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立維
Lin,Li-Wei
論文名稱: 由公民資質論我國高中公民課程綱要之變遷-以84年與99年課綱政治領域教材為例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rriculum Schema in Taiwan High-School Citizenship Education: A Case Study in The Politics Textbooks base on 1995 and 2010 Curriculum Guidelines
指導教授: 陳文政
Chen, Wen-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公民資質公民課程課程綱要政治領域教材
英文關鍵詞: citizenship, civic education, curriculum schema/guidelines, politics textbook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03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透過教育此一長期基礎工程的扎根,往往決定的不只是孩子們的將來,更決定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與品質。也因此,從事教育工程的規劃者與執行者應改不斷地反問自己:我們到底要培養甚麼樣的未來理想公民? 我們希望未來有甚麼樣更好的生活環境與品質?本研究嘗試藉由公民資質教育觀的四個理論:自由主義、社群主義、 多元主義 與及公民共和主義,搭配著五個公民教育的議題:公民教育的教學應否抱持價值中立的立場?公民教育應否呈現多元價值觀?公民教育應否教導特定的意識形態?公民教育應否鼓勵積極的政治參與?以及公民教育應否型塑公民理想?去檢視解嚴後高中的課程架構的修訂,嘗試藉由公民與社會科之政治課程架構設計、政治課程教材之內容,去發現這個階段政治的公民資質,意即課程設計者對台灣未來的公民政治觀的養成與期待的變遷。研究分析發現,課程架構的公民資質觀由「養成理想而標準的好公民」的公民教育重點,進一步提升為「建構理想而完善的公民社會」的公民教育重點變遷。

    Edu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long-term constructive project of education not only shapes the future of our descendants but also determines our styl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days to come. Engaged in the education project, policy planners and implementers should constantly ask themselves: what kind of good citizenship in the future do we want to cultivate? What is the ideal living manner and environment for our futur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four theorie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five issues in civil education. The four theories include liberalism, communitarian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civic republicanism, while the five issues of civic education pose questions on the impartiality and perspective on multi-values, choice of ideologie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shaping of an ideal citizen. With the reference of the four theories and discussion on these five issues, this study shall inspect the revision of curriculum schema after the abolition of martial law. The researcher also aims to find out how the teaching project designers’ expectation of citizenship cultivation has gradually changes through the time.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oal of civic education curriculum schema has progressed from forging a perfect personality for being a standard citizen to constructing a proper and ideal civil society.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high school teachers and correlated studies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文獻分析…………………………………………………………………………………2 第三節研究方法…………………………………………………………………………………4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名詞解釋…………………………………………………………12 第二章 公民資質相關理念分析…………………………………………………15 第一節公民資質概念與內涵…………………………………………………………15 第二節公民資質的教育觀………………………………………………………………18 第三節四種公民資質公民教育觀的比較……………………………………38 第三章 我國高中公民課程綱要之變遷 ……………………………………45 第一節解嚴前之高中公民課程綱要………………………………………………46 第二節解嚴後之高中公民課程綱要…………………………………………… 59 第三節解嚴前後公民課程綱要之比較分析……………………………………68 第四章 由公民資質理論檢視八四年課程綱要及其政治教材79 第一節有關公民教學應否保持政治中立之探討……………………………80 第二節有關公民教育應否呈現多元價值觀之探討………………………84 第三節有關公民教育之特定意識型態呈現之探討………………………87 第四節有關公民教育應否鼓勵政治參與之探討……………………………92 第五節有關公民教育應形塑何種理想公民之探討………………………95 第五章 由公民資質理論檢視九九年課程綱要及其政治教材99 第一節有關公民教學應否保持政治中立之探討…………………100 第二節有關公民教育應否呈現多元價值觀之探討……………105 第三節有關公民教育之特定意識型態呈現之探討……………109 第四節有關公民教育應否鼓勵政治參與之探討…………………114 第五節有關公民教育應形塑何種理想公民之探討………… 118 第六章 84年與99年課程綱要與教材公民資質分析與比較123 第一節以公民議題五面向分析兩課綱下所呈現公民資質的異同123 第二節分析84年與99年課綱教材之課程架構邏輯與課程內容132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141 第一節研究結論………………………………………………………………………………141 第二節研究限制………………………………………………………………………………145 第二節研究建議………………………………………………………………………………146 參考文獻……………………………………………………………………………………………149 一、中文部分…………………………………………………………………………………149 二、英文部分…………………………………………………………………………………155 附錄……………………………………………………………………………………………………157

    一、中文部分
    Gabriel a. Almond,Sidney Verba,張明澍譯(1996),《公民文化》,台北:五南。
    王意茹(1998),〈當代自由主義社會公民德行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 (7輯),頁479-494
    王錦雀(2000),〈公民教育實施的障礙與契機--社群主義觀點之分析〉,《公民訓育學報 》,第9 期,頁219-239
    朱諶(1993),〈高級中學三民主義課程的演進及其實施現況與問題〉,《高級中學三民主義與公民課程之發展研究》,頁17
    江炳倫 (1998),〈我國學校的政治教育與政治社會化〉,《東方雜誌》,22期,頁29-34
    吳儒佳(2003),《一個消失中的意識型態--以三民主義在台灣的傳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亞力(1993),〈我國民主教育之發展與檢討〉,《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頁209-224
    李沛青 (2010),《議題中心教學融入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影響學生公民參與態度及公民參與行為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發表
    李旻憓(2008),《我國高中公民教科書之國家認同演變(1950-2007)》,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李旻憓(2008),《我國高中公民教科書之國家認同演變(1950-2007)》,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李美萱(2005),《高中學生公民資質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公立高中為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李書怡 (2006),《探索台灣民眾政治效能感的源起:學校公民教育的解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發表
    沈 六 (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識形態與理論〉,《公民科教學研究》,頁103-117
    周育德(2008),《臺灣公民資質之論述-以社區大學場域為焦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臺灣教改?》,台北:心理
    林火旺(2006),〈自由主義與我國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訓育學報》,2卷(1期),頁1-18
    林宏憲(2012),《國小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公民資質之相關研究》, 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林函緹(2013),《應用議題中心教學法於法治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公民資質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發表
    林清江(1996),〈學習社會的公民教育〉,《成人教育》, 38期,頁2-6
    洪泉湖(1999),〈從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論公民養成〉,《公民訓育學報》第8 期,頁167 - 179
    胡淑華 (2007),《服務學習融入國中公民課程對學生公民資質影響之研究》, 東海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國立編譯館(1995),《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張妤臻(2008),《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辯,對儒家文化下台灣社會權責組合的啟示》,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發表
    張秀雄(1999),〈我們要培養甚麼樣的公民資質〉,《國立編譯館通訊》,12卷(4期),頁40-49
    張秀雄(2003),〈多元文化教育VS.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 (15期),頁37–60
    張秀雄(2008),〈多元公民資質:新世紀通識教育的核心〉,《致遠管理學院學報》,(31期),頁1-8
    張秀雄,李琪明(2002),〈理想公民資質之探討-台灣地區個案研究〉,《公民訓育學報》,(8期),頁1-32
    張明貴(1990),《意識形態與現代社會》,台北:桂冠
    張培新(2003),〈多面向公民資質與公民社會的發展〉,《公民訓育學報》,(6輯),頁307-318
    教育部(1983),《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1995),《高級中學三民主義課本上冊》,台北:正中
    教育部(1996),《高級中學三民主義課本下冊》,台北:正中
    教育部(200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章玉琴(1999),〈多元文化論公民觀及其公民教育觀之探究〉,《公民訓育學報》,第8 期,頁343-370
    莊富源(2006),《轉變中的臺灣公民社會與公民教育-有關學校公民教育問題面向及其發展趨勢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發表
    郭嘉惠(2004),《戰後臺灣高中公民教育之研究--析論公民科政治教材之變革與發展》,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郭豐榮(2008),《高中公民領域教材中「國家認同」變遷之研究—1995年至2008年為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發表
    陳勇祥 (2000),〈公民資質教育的危機和轉機〉,《師友》, (520期),頁62-66
    陳建吉(2010),《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童積極公民資質與家庭因素之關聯研究》, 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陳義彥等(2010),《政治學》,台北:五南
    彭如婉 (1997),〈公民共和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 (13輯),頁109-119
    彭如婉 (1998),〈從社群主義的公民觀探究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 (7輯),頁435-450
    曾俊瑋(2007),《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發表
    黃人傑(1987),《我國大專院校「國父思想」與高中(職)「三民主義」教材適切劃分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黃人傑、鄧毓皓主編(2001),《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第三冊》,台南:南一
    黃人傑、鄧毓皓主編(2008),《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第三冊》,台南:南一
    黃人傑、鄧毓皓主編(2012),《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第二冊》,台南:南一
    黃人傑、鄧毓皓主編(2014),《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第二冊》,台南:南一
    楊玲悅(2009),《國高中公民科教科書課程銜接之研究-以政治部分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董秀蘭(1998),〈政治教育的抉擇─為什麼?教什麼?〉,《公民訓育學報》, (7輯),頁255-272
    詹前鋒(2010),《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三冊政治意識型態之研究─不同版本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詹豐榕(2010),《臺灣民主深化中的學校公民教育之研究-以2006年版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材的內容分析為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廖珮君(2013),《屏東縣國小學童全球議題認知與世界公民資質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廖添富(2000),〈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 》,第8 期,頁1-14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等著(1999),〈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第8 期,頁1 - 14
    劉阿榮 (1999),〈威權轉型與環境政策─臺灣民主化的環境弔詭〉,《社會文化學報》, (5期),頁47-75
    劉阿榮 (2000),〈公民教育與公民社會?─以臺灣的威權轉型為例〉,《二十一世紀的公民與道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5-164
    劉阿榮 (2002),〈社群主義與公民資質:社群 v.s 族群的困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與道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3-108
    劉阿榮、林麗菊 (2000),〈當前臺灣公民教育的三種典範述評〉,《公民訓育學報》, (9期),頁103-127
    劉姝言 (1997a),〈自由主義及其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 (7輯),頁573-598
    劉姝言(1997b),《自由主義及其公民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劉姝言(1998),〈自由主義及其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第7 期,頁573 – 598
    劉姝言(2006),〈台灣公民教育的民主性之內容分析 以高中公民課程為例〉,《研究論文》,2卷(1期),頁83-113
    蔡孟潔(2010),《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童積極公民資質與家庭因素之關聯研究》,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蔡昀珍(2006),《我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民主意涵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蕭高彥(1995),〈解構解構者,確立主體性?--評«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 (我們是誰:美國國家認同所遭遇之挑戰)〉,《臺灣民主季刊》,第2期,頁147-153
    瞿海源(1998),《跨世紀公民教育的問題》,台北:桂冠

    二、英文部分
    Barbalet, J. M.(1988). Citizenship.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Clarke, P. B.(1996).Citizenship.in P. B. Clarke & A. Linzey (Eds.), Dictionary of ethics ,theology and society.(pp.140-145). London: Routledge.
    Conover, Pamela Johnston (1995), Citizen Identities and Conceptions of the Self,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Vol.3(2) ( pp.133-165)
    Crick,B (2000). Essays on Citizenship. London: Continuun.
    Falk, R.(1994). The making of global citizenship, in B. Steenbergen (ed.) the Condition of Citizenship,( pp.127-140)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Falk, R. (1994). The Making of Global Citizenship, in B.V.Steenbergen he Condition of Citizenship,( pp.127-140)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Habermas, J(1992). “ Citizenship and National Identity: Some Reflection on the Future of Europe ”, Praxis International, Vol.12, pp.1-9.
    Ignatieff, Michael(1995).The Myth of Citizenship ,in Ronald Beiner(Ed.),Theorizing Citizenship,( pp.53-65) ,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Oldfield, Adrian(1990). Citizenship & Community: Civic Republicanism &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Routledge.
    Pratte, R.(1998), The Civic Imperative:Examining the need for civic educati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ew York
    Skinner, Quentin(1992) “ On Justice, the Common Good and the Priority of Liberty ” in Channtal Mouffe(ed), Dimensions of Radical Democracy: Pluralism,Citizenship, Community, Vol.211, Community, Vol.211,
    Taylor, Charles (1992)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alzer, M.(1998),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In M. Walzer (Ed.), Toward a global civil society. ( pp.7-27), Oxford: Berghahn.
    Young, Iris Marion(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