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孫靖婷 Sun, Ching-Ting |
---|---|
論文名稱: |
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情緒智能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Adjustment |
指導教授: |
陳李綢
Chen, Li-Cho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3 |
中文關鍵詞: | 父母期望 、情緒智能 、生活適應 |
英文關鍵詞: | Parental Expectation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Life Adjust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8 下載: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其知覺父母期望、情緒智能與生活適應之間的差異情形,以及知覺父母期望、情緒智能與生活適應三者之間的關係和預測力。研究過程以分層隨機抽樣方法,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新北市的七、八、九年級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共657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工具為「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量表」、「中學生情緒智能量表」及「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雙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典型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不同性別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未達顯著差異;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有部分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國中生在情緒智能有部分顯著差異;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在情緒智能有未達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及年級之國中生的生活適應有部分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及年級之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情緒智能與生活適應未達顯著交互作用
五、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和情緒智能間具有正相關,且有預測力達22.42%。
六、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和生活適應間具有正相關,且有預測力達23.8%。
七、國中生情緒智能和生活適應間具有正相關,且有預測力達48.8%。
八、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情緒智能中對生活適應具有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國中生實務輔導工作者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中文部份
王全益(2005):私立高職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玄奘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春展(2004):台灣地區大學生情緒智慧、憂鬱傾向與情緒調整策略之研究。嘉南學報,30,443-460。
王莊民(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蓁蓁(2000):臺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虹霖(2004):國中學生知識信念、父母期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珊(2005):國小學童內外控、幸福感與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長燦(2011):新移民子女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以屏東縣恆春鎮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生為例。國民教育學報,8,63-82。
李裕隆(2008):國民中學藝術才能班家長教育期望對學生成就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
李雪莉(2007):別當直升機父母。天下雜誌,368,106-120。
李蕙美(1992):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緖穩定及行為困擾影響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璋傑(2009):國中學生學習動機、父母期望與自我概念的相關性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
吳宗弘(2009):高年級學童的家庭結構、希望感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諮商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
吳佳蓉、張德勝(2003):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花蓮師院學報,16,109-134。
吳孟錞(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碩士論文。
吳淑敏(2000):大專學生自尊、情緒智慧及成功期望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8,161-176。
吳新華(1993):適應的概念分析。初等教育學報,6 (10),169-188。
吳憶妃(2008):父母英語學習態度與父母期望、參與及子女英語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萬華區大安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
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美志(2009):國中生情緒智力、領導才能與創造力的差異與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論文,臺北。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臺北:五南。
林文乾(2007):國中學生自我效能、父母期望、教室結構知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孟涵(2007):國小資優班學生情緒能力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林彥岑(2009):出身背景、父母期望與教育抱負影響補習多寡之研究─以台東縣國中二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美珍(2009):國中生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連性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林浥雰(2009):青少年情緒智能、復原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淑娥(2004):臺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學校教育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惠、黃韞臻、林佳筠(2009):中部地區五專學生社會支持、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學校衛生,55,41-66。
林義男(1993):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與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6,157-212。
林慧婷(2011):高雄市國中生霸凌行為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邱欣雁(2005):父母期望與國小高年級學童才藝學習、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雅芳(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愉容(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父母期望知覺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世昌(2002):北縣國民中學家長教育期望、校務參與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姚佳君(2011):高中生父母期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胡斐斐(1986):家庭穩定、父母教育程度、子女性別對母親教養態度與子女生活適應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佳美(2004):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華葳、李昭玲(1988):兒童情緒認知研究。國教學報,1,173-187。
柯銀德(2003):台南縣公私立國中學生父母期望、學生成就動機與焦慮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文婷(2009):大學生知覺父母期望、完美主義傾向與生涯定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毓璟(2002):子女知覺父母親參與子女學習量表之發展。中國測驗學會年會論文發表。
康力文(2007):高中生學習學習幸福感、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育智(2004):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儷綺(2002):獨生學童性別、年級與其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初等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又華(2008):高中生人際吸引力與學校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 。
陳江瑞(2012):小學生知覺父母期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以龍津國小新移民子女為例。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公共政策研究班碩士論文。
陳李綢(2008):中學生情緒智慧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61-81。
陳李綢、蔡順良(2009):中學生情緒智能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陳李綢、蔡順良(2006):中學生情緒智慧、人際因應、自我效能及生活適應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邁向卓越教育國際研討會-教育指標與學習評鑑師資培育政策。
陳李綢、蔡順良(2009):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陳波汎(2007):商職生網路使用行為、生活適應與網路成癮關係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玟伊(2006):高雄市與台東縣國小家長教育期望、工作時間與參與學校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君(2010):臺北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沈迷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依璇(2011):不同背景國中學生的學校希望感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淑娟(2000):國中學生行為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偏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曉蕙(2000):家庭系統與國中學生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郭生玉(1975):父母期望水準不切實際時對子女成就動機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8,61-80。
郭惠雯(2006):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與一般學生之教師期望知覺、父母期望知覺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昌憲(2001):仁愛多達‧魯谷塔雅部落家長對於學區國小學校經營期望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許玉芳(2007):國小學童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與自我效能、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許茜雯(2009):臺中市國中學生父母期望知覺、自我概念與目標導向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純瑜(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怡貞(1998a):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怡貞(1998b):國小男女學童知覺父母對其教育關注與期望調查。教育研究集刊,41,53-71。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6):張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善楠、黃毅志(1997):1997台灣教育長期研究之先期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7(4),577-596。
張富湖(2002):情緒教育課程對提昇國中學生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麗珍(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 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黃月美(1996):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保勝(1997):臺中市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悅菁(2003):臺中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芳(2005):不同家庭結構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功能與生活適應模式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淑惠(2005a):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親教養方式、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之模式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惠(2005b):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談父母的教育期望。取自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18.htm,2005年3月15日。
黃菁瑩(1999):台灣地區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之差異-性別角色觀和學校功能觀的中介影響。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建章(1996):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之他人期望與壓力感受及成就動機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碧玲(2000):國中生人口變項、智力、批判思考與情緒智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碧玲、葉玉珠(2001):國中生性別、年級、父母教育程度、批判思考與情緒智力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2,45-69。
黃韞臻、林淑惠(2009):中部大學生情緒智慧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聯大學報,6,19-41。
路君約(1981):少年人格測驗指導手冊修訂本。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路渤瀛 (1993):國中生生活適應與逃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大龍(2009):臺北市國小資優生家長教育期望及參與家庭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孟麗(2005):教育成就的價值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2),75-99。
楊珮妤(2005):國中學生父母教育態度、教師期望、生涯抱負與課業任務價值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活動教學碩士論文。
楊國樞(1978):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學校影響因素。台北:幼獅。
楊筱筠(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父母期望與自我調整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楊景堯(1993):高雄地區不同公立高中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感情與教育期望差異之調查研究-上。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3(4),4-13。
楊錦登(1999):生活適應之探討。國教輔導,39(2),45-54。
楊環華(2010):國中學生父母期望、學習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賈馥茗(1968):自知與大學生生活之調適。國立師範大學學報,13,95-145。
廖俊傑(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
蔡宜君(2010):高中學生環境智能、思考風格與情緒智能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蔡俊傑(1998):父母參與及教師參與對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南部國二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芳(2007):國中學生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習成就關係之追蹤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添旺(2007):臺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雅曰(2003):國中生寂寞、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
潘貴美(2007):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芳文(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韌性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惠(2006):國中學生復原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12,311-345。
劉慧華(2013):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賴文誠(2006):特質焦慮、父母期望和教師期望與升學焦慮感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賴欣卉(2011):國中生知覺的家庭教養態度、自我效能與情緒智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賴怡君(2002):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與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賴靜瑩(1999):國中生A 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伊就(2007):國小學生對教師、家長期望知覺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惠蘭(2003):高中女生性別意識、教育期望、科學成就對升大學選擇科系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瑞玲(2001):國小學童情緒調整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儀、吳麗娟、林世華(2006):青少年依附關係、知覺父母言語管教、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7,319-344。
薛靜如(2006):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簡伊淇(2002):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學生對教師、父母期望知覺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謝慈容(2004):國小六年級男、女兒童家庭社經地位及自我概念對生活適應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采風(1982):生活的壓力與適應。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建文(1979):兒童及青少年基本情緒之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99-144。
修慧蘭校訂,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合譯)(2013):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第九版)(原作者:Gerald Corey)。臺北市:雙葉書廊。
張美惠譯(1996):EQ-Emotional Intelligence。臺北:時報。Daniel Goleman(1992)
英文部分
Abad, J., Forns, M., & Gomez, J. (2002).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as measured by the YSR: Gender and age differences in Spanish adolesc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8(2), 149-157.
Allport,G.W.(1961).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Arkoff,A.(1968).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Bar-On, R., & Parker, J. D. (2000). BarOn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 Youth version. Technical Manual, New York: Multi-Health Sys-tems.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 NJ:Prentice-Hall .
Braun, C. (1987). Teachers’ expectation. In M. J. Dunkin(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pp. 598-605).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ttell, R. B. (1950). Personality: A systematic theoretical and factual study. New York: McGraw-Hill.
Coan, R. W. (1983).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Erlbaum Associates.
De Beauport, E., & Diaz, A. S. (1996). The three faces of mind: Developing your ment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intelligences. Wheaton, IL: Quest Books.
Dishion, T. J., & Patterson, G. R. (2006). The development and ecology of anti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2 (3).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Dulewicz, V., & Higgs, M. (1999). Ca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be measured and developed?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20(5),242-252.
Erikson, E. H. (1980). Identity, and life cycle. New York: Norton.
Finn, J. D. (1972). Expectations and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2(3), 387-410.
Folwer, W. (1983). The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bases for the socialization of competence. In Potentials of childhood, Vol. 1,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ew York: Bantam Books.
Halamandaris, K. F., & Power, K. G. (1999).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with the examination stress: a study of the psychosoci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of first year home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6, 665-685.
Harrod, N. R., & Scheer, S. D. (2005). An exploration of adolescen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relation to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dolescence, 40(159), 503-512.
Helling, M. K. ( 1993 ). School-based information to parents and parents’educational /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for their childre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2327 )
Kalliopuska, M.(1987). The relation of empathy and self-esteem with active sport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Tokoyo, Japan.
Lamborn, S., Mounts, N., & Steinberg, L. (1991), 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of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indulgent and neglectful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2(5), 1049-1065.
Lazarus, R.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3). The intelligenc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17(4),433-442.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P. Salovey & D. J. Sluyter (Eds.),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nc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pp. 3-31). New York: Basic Books.
Mayer, J. D., Salovey, P., & Caruso, D. R. (2000). Selecting a meas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 case for abilities scales. In R. Bar-on & J. Parker (Eds),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p. 320-342). San Franciso: Jossey-Bass.
Mayer, J. D., & Ciarrochi, J. (2001).Clarifying concepts related t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 proposed glossary. In J. Ciarrochi, J. P. Forgas, & J. D., Mayer.(Ed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everyday life: A scientific inquiry (pp. 261-266.) Philadelphia, PA :Psychology Press.
McClelland, D. C., & Atkinson, J. W., “The projective expression of need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8(6), 643-658.
Mena, D. D. (2006). Beyond deficit views of low-income Mexican-descent families: Exploring variation in Mexican-descent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parents’ aspirations and expectations, educational involvement practice, and college knowledg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6(9).
Miller, J .D. (1986).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the schools: Causes and effects .
Moneta, G. B., Schneider, B., & Csikszentmihalyi, M. (2001).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self-concept and experiential components of self-worth.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5(3), 125-142.
Ogbu, J. U. (1981). Origins of human competence: A cultural-ecological perspective. Child Development, 52, 413-429.
O’neil, J. (1996). 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 conversation with Daniel Goleman. Education Leadership, 54, 6-11.
Okagaki, L.& Sternberg, R. J.(1993). Parental beliefs and children’s school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64, 36-56.
Owens, Timothy J. (1994). Two Dimensions of Self-Esteem: Reciprocal Effects of Positive Self-Worth and Self-Deprecation on Adolescent Problems.” American SociologicalReview, 59, 391-407.
Pellitteri, J. (2006).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measurement, and counseling implications.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School Counseling. In J. Pellitteri, R. Stern, C. Shelton, & B. Muller-Ackerman (Eds.),Emotionally intelligent school counseling (pp. 29-48).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Ricard, Richard, J., & Miller Gale, A.(1995).Developmental trend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adjust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mixed-age classrooms. School Phychology review,24(2),258-271.
Richman, E. R. (1990). Parental achievement expectations and parentalwarmth: Their relationship to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CD-ROM]. Abstract from: ProQuest Fil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m: 9032032
Rosenberg &Morris. (1979). Conceiving the Self. New York: Basic Books.
Salovey, P. & Mayer, J.D. (1990).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9(3),190.
Schutte, N. S., Malouff, J. M., Thorsteinsson, E. B.,
Bhullar, N., & Rooke, S. E. (2007). A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health.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42, 921-933.
Sun, Y., Hobbs, D., & Elder (1994, August), Parent involvement: A contrast between rural and other commun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Rural Sociological Society, Portland, OR.
Sutarso, T., others (1996). Effect of Gender and GPA 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Tuscaloosa, AL.
Santrock, J. W. (1995).Adolescence (9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teiner, C., & Perry, P. (1997). Achieving emotional literacy: A personal program to increase you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Avon Books.
Tallent, N.(1978).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York: Van Nostrand Company.
Thorpe, L. P. Chark, W. W. & Tiegs, E. W. (1953). California Test of Personality manual, California Test Breau.
Thompson, R. A., & Calkins, S. D. (1996). The double-edged sword: Emotional regulation for children at risk.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8, 163-182.
Useem, E.L. (1992). Middle schools and math groups:parents’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placement ,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65(4),263-279.
Van Rooy, D. L., Alonso, A., Viswesvaran, C. (2005). Group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or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8(3), 689–700.
Vida, S.(1994).An update on elder abuse and neglect. Canadian Jouranl of Psychiatry, 39(1), 34-40.
Whiting, B. B. & Edwards, C. P. (1988). Children of
different worlds: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behavior.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olfradt, U., Hempel, S., & Miles, J. N. V. (2003). Perceived parenting styles,depersonalization, anxiety and coping behavior in normal adolescent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4, 521-532.
Youn, Y. S. (1993).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Asian-American students: Relating home environment and self-efficacy. Doctoral dissertation, Memphis States University, TN.
Young, M. D. (1998). Importance of trust in increasing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Mexican American communities. Iowa: Educational Management.
Zimbardo, P. G. (1988). Psychology and lif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