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賴瑩玲 |
---|---|
論文名稱: |
運用成語故事語境之中級漢字課程設計 Intermediate Chinese Character Course Design:Utilizing the Stories behi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as Context |
指導教授: | 信世昌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5 |
中文關鍵詞: | 漢字教學 、課程設計 、中級 、成語 |
英文關鍵詞: | Chinese Characters Teaching, Curriculum Design, Intermediate Level, Idiomatic Expression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5 下載:4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華語文教學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學者們的努力之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對外漢字教學研究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漢字教學課程、外國學生漢字學習難點以及漢字教材開發不足的種種問題浮現之後,引起了學者們對於漢字課程的關注,進而結合各領域的研究成果,著手進行漢字教學各方面的相關研究。本研究試圖在第二語言漢字教學中融入成語故事的教學,以成語故事引發漢字學習興趣,進而學習漢字認讀與書寫。
本研究主要針對中級歐美學生進行漢字課程研究及設計,在研究的過程中,首先蒐集相關學理,進行研讀及批判;其次針對台師大國語中心的漢字課程進行觀摩與分析,了解台灣的漢字教學情形。接著,分析現有對外漢字教材,包括綜合性質的教材及獨立的漢字教材。此外,為了瞭解師生對漢字課程的需求,分別對八位華語老師及八位歐美學生進行師生需求分析。最後結合研究過程中的各項結果,設計出針對中級歐美學生之漢字課程。
經過課程的研究及設計之後,本研究得出幾點結論:一、提出針對中級歐美學生之漢字課程規劃;二、提出對外漢字教學中級階段教學要點;三、建立以字帶詞、以字帶字、由詞識字的教學模式;四、運用部首、部件概念導入漢字教學;五、富含故事的成語加深漢字學習趣味,成語故事有助於學生記憶漢字字義,也引發學生加以聯想,對於漢字字義、字形、字音的學習有其助益。除此之外,本研究也期許在華語教學領域,能夠加深漢字學習策略的研究,幫助歐美學生更快的學好漢字,有效培養學生記憶漢字,還要重視漢字教學方法的運用;另外,也希望未來能夠開發具趣味性及實用性的漢字教材,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如何更容易記住漢字字形,將漢字教材的內容融合趣味性、漢字的系統性,如此一來,漢字學習對歐美學生而言不再寸步難行。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has recently shown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under the efforts put in by the scholars; as a result,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characters teaching is drawing an increased number of attentions. Scholars have raised concerns for Chinese characters teaching after the various problems such as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curriculum, difficulty for foreign students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and lack of development for Chinese textbooks have surfaced. Consequently, further research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combine study results from various fields which start with the relevant studies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eaching. The study attempts to integrate idiomatic expressions (chengyu)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o start with idioms as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raise interests in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reby study the reading the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study emphasized on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of Chinese character curriculum on intermediate level of European-American students. The study first collected relevant theorie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before studying and criticizing. Secondly the paper underwent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character course at the Mandarin Training Center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in Taiwan. The study then analyzed all Chinese textbooks including comprehensive textbooks and independent Chinese character textbooks. In addition, the study adopted one-on-one interview with teacher-student requirement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ir requirement for Chinese character curriculum. Finally the study combined the various results from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deigned a Chinese character curriculum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European-American students.
The study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rom the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sign: 1. Propose Chinese character curriculum outline for European-American students. 2. Propose the teaching points of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mediate stage of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3. Establish a teaching model that uses words to lead to vocabulary. 4. Apply concepts of strokes or character parts into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5. Use idioms with stories to enhance the fun of Chinese character learning. Idioms may help students memorizing the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will also stimulate students with association, thereby contribute to the lear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 meaning, compound and sound. In addition, the study also expects to conduct research on enhancing the strategies in Chinese character learning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ield which will help European-American students learn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faster and better methods by effectively develop students’ memor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s well as emphasiz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methods. Moreover, the study expects to develop fun and practical Chinese character textbooks in the future, viewing from the students’ persp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asiest method to memorize the Chinese character compounds and to integrate fun and systematic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the textbook content. As a result, the Chinese character learning will not be difficult for European-American students.
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碧霞、李寧、種國勝、徐葉菁(1994)。從留學生識記漢字的心理過程探討基礎階段漢字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3,21-33。
卞覺非(1999)。漢字教學:教什麼?怎麼教?語言文字應用。1,71-76。
石定果(1997)。漢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29-41。
石潔、張必隱(1992)。漢語字彙識別中的"語音轉錄"。心理學報。9。
江新、趙果(2001)。初級階段外國留學生漢字學習策略的調查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4,10-16。
伍巍(2004)。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探討。廣州大學學報。3,7。
李大遂(2005)。系統學漢字。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呂必松(1999)。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呂必松(1996)。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呂必松(2005)。語言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呂必松(2007)。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呂必松(1992)。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世界漢語教學。2,113-124。
肖奚強(1994)。漢字教學及其教材編寫問題。世界漢語教學。4,63-66。
肖奚強(2002)。外國學生漢字漢字偏誤分析。世界漢語教學。2,79-85。
沈模衛、朱祖祥(1995)。整體漢字字形識別過程探索。應用心理學。1(2),43-48。
宋華、張厚粲、舒華(1995)。在中文閱讀中字音、字形的作用。心理學報。2。
吳世雄(1998)。認知心理學的記憶原理對漢字教學的啟迪。語言教學與研究。4, 85-93。
吳燈山(2002)。活學活用成語故事。台北:文經社。
吳俊英(2006)。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的漢字教學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何瓊(2008)。初級階段歐美學生漢字學習策略與教授方法研究。廈門大學碩士論文。
余佳娟(2007)。歐美外籍學生漢字字形相似判斷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竺家寧(1999)。中國的語言與文字。台北:台灣書局。
周健(1996)。外國人漢字速成。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周健(2007)。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健(2005)。漢字突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新林(2003)。變形漢字的結構方式效應和筆畫數效應。心理學報。33(3),204-208。
金龍勝(2007)。對外漢字教學研究--以教材、電腦軟體和網站為分析材料。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柳燕梅(2001)。漢字速成課本。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胡志偉、顏乃欣(1995)。閱讀中文的心理歷程:80年代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輯於曾志朗編,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77-124。國立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胡志偉(1989)。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語言病理學。1。
胡文華(2008)。漢字與對外漢字教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紀壽惠(2009)。漢字教學的設計研究-以歐美學生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姚瑜雯(2006)。成語故事。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
徐子亮(2000)。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認知理論硏究。北京市:華語教學出版社。
徐彩華(2000)。漢字教學中的幾個認知心理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6,127-130。
孫劍秋(2007)。標準字體書寫要點。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孫德金(2006)。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唐智芳(2005)。字本位理念下的對外漢字教學。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台北:正中書局。
張朋朋(2002)。集中識字。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張惠芬(2005)。張老師教漢字。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張積家、盛紅岩(1999)。筆畫複雜性和重複性對筆畫和漢字認知的影響。心理學報。34(5),449-453。
張欣怡(2008)。針對中級華語學習者之漢字課程設計。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張雯君(2009)。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初探。復旦大學碩士論文。
崔永華(2005)。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郭可教(1984)。漢字認知的“複腦效應”的實驗研究。心理學報。7。
陳烜之(1984)。閱讀中文時的單字偵測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9(1),45-50。
陳傳鋒、黃希庭(1999)。結構對稱性漢字視覺識別特點的實驗研究。心理學報。2,154-161。
陳譯文(2009)。初級階段美國學生漢字學習策略的調查與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陳瑩漣(2009)。對外漢字教學中的「同聲旁字組」分析與應用。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曹璐(2006)。現代漢字的構形特點與對外漢字教學。廈門大學碩士論文。
彭聃齡(1997)。漢語認知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黃沛榮(2009)。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樂學書局。
程祥徵、田小琳(1992)。現代漢語。香港:三聯書店。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沉思。載於楊中芳與高尚仁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539-582。台北:遠流出版社。
曾金金、紀壽惠、黃立己、張欣怡(2007)。符合零起點漢語學習者認知模式之筆畫教學設計。2007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37-64。
曾金金、紀壽惠、黃立己(2008)。符合認知理論的部首教學設計。2008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67-277。
彭聃齡、王春茂(1997)。漢字加工的基本單元:來自筆劃數效應和部件數效應的證據。心理學報。1,8-16。
彭聃齡(1998)。閱讀的認知心理學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5,75-84。
舒華、張厚粲(1987)。漢字讀音中的音似與形似啟動效應。 心理學報。5。
喻柏林、馮玲、曹河圻、李文玲(1990)。漢字的視知覺-知覺任務效應和漢字屬性效應。心理學報。22,141-147。
喻柏林、曹河圻(1990)。漢字結構方式的認知研究。心理科學。5,5-10。
喻柏林、李朝暉(1995)。複雜性對傾斜漢字識別的影響。心理學報。27(4),337-343。
葉德明(1990)。漢字認知基礎─從心理語言學看漢字認知過程。台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台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2001)。遠東生活華語。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萬業馨(2000)。略論形聲字聲旁與對外漢字教學。世界漢語教學。1。
萬業馨(2009)。略論漢字教學的總體設計。語言教學研究。5,59-65。
楊成思(2009)。對外漢語教學初級漢字的優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趙果、江新(2002)。什麼樣的漢字學習策略最有效?─對基礎階段留學生的一次調查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79-85。
趙倩(2009)。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大連理工大學碩士論文。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珣(2002)。新實用漢語課本。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豔妮(2005)。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漢字認知難點及教學策略。開封大學學報。19(2),45-47。
劉英茂、葉重新(1982)。語詞單位對閱讀效率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16,25-32。
歐用生(1991)。質的研究 。台北:師大書苑。
黎紅、陳烜之(1997)。閱讀中文時的單字偵測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9(1),45-50。
鄭昭明(1981)。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3(2),137-153。
蔡心交(2005)。越南大學中文系「漢字課程」設計。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蕭崇好、黃希亭(1998)。漢字獨體字識別中的框架結構效應。心理科學。21(3), 221-225。
謝光輝(1997)。常用漢字圖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韓布新(1998)。漢字識別中部件的頻率效應。心理科學。2,193-195。
蘇培成(1994)。現代漢字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顧安達、江新、萬業馨(2007)。漢字的認知與教學─西方學習者漢字認知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英文部分:
Edward David Allen & Rebecca M. Valette.(1977).Classroom Techniques: Foreign Languages and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Harcourt Jovanovich, Inc.
Jack C. Richards.(2001).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ck C. Richards & Theodore S. Rodgers.(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Bogdan .(2001).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 (3rd Ed). Waterstone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