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淑卿
Huang Shu-Ching
論文名稱: 自然‧人文‧多元文化:並陳與融合的水墨畫創作研究
Nature, Humanity, and Multiculturalism: A Study of Juxtaposition and Integration in Ink Paintings
指導教授: 江明賢
Chiang, Ming-Shyan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1
中文關鍵詞: 自然生態意象組構文化融合原住民木雕
英文關鍵詞: Nature, Image-Composed, Cultural Integration, Aboriginal Woodcarv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1下載:5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在內容上由台灣在地背景為多元文化的書寫內涵,以綜合媒材的並陳與融合為技法,形式上以意象組構的手法,水印木版肌理為畫作主要形式與骨架,來呈現當代水墨畫創作中,自然生態與人文關懷及多元文化共融的議題,以「百囀千聲隨意移」之觀念,作為鳥類自由置放及媒材形式多面相的思考,各章節主要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從中國文化裡花鳥繪畫美學的涉探開始,論及花鳥與中國文化的千年戀結,鳥類繪畫中象徵的引藉及花鳥畫裡的社會性文化。在創作上,舉台灣當代以論述為主的藝評家的藝術觀點、及以自然生態與人文關懷為議題之現代水墨畫創作為參照,原住民圖像方面則以陳奇祿、日治時期及當代藝術家所蒐羅描繪及創作的原民圖像為參考。
    第三章:體現水墨創作者與主體文化、當代藝術和生活間的交融、搓揉與周旋,如何能在冥渺雜沓的現代藝術風格走向中,尋得一條書寫文化多元並融與媒材綜合融揉的行徑。筆者向民間及原住民藝術取經,轉譯世俗文化中的象徵符碼,援引常民生活中既熟悉又陌生的圖像,應用於彩墨作品的背景中。敘述原住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自覺、原漢藝術的共融與昇華、部落藝術的形式風格特徵等,進而促成多元文化並陳與融合的創作內涵。
    第四章:書寫以意象組構為形式的繪畫風格理解,融入民俗生活符號,舉例圖騰式的水墨創作的他山之石,飛羽符號與原住民圖騰符號的利用,來論述圖像符號在意象組構水墨創作中的指涉。在水墨畫與多元媒材共融的創作形式中,說明水印木版、膠彩和金箔等綜合媒材與水墨畫間的並陳與融合。
    第五章:以創作歷程中的形式主題為內容,依序說明個人創作意象的思維與內涵,包含轉換與再現、鳥鳴不已的生命關懷、百囀千聲隨意移的自在、生發與榮枯的象徵與對比。探討個人意象組構式繪畫、虛與實、無畫處皆成妙境的留白美學、間讓互揖的鬆緊形式及個人繪畫符號中,台灣鄉土鳥類的選擇與地方特色的表現。用水印木版轉介自然界、廟宇建築雕刻,原住民木雕等肌理的質感,來形塑另類的形式之美,及探討木版肌理在水墨畫中的解構思維,期盼「水墨不依恃濃淡渲染也可以氣象萬千,版畫除卻刻痕清晰外也能飄然靈動」。
    第六章:解析創作的四大主要內容: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民間文化藝術、部落物質文化,及原生意象與族群文化,並個別分析「百囀千聲隨意移」及「原生意象」代表作品之創作緣由與內容。
    第七章:在結論中,就整個創作論述依創作理念、內容、元素、形式與技法作一總結性的歸納,透過水印木版與彩墨間至真至合的實驗創作,恣意灑脫的筆迴旋在繁點聚攢的天地間,酣暢淋漓的墨色與文理斑斑的版印,組構出新的視界,在融匯多元文化的藝術領域中,營造鳥鳴珠箔、群花自落的境界。

    Abstract
    The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diverse cultures in Taiwan. In addition, the study apply techniques of juxtaposition and integration of mixed media, the skill of image composition as a form, and the texture of wood-block printing as the main structure to deal with the issues of a concern for nature, humanism, and the integration of diverse cultures. Moreover, the author also uses the idea that birds sing freely in trees as a way to express the multi-dimensional thinking of media forms and of freely placing painted-birds in the works. The summary of each chapter presents as follow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illustrates motives, objectives, content and scope, methodology, and limitations.
    Chapter 2
    Starting by exploring the aesthetics of flower-and-bird paintings in the Chinese culture, the author discusses a long-lasting and intertwi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flower-and-bird paintings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the borrowing of symbols in bird paintings, and the social culture in flower-and-bird paintings. In addition, the author adopts the viewpoints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rt critics whose publications are primarily discourse-based. Moreover, the author uses the modern ink paintings whose themes are centered on humanistic care and a concern for nature and exploits aboriginal paintings either collected or created by Chi-lu Chen or by artists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in contemporary times as reference.
    Chapter 3
    Ink-painting artists integrate, intertwine, and deal with the mainstream culture, the contemporary art, and life. The author seeks to represents how ink-painting artists find out a path to multi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mixed media when facing various and obscure styles of modern art. The author learns from folk art and aboriginal art and renders to symbols and codes in the secular culture. Moreover, the author also borrows familiar and strange images in folk life to apply to backgrounds of ink and color paintings. The works present indigenes’ awareness of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s, their identification with their own cultures, the integration and sublimation of indigenous culture and Han culture, and the forms, sty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boriginal art to further create works juxtaposing and integrating diverse cultures.
    Chapter 4
    The author presents her understanding of image-composed painting styles and illustrates her ideas with totem-composed ink paintings by other artists ,including the symbols of arrows and aboriginal totems, to discourse what images and codes signify in image-composed ink paintings. In addition, the author integrates ink paintings with multi-media as a creation form to illustrate the juxtaposi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k paintings and mixed media, including the wood-block printing, glue color, and gold foil.
    Chapter 5
    Based on various forms and themes in the course of creation, the author sequentially illustrates the ideas and meanings of personal created images, including transform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a perpetual care for lives, freedom as birds sing freely in trees, symbols and contrasts of birth/death and blooming/withering. The author explores paintings composed of personal-created images, emptiness and actuality, the aesthetics of leaving blank space, the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l works, including the choice of painted birds among local birds in Taiwan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to explore the deconstructive ideas of wood-board texture in ink paintings and construct a special beauty of forms. In addition, the author expects that ink paintings can be represented splendid without depending on the light and heavy ink tone. The author also hopes that printmaking can be vivid and lively in addition to clear engraving lines. The author uses the wood-block printing to render the beauty of nature, the sculptures in temples, and aboriginal wood carvings to discourse the handling of wood texture and the beauty of forms
    Chapter 6
    The author analyzes four main themes in personal creations, including nature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 folk cultures and art,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different tribes, and indigenous images and cultures. In addition, the author individually introduces the causes and meanings of her ink paintings that represent ideas of indigenous images and the freedom as birds sing freely in trees.
    Chapter 7:
    In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the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reation concepts, content, elements, styles, and techniques.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paintings which perfectly and harmoniously integrate wood-block printings with ink and color, the brush moves easily and freely in the world created by the effect of wood-block printings. Free-flowing ink and the effect of textures of wood-block printings compose a new field of vision and create a world of Zen in the art field integrating diverse cultures.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i 圖像資料目錄 ix 作品圖錄 x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前人研究 第一節 中國文化裡花鳥繪畫美學涉探 17 第二節 台灣當代水墨畫相關論述的參照 28 第三節 以自然生態與人文關懷為議題之創作研究 34 第四節 圖騰文化與原住民圖像 42 第三章 當代水墨畫中多元文化的並陳與展現 第一節 文化融合與主體意識 57 第二節 民間文化藝術的演繹 64 第三節 原住民文化藝術的揉入 71 第四節 多元文化體悟後的並陳與融合 85 第四章 意象組構式水墨畫創作探討 第一節 以意象為組構形式的繪畫風格理解 89 第二節 圖像符號在意象組構水墨創作中的指涉 91 第三節 異質同構之意象構成水墨畫創作 102 第四節 水墨畫與多元媒材共融的創作形式 108 第五章 個人創作理念的生成與實踐 第一節 創作意象的思維與內涵 117 第二節 個人創作形式的特質與探討 123 第三節 個人繪畫符號的選擇與表現分析 133 第四節 個人創作媒材與技法的解構思維與運用 140 第六章 創作內容及代表作品解析 第一節 澄懷觀道──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 153 代表作品解析 156 第二節 在地的關懷──民間文化藝術與彩墨間的水乳交融 172 代表作品解析 174 第三節 原住民物質文化藝術的應用 189 代表作品解析 194 第四節 原生意象與族群文化 206 代表作品解析 212 第七章 結論 239 參考文獻 245 附表一 259 附表二 261

    參考文獻
    一、古籍與叢書(依作者時代先後)
    (周)莊周撰, (晉)郭象注,(唐) 陸德明音義,〈養生主〉,《莊子》卷2,(善本,頁4),收錄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275 子部 第30冊 道家類》,臺北市 : 世界,1987年。
    (晉)崔豹撰,《古今注三卷》,台北市:臺灣商務,1966年。
    (梁)鍾嶸撰,《詩品‧序》卷上,(善本頁2),收錄於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478》,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北市: 臺灣商務, 1983-1986年。
    (南北朝)宗炳,〈畫山水序〉,引載(唐)張彥遠撰,《歷代名畫記》卷6,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812》,臺北市: 臺灣商務,1983-1986年。
    (唐)王勃撰,〈滕王閣序〉,《王子安集》卷5,《萬有文庫薈要 161》,臺北市: 臺灣商務,1965年。
    (唐)白居易撰,〈燕詩示劉叟〉,《白香山詩集長慶集卷一》,收錄於《四部備要 458》,據一隅草堂本校刊,臺北市: 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唐)白居易撰,(清)汪立名編,〈長恨歌〉,《白香山詩集》,《中國名家詩文大系》, 臺北市: 世界, 2006年。
    (唐)杜甫撰, (清)鄭澐註,〈絕句〉,《杜工部詩集》卷13,收錄於《四部備要 442-443》據玉鉤草堂本校刊,臺北市: 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唐)韋應物撰,《韋江州集》,收錄於《四部叢刊正編 33 》,據上海涵芬樓藏明嘉靖戊申華雲江州刊本影印,臺北市 : 臺灣商務,1979年。
    (唐)韋莊撰,《浣花集》卷1,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084》,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北市 : 臺灣商務,1983-1986年。
    (唐)李商隱撰,(清)朱鶴齡註,《李義山詩集註》,收錄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366 集部 第19冊 別集類》,臺北市 : 世界書局,1987年。
    (南唐)李璟,李煜撰,王國維輯校,《南唐二主詞》(善本頁1-2),收錄於 《叢書集成 續編 205 文學類 》,臺北市: 新文豐,1989年。
    (宋)鄧椿撰,《畫繼》,卷4,《百部叢書集成 46 學津討原 》,臺北板橋: 藝文,1966年。
    (宋) 不著撰者,《宣和畫譜》卷15,《百部叢書集成 46 學津討原 》,臺北板橋: 藝文,1966年。
    (宋)蘇軾撰,〈書黃荃畫雀〉,《東坡題跋》卷5,收錄於《叢書集成簡編 98》,臺北市 : 臺灣商務,1965-1966年。
    (宋)朱熹撰,〈觀書有感〉,《朱子大全》卷2,收錄於《四部備要 367-378》,據明胡氏刻本校刊,臺北市 : 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宋)蘇軾撰,〈定風波〉,《東坡詞》(善本頁62),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487》,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北市 : 臺灣商務,1983-1986。
    (宋)歐陽脩撰、李逸安點校,〈畫眉鳥〉,《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元)趙孟頫撰,〈自警〉,《松雪齋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 別集 類 21 》,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臺南柳營 : 莊嚴文化, 1997。
    (元)翁森著,〈四時讀書樂〉《一瓢稿賸稿》(善本,頁1-2),收錄於《叢書集成 續編 第167冊 文學類》,臺北市:新文豐,1989年。
    (元) 丁鶴年撰,《丁鶴年集》卷4,收錄於《叢書集成簡編 123》, 臺北市 , 臺灣商務,1965-1966年。
    (清)劉家謀撰,吳守禮校註,《校注海音詩全卷》,收錄於《臺灣叢書 學藝門第2種》,臺北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3年。
    (清)鄒一桂撰,《小山畫譜》,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 48借月山房彙鈔》,臺北板橋 : 藝文, 1968年。
    (清)方薰撰,《山靜居畫論》,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 初編 29 知不足齋叢書 》, 臺北縣板橋鎮: 藝文,1967-1968年。
    (清)華琳撰,《南宗抉祕》,收錄於《叢書集成 續編 第101冊 藝術類》,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刻翠琅玕館叢書本影印,臺北市: 新文豐, 1989年。
    (清)笪重光撰,《畫荃》,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 子部 藝術類 1066》,據清乾隆寫刻知不足齋叢書本影印,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清)王昱撰,《東莊論畫》,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 子部 藝術類 1067》,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刻翠琅玕館叢書本影印,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31冊,美術II,臺北市:錦繡,1992-1995。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30冊,美術I,臺北市:錦繡,1992-1995。

    二、現代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
    丁宗蘇等作,《愛戀台灣:探究台灣特有種鳥類》,台北市:台北市野鳥學會,2002年。
    于安瀾編,《畫史叢書》,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孔穎達,《周易正義》卷八,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王更生,《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秘寶-文心雕龍》,台北市:黎明文化,1995年。
    王秀雄,《藝術批評的視野》,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2006年。
    王煒昶,《台灣原住民之美》,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年。
    王嘉雄等文,谷口高司圖,《台灣野鳥圖鑑》,台中市:台灣野鳥資訊社,1991年。
    王德勝,《散步美學—宗白華美學思想新探》,台北市:台灣商務,2007年。
    田哲益,《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武陵出版,2001年。
    石守謙,《台灣美術全集2-陳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2年。
    立石鐵臣,〈台灣民俗圖繪〉《民俗台灣》,台北市 : 南天,(1998印刷)。
    何政廣,《歐美現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1994年。
    何維豪,《霧台鄉大事記》,屏東縣:霧台鄉公所,1996年。
    何懷碩,《大師的心靈》,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8年。
    何懷碩,《創造的狂狷》,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8年。
    呂自揚編著,《歷代詩詞名句析賞探源》三版,高雄市:河畔出版社,1990年。
    岑家梧,《圖騰藝術史》,台北市:地景,1996年。
    李松,〈張擇端〉,《中國巨匠美術周刊》第24期,台北市:錦繡出版,1995年。
    李進發,〈林玉山〉,《中國巨匠美術周刊》第067期,台北市:錦繡出版,1995年。
    李進發,〈郭雪湖〉,《中國巨匠美術周刊》第038期,台北市:錦繡出版,1995年。
    李醒晨,《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市:淑馨出版,1996年。
    李澤厚,《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台北縣:谷風出版社,1987年。
    汪中註譯,《新譯宋詞三百首》,台北市:三民書局,1977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周鎮,《台灣鄉土鳥誌》,南投縣:台灣省立鳳凰谷鳥園,1998年。
    屈萬里,《詩經釋義》,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1988年(三版)。
    林礽乾主編,《台灣文化事典》,台北市:師大人文中心,2004年。
    林建成,《台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台北市:藝術家,2002年。
    邱貴芬,《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市:麥田出版,1995年。
    邱燮友註譯,《新譯唐詩三百首》,台北市:三民書局,1991年。
    邱若龍,《漫畫巴萊》,台北市:遠流,2011年。
    郎紹君,〈齊白石〉,《中國巨匠美術週刊》第99期,台北市:錦繡出版,1996年。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1991年。
    財團法人交流協会日台交流中心編,《歴史研究者交流事業報告書集》,東京:財團法人交流協會,2003年。
    高千惠,《藝種不原始》,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
    高子洋,《實話實說》阿里洋的歌系列一,台北縣:升耀音樂藝術工作室,1999年。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市:五南圖書,2006年。
    張之象撰、中島敏夫編,《唐詩類苑》第六卷,東京:汲古書院,1991年。
    張樹柏編,《故宮藏畫精選》,香港: 讀者文摘,1981年。
    梁實秋,〈鳥〉,《雅舍小品》,台北縣新店:正中書局,2004年。
    許維樞等撰文,王玢瑩、程學義繪圖,《中國野鳥圖鑑》,台北市:翠鳥文化,1996年。
    許功明,《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1年。
    連橫撰,《台灣詩乘》卷一,《台灣文獻叢刊》第64種, 台北市 : 台灣銀行,1960年。
    陳奇祿,《台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台北市:南天,1996年。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市:正中書局,1998年。
    陳昭瑛選註,《台灣詩選注》,台北市:正中書局,1996年。
    陳國強主編;石奕龍等撰稿,《文化人類學辭典》,台北市:恩楷,2006年。
    陳瀅巧,《圖解文化研究》,台北市:易博士文化,2006年。
    陳懷恩,《圖像學》,台北市:如果出版社,2008年。
    陳瓊花,《自然‧寫生‧林玉山》,(家庭美術館/前輩美術家叢),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94年。
    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台北市:華正書局,1988年。
    曾得標,《台灣膠彩畫史流研究展》,台中市:台灣省膠彩畫協會,2005年。
    曾肅良,《台灣現代美術大系.水墨類-意象構成水墨》,台北市:文建會,2004年。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市 : 洪範,1984年。
    黃錦鋐註譯,《新譯莊子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1986年。
    黃文叡,《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市:藝術家,2002年。
    黃世民,《霧村百合:魯凱傳奇杜巴男》,屏東縣:潮州高中,2004年。
    黃光男,《台灣水墨畫創作與環境因素之研究》,台北市:史博館,1999年。
    黃光男,〈傅狷夫-書畫雙絕〉,《台灣近現代水墨畫大系》,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
    黃志強總編輯,《太魯閣國家公園》,花蓮縣: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員工消費合作社,2005年。
    黃淑卿,《符號裡的故事》,台北市:國父紀念館,2007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市:三民書局,1992年(增訂六版)。
    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 上、下編》,台北市:鼎文書局,1972年。
    廖修平,《版畫藝術》,台北市:雄獅圖書,1983年(三版)。
    廖新田,《台灣美術四論》,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8年。
    劉其偉,《藝術人類學》,台北市:雄獅圖書,2002年。
    劉龍庭,〈趙孟頫〉,《中國巨匠美術周刊》第036期,台北市:錦繡出版,1995年。
    滕守堯,《藝術社會學描述》,台北市:生智出版,1997年。
    蔣孔陽、朱立元主編《西洋美學通史》第六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鄭惠美,〈鄭善禧-畫壇拾荒老人〉,《台灣近現代水墨畫大系》,台北市:藝術家 出版社,2004年。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山海傳奇》,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
    賴賢宗,〈東方抽象的美學反思與意境美學〉,《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台北市:國 立歷史博物館 ,2003年。
    薛燕玲,《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域色彩」》,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2004年。
    韓學宏,《唐詩鳥類圖鑑》,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03年。
    龔方震,《融合四方文化的智慧》,台北市:林鬱文化事業,2000年。

    三、辭典類
    林礽乾主編,《台灣文化事典》,台北市:師大人文中心,2004年。
    凌紹雯等纂修、高樹藩重修,《新修康熙字典》,臺北市:啓業,1998(四版)。
    唐松波、黃建霖主編,《漢語修辭格大辭典》,台北巿:建宏,1994 年。
    陳國強主編;石奕龍等撰稿,《文化人類學辭典》,台北市:恩楷,2006年。
    陸谷孫主編,《英漢大辭典》,臺北市: 臺灣東華,1992。
    黃文儀主編,《牛津當代大辭典》,臺北市: 旺文社,1991。
    雄獅中國美術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圖書,1989年。
    雄獅西洋美術辭典編輯委員會,《西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圖書,1988年。
    熊鈍生主編,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輯,《辭海》,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80年。
    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輯,熊鈍生主編,《辭海》,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92年。
    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輯,《辭海》,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95年(八版)。

    四、畫冊作品集(依作者姓氏筆劃)
    王秀雄,〈樸拙、民主、現代的國畫風貌-評鄭善禧治學、教學與創作之道〉,《鄭善禧作品選集》,台中市: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89年。
    王靖憲,〈趙之謙〉,《中國巨匠美術週刊》第053期,台北市:錦繡出版,1995年。
    戈思明主編,《故國神遊—吳學讓八十回顧展》,台北市:史博館,2004年。
    正因文化編輯部,《大地之光-詹前裕膠彩畫集》,台北市:正因文化,2005年。
    江明賢,《江明賢墨彩畫集》,台北市:國父紀念館,2005年。
    李奇茂,《李奇茂教授畫集》。台北市:國父紀念館,2002年。
    李振明,《李振明作品集III》,台中市:作者發行,2006年。
    李振明,《李振明作品集》,台中市:台中市文化局,2008年。
    李素月,《李素月畫集》,台中縣:作者發行,2001年。
    沈以正、陳柏梁編,《台灣漢城現代彩墨創作聯展》,台北市:元墨畫會,2005年。
    林泊佑主編,《林玉山教授創作展》,台北市:史博館,2000年。
    林金悔編,《陳奇祿書畫集》,台北市:文建會,2003年。
    林義娥編,《中華民國第三屆現代水墨畫展》,台北市:藝術館,2001年。
    袁金塔,《我是一條書蟲-袁金塔作品選》,台北市:作者發行,2004年。
    袁金塔等編,《時尚水墨:第一屆2006當代水墨雙年展畫冊》,台北市:台北科技大學,2006年
    高永隆,《高永隆作品集》,台中市:文化局,2005年。
    高永隆,《高永隆作品集-佛之旅2001》,作者發行,2001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王友俊繪畫歷程黃澥撮奇特展》,台北市:史博館,2004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版畫師傅廖修平作品回顧展》,台北市:史博館,2001年。
    張小鷺主編,《海峽兩岸岩彩.膠彩繪畫巡迴展》,廈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2009年。
    張克齊,《眉溪清夢:張克齊工筆花鳥畫集》,台北市:世界地理雜誌,2007年。
    張克齊,《墨彩天機:張克齊花鳥畫集》,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2002年。
    黃光男,《得意忘象-黃光男新世紀東方水墨》,台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2006年。
    黃承志,《林玉山98回顧展》,桃園縣:長流美術館,2004年。
    黃淑卿,《轉換與再現-黃淑卿作品集》,台北縣:作者發行,2003年。
    黃淑卿,《黃淑卿作品選集》,台北縣:黃淑卿,2007年。
    黃淑卿,《百囀千聲隨意移—黃淑卿作品集》,台北市:黃淑卿,2008年。
    黃磊生,《黃磊生八十彩墨新韻展》,台北市:國父紀念館,2008年。
    崔詠雪等撰稿,林明賢執行編輯,《台灣美術-藝域長流-台灣美術溯源專輯》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年。
    楊新,〈八大山人〉《中國巨匠美術週刊》第100期,台北市:錦繡出版,1996年。
    楚 戈,《楚戈結情作品展》,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年。
    廖修平,《「符號人生・夢境系列」廖修平作品集》,台北市: 國父紀念館,2007年。
    潘台芳、楊宜晨等人,《流影:黃光男現代水墨畫展》,台北市:德國文化中心,2008年。
    劉奇俊,《東洋畫之美④上村松篁》,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84年。
    圓緣藝術基金會,《台灣當代版畫集》,台北市:霍克國際藝術,2008年。
    羅青,《羅青書畫集.第三集》,台北市:羅青哲,1995年。

    五、期刊(依作者姓氏筆劃)
    王秀雄,〈日據時代台灣官展的發展與風格探釋-兼論其背後的大眾傳播與藝術批評〉,收入郭繼生編《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80年,頁48-70。
    巴東, 〈黃光男之繪畫創作美學-具象.寫意.符號.象徵.抽象〉,收錄於《得意忘象-黃光男新世紀東方水墨》,2006,台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
    頁109-111。
    立石鐵臣,〈台灣民俗圖繪〉,《民俗台灣》,台北市:南天,1941-1943,(1998印刷)。
    林明賢,〈新美術的萌芽淺析日治時期由「寫生」「地方色彩」所建構的台灣美術風貌〉,《台灣美術-藝域長流-台灣美術溯源專輯》,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年,頁20-43。
    李俊賢,〈建構台灣藝術的主體性〉,收錄於《1996雙年展:台灣藝術主體性》,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6年,頁44-55。
    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市:麥田出版,1995年,頁169-191。
    周增炎、董小明、廣均等,〈水印版畫與空靈之美〉,《中國版畫年鑑》,深圳市:海天出版,2003年,頁262-266。
    陳滿銘,〈論辭章意象之形成――據格式塔「異質同構」說加以推衍〉,引自《文與哲》第8期,高雄:中山大學,2006年,頁475-491。
    陳滿銘,〈論意象組織之基本類型─以「移位」與「轉位」切入作考察〉,引自《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 》第53期,2008年,頁1-26。
    陳咨仰,〈從《虹霓》探索塩月桃甫對「文化」的追尋〉,《台灣美術》第75期,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2009年,頁80-87。
    詹前裕,〈膠彩畫的淵源與創作風格〉,《美育月刊》第72期,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6年,頁13-22。
    隗振瑜編〈圖像的力量—向陳奇祿院士致敬〉《台灣博物》第93期,台北市:國立台灣博物館,封面。
    黃淑卿,〈發現媽媽-綠鳩繁殖期的觀察與記錄〉,《2008年台灣鳥類論壇論文全集》,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2008年,頁196-205。
    廖瑾瑗,〈台灣近代藝術的表徵-《民俗台灣》的光與影〉,《台灣美術-台灣美術主體性專輯》,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年,頁24-45。
    廖瑾瑗,〈台展東洋畫部與「地方色彩」〉,《台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2001年,頁37-62。
    潘襎,〈千古蒼茫繫一身── 江明賢的水墨世界〉,《台灣名家美術100水墨──江明賢》,台北縣:香柏樹文化,2009年,頁5-9。
    梁莉苓,〈誰的當代藝術──從異國情調到在地性符號〉,《台灣美術》第72期,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2008年,頁20-33。
    路況,〈在脫節的時間中──台灣文化的主體性問題〉《現代美術》第64 期,台北市:北市美術館,1996年,頁17-19。
    鄭善禧,〈文人畫與民俗藝術之結合〉,《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80年,頁178-180。
    蕭瓊瑞,〈撞擊與生發──戰後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1945-1987)〉,《台灣美術》第56 期,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2004年,頁28-29。
    蕭瓊瑞,〈台灣當代的水墨類型分析〉,《現代美術》第133 期,台北市:北市美術館,2007.8,頁46-59。
    顔娟英,〈台展東洋畫地方色彩的回顧〉,收入財團法人交流協会日台交流中心編,《歴史研究者交流事業報告書集》,東京:財團法人交流協會,2003年,頁859-913。
    盛鎧,〈《圓山附近》與《南街殷賑》中的審美意識和空間意涵:郭雪湖畫藝的現代性〉,《台灣美術》第75期,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2009年,
    頁4-19。
    蔣伯欣,〈作為方法的東洋:郭雪湖早期作品初探(1927-1931)〉,《台灣美術》第75期,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2009年,頁50-69。
    賴明珠,〈日治時期的「地方色彩」理念-以塩月桃甫及石川欽一郎對「地方色彩」理念的詮釋與影響為例〉《視覺藝術》第3期,2000年,頁60。
    賴毓芝,〈肩上風景:談故宮浙派新發現〉,引自《典藏古美術︾第193期,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8年,頁74-85。
    謝東山,〈建構自主的台灣美術〉,《現代美術》第64 期,台北市:北市美術館,1996年,頁8-15。
    謝東山,〈當代水墨傳奇-李振明的花、鳥、蟲、魚〉收錄於《李振明作品集》,台中市:台中市文化局,2008年,頁6-9。
    羅青,〈筆墨動風潮 台灣彩墨繪畫二百年(1736-1945)〉,《畫舫千秋蓬萊心-台灣美術源流展》,台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2008年,頁16-18。
    羅青,〈繪畫記號學—二十一世紀中國墨彩畫新方向〉,《台灣美術》第76期,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2009年,頁14-29。
    羅青,〈水墨畫的過去與未來〉,收入郭繼生編《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80年,頁181-183。
    羅秀芝,〈台灣美術‧文化‧殖民〉,《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文化‧殖民》,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頁26-32。

    六、學位論文類
    許勝發,〈傳統排灣族群北部式家屋裝飾初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黃淑卿,〈現象與現實-線與石的遇合 黃淑卿水墨創作解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莊連東〈穿透.游移──時間感應中圖像與空間對話的水墨創作思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美術創作理論 (水墨畫) 組博士論文,2010年。
    孫翼華〈幽微裡的象徵:當代水墨創作意象中的陰柔氣質與指涉意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美術創作理論 (水墨畫) 組博士論文,2010年。

    七、翻譯部分
    Edited by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The New Encyclopædia ritannica ,Volume11, Chicago, Ill.: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c2010. 15th ed.
    廖瑞銘主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中文版,第五冊, 臺北市:丹青圖書,1987。
    Angelo De Fiore等撰文,張彤譯,〈莫迪尼亞尼〉,《巨匠美術週刊》第56期,台北市:錦繡出版,1992年。
    Angelo De Fiore等撰文,黃文捷譯,〈畢卡索〉,《巨匠美術週刊》第02期,台北市:錦繡出版,1992年。
    Angelo De Fiore等撰文,王麟進譯,〈夏卡爾〉,《巨匠美術週刊》第29期,台北市:錦繡出版,1993年。
    Angelo De Fiore等撰文,黃文捷譯,〈恩斯特〉,《巨匠美術週刊》第60期,台北市:錦繡出版,1993年。
    Herschel B.Chipp著,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I》,台北市:遠流,1995年。
    Herbert Read著,梁錦鋆譯,《藝術的意義》,台北市:遠流,2007(初版二刷)。
    Jean-Luc Chalumeau著,王玉齡 黃海鳴譯,《藝術解讀》,台北市:遠流,1996 John W.O’Malley著,鄭義愷譯,《西方四文化 : 當代政治、社會、藝術、人文的四大來源》,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6年。
    Victor Hell著,翁德明譯,《文化理念》,台北市:遠流,2005年(初版三刷)。
    瓦西利.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著,吳瑪悧譯,《藝術與藝術家論》,台北市:藝術家,1955年。
    史蒂芬.謝德門(Steven Seidman)著,黃涵榆譯,〈道德秩序與社會危機──透視現代文化〉,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7年。
    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原著,邵迎生等譯,《圖騰與禁忌:文明及其缺憾》臺北縣中和市:知書房出版,2000年。
    吉莉恩.蘿絲(Gillian Rose)著,王國強等譯,《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台北市:群學,2006年。
    阿諾德.豪澤爾(Arnold Hauser)著,居延安編譯,《藝術社會學》(三版),台北市:雅典,1991年。
    約翰.馬敬能(Mackinnon,J.)、卡倫.菲利普斯(Phillipps,K.)編繪,盧和芬譯,《中國鳥類野外手冊》,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等譯,《林中路》,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年。
    溫蒂.貝克特修女(Sister Wendy Beckett)著,李惠珍、連惠幸等譯,《繪畫的故事》(初版三刷),台北市:台灣麥克,1999年。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 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夏鎮平等譯,《真理與方法——補充與索引》台北市:時報文化,1995年。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 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等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市:雄獅圖書,1982年。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著,郭小平、翟燦等譯,《藝術心理學新論》,台北市:商務,1992年。
    韓瑞屈.沃夫林(Heunrich Wolfflin) 著,曾雅雲等譯,《藝術史的原則》,臺北市:雄獅圖書,1998年。
    羅伯特.艾得金(Robert Atkins)著,黃麗絹等譯,《藝術開講》,台北市:藝術家,1996年。
    羅莎琳.克勞絲(Rosalind E. Krauss)著,連德誠譯,《前衛的原創性》,台北市:遠流,1991年。
    蘇珊.郎格(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市:商鼎,1991年。

    八、網路資料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多元文化主題網站
    ttp://multiculture.ncc.gov.tw/FAQ (2009.11.02瀏覽)

    陳去非撰文《現代詩修辭學》
    http://www.ccvs.kh.edu.tw/teacher/pon/pon1/newsts.htm (2009.05.25瀏覽)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09626.htm (2009.05.16瀏覽)

    廟裡乾坤細說三峽祖師廟網站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15220017/temple/M.htm (2009.10.02瀏覽)

    高美館,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視覺藝術展
    http://www.kmfa.gov.tw (2009.05.05瀏覽)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 (2009.04.30瀏覽)

    台展資料庫:http://ndweb.iis.sinica.edu.tw/twart/System (2009.05.13瀏覽)

    馬蘭社印象
    http://saturn.ihp.sinica.edu.tw/~yency/theme04/pic-theme4/t8e44.htm(2009.07.01瀏覽)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網站:漢人圖騰篇http://dlm.ntu.edu.tw/CIDC/94/006/web/word/(2009.05.15瀏覽)

    太巴塱部落 http://www.weshin.idv.tw/tbl/b3.htm(2009.01.28瀏覽)

    數位典藏聯合目錄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URN=1200323(2009.04.21瀏覽)

    歷史文物月刊十二卷九期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2009.04.21瀏覽)

    李采洪,〈一塊台灣花布,一個世界級藝術家〉,《商業周刊》(alive優生活 十月號5期),2005。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1718&p=3 (2009.05.02瀏覽)

    Ceps中文電子期刊服務http://www.ceps.com.tw/ec/ecjnlarticleView.aspx?jnlcattype (2009.05.20瀏覽)。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阿山的地科研究室〉http://ashan.gl.ntu.edu.tw/chinese/GeoPark/YehLiu/index-YehLiu_main03_06.html (2009.05.02瀏覽)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http://www.apc.gov.tw/indigene/art/art03_1.aspx
    (2009.05.12瀏覽)

    屏東縣觀光旅遊資訊網,探索台灣,屏東縣排灣族雕刻館介紹:
    http://tw.ezplay.cc/scene/s_area3.php?no=2262&s_area=12
    (2009.10.01瀏覽)

    台灣彩墨畫家聯盟彩墨論壇:http://www.art-show.com.tw/fttma/fttma.html
    (2009.05.02瀏覽)

    王城氣度:台南寺廟門神彩繪之旅http://tncftmm.blogspot.com/2006/10/blog-post_8070.html(2009.04.01瀏覽)

    拉藍的家網頁:http://www.lalan-unak.com/p_03.htm(2009.05.02瀏覽)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856.htm(2009.05.01瀏覽)

    台南地區黑面琵鷺普查:http://www.bfsa.org.tw/tc/about-in-3.php?
    (2008/11/23新聞稿)

    花蓮縣卓溪鄉立山社區網站 http://sixstar.cca.gov.tw/blog/A982009
    (2011.02.07瀏覽)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http://www.tipp.org.tw/formosan/index.jspx(2011.02.07瀏覽)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