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彥男
Lai, Yan-Nan
論文名稱: 差異化教學策略融入國中數學教學之準實驗研究--以國中第二冊第三章「比例」為例
差異化教學策略融入國中數學教學之準實驗研究--以國中第二冊第三章「比例」為例
指導教授: 楊凱琳
Yang, Kai-Lin
口試委員: 王婷瑩 蘇意雯 楊凱琳
口試日期: 2021/10/2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數學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9
中文關鍵詞: 差異化教學數學學習動機數學學習成效
研究方法: 準實驗設計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66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4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以「差異化教學策略融入數學教學」對於國中七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及學習成就的影響,並探討學生對於「差異化教學策略融入數學教學」的看法與適應程度,望能是供數學教師在未來教學上作為參考之用。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並採取不等組前後測設計。
    本教學實驗的場域為花蓮縣某私立學校七年級兩個班的學生共60位,其中七年一班為實驗組(30人),採用「差異化教學法」,另七年七班為對照組(30人),採用「既有的教學法」。本次實驗教學十節,課程為「比例式」與「正比與反比」。
    在教學實驗結束後,研究者將蒐集態度問卷和前後測成績,採量化的分析比較,以探討兩組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下,數學學習態度及學習成就的異同,並透過訪談學生以了解其對於「差異化教學策略融入數學教學」的態度及看法。
    從本研究結果發現,實施差異化教學「可以顯著提升學生數學學習動機」;實施差異化教學「可以顯著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差異化教學策略融入數學教學的課程模式與教學學習單設計「對高、低成就的同學而言,都抱持正向肯定的態度,認為有助於數學學習」。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教師上課方式可用同質或異質性分組,讓同學間互相討論;依照學生生活經驗,設計較符合學生個別需求的教學學習單作為輔助,多元性的評量方式讓差異化教學的檢核更具多樣性,讓學生能有不同的學習和被評量的機會,提昇學習的動機。

    致謝 I 中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I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界定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差異化教學原理與相關研究 5 第二節 比例的學習與教學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0 第一節 研究流程 20 第二節 教學設計 22 第三節 研究樣本 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2 第一節 差異化教學策略融入數學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態度之影響 42 第二節 差異化教學策略融入數學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成就之影響 51 第三節 「比例」單元教學回饋訪談 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2 第一節 結論 62 第二節 建議 65 參考文獻 67 附件一 半結構晤談單 74 附件二、數學態度量表 79 附件三、前測卷 82 附件四、後測卷 86

    王全興,楊喬鈞(2015)。國中生知覺數學教師期望、數學學業情緒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 [A Study of Teacher Expectations of the Mathematics Teachers Perceived b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athematics Academic Emotions]. 教育學術彙刊(7), 71-112。

    王為國(2005)。適性教學的回顧與展望 [The Reviews and Prospects of the Adaptive Instruction] 課程與教學, 8(1), 97-110。

    王憶萍(2014)。應用S-P表在高中數學差異化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江南青(1985)。比例概念的診斷與補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炳宏(2019)。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以高中第三冊第一章「三角」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3)。臺灣PISA2012 結果報告。

    吳宗霖(2015)。分組合作學習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 以國七數學比例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宛蓉(2018)。運用PPt教材與差異化教學策略進行中年級分數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吳美滿(1998)。波利亞的解題步驟對國中比例單元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清山(2012)。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電子報, 308, 1。

    林天送(2011)。以串流影片實施診斷測驗與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中數學比例單元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林佩璇(2017)。矛盾趨動擴展學習:差異化教學的實踐轉化 [Expansive Learning Driven by Contradictions: Practical Transformation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課程與教學, 20(4), 117-150。

    林思吟(2016)。淺談差異化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5(3), 118-123。

    林福來, 郭汾派, & 林光賢(1986)。國中生的比例概念發展。教育科學月刊, 87, 14-42。

    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 4(2), 161-196。

    南一書局(2020)。國中數學課本教師手冊第二冊。臺南市:南一。

    姚如芬(2009)。探究低年級“新台灣之子”的數學學習-以雲嘉南地區的學童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18), 71-99。

    徐慧中(2019)。以差異化教學實施國小混齡數學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徐賢琪(2020)。透過數學教學案例提昇教師比與比值教學的專業知識。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張如漢(2019)。運用差異化教學策略提升國小五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張碧珠(2014譯)。能力混合班級的差異化教學(原作者:Carol Ann Tomlinson)。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12)。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學習支援系統建置及教師教學增能實施要點。

    教育部(2013)。把每個孩子帶上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差異化教學學術研討會登場。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教育部(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曹宗萍,周文忠(1998)。國小數學態度量表編製之研究。八十七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萩紋,廖遠光(2017)。應用教育APP輔助國中生數學閱讀理解之教學歷程與成效。中等教育, 68(3), 34-52。

    陳詩涵(2020)。運用鷹架策略於數學作業進行差異化教學以改善學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蕙茹,柳賢(2010)。分數表示式對等比例概念建構影響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教育類, 24(1), 27-47。

    傅宗聖(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比例問題之解題策略與成效分析。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游自達,林素卿(2014)。整合學習共同體於差異化教學的改革 [Integrating the Practice of Learning Community into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for Instructional Changes]. 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 7(1), 23-45。

    黃于真(2014)差異化教學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等差數列與等差級數」單元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秀惠(2017)。差異化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成就及學習動機之影響。中原大學,桃園縣。

    黃家杰(2015)。國中學生知覺數學差異化教學環境、數學知識信念和數學解題自我調整學習之工具編製及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敏雄(2015)。學生數學表現的城鄉差異。教育研究集刊(61: 4), 33-61。

    葉明芳(2017)。國中七年級學生的數學比例推理問題之診斷與課中補救教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詹宜蓁(2017)。差異化教學對國中八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就與課業任務價值影響之研究 明道大學,彰化縣。

    甄曉蘭(2013)。學校推動差異化教學之實務策略。

    劉家誼,賴雅俐(2018)。因材施教-國小英語差異化教學之探討與建議。國教新知,65(2), 95-106。

    蔡夙勛(2008)。探討G.S.P.輔助教學對國中二年級低成就學生學習數學之影響─以連比例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章華, 林成財, 蔡曉楓(2016)。國中數學差異化教材設計與實施初探。中等教育, 67(4), 38-56。

    盧台華(2011)。從個別差異、課程調整與區分性教學的理念談新修訂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的設計與實施。特殊教育季刊(119), 1-6。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國中數學課本教師手冊第二冊。臺南市:翰林。

    顏惠君(2016a)。文化回應的差異化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5(8), 162-165。

    顏惠君(2016b)。提升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能力之差異化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踐。 中等教育,67(4), 112-130。

    Campbell, L., Campbell, B., & Dickinson, D. (1996). 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ERIC.

    Carter, A. (2011). Using Dungeons and Dragons to integrate curricula in an elementary classroom. In Serious Games and Edutainment Applications (pp. 329-346). Springer.

    Deunk, M. I., Doolaard, S., Smalle-Jacobse, A., & Bosker, R. J. (2015). Differentiation within and across classroom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tudies into the cogni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iation practices. GION onderwijs/onderzoek, Rijksuniversiteit Groningen.

    Flem, A., & Keller, C. (2000). Inclusion in Norway: a study of ideology in practice. 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15(2), 188-205.

    Gardner, H., & Hatch, T. (1989).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8), 4-10.

    Gardner, H. E. (2011). The unschooled mind: How children think and how schools should teach. Basic books.

    Green, A. (1999). Educ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Europe and East Asia: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trends.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14(1), 55-71.

    Greenleaf, R. K. (2003). The servant-leader within: A transformative path. Paulist press.

    Jitendra, A. K., Star, J. R., Starosta, K., Leh, J. M., Sood, S., Caskie, G., Hughes, C. L., & Mack, T. R. (2009). Improving seven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f ratio and proportion: The role of schema-based instruc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4(3), 250-264.

    Kalbfleisch, M. L., & Tomlinson, C. (1998). Teach me, teach my brain a call for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6(3), 52-55.

    King-Friedrichs, J. (2001). Brain-friendly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memor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9(3), 76-79.

    Lamon, S. (1994). Ratio and proportion: Cognitive foundations in unitizing and norming.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icative reasoning in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89-120.

    Monchy, M. d., Pijl, S. J., & Zandberg, T. (2004). Discrepancies in judging social inclusion and bullying of pupils with behaviour problems. 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19(3), 317-330.

    Mulroy, H., & Eddinger, K. (2003). Differentiation and literacy. Institute on Inclusive Education, Rochester.

    Nunley, K. F. (2003). Layered curriculum brings teachers to tiers. The Education Digest, 69(1), 31.

    OECD. (2013a). Chinese Taipei: Student performance (PISA 2012). Retrieved Dec. 19 from http://www.oecd.org/pisa/ keyfindings/pisa-2012-results-volume-ii.htm

    OECD. (2013b). PISA 2012 results: Excellence through equity: Giving every student the chance to succeed (Volume II). Retrieved July. 31 from http://gpseducation.oecd.org/CountryProfile?primaryCountry=TWN&treshold=10&topic=PI

    Riddle, E. M., & Dabbagh, N. (1999). Lev Vygotsky’s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Retrieved June, 6, 2005.

    Rueda, R., MacGillivray, L., Monzó, L., & Arzubiaga, A. (2001). Engaged reading: A multi-level approach to considering sociocultural factors with diverse learners. Research on sociocultural influences on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1, 233-264.

    Shambaugh, N., & Magliaro, S. (2001). A reflexive model for teach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9(2), 69-92.

    Subban, P. (2006).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A research basi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7(7), 935-947.

    Tomlinson, C. A. (2000).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Can it work? The Education Digest, 65(5), 25.

    Vygotsky, L. (1978).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23(3), 34-41.

    Wedman, J., & Tessmer, M. (1993).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decisions and priorities: A survey of design practic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6(2), 43-57.

    下載圖示
    QR CODE