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烈惠
lieh-hui yang
論文名稱: 漢泰語能願動詞在教學上的對比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Thai Modal Verbs in Pedagogical Perspectives
指導教授: 鄧守信
Teng, Shou-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能願動詞多義詞偏誤分析教學語法零教學
英文關鍵詞: Modal verb, Polysemy, Error analysis, Pedagogical grammar, Zero instru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4下載:4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漢語能願動詞,又稱為助動詞或情態動詞,在能願動詞的使用詞頻表上,「會」、「能」、「可以」是使用頻率很高的能願動詞,又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最先學習到的能願動詞,同時也是偏誤列表上,偏誤率最高的三個能願動詞。「會」、「能」、「可以」本身在語義上就有許多重疊的部分,但即便是語義上的通用,在語用及意願上還是有些微的差距與表意的不同。這些微的差距,也成為外籍生學習漢語的難點。漢泰能願動詞是具有相對應又相對封閉的一個語法和語義範疇,因此而具有跨語言的可比性,這種可比性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對學習者會產生一定的干擾,進而導致遷移性的語際偏誤。
    對於習慣接受直接翻譯法學習外語的泰籍學生而言,這三個能願動詞與泰語的最大對應詞就只有「ได้」(dai)一詞(對應詞不只有「ได้」)。因為泰語口語中的「ได้」既可以表示能力,又可以表示可能、允許之義,對應於漢語的「會」、「能」、「可以」,不僅有很多義項,意義又很接近,要能區辨清楚能願動詞間些微的語義差異,對於泰國學生來說,並非一蹴可幾之易事。
    本文透過「會」、「能」、「可以」之完整語義架構的整理,與泰文的「ได้」(dai)進行對比分析,同時蒐集北語HSK動態作文語料庫的泰籍留學生使用「會」、「能」、「可以」的偏誤例句進行分析,探究其偏誤發生的原因,進而針對泰籍學生的學習歸納、設計出有效的教學策略。

    The word “能願動詞” in Chinese, we also call them “Auxiliary verbs” or “Modal verbs”. On the list of “words using frequency”, “May”, “Can” is the model verb which has been used in high frequency, and they are the first words of model verbs the foreigner learned. Meanwhile, these three words on the list have been misused with high frequency.“May”, “Can” have many parts of overlap in the words meaning. Although these words are in common us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having many differences of the words using and their meanings. These differences are to be the difficult for a foreign student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The meaning of Chinese – Dai verbs include correspondence and self-contain characteristic to grammar and meaning. Therefore, it is comparable between languages; it will make some interference for learner, and lead to language mistakes of its transfer learning.
    For Thai-students who used to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by direct translation, these three words have the best correspond to Thai only the word “ได้”. (But the correspond words not only “ได้”). The word “ได้” in oral language of Dai means “Ability”, it also can mean have possible or allow. Correspond to Chinese “hui4”, “neng2”, “ke3yi3”, it not only includes many items but also close to the meaning. Therefore, it is hard to know how to find differing aspects between these words.
    Through this thesis, we sort the complete language model for “May”, “Can”; it contras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ai” and Chinese. Collecting and analysis the sample sentences which been misused by foreign students. Finding the reason why they caused the misuse, then focus on Thai-students learning; figure out the effective strategy of teaching.

    目錄 目錄…………………………………………………………………………………..ⅲ 表目錄………………………………………………………………………………..ⅴ 圖目錄………………………………………………………………………………..ⅵ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3 第三節 研究方法………………………………………………………………..4 一 內容分析法……………………………………………………………..4 二 偏誤分析………………………………………………………………..5 第四節 論文架構………………………………………………………………..6 第五節 名詞解釋………………………………………………………………6 第二章 漢語能願動詞之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漢語能願動詞的文獻回顧與定義……………………………………..9 一、漢語能願動詞的相關文獻與定義……………………………………9 二、漢語能願動詞的語法特徵……………………………………………11 第二節 漢語能願動詞「會、能、可以」的語義分述及語用………………13 一、漢語能願動詞「會、能、可以」的語義文獻……………………..14 二、漢語能願動詞「會、能、可以」的對應語義分析………………..17 第三節 漢語能願動詞的語用研究……………………………………………24 第三章 泰語能願動詞之基本研究…………………………………………………29 第一節 泰語基本語法與語序…………………………………………………29 一、 泰語語法概述………………………………………………………29 二、 泰語語序及語言類型………………………………………………30 三、 泰語學界對能願動詞的研究………………………………………31 第二節 漢泰語能願動詞語法、結構之對比概述……………………………32 一、漢泰能願動詞的語法對比…………………………………………..33 二、漢泰能願動詞的肯定式、否定式結構比較………………………..37 三、漢泰能願動詞的疑問句式比較……………………………………..38 第三節 漢泰能願動詞之對應語義……………………………………………41 第四節泰語能願動詞「ได้」(dai)的語義研究與分析………………………45 一、「ได้」(dai)的語義研究……………………………………………45 二、「ได้」(dai)的語義分析……………………………………………47 第四章 漢泰能願動詞「ได้」(dai)與「會、能、可以」之語義對比分析…..51 第一節 「ได้」(dai)與「會」之語義比較…………………………………..52 一、「ได้」(dai)與「會」的相同語義…………………………………..52 二、「ได้」(dai)與「會」的相異語義…………………………………..53 第二節 「ได้」(dai)與「能」之語義比較……………………………………56 一、「ได้」(dai)與「能」的相同語義……………………………………56 二、「ได้(dai)」與「能」的相異語義……………………………………59 第三節 「ได้(dai)」與「可以」之語義比較…………………………………61 一、ได้(dai)與「可以」的相同語義……………………………………61 二、「ได้(dai)」與「可以」的相異語義…………………………………63 第四節 漢泰能願動詞對比的結果分析與偏誤預測…………………………65 一、漢泰能願動詞的結果分析…………………………………………..65 二、能願動詞的偏誤預測與習得順序…………………………………..65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探討…………………………………………………………..69 第一節 研究方法……………………………………………………………..69 一、內容分析……………………………………………………………..69 二、偏誤分析……………………………………………………………..70 第二節 語料來源與分析………………………………………………………71 一、HSK動態作文語料庫………………………………………………..71 二、語料統計結果………………………………………………………..73 第三節 能願動詞「會、能、可以」的偏誤類型分析………………………74 一、誤代偏誤……………………………………………………………..76 二、誤加偏誤……………………………………………………………..81 三、遺漏偏誤……………………………………………………………. 83 四、錯序偏誤……………………………………………………………..86 五、混合偏誤……………………………………………………………..88 第四節 偏誤原因探討…………………………………………………………90 一、內在因素……………………………………………………………..90 二、外在因素……………………………………………………………..94 第六章 漢語能願動詞「會」、「能」、「可以」的教學語法與建議………..97 第一節 教學語法的定義……………………………………………………..98 第二節 能願動詞「會」、「能」、「可以」的教學排序………………101 第三節 能願動詞教學活動設計……………………………………………109 一、詞彙教學……………………………………………………………110 二、語境教學……………………………………………………………110 三、教學活動設計………………………………………………………112 第七章 結 語……………………………………………………………………..117 第一節 研究結論……………………………………………………………117 第二節 建議與省思…………………………………………………………118 參考文獻……………………………………………………………………………120 網路資訊……………………………………………………………………………127 附錄一………………………………………………………………………………12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按照作者姓氏筆畫多寡排列之)
    丁聲樹等(1980)。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力(1959)。中國現代語法。香港:中華書局。
    王建勤(1997)。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
    社。
    王振來(2002)。談能願動詞在句子表達中的作用。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25
    卷第3期,62-64。
    王振來(2002)。論能願動詞的語義類別。遼寧工學院學報,第4卷第1期,16-18
    王振來(2007)。能願動詞的偏誤分析及對策。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4,94。
    王艷(2009)。泰國初級學生漢語能願動詞偏誤分析。廈門:廈門大學碩士學位
    論文(未出版)。
    王鵬、馬貝加(2011)。助動詞”會”的情態發展。語言應用研究,63-65。
    江新(2000)。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1),61-68。
    朱其智(2007)。留學生漢語雜揉偏誤分析。漢語學習,3,70-76。
    朱其智(2009)。偏誤生成學的範圍和方法。學成研究,8,147-160。
    朱其智(2007)。留學生造詞語的偏誤類型及偏誤成因分析。第二語研習得與測試,514-520。
    朱德熙(2000)。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華、曾昭聰(2010)。泰國學生漢語語序學習的偏誤分析及教學對策。雲南師
    範大學學報,第8卷第6期,78-84。
    伍謙光(1988)。語義學導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文華(2002)。對外漢語教材語法項目排序的原則及策略。世界漢語教學,4,86-95。
    呂文華(1994)。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語文出版社。
    呂兆格(2003)。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能願動詞偏誤分析。天津師範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
    李大忠(1996)。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德津、程美珍(1988)。外國人實用漢語語法。華語教學出版社。
    李琳、張娜(2006)。母語為英語的習漢語者動詞”能””會”使用情況分析。
    雲夢學刊,第27卷第4期,152-153。
    李洋(2012)。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方法淺談。安徽文學,150。
    何自然(1988)。語用學概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何兆熊(2000)。新編語用學概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佟慧君(1986)。外國人學漢語病句分析。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宋永圭(2004)。現代漢語情態動詞”能”的否定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
    文。
    邵敬敏(2001)。現代漢語通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周有斌(2007)。助動詞研究概述。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
    130-133。
    周小兵、朱其智(2006)。對外漢語教學習得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小兵、朱其智、鄧小寧(2007)。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北京:北京語
    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周小兵(1996)。利用對比方法進行病句分析課的教學。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
    第五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周小兵、朱其智(2007)。語法偏誤類別的考查。語言文字應用,1,111-118.
    周小兵、李海鷗(2004)。對外漢語教學入門。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周嘉莅(2011)。現代漢語「不」和「沒」之漢泰對比分析與教學活動設計。台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述德(1995)。情態動詞的語用分析。外國語,第四期,(1983)。50-55。
    林彩雲(1983)。漢語情態詞。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紀漪馨(1986)。英語情態助動詞與漢語能願動詞的比較。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三期,66-67。
    胡裕樹等(1983)。現代漢語(增訂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樹鮮(1990)。(1996)。現代漢語語法理論初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
    馬建忠(1983)。馬氏文通(新一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馬慶株(1988)。能願動詞的連用。語言研究,第一期,18-28。
    馬慶株(1992)。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高永德(1981)。四個中文助動詞的語意研究。台北:輔大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遠(2002)。對比分析與錯誤分析。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孫德金(1996)。漢語助動詞的範圍。載於胡明揚(主編。詞類問題考察
    (p.286-307)。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孫德金(2006)。對外漢語語法及語法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孫韶徽(2000)。能願動詞「會、能、可以」之美國初級漢語學習者習得研究與
    教學應用----以複習課補救教學為例。中壢: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碩
    士學位論文。
    孫德坤(1993)。中介語理論與漢語習得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3),
    82。
    徐美玲(2010)。漢泰情態動詞”能、會、可以”與DAI的對比研究。浙江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徐子亮(1999)。外國留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的認知心理分析。世界漢語教學,1999
    (4)。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1994)。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
    北京: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
    郭志良(1997)。試論能願動詞的句法結構形式及其語用功能。新視角漢語語法
    研究。478-491。
    陶煉(1993)。現代漢語助動詞對比研究[J]。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四次
    學術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陶煉(1997)。表示”必然性”的助動詞”可能”、”會”、”可以”之差異研
    究[J]。漢語論叢(一)。上海: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漢學研究
    室。
    許余龍(2001)。對比語言學綱要。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張宋蘭(2010)。現代漢語助動詞的內涵。宿州教育學院院報,第13卷第4期,
    20-22。
    陳俊光(2007)。對比分析語教學應用。台北市:文鶴。
    陳玉華(2000)。漢語能願動詞「可以」之教學語法。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若凡(2002)。留學生使用「能」、「會」的偏誤及教學對策。語言教學與研
    究,1:50-53。
    陳盈新(2009)。泰國學生漢語能願動詞偏誤分析。語言學刊。132-134,167。
    陸慶和(2008)。基礎漢語教學(二)詞類教學。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
    陸慶和(2006)。實用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陸儉明(2000)。面對新世紀挑戰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曹逢甫(1994)。對比分析與華語語法教學。華文世界。74:120-133。
    張曼倩(1998)。漢泰助動詞比較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文化學院碩士論文。
    崔希亮(2003)。試論教學語法的基礎及與理論語法的關係。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20-31。
    崔永華、楊寄洲(2002)。漢語課堂教學技巧。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黃宣範(譯)。(1983)。Li, Charles N.& Thompson,Sandra A著。漢語語法《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台北市:文鶴。
    黃郁純(1999)。漢語能願動詞之語義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渡邊麗玲(2000)。助動詞「可以」與「能」的用法比較分析。第六屆國際漢語
    教學討論會論文選,544-549。
    馮淑珍(2009)。中級水平泰國留學生漢語助動詞習得偏誤分析。廣州:暨南大
    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廷池(1994)。漢語詞法句法五集。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1979)。助動詞「會」的兩種用法。國語語法研究論集,1-6,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彭小川、李守繼、王紅(2004)。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釋義201例。北京:商務印書館。
    彭利貞(2007)。現代漢語情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程美珍、李珠(1997)。漢語病句辨析九百例。華語教學出版社。
    曾海清(2010)”A得不能再A”結構考察漢語學習。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第4期,76-82。
    楊寄洲、賈永芬(2003)。1700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漢川(2003)。現代漢泰詞典。曼谷:阿桑匹塔亞出版社。
    楊漢川(1977)。中華新漢泰字典(繁體字版)。泰國:Rumsan Ltd.
    楊曉梅、曾智(2009)。留學生習得漢語助動詞”可以””能””會”的難點和
    誤區。語言應用研究,138-140。
    楊陽(2009)。漢語能願動詞的習得與偏誤分析。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未出版)。
    賈奉寬(2011)。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法教學技巧。安徽文學,4,168。
    葉南(2005)。能願動詞的義素結構和跨層次的交際功能。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10,45-48。
    葉楚光、黃淑環(2007)。精選漢泰詞典。泰國:Duangkamol Samai Ltd.
    趙元任(1968)。中國話的文法。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趙元任(1979)。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金銘、孫德金(2006)。對外漢語語法及語法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裴曉睿(2002)。泰語語法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淑芬(2007)。語境與對外漢語綜合課的語義教學。廣西:廣西大學碩士學位
    論文(未出版)。
    劉淑娥等(1983)。近義詞辨析。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劉珣(2006)。新實用漢語課本。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苑。
    劉英林(1996)。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高等教育出版社。
    樊平、劉希明、田善繼(1988)。現代漢語進修教程:語法篇。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鄧守信、錢乃榮(2002)。現代漢語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鄧守信(2003)。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總則。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177-183。
    鄧守信(1984)。漢語及物性關係的語意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鄧守信(2004)。對比分析與語法教學。漢語研究與應用,第二輯,48-59。中國: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鄧小寧、朱其智、周小兵(2007)。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北京:北京語
    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鄧小菲(2006)。”能””會””可以”比較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未出版)。
    鄧翠雲(2012)。意願動詞「想」「想要」「要」之語義與語用分析。台北: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魯健驥(1999)。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魯曉琨(2004)。現代漢語助動詞基本語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蔡惠玲(2008)。「要」的多義性解釋與教學語法。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
    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福波(2011)。對外漢語教學實用語法。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
    盧福波(2004)。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
    盧福波(2008)。語法教學的基本原則與操作方法。語言教學與研究,2,24-31。
    盧福波(2008)。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的層級劃分與項目排序問題。漢語學習,2,
    43-53。
    賴鵬(2006)。漢語能願動詞語際遷移偏誤生成原因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5,
    67-74。
    薛秀晶(2009)。深入語境進行俄語詞彙語義教學。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157。
    謝佳玲(2002)。漢語的情態動詞。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謝美鈺(1997)。國小語文科教材能願動詞「能」之教學語法。新竹: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部分
    A djemian,C. (1976). On the nature of interlanguage system. Language learning,
    26,297-320.
    Claudia Ross, Jing-heng Sheng Ma(2006). Modern Mandarin Chinese Grammar. New
    York : Routledge Press.
    Ellis, Rod. (1985).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中文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Ellis,Rod. (1999).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Fisiak.J. (Ed)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language teacher.Oxford:Pergamon
    Press.
    Gass, Susan M. & Larry Selinker(200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An
    Introductory Course. 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James, Carl. (1980).Contrastive Analysis.New York: Longman
    James, Carl. (1988).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Person, England.
    Jaszczolt Katarzyna(2002).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 meaning in language and
    discourse. Harlow : Longman.
    Lyons.J. (1977).Semantics.Volumes I and 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Nattinger,J. R. & DeCarrico, J. S. (1992).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dlin, Terence (ed.)(1984). Perspectives on Pedagogical Gramm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dlin, T.(1989).Language Transfer[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lmer, Frank Robert(2001). Mood and Modality(2nd ed.). UK : Cambridge U Press。
    Teng, Shou-hsin. (1997). Towards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angr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2.2.29-40.
    Westney, P. (1994). Rules and pedagogical grammar. In T. Odlin(Ed.), Prespectives on pedagogical grammar.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趙元任(1948)。Mandarin Primer, An Intensive Course in Spoken Chinese.哈佛大學
    出版社。

    泰文部分
    任景文(2007)。比較漢語語法。Bangkok : กรุงเทพซฯ :ซีเอ็ดยูเคชั่น。
    李錫強(2005)。泰語中級會話。台北市:九鼎出版社。
    符珍珠(1997)。實用漢語語法。曼谷:中美出版社。
    黃進炎、林秀梅(2003)。實用泰語教程。廣州: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蔡文星(1996)。泰中辭典。曼谷:中美出版社。
    廣州外國語學院(1986)。泰漢詞典。泰國:泰國南美有限公司、香港商務印
    書館聯合出版。
    鄧進隆(1999)。初級實用漢語課本 I 、II。泰國:sang sawang 出版社。
    鄭欣然(2007)。泰語入門。台北市:三思堂出版社。
    鄭林英(2007)。基礎泰語。台北:統一出版社。
    潘德鼎(2005)。泰語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Nawawan Panthumetha(1982)。泰語語法。曼谷:中美出版社。
    Pa-ob Posakrisna(1983)。泰語特點。Bangkok:Bamrongsan。
    Paitaya Meesat(1997)。前附助動詞的語法化研究。曼谷:朱拉隆功大學碩士學
    位論文(未出版)。
    Sonchai Lamduan(1983)。泰語語法。曼谷:Odeon Store出版社。
    Walee Chimpaibul(1966)。泰語助動詞。曼谷:朱拉隆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
    出版)。
    Yupin Klaimon(2001)。泰漢的句法結構對比分析。曼谷:法政大學。

    網路資訊
    北京語言大學HSK動態作文語料庫http://202.112.195.192:8060/hsk/login.asp
    北語動態作文語料庫符號說明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hAecTKGX_KsSBAFfMAFeXpZpfzAOqKtoQFj99kafHU07T9H07XVazdNrr9Zz3IiqKurD2vb5RHQO4sXLP8g3cW64d5tFz5FY8jtM2PTkyU7
    字頻總表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pin/biau1.htm?open
    詞頻總表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pin/biau2.htm?open
    泰語http://zh.wikipedia.org/wiki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