive effects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n students. ESSAI, 9(27), 84-87.
    Ermachkov, I. A.,Ekimov, A. I., & Vazerova, A. G.(2018).Student’s Humanitarian Science Club Activity in 2006-2012. Europea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7(2), 286-290.
    Guba, E. G., & Lincoin, Y. S. (1981).Effective evalu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Harris, B. M., & Hill, J. (1982). The DeTEK handbook. Boston, MA: :Nat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Publishers, Inc.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 for Education Evaluation (1988). The personnel evaluation standards: How to assess systems for evaluation educators. Newbury Park, CA: Sage.
    Louis, V. P., & Rosemary, P. L. (1986). Collecting Their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Campus Activities. Campus Activities Programming, 19(4), 54-57.
    Mary, E. U. (1937). Pupil Evaluation of Club Activities in the Roosevelt Junior High School of Tulsa, Oklahoma .(Master’s thesis). Retrieved from http://0-search.proquest.com.opac.lib.ntnu.edu.tw/advanced
    Nancy, D.,Linda, L. C., & Robert, S. (2005). Participation in school-base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7(1), 51-76.
    Nevo, D. (1983).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 An Analy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53(1), 117-128.
    Ozis, F., Newley, A. D., & Kaya, E. (2016) First round evaluation of first tech challenge (FTC) robotics club: Does it really prepare students for beyond college? 123rd ASEE Annual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LA: New Orleans.
    Pittaway, L. A., Gazzard, J., Shore, A.,& Williamson, T. (2015). Student clubs: experiences in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7 (3), 127-153.
    Stake, R. E. (1967). The countenance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8,523-540.
    Stufflebeam, D. L. (2003).Institution evaluation in schools.In T. Kellaghan,D.L.Stufflebeam, & L.A. Wingate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Part Two: Practice(pp.775-805).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Stufflebeam, D. L.,& Shinknifield, A. J. (1985). Systematic evaluation. Boston, MA: Kluwer-Nijhoff.
    Torres, R. T. (1996). Evalustion 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ng and reporting: Enhancing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UK: Sage.
    Wragg, E. C. (1987). Teacher appraisal:Practical guide. London, England: Macmillian Education.
    Whyte, J. B. (1986).Teacher assessment: A review of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literatur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appraisal. Research Paper in Education, 1 (2), 137-16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