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顏秀玲 YAN, XIU-LING |
---|---|
論文名稱: |
澎湖群島吉貝村和赤崁村漁撈活動的空間組織 |
指導教授: |
陳憲明
Chen, Hsien-M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畢業學年度: | 8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7 |
中文關鍵詞: | 澎湖 、漁撈活動 、空間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是從地理學中「人─地關係」的觀點,探討澎湖白沙鄉兩大村落─吉貝村和赤崁
村漁撈活動的空間組織,嘗試透過對漁民的經驗描述,以瞭解漁民如何組織其社會空
間,而呈現出漁撈活動空間組織的樣貌,其所得結果簡述如下:
1.就技術的演變而言:赤崁村由於區位環境較開放,淺棚的利用與其怹村共享, 使
其漁撈活動往淺棚以外的水域發展,採行合夥關係的捕魚技術是其適應環境的一種方
式,因而由早期多樣化的漁撈活動型式,轉變成以捕可香為主,並在講求效率的要求
下,赤崁的丁香網漁業歷經丁香罾→埋罾→畚箕罾→爬網四次技術的改變;而吉貝村
由於空間環境較封閉,使傳統漁業仍保留其重要性,再加上附近漁源豐富,垂手可得
的漁場,使吉貝漁民崇尚個人零散漁撈活動,缺乏合夥的活動性質,捕魚全憑經驗,
使其技術的改變較小。
2.漁場的空間利用:經由漁民對漁場空間的辨認,及對潮流、氣候的認知, 而發展
出不同的漁撈活動,組織不同的漁場空間。如赤崁漁民擅於利用 " 咬山辦 " 的方式
找尋可香漁和釣魚場所,並計算潮汐時間決定下網的地點;而吉貝漁民則擅於辨識附
近的海底地形,以瀨仔、石滬入為指標,確定漁場的所在,同時亦計算潮汐件安排潛
水地點。
3.就漁撈活動的組織結構而言,隨著不同的漁撈活動型式,也各自呈現不同的面貌
:以赤崁村而言,捕丁香所採用的合夥制使村內形成許多小團體,並基於領域管理的
需求,將小團體經由大公會議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有組識的漁撈活動團體;反觀吉貝
,雖以建造石滬的方式組織許多小團體,最後卻沒有形成一個有組織的漁業管理團體
,使其漁撈活動一直處於零星的活動現象。
4.自然環境、建成環境、社會環境和區位環境的交互作用下,影響漁民的空間行為
,使吉貝與赤崁兩村的漁撈活動空間組織具有異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