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金泰震
論文名稱: 太極拳訓練對少年受刑人生活適應及健康體適能之研究
指導教授: 卓俊辰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4
中文關鍵詞: 太極拳健康體適能生活適應少年受刑人
英文關鍵詞: Tai-Chi,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living adjustment, juvenile delinqu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5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十二週太極拳訓練對少年受刑人生活適應與健康體適能的影響;並比較有無訓練的兩組在健康體適能與生活適應上之差異。本研究以40名法務部矯正學校明陽中學少年受刑人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18.1±1.1歲,受試者隨機分配到實驗組20名與對照組有20名。實驗組受試者接受十二週,每週訓練三天,每次50分鐘。在訓練前後,研究對象皆接受健康體適能測驗(1600公尺跑走、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坐姿體前彎及身體質量指數)與生活適應問卷調查,對照組於實驗期間要求保持平時之生活作息。所得資料以中文版SPSS 12.0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相依樣本t、共變數分析考驗。
    結果如下:
    1.實驗組少年受刑人經過訓練後,各項健康體適能項目皆有顯著進步。(P<0.05)
    2.實驗組少年受刑人經過訓練後,生活適應有顯著提昇。(P<0.05)
    3.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訓練後,兩組經共變數分析比較,結果顯示實驗組之各項健康體適能皆優於對照組。(P<0.05)
    4.實驗組少年受刑人經過訓練後,生活適應優於對照組。(P<0.05)
    十二週太極拳訓練對少年受刑人健康體適能與生活適應有正面影響。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 12-week-long Tai-Chi program on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nd living adjustment of juvenile delinquents. The subjects who received the training were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without the training.
    The subjects for this research are 40 juvenile delinquent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18.1±-1.1 years, from Ming-Yang Correctional High School of Ministry of Justice (MOJ). The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experimental and the control groups and each contained 20 members. The 20 subjec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ai-Chi training lasting 12 weeks, 3 times a week, and 50 minutes at a tim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the subjects all received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ests (which include 1600 meter running and walking intervals, sit ups, standing long jumping, sitting-bending-down exercises, and body mass index) and living adjustment questionnaires. The subject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required to keep their regular routines during the experiment. Data attained was then put into the software SPSS 12.0 (the Chinese version) for analyzing with the tests of dependent t-test and ANCOVA.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The juvenile delinqu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all areas of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P < 0.05)
    2.The juvenile delinqu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improved living adjustment. (P < 0.05)
    3.After the training,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ubjec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re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all areas of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P < 0.05)
    4.The subjec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adjusted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12-week-long Tai-Chi training has had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juvenile
    delinquents in the areas of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nd living adjustment.

    太極拳訓練對少年受刑人生活適應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 目 錄 頁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假設------------------------------------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太極拳訓練相關研究---------------------------9 第二節  生活適應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健康體適能的相關研究 ------------------------23 第四節  本章總結-----------------------------------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35 第一節  研究對象-----------------------------------35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37 第四節  研究問卷與工具------------------------------4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4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48 第一節  受試者基本資料----------------------------------48 第二節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健康體適能的差異比較 --------49 第三節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生活適應的差異比較 ----------52 第四節 實驗後實驗組健康體適能前後測的差異----------------54 第五節 實驗後對照組健康體適能前後測的差異----------------56 第六節 實驗後實驗組生活適應前後測之差異------------------58 第七節 實驗後對照組生活適應前後測之差異------------------60 第八節 實驗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健康體適能之差異比較-----------63 第九節 訓練後實驗組與對照組生活適應之差異比較-------------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3 第一節 結論-------------------------------------------73 第二節 建議-------------------------------------------74 參考文獻------------------------------------------------77 中文部分--------------------------------------------77 英文部分 -------------------------------------------83 附 錄------------------------------------------------86 附錄一 少年矯正學校學生生活適應問卷調查表 -----------86 附錄二 運動前健康狀況調查表----------------------- 89 附錄三 學生體適能檢測記錄卡----------------------- 90 附錄四 受試者須知及同意書------------------------- 91 附錄五 明陽中學體適能測驗紀錄表 --------------------92 附錄六 生活適應量表編制者同意書 -------------------------93 附錄七 個人小傳----------------------------------------94 表目錄 表1-1-1 少年犯與兒童犯之犯罪人口率統計表-----------------2 表1-1-2 歷年少年兒童犯罪再犯人數統計 --------------------3 表2-3-1 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的比較--------------------26 表2-3-2 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的比較 ------------------ 27 表2-3-3 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的比較--------------------28 表3-3-1 十二週太極拳訓練計劃內容表 ---------------------37 表3-3-2 十二週太極拳訓練計劃課程表 ---------------------38 表4-1-1 受試者基本資料表 ------------------------------48 表4-2-1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健康體適能的差異比較表-------50 表4-3-1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生活適應的差異比較表---------52 表4-4-1 實驗前後實驗組健康體適能之相依樣本t考驗檢定表 ----54 表4-5-1 實驗前後對照組健康體適能之相依樣本t考驗檢定表 -----56 表4-6-1 實驗組生活適應之相依樣本t考驗檢定表 --------------58 表4-7-1 對照組生活適應之相依樣本t考驗檢定表 --------------60 表4-8-1 BMI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3 表4-8-2 坐姿體前彎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3 表4-8-3 立定跳遠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4 表4-8-4 仰臥起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4 表4-8-5 1600公尺跑走共變數分析摘要表---------------------64 表4-9-1 兩組同儕互動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4-9-2 兩組自我行為適應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4-9-3 兩組整體生活適應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9 圖目錄 圖3-2-1 研究架構圖----------------------------------------36 圖3-3-1 研究步驟圖----------------------------------------40 圖3-4-1 健康體適能檢測流程圖 ------------------------------4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進隆 (2005)。運動與沮喪。國民體育季刊,54 (144),12-13。
    方進隆 (1997a)。健康體適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漢文書局出版。
    方進隆 (1997b)。國民體能提昇之策略。國民體育季刊,26 (3),75-78。
    王順正 (2003)。體能或體適能。台北市:運動生理學週訊電子報。民國92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epsport.idv.tw
    王登方 (2000)。認識學生健康體適能。高中教育,13,21-23。
    王忠山 (2001)。練習太極拳對老年男子血脂、血清鈣磷、骨密度等指標影響的三年追蹤研究。香港:2001年國際太極拳科學研討會。
    王曉軍 (2001)。太極拳對老年人NK細胞及IL-2的影響。香港:2001年國際太極拳科學研討會。
    王敏男 (1998)。健康體適能-兒童肌力和肌耐力測驗之探討。大專體育雙月刊,35,31-35。
    石芳綺 (2004)。武術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及唾液免疫球蛋白A濃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田麥久 (1997)。論運動訓練計劃。台北市:文化大學,50-51。
    朱敬先 (1995)。健康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任全鈞 (2004)。受刑人在監適應變化情形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5,109-136。
    李鴻章 (1999)。台灣地區背景因素對子女教育的影響之變遷---以民國73年和民國86年做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2,251-266。
    何金樺 (2003)。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李惠蘭 (1998)。鄉村老年人太極拳運動教導的身心健康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桃園縣。
    沈連魁 (2004)。嘉義市國小學童壓力因應能力與其運動參與程度及健康體適能之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協會,36,95-106。
    周新富 (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周愫嫻 (1996)。少年輔育院學生社會化模式研究。犯罪學期刊,2,151-174。
    吳培綺 (2002)。輔導工作對犯罪少年生活適應成效之相關研究--以少年矯正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台中市。
    吳新華 (1993)。適應的概念分析。初等教育學報,6,169-168。
    法務部 (2008)。工作成果最新統計資料。取自:http://www.stat.moj/ct.asp
    法務部 (2006)。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析。台北市:法務部。
    法務部 (2006)。矯正法規輯要。桃園:法務部矯訓所。
    法務部 (1997)。少年矯正學校設置及實施通則。台北市:法務部。
    卓俊辰 (1992)。體適能-健康運動處方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林麗蓉 (2002)。太極拳運動訓練對輕度高血壓患者血壓,血脂肪濃度及焦慮成效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林清江 (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市:五南。
    林貴福 (1993)。台北市中小學健康體能常模研究報告書。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林秀卿 (1992)。重量訓練對壘球運動員體脂肪、體適能、壘球投擲距離影響之分析研究。體育與運動,80,58-70。
    林旻君 (1998)。太極拳運動與太極拳意象隊額葉α波非對稱性及狀態性焦慮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晉榮 (2002)。體適能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國民體育季刊,31 (1),52-59。
    林正常 (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47-59。
    林志祥 (2005)。12週法鼓八式動禪訓練對女性教師健康體適能及生活壓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洪聰敏 (1988)。太極拳及慢跑對大學女生焦慮減低效果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洪冬桂 (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洪嘉文 (2000)。學校體育再造之探討。體育學報,29,59-70。
    范姜郁美 (1994)。禪坐訓練方案對國小學生注意力與生活適應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台北市。
    高源令 (1992)。國小學生日常生活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高千雲 (1999)。生活壓力與社會支持對受刑人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桃園。
    涂淑芳 (1995)。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教育部 (2005)。94學年度學生體適能檢測與護照實施績效之調查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1999)。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333計畫)。國民體育季刊,28 (1),147-156。
    教育部 (1997)。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1984)。體育大辭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陳婉容 (2002)。青少年休閒行為對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
    陳貴龍 (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陳定雄 (2000)。健康體適能。台中市:華格那企業。
    陳定雄 (1998)。運動訓練的潛在問題。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系系刊,1,6-7。
    陳朝煌 (1992)。健康管理手冊。台北市:時報出版。
    莊豐榮 (2005)。明陽中學學生違規分析報告,法務部明陽中學學報,(1),43-46。
    黃月美 (1996)。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其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屏東市。
    黃玉臻 (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高雄市。
    黃徵男、賴擁連 (2003)。台灣地區女性受刑人生活適應之研究。警學叢刋,第33卷,4,27-54。
    黃彬彬 (1996)。台灣地區青少年的健康與體能之研究。八十五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161-172。
    莫藜藜 (1998)。醫務社會工作。台北:桂冠。
    許存惠 (1996)。太極拳運動者之A 型行為組型及壓力知覺的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
    許春金 (2003)。犯罪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許瑞蘭 (2001)。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郭慧龍、林威秀 (2000)。高職階段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及影響身體組成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兩個個案的研究。教育部八十九學年度獎勵特殊教育研究著作,台北市。
    張春興、林清山 (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永賢 (1994)。探討太極拳對中老年人的運動效益.國術研究,3 (1),57-64。
    張瓊丹 (2002)。太極拳訓練對改善老年高血壓個案之健康信念、健康狀況與運動行為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賀天蕙 (2000)。太極拳運動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困難、肺功能、情緒及運動耐力之成效。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高雄市。
    馮美雲 (2001)。二十四式太極拳和陳式太極功對老年人血脂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影響。香港:2001年國際太極拳科學研討會。
    詹 馨 (1984)。適應的性質初探。國教世紀,20 (6),P6-7。
    詹明樹 (2000)。武術太極拳。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楊士隆 (2003)。犯罪矯治問題與對策-受刑人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玉振 (2000)。關於太極拳「道」的答問太極拳三十支會成立十週年特刊,40-42。
    廖榮利 (1986)。心理衛生。台北市:千華。
    路君約 (1981)。少年人格測驗指導手冊修訂本。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葉季森 (2000)。聯考生與推甄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以某校醫務管理系五專部學生為例,醫護科技學刊,2 (4),35-344。
    劉焜輝 (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台北市。
    盧俊宏 (1998)。從事體適能運動所帶來的106種利益。台灣省學校體育,47期,17-23頁。
    盧焰章 (1992)。學生體適能的發展與宣傳策略。大專體育,43,134-141。
    薛宗煌 (1996)。高雄市中學生生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簡茂發 (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6。
    簡翠薇 (1998)。腦瘤病患身心社會調適與社會支持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台中市。
    鄭心嫻、陳今發、謝明哲(1999)。台灣高雄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飲食與體位調查。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20,15-28。
    蔡佳憲 (2006)。晨間身體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
    蔡田木 (1998)。受刑人拘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警大學報,第32期。
    蔡天富(1997。健康體適能教學之概念分析。研習資訊,14 (4),55-64。
    蔡錦雀 (1993)。中老年人從事太極拳運動之生理反應。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桃園。
    賴金鑫、藍青 (1994)。初學太極拳者心肺功能之追蹤研究。國術研究,3 (1),20-36。
    謝錦城 (1998)。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27,2,20-26。
    謝伸裕 (1997)。規律運動的生理適應。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發展中心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初版,60-73。台北市;師大體研中心。
    謝秉中 (1992)。中國太極拳的學與術。香港:香港世澤出版公司。
    藍青、賴金鑫、黃美涓 (1999)。太極拳對中老年人心肺功能之促進及維持效果。中華復健醫誌,27 (2),63-69。
    藍孝勤 (2000)。太極養生功訓練對大學女生焦慮及憂鬱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1),67-78。
    藍青、賴金鑫、連倚南 (1993)。太極拳訓練對初學者心肺功能的促進效果。國術研究,2 (1),53-62。
    藍青、賴金鑫、黃美涓 (1999)。太極拳對中老年人心肺功能之促進及維持效果。中華復健醫誌,27 (2),63-69。
    賴聲德 (2003)。不同頻率之新式健康操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蕭亞馨 (2006)。12週強力適能瑜珈訓練對靜態工作女性之生理及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大業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彰化。

    英文部分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0). ACSM Gguideline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6th ed. ). Media, PA: Williams & Wilkins.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McGrawHill.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1986). Guidelines for graded exercise testing and exercise prescription (3rd ed. ). Philadelphia:Lea & Febiger.
    Brown, J. D. & Lawton, M. (1986). Stress and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The moderation role of physical exercise. Journal of Human Stress, 12, 125-131.
    Brown, J. D. (1991). Staying fit and staying well:Physical fitness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555-561.
    Bosscher, R. J. (1993). Running and mixed physical exercises with depressed psychiatric patients. Special Lssue: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4, 170-184.
    Cobin, C. B. (1991). Concepts of physical fitness. Kerper Boulevard, Dubuque ; Wm. C. Brown.
    Calfas, K. J. & Taylor, W. C. (1994) .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in adolescents.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6, 406-423.
    Frey, J. H. & Eitzen, D. S. (1991). Sport and Socie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7, 503-522.
    Garabedian, P. C. (1963). Social roles and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in the prison community. Social Problems, 11, 126-141.
    Gruber, J. J. (1986). Physical activiey and self-esteem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merican Academy of Physical Education Paper, 19, 30-48.
    Gallahue, D. L. (1996).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 schildren (2nd ed.). Monterey: McGraw-Hill Companies.
    Hinkle, J. S. (1992). Aerobic running behavior and psycho the rapeutics:Implications for sports counseling and psychology.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5, 263-277.
    Haskell, W. L., Montoye, H. J., & Orenstein, D. (1985). Physical activiey and exercise to achieve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components.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0, 202-211.
    Jensen, C. R., & Hirst, C. C. (1980). 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thletics.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Kenney, J. Y. & Carlberg, K. A. (1995). The effect choline and myo-inositol on liver and carcass fat levels in aerobically trained rats. Internation Journal Sports Medicine, 16 (2), 114-116.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Lan, C., Lai, J. S., Wong, M. K., & Yu, M. L. (1996). Cardiorespiratory function, flexibility, and body composition among geriatric Tai Chi Chuan practitioners.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77(6), 612-616.
    Lan, C. Lai., J. S., Chen, S. Y., & Wong, M. K. (1998). 12-month Tai Chi training in the elderly:its effect on health fitnes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77(6), 612-616.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Irwin, John 1970 The Fel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intrich, P. R. (1995). New Direc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 Understanding Self Regulating Learning, 63,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affenbarger, R. S., Kampert, J. B., Lee, I.M., Hyde, R.T., Leung, R. W., & Wing , A. L. (1994). Chronic disease in former college student:Changes i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ther lifeway pattens influencing longevity.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6(7), 857-865.
    Pate, R., Dowda, M., & Ross, J. (1995). Association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American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Disease Children, 144, 1123-1129.
    Sonstroem, R. J. (1984). Exercise and self-esteem.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12, 123-155.
    Strand, B, N, Scantling, E, & Johnson, M. (1997). Stress management. Fitness education : Teaching concepts-based fitness in the school. Needham Heighs, MA: A Simon and Schuster Company.
    Shephard, R. J., & Bouchard, C. (1994). Population evaluation of health related fitness from percep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Science, 19, 151-173.
    Taylor, J. M. (1972 ) Conduct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Ubah, B. A. & Robinson, JR.
    Tattersfield, C. R. (1971). Competitive Sport and Personality: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Durham.
    Tipton, C, M. (1991). Exercise, training, and hypertension:An update. Exercise and Sports Science Reviews, 19, 447-506.
    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1996).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A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Washington, DC:Author.
    Zhang, G. D. (1990). The impacts of 48-form Tai Chi Chuan and Yi Qi Yang Fei Gong on the serum levels of IgG, IgM, IgA and IgE in human.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4, 12-1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